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四個半月大的孩子應不應該把屎把尿?

queen貓


當然不應該。

從孩子的發育程度,和現有育兒條件兩方面來看,都特別不應該這麼做。

把屎把尿的危害,前面很多回答者都已經有充分論證。我想著重談談,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給孩子做排便訓練,排便訓練又要多久才能完成。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往往要從2週歲開始,其控制排洩的相應肌肉、神經等才逐漸發育得日趨完善。但即便到了3歲,還會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排便上,無法自主控制。這一方面是生理發展的必要過程,另一方面也和不同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有關係。

所以,決定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排便訓練並不是某個準確的年齡,而是一系列需要家長識別的“信號”。正是這些信號,說明了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經為排便訓練做好了準備。

這些信號,大概可以分為生理、行為、認知三個方面。

首先在生理上。

1、孩子在行動和跑動上能夠協調穩定;

2、每次尿尿的量能夠足夠多;

3、尿布能至少保持2小時的乾爽,因為這說明了括約肌已經發育到足夠水平,可以控制住屎尿的排洩。

4、能夠有規律的排便排尿時間和間隔;

其次在行為上:

1、能夠自如地自己穿脫褲子。

2、能夠在一個地方安靜地坐上三五分鐘(也就是一次大便的時間)。

3、當孩子想要排洩時,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比如說用語言告訴家長,或者用某些肢體語言。

4、對排洩這個行為產生了興趣,比如說你上洗手間的時候,孩子很想看看。

5、孩子有了希望獨立的意識。比如會說“我自己來”“讓我來試試”,又或者在行動上排斥家長不必要的幫助。

6、不會排斥使用小馬桶。

還需要在認知上有所準備:

1、對他人的一些指令能夠理解並執行。比如,走到某處幹什麼事。

2、在排洩之前能夠自己知道,並告訴周圍的看護者。也就是說,孩子知道,什麼情況下是自己要排便了,這種感覺是怎樣的。

3、能用語言表達尿尿、拉臭臭。

4、能夠理解,把物品放到應該放的地方,有什麼意義。

當然,即便上面這些基礎條件滿足了,即便已經開始了排便訓練,孩子何時能完成這一過程,達到尿便排洩完全自主,也是一個個體差異巨大的問題。而這個時間的差異,並不意味著孩子能力的“高低”。

此外,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存在“螺旋式上升”的情況。如果遇到孩子“退步”了,那麼首先要排除,是否有某些生活的突變、壓力等造成了這種“退步”(如孩子受到恐嚇、虐待等)。在排除一切意外的情況下,父母們一定要耐耐心,知道這種偶爾的退步也是正常的現象。

悄悄說一句,我家孩子已經3歲了,從2歲開始,他可以整夜不排尿,也會偶爾表達想要排尿。但一年過去了,他依然沒有完全脫下紙尿褲。我始終相信——把這個過程的節奏,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對他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娘娘說


把尿的習慣是不好的!而且是最容易產生“婆媳關係”問題的。

縱觀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婆媳關係”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而且從未結束的一個有趣、無奈的話題...

大到顯赫貴族,小到平民百姓,都離不開如此微妙且棘手的關係...

平日裡,我都有去公園散步的習慣,一群年紀稍微大一些的中年婦女,成堆而聚,談話間,表情時而惶恐,時而憤怒,她們似乎都找到了一個共鳴:互相在“數落”自己的兒媳婦,那種氛圍,似乎都在表達著:我家的那個比你家的還要壞!

我的好閨蜜小靜,從初中到大學,再到步入婚姻的殿堂,一直都是順風順水,不僅人長得漂亮,成績還特別好,讀書那會,在年級排名中,假如考試排在10名以外,都會讓別人覺得“大跌眼鏡”,就算是最好閨蜜的我,有時內心都不免對她有幾分羨慕和嫉妒...

畢業之後,因為長得出眾,不斷有不少異性追求過她,這裡面有行長、企業家等比較優秀的追求者,但個性有情有義的她,一直對她的愛情忠貞不渝,就在工作稍微穩定之後,她倆人毅然結束了9年的愛情長跑,她與初中就開始談戀愛的同桌小張結婚了,受邀參加當晚婚禮的同學們,無不為之感慨、落淚,感動之餘,大家內心都似乎有一種默契的認同:他們就是愛情的象徵!

可是,生活,並不會一直,眷顧你一直持續的好...

一天夜裡,小靜深夜打電話給我,電話裡頭,表達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可以傾訴,便找我吐苦水...

她欲言又止,遲疑了一會,終於說道:以前真的不知道,原來和家婆生活在一起,真的有太多不可避免的矛盾所在,從前她以為只要她用心做好一切,甚至“忍辱負重”,便會換來一個家庭的和睦幸福...

可是,結婚不到一年,她就被家婆戴上了“不懂得持家”的罪名...

具體怎麼一回事,我口述小靜在家中發生的事情:

小靜2017年年中結婚,在今年年初,生下了一個男寶寶,她老公小張也開心壞了,因為農村家庭的他,家中只有他一個男孩,所以,大家都特別重視...

小靜在坐完月子之後,學了一個多月關於培育小孩的培訓,因為公司業務需要,夫妻兩人工作都特別忙,小張便從農村叫自己媽媽過來幫忙照顧寶寶...

可是,在生活過程當中,小靜發現了一個特別神奇的地方:寶寶跟著自己的時候,每天都會尿床,而跟著婆婆,卻不會...

一開始,小靜沒有太在意,只是覺得自己經驗不足而已,可是有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婆婆竟然提前給寶寶“把尿”...

小靜知道後特別生氣,因為在培訓的時候,都非常清楚:寶寶只能在15個月大的時候才可以選擇“把尿”,不能低於6個月,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身上的各個器官都還沒有正常的發育完全,如果“把尿”的時候將孩子端著,不僅對寶寶的背部和脖子會造成一定的傷害,並且還很有可能發生寶寶翻身、蹬腿而摔下的風險。


於是,小靜便做了一個決定,辭職並且全職帶寶寶,而這時候,家婆不樂意了,她覺得媳婦沒有盡到“尊老愛幼”,大概接下來兩個星期裡,戰爭的苗頭逐漸形成...

一開始,在吃飯的時候,家婆便會嘀嘀咕咕,說如今的社會就是好啊,女人會賺錢就是有“本事”...

後續,家婆會出現一些話語:小靜,我真心希望你們兩個幸福!特別作為女人,我跟孩子他爸結婚這麼多年,我一直都是勤儉節約,最後才能供我兒子讀到大學!

再到後來,家婆乾脆直接說:小靜,你買一大堆尿不溼,年輕人到底懂不懂得能省則省?用棉布片,勤奮點洗、曬,難道寶寶就養不大了嗎?

小靜感到特別委屈,作為閨蜜我是能理解的,也不能說我們這代年輕人就不懂得節約了,我非常明白小靜的是,就算她真願意這樣省,但整間屋子都是曬著尿布片,那也實在太難看了,並且對空氣和衛生都不好。

最讓小靜難受的是,自從她辭職之後,半夜起來餵奶,家婆也開始不理了...

事因之前夫妻倆要一起工作,睡眠不夠常常導致第二天沒精神上班,寶寶一旦喝奶哭起來,自己要跑到廚房煮水,她還是一個對水質很講究的人,半夜的涼水不敢喝,怕有細菌...

等水煮好,還要手拿兩個容器左右不停的降溫,一來二去,耽誤了時間,自己也沒辦法再繼續入睡,常常是腦袋清醒熬到天亮,當時,家婆便提出說,半夜寶寶半夜一哭,餵奶的事情就讓她來做...


可現在,她雖然辭職了,一到半夜,家婆也很自覺不過來照顧一下孫子,平日裡,還得聽她各種“話中有話”,她覺得這個日子如果持續下去,可能真的會讓她失去對婚姻的信心...

如今,能挽救這段婚姻的,就只有益方泉的免安裝淨水機了,它有美國反滲透RO技術,將水雜質過濾後TDS為0,UV殺菌系統,讓您無時無刻喝到最純淨的健康水源;同時,科學設計衝奶的溫度,一鍵出水,讓您無時刻輕鬆衝奶粉。文章中的故事是真實的,這段廣告,也是真心的,歡迎上京東搜索“益方泉旗艦店”,生活中減少一分憂慮,就多了一份快樂。夫妻相愛不容易,未來短暫幾十年光陰,願你們心存曾經的初衷,讓這段婚姻,勇敢的繼續走下去...


益方泉正能量頻道


四個半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把大小便了,這可培養孩子儘早形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掌握孩子生活規律。一般在吃奶後,睡醒時及時把尿;當孩子使勁,腹部鼓勁臉發紅時及時把屎,也可以訓練他早晚💩的習慣,這樣可以使孩子的胃腸道活動漸漸規律,還有利於皮膚清潔,同時訓練了膀胱貯存尿液和括約肌的收縮功能。但也不能把尿太頻,這樣會形成尿頻的不良習慣。把尿把屎姿勢也是有講究的,讓孩子頭部和身體靠在大人身上,可以用聲音開引導孩子,如告訴他尿尿,噓噓或吹口哨讓他尿,告訴寶寶拉粑粑要發出嗯嗯聲讓他💩但是每次時間不可太長,大便後要清洗屁屁,因為我們是講衛生的寶寶哈😊


米粒兒140617969


給孩子把屎把尿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把屎把尿的動作雖然不會影響孩子的脊柱發育、髖關節發育,也不至於導致肛裂、脫肛,但是成人在孩子無法配合的時候強行把屎把尿對孩子如廁自理並沒有什麼幫助,其好處可能是省下一些紙尿褲,少洗一些布尿布罷了。

很多家長認為如果觀察到孩子的排尿排便信號,就是掌握了孩子的排尿排便規律,按照孩子的如廁意願輔助,與通常所說的把屎把尿少了點兒強迫意味,但實際上對日後如廁自理的幫助依然不大,因為如廁自理是指自己感知並控制大小便,而把屎把尿則不是。

實際上小嬰兒的生理還沒有發育完全,一旦膀胱和腸道充盈,就會反射性地隨時排空。所以,寶寶要等到逐漸發育成熟之後,才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正在排尿或者排便,這通常要等到18月齡左右(可能會稍早也可能會更晚)。然後,他需要一些時間去熟悉排便或排尿前的感覺,並且產生生理上的控制力,這通常要等到2歲半左右(當然,可能稍早也可能稍晚一些)。

當寶寶對充盈的膀胱和腸道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就可以培養他逐步使用坐便器的習慣和意願。在寶寶尚未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之前,進行如廁訓練毫無意義。研究表明,18月齡甚至更早開始如廁訓練的寶寶,通常4歲時才能完全脫離尿布,而2歲左右開始如廁訓練的寶寶,通常3歲左右都能完全脫離尿布。


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很多老人的觀念就是,你們小時候不就是把屎把尿長大的,也沒看你們有什麼問題,但很多人都特別得痔瘡,雖然沒有理論來說明這兩者有直接的關係,個人認為還是有關聯的。

過早的給太小的孩子把屎把尿,很容易造成孩子脫肛,這不是憑口隨便說,是有實際案例,可以上網搜。當然如果你要硬說你家也沒出什麼事情,打個比方來說吧,就好像坐飛機,很多人坐了幾十年的飛機都沒什麼事情,有的人第一次坐就出了航空事故。為了這個小概率事情不要發生,最好還是不要把屎把尿。


九皮皮


我覺得最好不,我兒子小時候就是把尿,而且是更早就開始把尿,因為是保姆帶,那時候我不懂,所以也就按照保姆做的,這樣的好處是大人省事,因為少很多尿墊,不用洗了,少了很多的工作啊,可是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的尿潑比較短,也就是不把尿的時候一會就尿還不多,就比較容易尿床,到了很大才好的,所以如果我再有孩子我一定不把尿。



悅雨育兒


我覺得還是不要去把屎把尿的好,一個是孩子太小,把屎把尿不好,另一個是很難算準時間的,萬一孩子不想尿,那肯定會鬧。等到孩子想尿的話又因為沒注意,錯過了,還是尿了褲子。

我說小的時候就是穿尿不溼比較衛生又方便。勤洗勤換的,根本就沒有老人所擔心的那些問題,比如悶熱不透氣,比如會紅屁屁。

等到孩子一歲多就可以訓練孩子如廁,或者訓練孩子在有尿意的時候告訴大人。再者大人如果細心一點,陪伴孩子的時候有注意觀察,孩子便便之前都要一些表情提示什麼的,這樣就可以及時帶孩子去便便,是用不著把屎把尿的。


凌兒媽媽


可以訓練了吧!看自己的觀念而已。你說沒有尿不溼的年代人都是咋個長大了的呢?寶寶3個多月兒保時,醫生的醫囑其中一項就是訓練把屎把尿。剛開始本來也是有顧慮的,覺得會對寶寶的脊柱不好,怕脫肛之類的。天氣也暖和了,也就是試試而已,結果寶寶很給力,大人也掌握一些小規律。一般吃之前給他把一次,吃的過程中吃的不認真了就是要粑粑了。有時候吃完了要把一次。沒吃的時候就是隻能看情況把,進廁所就鬧就是沒有尿,進去不鬧多半是要尿。睡覺醒來就得尿。偶爾會尿溼很正常!晚上睡覺寶寶一般都沒有粑粑了,就用的尿不溼保證他的睡眠,大人也好睡些。早上起床洗澡後總有一次粑粑。其實誰的寶寶不是寶呢!只要掌握好技巧和把尿的姿勢,最多2分鐘能有多傷害身體呢?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丫頭39668251


不應該。孩子那麼小,脊柱都沒發育好,還不能獨坐呢,就經常把,會傷害他的脊椎和腰椎。而且把屎把尿對約括肌不好,孩子小時候把尿了以後很容易痔瘡 脫肛。

老一輩的就覺得把屎把尿撇脫,害怕孩子穿尿不溼,害怕尿溼。可是孩子這樣更沒辦法控制他的大小便,他不想尿的時候也把,可能會把出來,很短,以後等孩子大了,他就會經常一會一尿,不好控制自己。

我家兩個孩子都沒把屎把尿,老大穿尿不溼到三歲,一歲會喊粑粑,就自己坐馬桶墊拉粑粑,一歲半會喊尿尿,白天就不用尿不溼了,兩歲一個月就上幼兒園了,基本不會打溼褲子。但是為了他晚上睡得好,我們還是用尿不溼,直到快三歲他自己說不用了。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孩子自己學會如廁,現在他晚上也不起夜,一覺到天亮。老二現在兩歲,還在穿尿不溼,不到一歲就會喊粑粑,也是就不窩在尿不溼裡了,坐在馬桶墊上拉粑粑,現在有時候要喊尿尿,有時候忘了,我們都是順其自然,不強求,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倌倌


給嬰兒把尿並不是一件好事。把尿既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象。1歲半左右的孩子就逐漸有自主排尿意識了,到時因勢利導很容易形成排尿習慣,戒掉尿布。有人擔心尿布使用時間長,可能影響孩子的生育能力,其實國外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也未發現這種現象。

給嬰兒勤把尿,會造成排尿過勤,對嬰兒並不是好習慣,對膀胱功能的成熟也不利,省下幾塊紙尿褲不應以嬰兒健康做代價。今天看了一位3個半月嬰兒,由於每天勤把便,每天控制排便4次(配方粉餵養),目的是預防臀部皮膚受大便刺激損傷,預防上火、便秘等,結果肛門出現明顯兩道裂口——肛裂。

把便本身就會使孩子過度用力,引起肛門內黏膜外凸,俗稱脫肛,實際就是痔瘡。為何非要給孩子把便呢?嬰兒可自行將大、小便排在紙尿褲中,排完後清洗臀部並更換紙尿褲即可。即使不用紙尿褲,也可用布尿布。大約2歲左右就會自行排便。望家長尊重孩子,不要根據自己意願,強迫把孩子排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