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人為什麼需要保險?

一代球痞


路人蟻的世界:聊社保,侃商保,專業答疑

結論:保險是家庭財務穩定的基石,實現風險轉移的目的。個人和家庭生活都存在不確定性意外和疾病風險,都需要保險來進行風險轉移。

保險的作用

一般來說,保險對於個人和家庭具有風險轉移,損失補償的功能,我們利用保險的風險槓桿作用,來保障財務的穩定性。在這個風險保障功能的基礎上可以延伸出儲蓄理財等功能。主要有以下六大功能:

1 風險保障

隨著十年城市化的完成,我們的福利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大家配置保險的意識也在增強。我們的生活除了按部就班的衣食住行,免不了會面對不確定疾病 和意外帶來的鉅額開支風險,讓穩定的家庭生活出現巨大財務危機,出現因病返貧的現象,而保險可以給我們提供風險槓桿的作用。我們在生活安穩的時候,從收入中拿一筆小錢繳納保險費用,花小錢獲得一個高的保障額度,當疾病意外風險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實現把這部分大額損失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

2 現金流規劃

每個人和家庭,在不同的階段都需要面對不同的大額開支問題,比如小孩教育花費,未來家庭養老花費,我們在解決基礎保障問題,解決了沒錢花的問題後,有經濟餘力就需要考慮如何建立家庭中長期財務現金流,規劃好小孩教育資金和家庭養老資金的問題。未雨綢繆。配置相關具備儲蓄功能的壽險,比如年金壽險就是專門用來作為家庭中長期現金流規劃的保險工具。注重安全,長期穩定性,收益低。加入萬能賬戶還可以實現保底利率的理財功能。通過年金儲蓄保險來解決家庭財務蓄水池的問題。

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主要就是風險保障和現金流規劃,延伸到企業和社會角度,保險還具備資產保護功能。比如企業主破產資產凍結,保險是獨立財產,不會被清算,抵押,拍賣。

3 從社會融資角度看:

保險帶儲蓄性質的,存在現金價值,還可以實現融資功能,比如保單貸款,符合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和變現屬性。但又與一般金融產品不同,壽險講究的是長期穩定,安全性第一,收益性低。他的融資功能不比一般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的金融資產,相對受限。另外保險還具備合理避稅,,規避通貨膨脹和市場利率波動的風險等作用。

保險解決的是什麼風險

財務風險無處不在,保險可以實現風險保障和財務現金流規劃。保持財務穩定性,一般來說我們生活中的風險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 風險發生頻率低,但是損失極大的。面對這部分風險,我們需要進行轉移。

第二種類型:風險發生頻率高,損失程度高,面對這部分風險,我們需要進行規避.

第三種類型:風險發生頻率低,損失的程度低,面對這部分風險,影響不大,可以自我消化.

第五種類型:風險發生頻率高,損失的程度低,面對這部分風險,影響也不大,可以自留.

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保險解決的風險通常是第一種風險類型,風險發生頻率低,但是一旦發生,損失巨大的這部分風險。通過保險作為風險管理工具,把這部分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這部分風險具有概率的三個特性,不確定性,獨立性,客觀性。

個人和家庭都需要建立財務保障賬戶

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家庭生活穩定的開始是建立消費賬戶和保障賬戶,我們有了穩定的工作,解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但是要規避不確定風險帶來的大額損失,就必須配置一個保障賬戶,也叫做金融槓桿賬戶,這個賬戶配置健康保障和定壽來解決生活疾病和意外帶來的鉅額開支風險。花錢買保障,保留自己的財富積累,把鉅額開支交給保險公司承擔。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家庭安穩,生活幸福。如果沒有配置保險,當風險來襲,就會讓自己多年的財富積累和安定的家庭生活出現危機,一夜返貧。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有買保險意識,但是在買保險的時候往往貪圖所謂免費保障,還返錢,買了很多保障不足,儲蓄理財的保險,最後就是便宜沒賺到,保障也沒解決。而這種情況除了行業問題,還有消費者自身的貪心和對保險的認識不足的原因。保險的基礎作用是提供財務風險槓桿,轉移財務風險,不是投資理財,增加自己的財務風險。買保險保障第一,儲蓄第二,不要被所謂高收益誤導。

對於消費者來說保險是虛擬金融產品,一份合同,沒有什麼體驗感,只有風險發生才會意識的價值。意識到自己需要保險保障,所以會覺得買保險沒有必要;可是當風險發生再買保險是沒有用的,只有身體健康和意外發生之前買保險,才能夠得到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障。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而不是隻顧當下的感受。

綜上:保險是家庭解決不確定風險的必備工具,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在風險發生的時候幫助個人和家庭實現風險轉移,保障家庭生活的穩定可持續,不會一夜回到解放前,讓家庭多年的積累化為烏有。


路人蟻


我們購買保險是為了轉移因為生病、殘疾、死等帶來的財務風險,獲得相應的補償。

上述提及的生、老、病、死、殘等風險,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法排除,都有可能發生。

根據第三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們每個人一生髮生重疾的概率是近72%;平均每個人出交通事故的概率約為0.031506849%。

這些事情一旦發生,身體受到的疼痛,無法轉移給別人,但是因此帶來的財務損失,我們可以通過購買相應的保險產品,轉移給保險公司,由其承擔財務損失。

除了保險以外,還有其他的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眾籌可以嗎?我們時不時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水滴籌、輕鬆籌的疾病眾籌鏈接,有人因為為給家人治病缺乏資金,而發起眾籌。眾籌能獲得錢,完全基於自己過往的人脈圈,以及他人的愛心。如果這兩方面受到到限制,就難以籌集到治病的錢。

借錢可以嗎?借錢也依賴自己的人緣,以及他人的經濟實力。如果你身邊都是窮人,他們也不能給你借許多錢。並且借錢要還的,這個自己未來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

不治療了,在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不治療任其死亡,也不行。

所以從目前我們的生活環境、制度等,我們只有依賴商業保險解決這些問題。

除上以外,保險還有財富傳承、財產隔離、合理避稅等其他金融產品無法實現的作用。


六司令說理財


題主你好,你的問題其實需要從三個層面上來做逐一剖析。這三個層面分別是:個人為什麼覺得需要保險,保險公司為什麼認為人們需要保險,社會管理者為什麼認為人們需要保險。因為是這三方共同促進了保險市場的供需,修正和進步,如果單單從一個方面去講,都會顯得很狹隘,而且自說自話了。

個人為什麼覺得需要保險呢?

我常常提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也是我個人認為可以跟客戶產生思想交匯,和合理引導的重要概念,即——保險是降低應對財務漏洞成本的方案及工具。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的家庭很幸福,有房有車,夫妻有工作,孩子茁壯成長,父母衣食無憂,是不是完滿且無懈可擊呢?有句著名的佛偈“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大致理解為就是,生老病死的循環是常態,是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不可阻逆。所以,我們有時就會關注到這種幸福恬靜的日子,在什麼情形下最有可能被打破,在什麼時候最有可能被打破,這也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情,卻又是無法抗拒的運行規律。人總是希望幸福的時候能不改變,慘淡的時候能有所改變。於是便出現了一種中間狀態,即有的事情既然無法被阻止,那麼怎樣應對能夠最大可能地復原或者跨過去。

這種狀態是被一種叫做預防性方案,或叫做替代性原則,來激發的。

疾病,意外,死亡,道德偏見,這幾點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共敵”,而且也是破壞幸福的要害,是無法通過主觀努力去克服的磨難,所以保險工具才會逐一應運而生。


雖然,幸福的狀態不是永恆的,一旦被天道運行的規律所打破,破鏡重圓的概率很小,但是人們大多願意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因此,保險工具作為一種基於替代性原則和預防性方案的措施,就成為了降低那個代價的備選途徑。它沒有能力和責任復原一切,但是它可以降低這個過程中的代價。

而人們需要理解和敬畏天道運行的規律,懂得什麼樣的願景背後是什麼樣的代價,這樣才可以以一種完整的心態去接納保險工具。

保險公司為什麼認為人們需要保險呢?

保險公司是做生意的機構,生意中最為重視且賴以生存的就是供需關係。

保險工具出現的歷史背景和設計原理,都聽出耳繭子了,這裡不提。

我們就說保險業務的供需關係是如何擴大的吧。

大多數保險公司的整體運營結構如上圖所示,這是一種簡化表述的結構,實際上肯定是要複雜得多的。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保險公司的成立,完全可以從中間切成兩個部分,均可以獨立運轉。

開保險公司的人,原本也是有投資管理實力和經營門道的,並非只會做保險生意。當然,有的保險公司發展路線特別純粹的,經營主體只有保險運營,或是非常側重保險運營。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往往是雙驅動,雙源型的經濟運營體,這麼說來,豈不是說比起其它類型的公司來說,更容易三心兩意?

其實不然的,保險業務與其它所有業務都不相同的一點,就是“來錢快付錢慢”,不要曲解這句話的含義哦,意思就是,這其實就是所有投資者都願意伸手進去的一種融資經營形態,收到投進來的錢很快,約定好要兌付的錢則可能要經歷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會給出去。但是經營的風險也不可謂不大,因為既然是“來錢快付錢慢”,那麼給到對方的條件就是“來錢少付錢多”,如果計算不精確,就很有可能賠個底朝天,所以才需要精算,而且要求股東的實力過硬,註冊資本不僅要充足,而且隨時可以繼續追加註資。

直白地講,這就是一種博弈,在價格、成本、天時地利等眾多因素下產生的一種博弈。保險公司唯一擔心的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股東風,就是人和,所謂人和,就是老百姓願不願意跟它“賭”,有多少老百姓跟它“賭”。

因此,保險公司一流資質的精算師,都是“北美精算師”,是世界上最會精打細算的一幫人,這幫人最大的就業去向就是兩個地方:去保險公司設計保險產品,去博彩公司設計賠率玩法。

寫到這裡是不是豁然開朗了呢!!沒錯, 保險公司與保民,從本質上講就好比是賭場的莊與閒,保險公司要求的是總體上浮盈率要略勝一籌,保民的要求是你必須要講信譽。(因此說信譽是保險公司唯一的生命線)

那是不是說買保險就是一種類似於賭博的行徑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因為自從有了保險公司這種社會機制以後,其實你參與不參與都是在“賭”了,不是嗎?

你買了保險其實是在賭確幸,你不買保險其實是在賭僥倖。因為真要落實到賭上面,那也最終是演變成人類的文明智慧與天道運行之間的一場豪賭!

社會管理者為什麼認為人們需要保險呢?

上面提到過,疾病、意外、死亡和道德偏見,是無法通過主觀意願去避免和阻止的,然而,疾病、意外和死亡好理解,但什麼是道德偏見呢?

道德偏見,是每個人都必然存在的心智模式,通俗的理解就是人性的自私、貪婪、陰暗等等。保險工具是如何針對道德偏見來做預防的呢?答案是,指定和默認。

指定生存受益人,指定身故受益人,默認生存受益人,等等,不僅合同載明,而且得到了諸如《合同法》、《債務法》、《婚姻法》和專門的《保險法》等法律條例的配合與支持,那麼就可以將以道德偏見引發的危機最大程度地降低。

特別是那些強制險和半強制險,如交強險、學平險、旅遊險、僱主責任險、商業水火險、工程險等等,能有效消解糾紛,促進和諧,避免由道德偏見引發的二次加害。

還有一些險,則具有轉移支付的治理調度功能,比如社會福利保險,公司團體保險等等。

社會管理者之所以認同並藉助保險來搭建部分治理模塊,就是在於保險所擁有的某些特性,譬如削峰填谷、轉移支付,又譬如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等,接近於稅務職能卻又不屬於稅務系統,因此在社會治理方面,保險工具與稅務工具可以互為良好的補充。


大哲小炁


因為人需要錢,而保險也是錢



西北角1號


人為什麼要參加保險?

最簡單之解釋,社會文明之進步,總結人類社會人生存過程中經驗。得出結論如下:

保險,是集眾多者小錢,聚集龐大的大錢。為了保證參保者的萬分之一的參保者出現之意外情況。

這就人為什麼要參加保險的原因。


夢飛煙


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不需要保險


大斌說保險


買保險是為了避免意外。

保險是用於補償被保險人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或對個人因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行為。

買保險就是把自己的風險轉移出去,而接受風險的機構就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接受風險轉移是因為可保風險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研究風險的偶然性去尋找其必然性,掌握風險發生、發展的規律,為眾多有危險顧慮的人提供了保險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