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越懂醫越小心謹慎:來看一下在醫院看病常見的幾種過度醫療形式

1.問診幾句就讓做CT核磁,其結果是癌症風險加大

很多人覺得,CT、造影等檢查是無害的,可以隨便做。

越懂醫越小心謹慎:來看一下在醫院看病常見的幾種過度醫療形式

事實上,這些檢查的成本高、創傷大,還可能給病人帶來永久性傷害。比如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放射線量相當於拍了750次X線胸片,這對一些並不需要做CT檢查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來說,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會浪費醫療經費,更重要的是,這會給病人帶來一生的癌症風險。

下面看一下醫生給患者看病的正常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5個步驟:

第一,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溝通,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診斷,具體分為“望”――看看病人有沒有黃疸貧血等;“觸”――觸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臟部位;“聽”――就是使用聽診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術檢查和診斷疾病,比如做心電圖、拍胸片,這些技術通常經過多年臨床運用,對診斷有價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讓病人做無創傷性的輔助檢查,比如做運動平板測試、超聲心動圖檢查;最後,才是讓患者做CT、冠狀動脈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創傷的檢查。

2.一感冒發燒就輸液,這可能是道送命題

你覺得,多重的病才需要做手術?會有人回答心臟病、腫瘤,但如果告訴你,從小到大,你因為感冒、發燒、腹瀉做了很多次“手術”,這件事你自己都不知道吧。很多人一感冒發燒就去輸液,醫院裡到處都是輸液的人。這在美國、歐洲是絕對看不到的。

輸液是侵入性操作,相當於一個小型“手術”。輸液過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中輸入本不屬於人體的藥物,這個過程中,輸液藥物、設備、環境、操作的無菌程度,都會影響輸液安全。

越懂醫越小心謹慎:來看一下在醫院看病常見的幾種過度醫療形式

輸液增大心臟負擔,有心臟病的老人風險更大。因為輸液需要把藥物溶解在鹽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輸兩袋500毫升的液體,相當於短時間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人,正常情況下全身血量約為4~5升,粗略估算,輸液1升相當於加大了20%的循環負荷。老人的心肺功能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臟病的老人,頻繁輸液的風險更大。

此外,輸液的藥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們堵在細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當然了,在急診搶救、急重症治療中,輸液仍是非常重要的給藥方式。普通的感冒發燒,真沒必要去輸液,既受罪,風險也大。

3.動不動就放支架,放了支架就再也不可能完全恢復正常了

支架濫用就是一種過度醫療,主要表現在有些患者不需要放支架的放了,只需放一個的放了兩三個甚至更多。據中國醫療外科植入專業委員會的統計,2000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的數量為2萬例,而到了2011年竟達到了40.8萬例,增長20倍。因少數醫生對放置支架的適應症把握不嚴,確實存在一定的濫用現象。

越懂醫越小心謹慎:來看一下在醫院看病常見的幾種過度醫療形式

我國心臟支架使用量連續三年每年增加6萬個,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卻逐年上升,放進不該放的支架,對患者來說,是終身性的、最嚴重的過度醫療之一。要降低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關鍵還在於預防。

芬蘭一名心臟病醫生和他的團隊,在與當地政府、企業的合作下,用了35年時間倡導民眾改變生活方式。比如,先倡導人們吃麵包時逐漸減少塗黃油的量,接著通過立法,反對反式脂肪酸物質進入食品,最後提倡民眾吃植物油。35年後,人們的期望壽命延長了十幾年,冠心病患者減少了80%。他們發現,

對壽命延長貢獻最大的不是心臟支架,不是更多的藥物,而是發動社會各種資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晚期腫瘤患者別開刀,開一個死一個

放療、化療、介入治療等,現在腫瘤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多,從療效評估的角度看,很多費用高昂的療法,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腫瘤患者求生慾望強烈,為延續生命也願意嘗試各種昂貴的診療手段。有數據顯示,國內15%的晚期腫瘤病人在過度和不合理的治療中加速死亡。

越懂醫越小心謹慎:來看一下在醫院看病常見的幾種過度醫療形式

▲上海瑞金醫院原副院長、胃腸外科帶頭人朱正綱。

上海瑞金醫院原副院長、胃腸外科帶頭人朱正綱就曾在不同的學術場合跟醫生們說:“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從去年起,朱正綱開始去“攔刀”。

“我們對中晚期胃癌的認識已經落後了。我們現在得了腫瘤肯定首選開刀,之後,再化療、放療。這就像先把大山(腫瘤主體)搬掉,再用化療、放療等把周圍的小土塊清理掉。”

“走到今天,這種治療觀念已深植於全國大小醫院,晚期病人跑到醫院裡,來一個,就開(刀)一個。恐怖的是,就隨訪一年發現,晚期病人開刀後沒多久就復發了,生存期很短。因此,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而且開刀對醫生來說,收入更高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