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傳習錄》30句名言!

《傳習錄》30句名言!

1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虛靈不昧”,大約是指本心不受外物障蔽,保持原始的本然狀態,心靈處於安寧、虛靜和專一的情狀。在此狀態下,才能靜下來體察世間萬事萬物之“理”。不昧的“心”如鏡子一般映出“理”,所以說,“心即理也”,心與理為一體,而反對朱熹將心與理分成兩部分。

2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王陽明讚許孟子的“不動心”:心中充滿道義,發現萬事萬物的道理,那麼任何事發生都能對其泰然處之,讓自己的心如泰山般穩固,不因外界譭譽而動心,不大喜大悲。

3 無善無惡事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是陽明心學的精華。心,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善惡知之所以產生,是在面對外物,自己的思想意識活動而產生的。能辨清善惡就是“良知”,行善事、去除惡念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比如面對一把刀,想到行兇便是惡,想到用來切菜做飯便是善。善惡的想法及行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產生的,被事物引發的善惡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還在於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惡,存善去惡,就能保持心之本體。

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6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這幾句即王陽明的重要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的,要是真的對某事物有所認知,那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了。產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時,“行”就已經開始了,只有切實展開行動,想法才能變為現實。親自實踐了,便是已知了。

王陽明認為,聖人所傳的學說只有一個,就是將認識與實踐合而為一,知與行是一事兩面。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才能在實踐檢驗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7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省察克治”必須時時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動、自覺地省察、剋制自己對外界事物的不正當慾望,就是自我修養。省察與存養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無事時說法有別。

8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廊清。

9 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事上磨鍊,就是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治之功。省察克治應通過做具體的事來實現,而不是一味打坐冥想。若只想不做,一遇到具體的事,也招架不住,不能應對。

10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就如樹的根基好,抽出的枝條、結出的果子就是好的。修養好本心,那麼一定會有美好的德行。

11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

冬天的時候想到父母的寒冷,要想辦法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時想到父母的熱,要想辦法讓父母感到涼爽。這些行為是必要的,但只是枝葉,最根本的還是你那顆孝敬父母的心,這些行為都是從純孝之心這個根本而生髮出來的。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不忠、不孝、不慈、不信,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由倨傲不恭造成的。為人不可太過傲氣,對不同的人和事物,都要常懷尊重與敬畏感。

13 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工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

去人慾,並非抹殺人的自然慾望,而是去除會產生危害的過了頭的慾望,而達到一種中和的狀態——“天理”。去人慾、存天理,不是隻有在靜靜地躺著、坐著時才能做,在行動中也可以做到,時時、事事皆可磨練。

14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王陽明認為立志是學問的根本,這個“志”不純是從一己之私利出發,而是去除過度私慾,合乎“天理”,理即心。存天理,恢復本心,便是“立志”。

15 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

仁、義、理,都是從本心上來,只是本心在不同的側重方面會有不同的名稱。

16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17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應該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做適當的事,謀劃和行事都不要越過自己所處的地位。遵照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做事,才是君子,才算作是致良知。

18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有向上向善的進取心就是學習。一直念著過去的事,考慮未來的事,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會使自己的向上之心有所懈怠和分散。

19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能真心悔過是一種良好品德,但有的人犯錯之後過分耽溺於悔恨之中,不能原諒自己。“是藥三分毒”,在悔恨中不能自拔會更傷及自身。悔悟是正確的,也不必太過自責,適當地給自己一些寬容。

20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與朋友相處,只有彼此謙讓,才能讓雙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則會雙方受損。在人際交往中,要抱著謙虛的態度,才能實現雙贏和互補,有所進益。

21 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如何喚得做義?

良知就是行事的“頭腦”,支配人的行為。遵循良知而行事,以不變應萬變。不在於受與不受這個行為,而在於受或不受的道理。該受的時候就受,不該受的時候就不受,看你心裡明不明白這個理。

22 為政不事威刑,唯以開導人心為本。

正德五年,王陽明被任命為廬陵知縣。當地百姓因為無法忍受官府的壓迫而發起暴動,王陽明安撫百姓,並承諾為其做主,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任期間,他以疏導為主,關心百姓的訴求,也積極推行教化。這種行政管理方式,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23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只有理解透徹了,就記住了,若是隻為求記住,那麼記的過程會很痛苦,而且也不會理解透徹。而只要理解透徹了,自然就記住了。但理解也不是最高的,最終極的境界還是“自家本體”——自己的心。理解最終還是為自己所用,如果目的是求理解,那還是不夠的。

24 常快活便是功夫。

王陽明“龍場悟道”十分有名,但是龍場其實是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跟隨王陽明一起來到龍場的人大都病倒,只有他安然無恙。王陽明在龍場受了兩年的磨難,依然安康,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保持樂觀豁達的心。

25 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只要一個人心存正氣,行得正,就不怕被鬼迷了心竅。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貪財,就是被財鬼迷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就是被怒鬼迷了……諸如此類,與其說被什麼鬼迷住了,其實都是自己的心不正,不能定。

26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一個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毀謗或是欺慢,也會是一種磨鍊,也是使自己的道德進益的機會。如果不用功夫,那麼別人的毀謗就是登時將自己擊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戰,都是對本心修養的一次考驗,是將其作為“進德之資”還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

27 是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

凡事不可強求,之所以無法獲得寧靜,是因為我們有時是刻意追求寧靜。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寧靜。

28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這句的觀念遠承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性是共通的,聖人之心與常人之心本來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平常人自以為無法與聖人比肩,容易被外物遮蔽自己的本心。只要積極向善,剋制遮蔽本心的魔障,有成為聖人的志向,人皆可成聖。

29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遇事須先反問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苛責他人。

30 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這句也是繼承了孟子思想的精華。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常省察自我,反觀己心,去除障蔽,不可鬆懈,才能有所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