03.01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大盛世王朝,最長的也不過八百年,在歷史的車輪滾滾之下,再怎麼強大的王朝都難逃覆滅的最終結局。這其中有以軍事實力著稱的大漢,是這個朝代以他強硬的態度給予了我們民族永遠的名字,但是也難逃東漢末年末代皇帝漢獻帝被要挾以令諸侯,各路諸侯互相爭鬥吞併之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強如盛唐,開拓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奇景,那時候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中心,皇帝被稱為天可汗,但也難逃最終節度使各自為政,禍亂朝政,最終朝廷再難管制這些權力重大的節度使,安史之亂看似是野心所致實際上是歷史的導向所致。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漢朝沿用了曾被秦朝廢除的分封制,將國土分封給了一眾異姓王,但是這只是表象,劉邦的終極目標還是維護自己一家獨大的統治。漢朝剛立,為了穩固軍心,將天下分散給了一些戰功卓越的異姓王,但是到了天下大定的時候,他有重新以各種理由殺掉了這些異姓王重新立自己的子孫為諸侯,這一切作為都是為了保證一家獨大。就如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一是開拓疆域的需要二是為了穩固國土防禦,當時外敵無時不刻不在伺機而動,設立各地節度使有利於以最快的效率處置緊急事宜。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從功能上來看唐朝的節度使和漢朝的州牧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漢朝的州牧最開始的原型是刺史,就類似於現在的監察部官員,更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在各地挑刺用的,但是刺史發展到後來權力就大了,不僅是行監察作用同樣也掌管地方行政軍事權力,幾乎就是地方最高行政掌管,其地位就等於是諸侯了。漢朝的行政單位分為州郡縣,州就類似現在的省級單位,有很多大州有現在的幾個省大,東漢末年的各路諸侯實際就是當年州一級的長官,劉備也只是佔據了益州便自立為王了。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唐朝的節度使最早的概念是某官員拿著朝廷特派的旌節出使各方,持節之人有權調動一方軍隊,但是節用完之後必須歸還朝廷,這個官員雖然有著極大的權力但是也有著一定的臨時性,權力隨時受到中央的調配。唐朝的首位節度使是大將軍薛仁貴的兒子,很多人會想到演義中的薛丁山,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薛仁貴兒子實名為薛訥,如果以現在的軍中職位來看,他就相當於地方軍區司令,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已經有了十位節度使,這些節度使都是分管一方,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之所以能有著和朝廷對抗的實力, 主要還是他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實力雄厚。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實行最初實行節度使的時候,為了預防節度使會像東漢末年那般有著雄厚實力禍亂朝廷,在選拔上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具體為五個要求。其一,節度使大多有著極高的名望和能力同時都是絕對忠誠於朝廷的官員。其二,朝廷對節度使的調任十分頻繁,節度使在一方權力極大長時間在同一個地方就任很容易會在當地形成盤根聯結的實力網。其三,節度使由朝廷直接領導,防止和邊外勢力形成勾結。其四,節度使作為一方軍事掌管有著極大的權力,一旦兼任很容易會發展成朝廷無法控制的存在。最後一點則是節度使在一方擔任一段時間後,會重新調到朝廷為官,這一點和其二很相似,都是為了防止在地方形成勢力割據。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本來這些規矩的確定基本上能杜絕節度使造反的可能,但是到了最後壞了規矩的反而是朝廷本身,是朝廷一步步地將節度使培養為諸侯。朝廷直接所有的軍隊長期處在和平安逸的地區,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戰鬥力,而節度使率領的軍隊大多分散在國境邊疆,軍隊受過長時間的磨鍊戰鬥力自然出眾。同時從軍隊數量上來看,朝廷中央軍隊總共就那麼些數量,但是如果一個官員擔任三四地節度使,那手下必將有三四十萬的軍隊,數量遠多於中央禁軍。朝廷對於節度使的管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是越來越松,最開始各地的還會派任採訪使就是為了監視這些節度使,但是到了後來不僅節度使可以兼任這個職位同時還有自己募集軍隊的權力,到了唐朝後期節度使基本就是各地的土皇帝。

唐朝的掘墓人,由節度使到一方諸侯,都是唐朝自己造的孽

以上帝視角來看,唐朝最終的覆滅完全是自食其果,黃巢起義後唐朝的中央已經沒有了任何權力,皇帝基本是也就是第二個漢獻帝,之後發生的五代十國時期其實這些小國王都是最開始的節度使演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