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曹操的親戚都這麼有實力?曹操剛起兵仁,洪,惇,淵就來了,還都帶了人馬?

小強扒歷史


東漢末年,皇權衰微、社會動盪,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局面。在諸位軍閥之中,脫穎而出併成為最強大的割據勢力者,當屬曹操政權。百姓生逢亂世之時,由於封建王朝已經無法保障自己的安危,他們也只能投靠地方豪強以求生存,縱然普通民眾不願意依附於這些地方豪強,他們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地方豪強勢力的進一步發展。

不過,有一問題令人不解,在這麼多軍閥割據勢力當中,為何投靠曹操的親戚都這麼有實力?他剛起兵之時,同族頗有名將之資的曹仁、曹洪,還有夏侯惇、夏侯淵馬上就來了?

曹操劇照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第一:曹操的祖先聲名顯赫,本身就是東漢豪門大族出身,與只有姻親關係的親戚實力自然不弱。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西漢高祖功臣曹參乃是曹操的祖先,東漢時期宦官曹騰也在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為東漢推薦過不少地方名士。曹家有這樣赫赫有名的先祖,這讓曹氏家族在東漢官界的勢力影響並不差。更何況,與曹家有親戚關係的夏侯家,還是劉邦功臣夏侯嬰的後人。當夏侯家與曹家強強聯手,其實力自然不容小覷。

夏侯惇劇照

第二:少年時代的曹操“任俠放蕩”,結識了不少同族地方勢力;20歲時被舉孝廉為郎,開始發揮自己個人的政治天賦,這兩點為曹魏政權的政治發展,與士大夫豪族的結合打下了堅固基礎。據史料記載,夏侯氏及其曹操其他門客紛紛追隨曹操起兵,是因為當時的整個曹氏宗族,只有曹操一人入仕,甚至官拜騎都尉、東郡太守等職。

曹操有長遠的政治目光,對於天下大事把握有度,這在宗族同輩中無人能出其右;再加上曹操少年時在地方同族中聲名顯赫,這樣一來,他自然就到了地方同族勢力的有力支持。所以在曹操剛起兵時,他的同族親戚才會如此快速的起兵相助。

曹操劇照

第三:曹操起兵打的是討伐董卓,匡扶漢室江山的旗幟,這種名正言順的起兵理由,同族地方勢力自然願意起兵追隨於他。當時正逢亂世,天下軍閥可不止曹操一人,審時度勢之後,曹操的這些同族與其投靠其他名不正、言不順的軍閥起義,倒不如跟隨自己的同族兄弟。畢竟曹操起義已經傳遍天下,這個時候他們如果不幫助自己的同族,反而是投靠其他人,一是會遭到其他軍閥的猜測、嫉妒,二是會受到別人的指責。

如果他們投靠曹操,憑藉同族身份也能在起義軍中獲得較高的地位,所以投靠曹操才是他們的最佳選擇。更何況曹操在起兵時,“散家財,合義兵”,與其他軍閥相比,曹操的這一做法無疑收穫了人心,這讓他的同族也願意對曹操鼎力相助。綜上所述,曹操家族本來就名聲顯赫,曹操自己又是同族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他個人政治能力出色,那些同族聰明中的聰明人,自然願意前來相助。

鳶飛九天2018


夏侯家與曹家還是有差別的。兩家人加入曹操陣營的身份和情況也不同。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在過繼之前曹嵩就是夏侯家的人,所以說從血緣關係上講,夏侯惇和曹操那算是堂兄弟了,夏侯淵是夏侯惇的族第,也可以說是曹操的族弟了。

曹仁和曹操的關係是也堂兄弟,但是由於曹操的父親是養子,所以曹操和曹仁沒有血緣關係,只是法理上堂兄弟,曹洪與曹操也是這種關係。

為什麼要說清楚曹操與他們的關係呢?因為曹家和夏侯家的在當時的地位完全不一樣,拋開曹操,曹仁和夏侯惇沒有任何關係。曹家在當時是大戶人家,有錢、有權、有勢,而夏侯家雖然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比起曹家還有差距,這種差距就決定了他們加入曹營的方式不同。

根據《三國志》記載,夏侯惇與夏侯淵並非是帶著人馬加入曹操的陣營中,他們兩都是在曹操起兵之後,隻身加入,被曹操任命為官員。夏侯惇是“太祖(曹操)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夏侯淵是“太祖(曹操)起兵,以(淵)別部司馬、騎都尉從,遷陳留、潁川太守。”,所以說曹操騎兵的時候,夏侯惇與夏侯淵並麼有帶兵前來。

曹洪和曹仁則完全不同,曹仁是“後豪傑並起,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曹洪則是“洪將家兵千餘人,······與太祖會與龍亢。”。所以所曹仁、曹洪都是帶兵加入曹操的陣營中,並且曹洪家有錢,他的“家兵”就有千餘人。

曹家與夏侯家的相比,更加有錢。這也得益於曹家在近三代都有人在朝廷做高官,他們都是大戶人家,在亂世的時候,這些大戶人家就會招募兵丁,這些兵丁就是他們能帶領加入曹操陣營的人員。

總體而言,曹操的親戚中,曹仁、曹洪因為家族有錢,帶領部隊加入曹操;夏侯惇、夏侯淵則是隻身入股,並沒帶部隊加入,這也是因為他們家族沒有很多的錢。


帝國烽火


看看曹家、夏侯家當時的背景和實力,我們就非常清楚其中原因了。

有錢

《三國志》說曹操是西漢開國功臣曹參的後人。這一點,尚有爭議。

但是,曹家有錢,是無可爭議的。


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討董卓。——《三國志.武帝紀》。

看著想哭呀!一般人散家財,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為什麼曹操散家財能養只軍隊呢?

不過,這可不是老曹家第一次這麼豪氣。

曹操的老爹——曹嵩,為了當太尉,花了一萬億!

曹嵩這麼豪氣,也是因為他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

當時,豪強地主擁有私兵已經蔚然成風。


即使許褚這種強宗都能募鄉里宗親千餘人,曹家人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早在曹操起兵前,曹仁就已經拉攏了千餘人。


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遂從太祖。——《三國志.曹仁》

看來,曹家人都很有錢,曹仁、曹洪,他們整個千人部曲是沒有什麼壓力的。

有關係

曹操因是“閹豎之後”,被士人們所鄙視。

不過,家裡既有中常侍,又有太尉,即使不能“門生故吏遍天下”,但有社會關係還是很強的。


就算是曹家小弟曹洪,都有驚人的社會關係。

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洪善,洪將家兵千餘人,就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東到丹楊復得千餘人···《三國志.曹洪》。

當時,曹洪還非常年輕。他就已經和揚州刺史關係好到了這樣的地步!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


和曹操玩到一起的都是袁紹這樣的頂級豪族。曹操起兵時,也得到了張邈的大力支持。

獨特的身世:資源翻倍

曹操獨特的身份,又使他得到了“雙倍”資源。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而曹嵩,本來是夏侯家的人!

所以,夏侯家,可以算是曹操的本家。夏侯惇、夏侯淵,也就是曹操的從兄弟了!

夏侯家,據說是夏侯嬰的後人。(劉邦除掉了一堆功臣,天下還是功臣的後人拿下了呀!)

是不是夏侯嬰的後人,尚有爭議。(劉備是不是劉邦後人都說不清,曹參、夏侯嬰的後人,又如何考證呢?)

不過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也是有錢,有關係!

早在曹嵩之前,夏侯家與曹家就已經世代通親了。既然曹家是豪強,想來夏侯家至少也是門當戶對的。

曹操本人,又與夏侯家兄弟有著過命的交情。


當初,曹操犯了事,夏侯淵頂罪!曹操又把夏侯淵救了出來!

所以,曹操雖然家世和袁紹比有差距,但也不是劉備這種虛頭巴腦的“漢室宗親”可比的。

沒有後路:亂世到來,不得不自保。

有錢,有關係,但是,亂世中,依然保護不了自己!


曹休,他祖父曹鼎做過河間相、吳郡太守、尚書令。算是個大領導吧!

那又怎麼樣?亂世到來後(黃巾之亂),宗族散去。

十幾歲的曹休只得獨自帶著母親四處飄零。

曹嵩,曹操的親爹,前太尉。

那又怎麼樣?亂世之中,照樣被劫掠殺害!

亂世之中,社會規則變了。

有錢、有關係,未必可以保護自己!

只有成為,或者依附強者,才可以生存。

既然家裡有一個強者,為何不去支持他呢?

魏晉是豪族社會,以家族為單位參與競爭是社會常態。

曹操以家族勢力起兵。到後來強大時,仍以諸夏侯曹在五子良將之上,是明智之舉。

不過,即便在那個時代,依然有劉備這樣的草根脫穎而出。

雖然今天許多朋友在擔憂“階層固化”,但毫無疑問的是:今天的社會流動性已經遠遠強於魏晉時期。

所以,如果沒有好的家世,通過努力奮鬥,或許也是可以出頭的哦。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首先從曹操的爺爺曹騰說起,曹騰是個宦官,是沒有子女的,但他找夏侯一族的人過繼了一個孩子作為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然後曹騰還有個侄子曹熾,曹熾生了兩個兒子分別叫曹仁和曹純,還有一個侄子叫曹洪,所以從名義上講他們三個都是曹操的從弟,但是和曹操卻並沒有實際的血緣關係。而夏侯氏這邊,曹嵩的生父是夏侯惇和夏侯淵的祖父,所以夏侯兩兄弟是曹操血緣上的族弟。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當時皇帝身邊的第一紅人,在宦官中也算做到了最頂級的程度,而且他懂得取捨,並沒有過分的追求權勢,最後被封為費亭侯,善始善終。他過繼而來的兒子曹嵩襲爵費亭侯,官至太尉,位列三公,當然這其中少不了曹騰的暗中運作。有這樣的家世,就算接下來的子孫是頭“豬”,也能憑著關係在官場平步青雲,況且那時的朝野已經非常昏暗,除了激烈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外,大漢的官職也被明碼標價的進行售賣。到曹操的時候,如果不是身逢亂世,曹操的仕途也應該是順風順水,最終同樣位極人臣的。所以曹家的勢力在當時雖然比不上袁家這種四世三公,但也算是名門望族,家底豐厚。所以曹操和夏侯氏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血緣上的關係,在當時混亂的政治背景下,有人起頭肯定會想一起幹,更何況這個人還是自己的親戚。古代比較注重家族勢力,只有一個家族的人,抱成一團,集合大家的力量,才可能幹成大事。如曾國藩利用自己的宗族及親朋好友關係,組成威震天下的湘軍,順利鎮壓太平天國。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這四位曹操的本家兄弟,就是曹操的宗族勢力,他們各自也有親朋好友,可以輕鬆聚集千人,一同投奔曹操,鎮壓黃巾軍,討伐董卓。




還有就是在任用人才方面,曹公是在是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其他諸侯。袁紹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的實力和響亮的名聲。劉備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的假仁假義和逢場作戲,而曹公吸引人才,則是從對方的心理層面入手,弄清楚那個時候的人才心中真正所渴求的東西,並且將這些東西表現在自己的身上,這樣一來,自然有非常多的人才歸順於自己。

比如說,曹洪善於防守,於是曹操就讓他去鎮守合肥:許諸有勇無謀,因此曹操就讓他做自己的貼身保鏢:毛玠為人清廉,因此被任命去選拔官吏。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是一個善於在看清屬下的特點之後再進行任命的主公。郭嘉在當初還沒有投奔曹操之前,是袁紹效命的。但是我們知道袁紹這個人表面上看是一個禮賢下士,渴求人才的主公,但實際上這個人非常的小心眼,他非常嫉妒那些才華在他之上的人,但是郭嘉在袁紹的帳中就因為袁紹的嫉妒因此沒有得到多少重用,自己給主公提的建議也沒有多少被採納的。因此,郭嘉離開了袁紹,後又聽說曹操在家鄉召集人馬,於是他又去了曹操那裡。結果,在他和曹操的一番長談之後,認定了眼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己一直在追尋的主公。由此看來,曹操在面對人才的時候確實表現出了自己知人善用的一面。包括後來的關羽,都是曹操真心實意的去禮賢下士,希望能為己用。所以曹操在這方面做的是非常到位,引來了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


大老二爺


不論是其父過繼的曹家,還是其父血親夏侯家,都是當時實力強大的世家大族,有錢有勢,且人多勢眾,短時間內從兩個本家中拉起一支千把人的隊伍是非常容易的。當然,這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財力方面,曹操的父親曹嵩年輕時就擔任司隸校尉一職,也就是京城以及京城周邊軍事防務主官。皇帝劉宏在位期間,公開賣官,曹嵩在187年時,花了巨資買了一個太尉的職務,這是僅次於大將軍的全國軍事主官的官銜,史書上記載是花了一億萬。可見,曹家的財力有多麼雄厚。



第二,在名望方面,曹嵩的養父曹騰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宦官,被認為是大漢功勳曹參的後人。他舉薦過很多名士,例如名將張溫,張奐等,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在宮中工作三十餘年,從來沒有出現過失,深得皇帝信任。以至於曹操在年輕的時候,在擔任京城治安官期間,以違反宵禁的名義用棍棒打死了蹇碩的叔父蹇圖,儘管當時權傾朝野的蹇碩咽不下這口氣,也只能通過晉升縣令的當時把曹操調離京城。

第三,在人際關係經營方面,曹操做得很好。年少時,曹操就表現出重情義,熱情好客的一面,所以,在當官後,仍舊與張邈等這些被朝廷視為亂臣賊子的人交往。後來因為宦官集團打壓而丟官,曹操就回了其父親的故鄉亳州譙縣。曹操那麼仗義,回到夏侯家族那邊過日子,自然不會虧待了父老鄉親。從而得到了夏侯家族的支持。

第四,歷史性機遇降臨。第二次黃巾軍之亂爆發後,朝廷無力再戰,只能將兵權下放到各郡縣。這時候,曹操回到了譙縣募兵防盜,平息叛亂以後,有功勞的人就升官,沒功勞的將士就地解散,朝廷這樣的做法令天下人心寒,作為故鄉軍隊的主帥,曹操此時積累了一定的人氣。正是因為朝廷打算過河拆橋,所以才有了大將軍何進不肯交出兵權,皇帝劉宏為了平衡外戚和宦官的勢力,讓蹇碩擔任京城防禦最高指揮官,並派何進外出征戰的事情,結果引發了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局面。


董卓入京後不久,曹操,袁紹等人就知道大事不妙,所以紛紛逃離京城。這時候,曹操是帶著一大筆錢財走的,他是在摯友張邈管轄的地界上開始招募士兵的,張邈素有仗義疏財的好名聲,平時善於結交各路豪傑,所以,讓曹操招募到了一定的兵員。加上收攏曹家,夏侯家舊部,曹操一下子就有了對抗董卓的家底。於是就有了題主所說的那樣,一起兵,就有了夏侯淵,曹洪等人的加入,實際上,這些人都是曹操討伐黃巾軍的舊部。

隨著軍隊人數不斷擴大,曹操就沒那麼多的財力物力去支撐大軍的開銷了,於是就有了摸金校尉這個專職盜墓的官職,留下了不好的名聲。


酒中史話


簡單來說,曹家、夏侯家都是地方豪族,動輒可以聚眾上千人,若是要具體分析,就要參考史料以及一些考古研究成果。

一、曹家、夏侯家都不是普通家庭,而是沛國譙縣的大豪族,其家族在漢末的影響力或許比不過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紹、袁術等)、楊家(楊彪、楊修等),但絕對也是當時的一流家族

曹家自稱曹參之後,夏侯家自稱夏侯嬰之後,曹參、夏侯嬰都是西漢開國的第一等大功臣,劉邦封侯時,曹參僅僅次於蕭何,位列功臣第二,夏侯嬰絕對也是前二十的大功臣。只是西漢初年到東漢末年已經過四百年,其中的真相很難說得清。聽說現代DNA技術證明曹操家族和曹參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然而譙縣和豐沛不遠,當時豪族之間的過繼關係也頗為複雜,很難說曹家、夏侯家的說法就完全是編造的。甚至有這種可能(以下為星火辰猜測),曹操家族不管原來是否姓曹,因為和曹參家族有某種親密關係,被認為同宗,於是以曹參為祖。這並非是毫無理由的猜測,看西漢的灌夫就是如此,其父因為身為灌嬰(灌嬰是與曹參、夏侯嬰地位完全相等的西漢開國功臣)家臣,被賜姓為灌,於是灌夫就自認為灌家子侄。

不管怎麼說,曹家、夏侯家都是當地一流豪族,有自己的莊園,莊園裡甚至養有看家護院的私兵,能拉起一支數千人的隊伍不足為怪。當然,曹家、夏侯家與具有全國影響的袁家、楊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因為袁家、楊家不但世代當東漢中央朝廷的高官,而且是儒學世家,門生故吏滿天下,而曹家、夏侯家卻需要往西漢去找祖先以振門楣,更何況曹家的曹騰(曹操的祖父)是個大宦官,被當時的清流所瞧不上。

二、曹家、夏侯家裡面,是否每個人都可以拉起一支隊伍來?這些人為何要以曹操為首領?

其實不管什麼家族,裡面都有混得好的,和混得不好的。曹家、夏侯家即便身為地方豪族,也不是他的每個成員都有很強勢力,彼此能力也大有差異。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諸曹、諸夏侯,那都是這兩個家族裡混得風生水起的人,其實還有更多諸曹、諸夏侯,成為了淹沒在荒煙蔓草間的無名之人。即便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四人之間,也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初起兵時勢力的差異,從中可以看出夏侯家似乎比曹家要衰落。

從《三國志》裡面四個人的傳記來看,曹洪似乎是最富有的,起兵就有上千人,到揚州找個刺史朋友,又能拉起數千人。而曹仁也很有勢力,更有膽氣,因此自己在江淮間來起一支上千人的隊伍來,再投的曹操。相比起來,夏侯惇、夏侯淵都沒有見到這種描述,顯然,他們初投曹操時肯定是沒有上千人,甚至只是單身來投都有可能(倘若有很多人來投,三國志一般是會記載的)。為什麼夏侯惇、夏侯淵即便單身來投,曹操依舊很看重他們,倒不是因為曹操有可能原姓夏侯,而是曹操在早年已經與這兩人意氣相投,深相結納,而且夏侯家和曹家之間的確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又有DNA研究說曹操和夏侯沒關係,但夏侯和曹之間,不管通過姻親,還是曹參、夏侯嬰早年的相約之類的,肯定是有脫不開的關係的)。

這些人都很厲害,為什麼偏偏以曹操為首?這一方面是曹操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曹操一系在曹家內的宗族地位、在朝廷上的社會地位帶來的。曹操的能力不用多說。曹操家的社會地位呢?曹操的祖父曹騰雖然只是宦官,卻是曾經擁立皇帝的大宦官,做到了宦官最高的大長秋,被封侯。而曹操的老爹曹嵩雖然買的官,但買的是太尉,在官位上除了太傅之外,也不能再高了。正因為如此,曹騰雖然在曹家兄弟裡排行老小,卻實際成了宗族的代言人,曹操一系自然成為了宗族的族長。而且,曹操在仁、洪、惇、淵裡年齡也是最大的,自然是這幾個人的兄長。

三、通常來說,一個能力稍強的人,拉起身邊五個人一起做事兒不算難事兒,那麼按照曹仁、曹洪的身份,我們可以簡單算算

三國志明確記載,曹仁、曹洪初起兵時,都已經有上千人了。按照一個普通人能拉起五個人算,讓這五個人再分別去拉五個人,就是五五二十五,然後是125、625、3125。也就是說不過轉五次,就能拉出個三千人的隊伍。實際以曹洪、曹仁田莊本就有數百人來算,不過轉四次。

而曹仁、曹洪的祖、父輩都是些什麼人?都是郡守級別的人,按照當時的階層等級,奴婢最低,然後是平民,基層三老、亭長等,到縣一級,再到郡一級,然後是中央官員。也就是說以第五級的高階層,要拉起只用四轉的千人隊伍來,豈不是很簡單的事兒嗎?


星火辰


瞭解了“世家大族”,就瞭解了我國古代社會。古代的世家大族,不僅僅是自身繁衍了很多人口,擁有了很多錢財和土地,更重要的標誌是:擁有成千上萬的農奴的依附。

三國裡面,許褚是怎麼出場的?有賊兵侵犯褚壁(許褚家的村寨),許褚召集宗族數千家,保護村寨。還沒有做官的許褚,哪來這麼多人手?數千家人為啥聽他差遣?因為許褚家就是當地的豪強大族,當地的田莊都是許褚家族的,那“宗族數千家”除了少數許褚自家的家丁,更多的是依附於許褚家族的佃農(農奴)。

古代郡縣制,朝廷的統治只能到了縣一級,縣級以下的基層就是豪強地主的天下,那些數量龐大的佃農(農奴)就是豪強地主家的私產——這就是“宗法地主專制社會”。

我國古代,雖然也有自由身的自耕農農民,但佔主流的是依附在地主豪強家的佃農(農奴)。古代地主,可不是有幾畝地、僱幾個長工就算地主。豪強大族擁有幾千畝上萬畝田產,擁有好幾個村子的管理權很正常。

現在地名裡有“**莊”、“**邑”的,都是豪強大族的田莊、食邑發展出來的。現在還有些地方管農民叫“莊戶”,“莊戶”就是古代對農奴、佃農的稱呼。豪強大族對依附的農奴,基本上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三國裡,夏侯惇家族就是沛國譙縣的豪強大族。祖上夏侯嬰跟著劉邦起家,發展幾百年到夏侯惇這一代,夏侯家的勢力已經成為譙縣一霸,手下的農奴何止上千戶。夏侯家族更有眾多武裝的家丁、護衛、私兵。

曹操起兵,表面上說的是曹仁、曹洪、夏侯淵兄弟來投,帶來的卻是眾多私兵和青壯農奴。當然啦,曹家也是譙縣的豪強大族,要不然曹操當初也不會被舉孝廉做官(洛陽北部尉)。在東漢,舉孝廉做官的都是豪強大族子弟——古代社會的套路:有一個人做了官,家族起家發達,廣置產業。大族子弟有了舉孝廉做官資格,回頭繼續壯大家族。只要不是改朝換代站錯隊,這個家族就會一直繁榮下去。

仔細看三國裡那些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一方豪強大族的代言人(別以為劉、關、張三兄弟出生寒微,這只是跟那些特大豪族相比顯得寒酸而已,其實各自家族在地方上也是勢力不小)。真正的寒門子弟,出頭的機會很少。

曹操起家,靠的就是沛譙大族和潁川豪族。而曹魏統一北方後,希望用“九品中正制”多起用寒族,打壓老豪族,無形中又造就了一批魏晉南北朝豪族。


爾朱少帥


曹操家族本來就是豪富。不管夏侯家,還是曹家,都是郡級世家。

東漢末年,地主階級也是分階層的。

1、袁楊荀這樣的,是中央公卿世家。

2、州郡世家,比如江東的四大家族,荊州蒯蔡黃,徐州陳曹趙,益州張秦...

曹操本來是這個等級,因為出身太監家庭所以屬於這個階層的墊底者。可這只是說曹操的政治地位不足,比如曹操掌握兗州,邊讓等世家就不服。但不影響曹家與夏侯氏在本地的經濟軍事實力。

3、縣級世家

突出代表就是孫堅。張飛、許褚、李典、周瑜、魯肅這些,都是。

4、寒門

寒門不是貧窮,而是白身地主。

家中土地人口不多,祖先曾經做過小官,當前一般,比如劉備,郭嘉,呂蒙這些都是。

🍒所以,當曹操說動衛家支持自己,偽造三公書信號召起兵,曹家夏侯家就都來了,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嘛。這些都是大地主,帶領家人部曲佃戶眷屬一起來投靠,集中起來勢力就更加強大。


四川達州


眾所周知曹操的基本盤就是他這幫宗親,按現在說法來說是帶有股份的。

在這幫宗親裡最有名的夏侯二兄弟,元讓,妙才史料沒有記載有多富裕。他們是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人。

倒是前期了兩件事,夏侯惇十四歲殺了人,原因是這個人侮辱了夏侯惇的老師。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而夏侯淵在饑荒時沒有糧食只能放棄了自己的兒子,為了救活自己的侄女。

時兗、豫大亂,淵以飢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這個孤女有可能是張飛的夫人。

其餘的宗親有很多出身豪強頗有財力。

比如曹天人,曹仁就是個官n代,跟隨曹操前,曹仁就有了千餘人的隊伍。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魏書曰:仁祖褒,潁川太守。父熾,侍中、長水校尉。少好弓馬弋獵。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



曹仁的弟弟就是虎豹騎統領曹純是個富二代。

純字子和。年十四而喪父,與同產兄仁別居。承父業,富於財,僮僕人客以百數。

曹洪也不差,伯父是尚書令!東漢制度都知道尚書檯是東漢的權利中樞,曹洪的伯父作為尚書檯的長官,可見其背景。跟隨曹操前曹洪已經是個縣長了。

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魏書曰:洪伯父鼎為尚書令,任洪為蘄春長。



不僅背景強大,曹洪還很有錢,曹丕曾經向其借錢,但曹洪有個毛病:摳門!由此小心眼的曹丕當然記恨曹洪。

始,洪家富而性吝嗇,文帝少時假求不稱,常恨之。

曹操起兵,父親曾是高官太尉,這幫宗親是高官後代,要麼就是家財萬貫的地方豪強。雖然比不上袁紹袁術這二位四世三公的家世但也足以甩開一大票人。

如上所述“白手起家”這個詞真的和曹操挨不上!


暴躁的皮卡丘


沒什麼特別的,只有倆字:錢、糧。

過去有句俗話,叫做“當兵吃糧”,當兵一直管飯,但也只是管飯。

那些個年代,沒有比吃飽更重要的。

只有你有錢有糧,在那個年代招兵買馬不是難事。

所以只能證明曹操祖上聚斂了很大的財富: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祖宗是不是曹參我們不管,但爺爺曹騰封侯;父親曹嵩官至太尉,太尉是三公,三公是僅次於皇帝的前幾名的高官。

如此,祖上聚斂加上皇帝賞賜,錢糧是肯定不缺的。

豎起招兵旗,就有吃糧人”。隋唐演義這些話本中常有這樣的句子。

所以你還覺得夏侯惇曹洪等人帶兵來很稀奇嗎?

另外,魏晉士族怎麼來的?除了祖上高官厚祿以外,這些在外當官的,回家一般都能掌握家族命脈,即當族長什麼的。在皇權不下縣的那個年代,族長等人的號召力是驚人的。號召家族帶個幾千兵不是難事。

糧食招兵,家族起兵,對於這樣的家族來說,都非常簡單,很容易。後來周瑜陸遜等人起兵,其實都是這樣的家族私兵。

至於為什麼夏侯惇曹洪等人都比較厲害,原因也很簡單。當時的大家族為了維持家族的利益,維持家族長盛不衰,對於子孫的教育是比較重視的。在那個年代,書籍非常珍貴,大家族壟斷了教育;亂世之中,大家族還普遍重視子弟的武力、戰陣的教育,所以曹家人才井噴並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