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看完一本書之後感覺沒有記住什麼東西?這樣讀書有用嗎?

倔強的言妞


首先先將你要看的書的目錄先看清楚。這是這本書的基本提綱,掌握了提綱,就是你看這本書的首要條件。所以,將提綱好好的看,你會在仔細閱讀前就掌握這本書的基本內容。

2/6

要學會思考問題。看書如果只會麻木的看,就只會增添無用知識罷了,所以不要做個木偶,呆呆的看,要去思考。在看的過程中,要去問自己問題,不懂的話最好要仔細閱讀。

3/6

不要狼吞虎嚥。看書就好比吃飯,如果只顧著吃,卻不懂的去品味,那就是個屠夫罷了,對生活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因此,看書要注意,不要為了看幾本書而去看,而是為了吸取他的精華而去品味咀嚼,這個是看書很重要的一個思想。

4/6

在看書的過程中不要邊看邊做筆記,這是十分會影響看書氛圍的一個行為,雖然很多人看似覺得沒什麼關係,但是這會將你的思考打斷,是不利於你看書的一個行為,所以最好是做好記錄,哪裡需要做,看完後再做筆記。

5/6

看書最好不要超過一個星期。要知道,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如果你一個星期都沒把一本書看完,那麼裡面的很多內容你是很難連接上的,這是很影響看書的。所以,給自己限制一個時間吧,學會約束自己。

6/6

如果你看的這本書對你來說是十分有價值的,我覺得這本書是值得你讀三遍的。因為好書讀一遍是很難吸取到它的精華的,所以多讀幾遍才能將作者想表達的瞭解的更加透徹。


風的使者F


我之前讀書經常三分鐘熱度,買了書看不了幾天就放棄了。或者就算讀完,也很快就忘了書中的內容,感覺自己沒有太大的收穫。所以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前一段時間,讀完了赤羽雄二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感覺受益很大。下面分享一下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1 讀書思維的轉變

讀書的人中,能夠拉開差距的關鍵在於書中的內容能否應用到工作和個人成長中。要想達成這個目標,首先要轉變讀書思維。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主動讀書”的方法,這也是我非常贊同的一點。主動讀書就是不盲目地讀書,在閱讀之前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我想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主動讀書是相對於被動讀書而言的,我之前就屬於被動讀書,只是認為讀書是一件好事,漫無目的地讀,有一些是我根本不感興趣的,強迫自己讀完,反而沒留下什麼印象。主動讀書從一開始就帶有了強烈的好奇心,或者說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就像我讀《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一樣,我想去了解別人是怎麼閱讀的,學習別人的一些閱讀方法來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這種方法能夠迅速閱讀書中內容,並付諸行動。

2 保證讀書的時間

有了想要去閱讀的書後,接下來就要保證讀書的時間。我們每天會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直讀書,那就要採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來讓自己堅持。

  • 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讀書不是可讀可不讀的,是工作和成長的必要,把讀書放在一個積極且必須的位置上,有意識地閱讀。
  • 創造讀書的時間。在工作日的晚上和休息日製定時間表來保證閱讀的時間。
  • 培養適合自己的閱讀習慣。每個人能夠集中精力讀書的時間會受多個因素的影響。我們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決定讀書的時間和地點以及讀書的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讀書帶來的樂趣。
  • 召集讀書夥伴。召集自己的朋友或者同事或者網上喜歡讀書的人,大家一起閱讀並交流,會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引發更多的思考,也可以相互督促。

3 記住書中的內容

要想更好地應用書中的內容,需要有意識地記住書中的一些重要內容或要點。具體的方法包括:

  • 將書中內容轉化為數據庫。購買書時標明買書時間。閱讀時標明閱讀時間與評價,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與愛好創建自己的標記。用黃色熒光筆標註文中言之有理、表達出色與體現作者洞察力與見解的部分。
  • 讀完立刻整理筆記。邊讀邊整理筆記的方式非常耗費時間,讀完之後立即整理。找一張A4紙,橫放,不用思考,直接寫自己的感觸,限時幾分鐘。
  • 專注閱讀一本書。讀完一本之後再讀另一本。
  • 讀書時儘量關閉手機和網絡。信息終端會非常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讀書時將其關閉,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去理解書中的內容。

4 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

內化書中的內容,提升我們的思維與能力,這是讀書最重要的一環。

  • 限制閱讀的時間,用更多的時間輸出。讀書不能僅僅是接收書中的信息,要有自己的思考與反思。
  • 分享讀書成果,提升溝通能力。整理自己的閱讀成果,在與別人的溝通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維度。
  • 展開深入廣泛的討論。與網友或同事朋友閱讀完後,對書中內容進行討論與解讀。
  • 製作讀書檔案,寫明目標,付諸行動。每讀完一本書,寫一篇讀書檔案。包括讀書目的、閱讀後感受收穫、閱讀這本書後會採取什麼行動、三個月之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四個部分。將讀書與提升自我聯繫起來。
  • 讀書後立即輸出。讀完之後,確定一個自己最關注的主題,列出提綱,舉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使用定時器催促自己完成。
  • 半年後重新閱讀。牢牢記住書中的內容,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海藍的期待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不過有時候我們乘坐的是電動扶梯,意識不到自己在前進而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和您有同感,我平時看書也常常是當時看得津津有味,過後被問起書中的故事梗概,竟然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說起。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難以逃脫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規律。當我們閱讀一本好書,無論是作者深邃的洞見抑或是細膩的描寫,都會讓我們得到啟迪,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多種思維的碰撞促進了閱讀者獨立價值觀的形成,我們為人處事的方式會深受影響而不自知。

退一步講,即使閱讀過後完全回憶不起書中內容,我也會欣然拿起書重讀一次。因為有太多的生命之書,比如像《道德經》、《莊子》這樣的人類智慧經典,光讀一遍是根本讀不懂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提升,我們和作者的精神對話會走向更深的層次。

到那時,忘記初讀的一本書,我想未必是一件壞事。


小馬拾圖


馮友蘭先生講哲學無用,其實人生到了關鍵轉折點時能讓你脫離苦海的只有哲學可以開啟你的心智。所謂有用無用只是時間和角度的問題。比如你學會了游泳暫時無用,哪天自己掉河裡了它可以救命,其實讀書也一樣,雁過留痕,書過留影,或許站到世俗角度你眼前讀的書不能立即變現為物質財富甚至不能解決你溫飽,但讀多了你會在修養談吐上發生變化見識上更上層樓,豁然開朗頓悟而樂只是時間問題。技不壓身,道不遠人,讀多了,收貨只是時間問題。


沉默是金柏拉圖


看些一夲書之後感覺記不住任何東西,有時候是這樣的,但我不因為這樣的問題就變成困域或遺憾記在心上,就我個人的經歷,即使一點感覺也沒有,我就會在此基礎上再細讀一次,咀嚼其中的段落,尋找中心主題,有時候看到好的句子,比喻作者將口語入詞或者將當地諺語造句,我會用紅筆橫劃,強迫記憶。這是我切身感受。


羽落滄海


1.這是百分之三十讀者的體驗,是正常的。讀書總是有用的。覺得沒有記住什麼,牽扯到兩個問題:一是讀書的方法。二是讀書的效果問題。

2.讀書的方法。有人一目十行(泛讀),有人十目一行(精讀)。有人走馬觀花,體會欣賞的快樂。有人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也有人張冠李戴,那是他不專注。我讀了幾十年,精讀、泛讀都有,讀書筆記幾十本,過幾年再讀再看,不然也忘了。建議你讀書前對這本書的梗概、評價先了解再讀,帶著問題讀,效果就好。

3.讀書的效果。我回答讀者提問,基本自己原創,所以真實可靠。一定要用心,培養興趣,讀過幾百本,自然輕車熟路,讀上千本不在話下。反正有些三四百頁的小說,我會在三天之內讀完,再坐下來寫讀書筆記,等於又讀一遍寫梗概。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武威高歌


有個字彙叫“明道”,明呢,泛指耳聰目明,也就是多看多聽。道呢,泛指一切,也當空無。連起來是什麼意思呢。學了之後放下一直循環,持續學習。這叫“明道”。“明道”對應的是“優術”;只有明瞭,才可能優。優是提煉優選;道對應的是術,混沌空無了,自會生術。循環往復,慧由心生。

記得住記不住不重要,潛意識會記住,潛意識會融合,特定時刻就會激發出來。


走過來I走過去


推薦您看一下樊登老師的,讀懂一本書,以及聽一下他講的高效閱讀。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不可能讀完全部記住的。

你也可以學習思維導圖在。看完書,畫思維導圖。方便記憶書中的內容。




筱惠27669854


讀書有精讀與泛讀之分,泛讀就是快速閱讀,儘管全記不住,起碼有個大概粗略影響,精讀就是細讀有些句子,語段要背下來


翰墨榮華


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之所以會呈現成這樣的現象是因為你閱讀時沒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比如你讀到某一段話是時,可以結合自身實際例子作一下個人感想,通過多做筆記加深印象等,要相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