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有裡有面兒,是一句老北京土話。有人把“有裡”寫成“有禮”,這是不對的。“裡”,是裡頭的意思,和“面兒”是相對應的。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說話辦事兒要有裡有面兒,這是北京的老規矩。什麼是有裡有面兒呢?簡單說,就是內外有別。

北京人幹什麼事兒都講究要面子。面子,說了歸齊,就是尊嚴。事實上,不光是北京人講究面子,地球上所有人都講究面子。

有人笑話老北京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實,要面子並不是壞事兒。如果一個人連面子都不要了,那麼,他是不是就不懂人活著的尊嚴了?想要面子,才會去努力奮鬥,爭取讓自己真有面子。當一個人不要面子了,那他還可以“救藥”嗎?

要面子,還要有裡子。這是北京老規矩的文化內涵。“裡子”是心裡的活動內容,它往往是含而不露,也不能露的。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比如您接待一位客人,他的一舉一動,您怎麼看怎麼覺得彆扭,甚至感到厭惡。您心裡可能會罵他:瞧你小子這德行!但是,您出於禮節,礙於面子,還要熱情地讓座兒、上茶,賠著笑臉,儘管您是那麼的不情願。這就是北京的規矩有裡有面兒。

北京人愛說這樣的一句話:甭管怎麼著,咱大面兒上得說得過去。這種“說得過去”,一方面要維護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要給對方留面子。所以說,有裡有面兒說起來簡單,其實,這裡頭卻大有深沉,即有很深的內涵。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我們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美國式自由,

只知道天黑了,和小夥伴兒在衚衕玩兒彈球兒,

我媽會隔著整條衚衕喊我回家吃飯,

在北京,我們小時候經歷過中國式寵愛,

更留下了很多老一輩兒人的規矩。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小時候,最動聽的一句話:別攔著,給孩子的!

最悲劇的一句話:來,媽先幫你存著!

每到春節到能聽到這兩句話,

開始很不理解,為什麼我的壓歲錢總被我媽收著?

長大後才明白:因為家長怕我們亂花錢。

是的。在北京,節省不浪費是一種美德,一種規矩。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打小兒我們的第一堂課就是規矩。

北京孩子從小就有一個意識,如果出去被人說:

這誰家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懂規矩!家長沒教好!

聽到這些,那真是比打臉還難受。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

爸媽從小告訴我:見面叫人,這是規矩。

北京孩子小就被家長灌輸這麼一理念,見面叫人!

尤其是遇到長輩,咱小輩兒必須先開口打招呼。

一句“您吃了嗎?”這種禮貌是打小兒養成的,

親切、自然,街坊四鄰的關係多麼融洽。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

爸媽從小告訴我:對長輩說“您”,這是習慣。

在北京,“您”是一種敬語,一種禮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許跟長輩你我他仨,顯得沒大沒小,缺家教。

北京孩子打小兒被教育,對長輩,必須說“您”。

聽到“您”的稱呼,心裡熱乎、親切、舒坦,這是一種尊重。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

爸媽從小告訴我:一聲“師傅”,這是尊稱。

在北京,無論男女老少,有事想問要喊師傅。

比如打聽道兒,您要說:“師傅,請問這個地方怎麼走?”

北京人找人幫個忙什麼的特別忌諱用“喂”,

誰要是找我問路說“喂”,就算知道我也不告訴他。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

爸媽從小告訴我:在外面要謙讓,別惹事。

不知道北京孩子有沒有這樣一種經歷,

但凡小時候在外面打了架,惹了事,爸媽一準兒說我。

甭管我的錯還是對方的錯,

耳朵一提拉,揪著回家就是一頓臭罵。

北京家長不護短兒,對孩子的教育大大方方,

坦蕩做人,厚道待事,這是規矩。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

爸媽從小告訴我:飯桌上,要有規矩。

吃飯時,老人如果沒有動碗筷,晚輩是不能動碗筷的。

飯桌上不能吧唧嘴,在飯桌上吧唧嘴是被人嫌棄的。

用筷子夾菜,只能夾盤子表面上的菜,不能用筷子翻來翻去。

吃完飯,碗裡要一乾二淨,不能剩飯,浪費可恥。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沒有規矩不行!

在北京,無論生在富裕還是貧窮的家庭

爸媽從小告訴我的規矩太多太多,

而我們這一代對下一代一樣要按“新規矩”

讓他們也記住了下面的話!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約人要提前一天說,這樣對方能提前安排好其他事兒。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不要在座位上面抖腿!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在地鐵上,不要一個人靠著扶欄,別人會沒地方扶。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別人在休息的時候,要懂得安靜二字。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咳嗽打噴嚏時,請及時用手捂住。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借錢及時還!還不了請及時打招呼,讓對方知道你沒忘記。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看電影請保持安靜,別踢前面人的椅子。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飯桌上即使偏愛哪道菜,也不要一直只吃那道菜。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在公共場合看視頻,玩遊戲等請戴上耳機!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別人在輸密碼時,請自覺走開或將臉轉向另一側。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有人夾菜時,請不要轉桌。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排隊的時候,扎馬尾的女同志不要來回甩頭。

在北京,爸媽從小告訴我:

聚會的時候,請不要自顧自低頭玩手機。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北京的規矩還有很多,作為北京人,咱的老規矩不能丟!

這些規矩透著人與人之間的那份和諧美好,這也是老北京的為人之道!

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都是從小教的!這叫規矩!

仔細想想,咱北京人一直都在延伸著這種精神,而這種精神來源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小小的家庭氛圍,也是父母那一輩兒的人帶給我們的經歷積累。回首往事,童年雖早已過去,但至今仍然記得那些打小兒學來的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