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劉凱倫



問: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答:歷史上真實的鰲拜與小說、影視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相差甚遠,其本身無大戰功可表,不過是在豪格與多爾袞爭立時站對了隊伍,平空得居高位,後來被康熙擒殺,其實無辜,純屬誤殺。

很多人對鰲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俠小說《鹿鼎記》的影響。

《鹿鼎記》裡說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開國功臣,在大清朝入關過程中建下赫赫戰功,成為了順治帝臨終前指定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

其實,即使您翻遍翻爛清初各種史料,雖然可以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以及松錦會戰這些戰役中找得到鰲拜的身影,但很難說得出他到底建立過什麼戰功。

究其原因,入關之前的鰲拜只是軍中偏陴之將,只知拎著刀子跟隨著大軍沖沖殺殺,完全是龍套角色。

但鰲拜應該是很能砍的,因為,從未建過大功勞的他,在皇太極時代末期,居然混成了鑲黃旗護軍統領,這說明,他是多年媳婦熬成了婆,積無數小功終成大功。

鰲拜是個粗線條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黃牛一樣,認準了方向就不回頭。這也讓人覺得他就是個“忠心耿耿”好漢。

鰲拜跟著皇太極從小兵混到了鑲黃旗護軍統領,自然對皇太極感激不盡。

皇太極死,當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立,鰲拜一門心思認死理,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先是擁戴豪格,後來又擁戴福臨。結果福臨(順治帝)繼位了,即鰲拜飛黃騰達的機會就來了。

當然,多爾袞沒有倒臺前,鰲拜也很是吃過一些苦頭。但這些苦頭,在多爾袞死後,全部轉化成豐厚的政治回報,他因之成為了順治的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之時,鑑於多爾袞專權的惡例,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選擇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異姓大臣為輔政大臣。

這四個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無力視事;蘇克薩哈則是從多爾袞陣營投誠過來的,人望低,沒有什麼話語權;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是鰲拜的跟屁蟲。如此這一麼來,就凸現出了鰲拜的“權臣”形象。

但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有過不臣之心,更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類野心家,處心積慮、精心設置,布了一個局,讓眾多少年侍衛同時發難,把鰲拜捆成了個大粽子。

在《鹿鼎記》裡,“擒鰲拜”情節被寫得驚心動魄,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歷事三朝的鰲拜已年近古稀,體弱力衰,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被擒全過程乏善可陳。

康熙一開始給鰲拜定了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但是,根本查不出鰲拜任何篡弒的證據,只好悻悻然終免其死罪,宣佈禁錮終生。

年事已高的鰲拜不久被折磨死於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舊事,覺得鰲拜對自己的祖、父忠心耿耿,只因自己先入為主,將之設定為篡位弒主的假想敵,施辣手置之於死地,心生內疚,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可嘆的是,現在很多專家、很多吹捧康熙的書籍,為了突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光輝形象,在對康熙的平生功績進行彙總時,總是不忘提擒鰲拜事,將之與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等大事件相提並論。

要我說,擒鰲拜事其實是康熙辦的第一大丑事,非但不能為他貼金,反而讓他丟份。


覃仕勇說史


向敬之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帝召見鰲拜,命令身邊練習布庫之戲的侍衛對,突然向其發難,進行逮捕。以康親王傑書為首的王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死於禁所。

對於鰲拜的諸多罪行,傑書等在定罪報告中說:“鰲拜系國家大臣,揹負先帝重託。任意橫行。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康熙也稱鰲拜:“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

鰲拜的問題,在於欺負幼主,結黨營私,威權自專。為了將正白旗的一塊好地置換給自己所屬的鑲黃旗,鰲拜公然殺了不怕死據理力爭的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和巡撫王登聯,繼而將同在顧命大臣之列、且排名在他之前的蘇克薩哈滅門。他甚至殺了康熙的侍衛倭赫和內大臣費揚古。

他殺掉這些異己者,使用的罪名大多如出一撤:都是違背了皇帝的旨意。當康熙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攘臂向前,強行下旨,矯詔殺人。

康熙要除掉他,就是因為他勢重震主,儼然成了左右皇帝的皇帝。也是一個超級權力控的少年天子康熙,自然不會讓這樣一個潛在的權力競爭者在自己的朝堂上專權獨斷、肆行無忌。

鰲拜並無悖逆之舉,但有欺主之實。雖然後來康熙為其平反,雍正追贈其一等公,但是至乾隆四十五年,仍下諭強調:“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以禮觀書


鰲拜張揚跋扈,得罪了當時還算年輕的康熙,康熙當時也是小年輕,熱血上湧就把他給除掉了,但是也正是因為鰲拜忠心耿耿,康熙才能把他除掉,要是鰲拜早有反心,恐怕早就會有防備,康熙可能就會被他推翻。

當時本來是順治託孤給了四位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但是索尼、遏必隆為人軟弱,鰲拜後來又害死了蘇克薩哈,基本上等同於大權獨攬。

鰲拜本人是滿清的大功臣,因此也居功自傲,雖然確實對滿清忠心耿耿,但是其張揚跋扈已經讓康熙忍無可忍,康熙此時也是個小年輕,做事容易熱血上頭不顧後果,看到鰲拜如此張揚跋扈,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就認為鰲拜早有反心,想找個機會除掉鰲拜。

整件事情也可以理解成滿清開國之後的殺功臣,只不過殺功臣的這個皇帝是個小皇帝罷了。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在建立新朝之後,因為功勞特別大而變得張揚跋扈,認為自己掌權是理所應當的,對皇帝也就不那麼恭敬。皇帝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威脅,自然要出手除掉功臣,此時開國時功臣和皇室的情誼仍在,功臣也不太好意思就謀反,所以還是有機會能順利把功臣除去的。鰲拜被拿下和之前明朝朱元璋殺各種功臣也差不多。

當然鰲拜被拿下也確實比較冤,他給康熙看自己當年立功留下的滿身傷疤,康熙就免他死罪,只是把他圈禁。康熙晚年就給他平反了。不過正是因為鰲拜自己的性格缺陷,覺得自己可以居功自傲,結果得罪了康熙皇帝,才讓他被拿下的。


地球知識局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確實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沒有任何他謀反的證據。後來,康熙晚年的時候已經間接給他平反。乾隆時期又恢復了他所有的名譽。法律上的一個原則,就是"無罪推斷"。沒有發現犯罪的證據,就只能先判斷他無罪。既然沒有發現鰲拜有謀反的確鑿證據,就不能說鰲拜有罪。

當然,也不能肯定的說,鰲拜一點謀反的動機都沒有,但即使有,也已經爛在他的肚子裡面,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表達過。既然沒有任何人見過鰲拜這個人透露過取康熙而代之,或者另立新君的言論,就不能判斷鰲拜有謀反之意。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說,在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之前,鰲拜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的。

鰲拜之所以被康熙鎖拿,被一擼到底,還是因為君權和相權之爭。當時鰲拜已經在朝堂上一言九鼎,過足了呼風喚雨的癮,就開始日益跋扈,對皇帝沒有敬意。偏偏康熙又是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少年,而且他又是愛權之人,自然就對鰲拜非常不滿。到了康熙親政的年紀,鰲拜又出來百般阻撓,這怎麼不讓康熙怒火中燒?!


(鰲拜就像一座大山,壓在頭上)

鰲拜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壓在康熙頭上,而且這座大山絲毫沒有鬆動的趨向,時不時還來個泰山壓頂,把康熙的腦袋瓜子砸上幾個大包。即使康熙知道鰲拜沒有謀反之意,也不會容忍這個鰲拜。雖然沒有鰲拜,但如此專橫跋扈,把君主的權利都搶去了,還在拳頭裡面捏著,硬是不肯歸還,這個性質也僅僅比直接謀反的惡劣稍弱一點。這樣的一個權臣,換成是任何一個大腦正常的君主,都萬萬不可容忍。

何況,鰲拜還有進一步跋扈的趨勢,現在沒有謀反,不代表以後不會變質,有了謀反之意。要知道,權利可以使人變質。鰲拜在皇太極和順治時期,那是鐵桿的大忠臣,但過了幾十年的,人越來越老,地位越來越高,性格越來越跋扈,鬼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鰲拜被康熙搞下去,一點不冤枉。活該。


懷疑探索者


康熙與鰲拜之爭,本質上是君權與相權之爭。雖然清朝已無宰相之名,但鰲拜的輔政大臣之實與宰相無異。

順治去世前,任命了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治理朝政。隨著索尼的去世,蘇克沙哈被處死,遏必隆又見風使舵,一心自保。鰲拜在朝中獨攬大權,他圈佔土地、收買人心、任用親屬,形成一人獨大的氣候。

康熙成年後,與鰲拜的矛盾急劇擴大,一方面鰲拜想繼續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康熙急於親政。此時靜觀其變的孝莊太后,本意上想讓康熙先穩住,只要從時間上熬死鰲拜就可以了,因為康熙才十幾歲,可鰲拜年紀不小了,按古人壽命來算,不會活太長。最主要是因為康熙年幼,朝中根基尚淺,一旦矛盾激化,對清初政治影響極壞。


此外,鰲拜雖然橫行朝廷,但並不敢有篡位的念頭。清朝八旗制度影響深遠,雖然在皇太極手中為了突出皇權,廢除了幾大貝勒平等議事的制度,但各旗的勢力依然不可忽視,讓誰當皇帝,是經過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清初多爾袞權傾天下,遠勝於鰲拜,尚且不敢廢帝自立。以鰲拜的勢力,他是不敢有此念頭的。


但康熙皇帝不是普通的兒皇帝,雖然年紀不大,但權力慾極強,他等不了鰲拜老死,最終通過一系列手段,置鰲拜於死地。


華哥雜談


對於這樣的事,歷史上總是有些說法不清,也會引發種種猜測。鰲拜是大清的重臣。對大清也是忠心耿耿。戰功赫赫。從本意上講,鰲拜不應該反大秦。那麼康熙為什麼要除掉鰲拜呢?

書上說是鰲拜欺君罔上。有謀逆之心。當然,這些蓋棺定論,只能出自勝利者之手,在這裡,我們先不去探討是否有謀逆之心,我們可以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在一個企業裡,一個群體裡,或者是一幫同學裡。凡是特別有本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脾氣。都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凡事都想插手。說他們自以為是也好。說他們飛橫跋扈也罷。反正那些特別有本事的人凡事都想參與,都想展示自己,都想自己說了算。我想,這點大家都會深有感觸吧。由此我們就可以聯想到鰲拜對於國家的做法。作為一個能臣,他肯定也會獨攬朝綱。凡事都想自己說了算。特別是玄燁八歲繼位的時候,作為一個兒皇帝,是根本不能主持政事的。鰲拜更會大權獨攬,餵我獨尊。他這樣做實際上未必就是反大清。但在康熙皇帝看來,不聽自己的節制。就是有悖於朝廷和國家,康熙當然不會容忍這個,當然要除掉他。

所以在我看來,鰲拜未必是反大清,而是自持勞苦功高,有些狂妄過頭。因此被殺,其實在歷史上,類似後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多爾袞,死後墳墓被掘。和珅大權獨攬,被嘉慶所殺。恭親王奕欣,自己覺得扳倒八大臣。有恩於慈禧,就沒把慈禧放在眼裡,結果也被貶。宋朝的岳飛,自己覺得抗擊金兵無人可敵。不顧及皇帝趙構的感受。提出請二帝還朝,結果被殺。前面所說的這些人,其實都是能人,也正是因為能人,他們才沒有把別人放在眼裡,才有驕傲的資本。所以,從他的身上,我們也應該吸取為人處事的教訓。那就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驕然


鰲拜雖然是清朝的大功臣,但是鰲拜晚年的時候專權蠻橫,欺壓年幼的康熙皇帝。


歷代皇帝都不喜歡權臣,只要大臣威脅到皇權,很容易遭來殺身之禍。鰲拜多次欺壓康熙皇帝,沒有被滿門抄斬已經十分幸運。

鰲拜是八旗鑲黃旗人,在皇太極統治時期,鰲拜為清朝立下了無數戰功。毛文龍在世的時候,皮島一直是清朝的心腹大患,皇太極繼位之後,派遣阿濟格帶領鰲拜等人進攻皮島。在開戰之前,鰲拜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發誓不攻佔皮島,堅決不撤軍。


在清軍登上皮島後,鰲拜身先士卒,衝殺在隊伍的最前面,親自上陣近身肉搏,士兵們受到鰲拜鼓舞,都奮勇衝殺,皮島最終被清軍攻克。這場戰鬥後,鰲拜被封為“巴圖魯”,“巴圖魯”是清朝軍隊裡面的勇士的稱號。

後來鰲拜又在松錦之戰立下大功,被皇太極提拔做了護軍統領,成為了八旗軍隊裡面的中上層軍官。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鰲拜已經成為了清朝兩黃旗裡面的重要大將。在皇位繼承權問題上,鰲拜和索尼等人都堅持擁立皇子繼位,不支持多爾袞繼承皇位。


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鰲拜和索尼等人帶著武器參加八旗會議,在會議的關鍵階段,兩黃旗的軍官都按劍上前,逼迫多爾袞做出讓步。多爾袞看到鰲拜等人意志堅定,只能放棄了爭奪皇位的想法,擁立順治皇帝繼位。

順治皇帝繼位後,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由於鰲拜得罪了多爾袞,在順治皇帝親政前,鰲拜多次受到多爾袞的打擊。


這期間鰲拜多次立下大功,卻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反而數次被罷官免職,處境非常的窘迫。一直到了順治皇帝親政後,鰲拜才開始受到重用。順治皇帝感激鰲拜的忠心,一路將鰲拜提拔為朝廷重臣,也為鰲拜後來輔政打下了基礎。

順治皇帝去世後,鰲拜被任命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四大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四大輔政大臣都來自於上三旗,索尼是正黃旗人,鰲拜是鑲黃旗人,遏必隆也是鑲黃旗人,而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的人。由於索尼的年齡比較大,遏必隆的性格比較懦弱,輔政的大權實際上落在了鰲拜的手中,朝廷裡面只有蘇克薩哈能夠制衡鰲拜。

蘇克薩哈的地位並不穩定,兩黃旗在朝廷裡面勢力強大,正白旗本來是多爾袞的軍隊,蘇克薩哈又是多爾袞的舊部,在朝廷裡面很難受到大臣們的支持。


在正白旗和兩黃旗換地問題上,鰲拜強迫康熙殺死了蘇克薩哈,獨攬了輔政大權。在蘇克薩哈被殺後,鰲拜的權利達到了頂峰,經常在朝堂上欺壓康熙皇帝。

逐漸成年的康熙皇帝對鰲拜十分忌憚,為了除掉鰲拜,康熙招募了一批少年入宮,每天同他們練習摔跤。有一天康熙召見鰲拜入京,忽然一群少年衝上來,將鰲拜打倒在地。


鰲拜被抓住後,康熙皇帝公佈了鰲拜的30條罪狀,剝奪了鰲拜的爵位,將鰲拜判處終身監禁。鰲拜雖然沒有篡位的表現,但是他專權獨斷,嚴重威脅到了皇權,康熙皇帝沒有殺死鰲拜,已經算是對鰲拜法外開恩了。


歷史總探長


歷史上的鰲拜,作為清王朝的巴圖魯,他的確是一位忠心耿耿且戰功卓著的臣子,在面對強勢且勢力強大的多爾袞時,尚且能夠堅持自己的政見,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登基,如此也可反應出鰲拜的不屈。

可是別忘了有些事,叫做此一時彼一時,人隨著時間,隨著大勢而變。順治駕崩之前,為小康熙安排了四位輔政大臣,他們分別是正黃旗的索尼、正白旗的蘇克薩哈、鑲黃旗的遏必隆和鰲拜,按照排名算,鰲拜位居末尾,不過兵權在握的鰲拜,也隨著其地位的變化而變得與初衷有些不同了。

正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權勢是很容易改變一個人的,鰲拜借用黃白兩旗的換地事件而成功挑起了矛盾,以此拉攏索尼和遏必隆,三人同時針對蘇克薩哈,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勢,結果很明顯,鰲拜勝利了。人的權欲都是一點點的慢慢膨脹的,在索尼死後,鰲拜變得越發的交橫跋扈且不可一世,他狂妄自大,甚至是屢次假傳聖旨來滿足他排除異己的打算,結果也是屢試不爽,多次下來,將親政後的康熙也一次次的得罪了。

皇權至高無上,坐在皇帝之位,卻被處處掣踵,鰲拜的狂妄和囂張令得康熙也不得不退讓和妥協,特別是在蘇克薩哈提出辭呈之後,鰲拜明目張膽的藉機打壓,最終被強制處死,康熙的反對卻也未能保住其性命,那時起鰲拜在康熙的心中已經是一個不得不除去的逆臣。

忠心耿耿那是過去,而如今的鰲拜是一個強勢的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奸臣,是權利慾望和今時今日的地位將其送上了這條不歸路,一個和皇帝叫板,一個染指大權而不願意放權,一個狂悖且目中無人的大臣,其結果要麼是更進一步,要麼就是被皇帝所殺。

所以後來鰲拜被康熙所擒,這隻能說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


歷史風雲天下


清廷三朝元勳鰲拜,以其伯父費英東早年投靠、擁護努爾哈赤的功勳,獲得了滿清鑲黃旗的身份,以此為敲門磚與墊腳石,登上滿清外姓大臣群雄角逐的政治舞臺,飛黃騰達。



鰲拜到底是有真本事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彪悍勇武,在皇太極年代可謂是戰功赫赫,為清廷立下過不世功勳,後又在福臨與多爾袞的皇權角逐中,率兵擁護福臨登基,可謂豐功至偉。

清廷對其賞以高官厚祿,世襲罔替,一時,除索尼之外,位極人臣,群臣莫能出其右。

康熙三年既公元1664年,索尼病逝,自此鰲拜居功自傲,竟一時莫忘了人臣身份,肆意妄為,貪汙受賄,橫行霸道,魚肉百姓,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對康熙也總是耳提面命,行舉事事開口閉口揚言為清廷好,為康熙好,實則權慾薰心,以權謀私,對康熙推行的國政也是多加阻攔、干擾,頗有微詞,每在康熙面前以首輔大臣,太師自居,毫無君臣之禮,倒像老子對兒子的態度。但是,鰲拜只是驕橫專權,其對滿清仍是忠心耿耿,類索尼無異,這一點康熙還是知道的。

但,作為一個皇帝,康熙覺得自己成人傀儡,與鹹魚何異?康熙乃千古一帝,頗有謀幹,他表面順從鰲拜,內心卻敷衍鰲拜,實際上綿裡藏針,笑裡藏刀,暗裡做著各種準備意圖誅殺鰲拜。

康熙韜光養晦,暗中蟄伏,提拔培養滿清貴族子弟為自己心腹手足,以索額圖與明珠為代表,最終以計擒執鰲拜。



康熙擒拿鰲拜後,對其列出攏共三十罪狀,樁樁屬實。

鰲拜之死,在於其忘了自己人臣的身份,天下乃愛新覺羅的天下,皇權不容威脅、侵犯,並且自己過度輕視了康熙的才能。

後人漸漸以訛傳訛說康熙以意圖篡位才誅殺鰲拜,實際上別說懂點歷史的人不相信,就連康熙自己也不相信鰲拜謀反,在剝奪了鰲拜一應職位,誅殺鰲拜並抄收其一應家產後不久,康熙念及舊情,感念鰲拜當初為滿清三朝所作豐功偉績,恢復其一應職稱、爵位。

但是,鰲拜早已身首異處,埋身荒郊,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皇圖霸業,功名富貴,江山美人於生命而言,浮雲耳!


不書


話得這麼說,康熙除掉鰲拜有兩層意思,一是鰲拜本身耿直不懂權謀,在處理部分事宜上面確實沒有顧及到康熙的想法,都知道康熙是年少稱帝的,但是他卻也是沒經過叛逆期就直接當皇帝的,康熙年少時有些想法畢竟不切實際,這些時候如果他有爹來管教康熙自然不會說什麼,但是這個人換成鰲拜來代勞的話那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康熙很小的時候就看不起吳三桂,很想弄死他,但是鰲拜卻從大局出發表示反對。於是,康熙就覺得這是鰲拜擅權,滿滿不痛快!

類似的這些事做多了就讓康熙在叛逆時期積累下來的思想就是想要弄死鰲拜,然後他就真的弄死鰲拜了!比如孝莊皇太后就明確表示弄死鰲拜太可惜了!這也側面證明了鰲拜在當時確實不算很過分。只是這個後爹奴才太不好當了!康熙當時確實幹了很多不合時宜的事,比如,削蕃引發大戰,都可以視為失敗的行政舉措!

其次,殺鰲拜也是康熙對朝臣的一種親政宣言!康熙殺鰲拜以前,只是皇帝卻不親政,小事由鰲拜裁決,大事由鰲拜上奏孝莊裁決。康熙殺掉鰲拜後這兩件事便歸於一件事,大小全歸自己裁決!殺鰲拜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