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導讀:一個關鍵詞,一類現象,一種生活,一番心情。每逢歲末年初,又到年度盤點時刻,人們喜歡將365天的各種滋味濃縮進言簡意賅的幾個關鍵詞。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企業界發生的大小事件尤為精彩紛呈。時光無痕,而那些耐人尋味的事情,自當沉澱在心。為此,我們照舊擷取幾個關鍵詞,僅是管中窺豹,旨在喚起您更多的思考。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01 共生

企業的共同選擇



導讀:伴隨數字技術普及速度加快,企業已經無法“獨立創造價值”,那些堅持守護自己的競爭壁壘的企業或早或晚將被捲入泡沫的虛幻中。


無論是華為、海爾、美的、聯想、谷歌、IBM這類“大而穩”的組織,還是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這類“快而強”的組織,以及新創立發展的韓都衣舍、途家網、滴滴這類“新而美”的組織,它們的成功都來自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投入,它們把產品和服務做得更深,深入到顧客無法離開;


它們把產業鏈創建得更易融合而具有多利性,使得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願意開展合作,共同為產品和服務付出;


它們的組織更加富有彈性,經得起市場變化帶來的震盪並能夠尋找機會實現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把組織所處環境中的各種資源集合到價值創造的方向上,凝結成更廣泛的集體智慧,從而形成一種強助力,推動它們前行,最終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發展。


概括說,“共生”成為它們獲得數字化時代新發展的共同選擇。

德魯克曾經說過,組織的重點必須放在機會上,而不是放在問題上。如果組織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機會上,那麼就會有興奮感、衝動感。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價值鏈”理論中表示,在經濟活動中價值鏈無處不在,上下游組織間存在行業價值鏈,組織各部門各業務單元之間存在組織內的價值鏈,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組織最終能夠實現的價值產生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習慣於從單向的價值鏈的角度理解和思考組織發展的問題,甚至簡單地認為只有生產製造才是創造價值的中心環節,處於中心環節的組織才是所有價值創造的源頭,而經營活動的下游環節、價值鏈以外的顧客以及合作伙伴都被認為是次要的部分,只要中心環節貢獻自己的力量,整個價值鏈便擁有了競爭優勢。


美國學者諾薩貝斯·穆絲·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曾經提出“協作優勢”的觀點,在她看來,具備卓越的建立、保持廣泛協作關係的能力,對提高公司競爭實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的確如此,離開協作,任何一個組織都無法獨立生存,因為任何組織都處在複雜的產業網絡中,不同的組織聯合起來,才能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當今社會的主流已經明顯地向互聯互通、合作共贏轉移,在這樣的時代主旋律和趨勢下,任何一個組織的發展都無法離開行業內、行業間組織的合作,更無法脫離顧客的價值參與。


協作對原有的商業環境進行了升級和重構,封閉、孤立的組織管理模式開始無法適應環境,組織之間的競爭必須變為基於合作的競爭,甚至需要轉變為基於合作離開競爭的模式,合作的優勢不僅在於融合合作系統中每個組織的競爭優勢,而且在於優化組織之間的競爭關係,更好地激發每個組織的活力,最終表現為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合作的要求下,相同領域甚至不同領域的組織不再是競爭對手,而轉變為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顧客參與價值創造、移動互聯網的衝擊以及市場激烈競爭的過程中,組織需要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將傳統的價值鏈創造價值模式轉變為命運共同體合作創造模式。


眾多成功的商業實踐表明,構建命運共同體為組織帶來的價值明顯提高,它將顧客的需求與高效的供應體系相連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合作各方的無縫連接,可獲得更高效率。現實的選擇導致了一種全新的組織邏輯生成,我們將其稱為“共生型組織”。


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共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代表的是多種不同生物之間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共生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有利。


由此延伸出的共生型組織,意為不同組織之間的相互合作關係,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具有充分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組織之間基於協同合作進行信息和資源的共享,通過共同激活、共同促進、共同優化獲得組織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實現的高水平發展。


儘管共生不可避免地帶來衝突和分歧,但它從更大程度上強調了共生組織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實現彼此更優越的進化循環。


就本質而言,共生型組織是一種基於顧客價值創造和跨領域價值網的高效合作組織形態,其網絡成員實現了互為主體、資源共通、價值共創、利潤共享,進而創造單個組織無法實現的高水平發展。

共生型組織的生態網絡摒棄了傳統的單線競爭的線性思維,打破了價值活動分離的機械模式,將理解和創造顧客價值作為組織的核心,進而使創造價值的各個環節以及不同的組織按照整體價值最優的原則相互銜接、融合以及有機互動。


今天,隨著數字化不斷髮展,我們更深地理解到,企業想通過獨享技術優勢和信息獲得競爭優勢,幾乎不太可能。正如科特勒所言,“把獨享當作目標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包容性才是商品遊戲的新主題。”伴隨數字技術普及速度加快,企業已經無法“獨立創造價值”,那些堅持守護自己的競爭壁壘的企業或早或晚將被捲入泡沫的虛幻中。


這也啟發我們去理解數字化時代對企業組織的要求。複雜多變的環境要求組織從單一的線性協同模式轉向跨組織的多維協同模式。組織強調開放性和互聯性,與環境形成良好的互動,其本質追求便在於創造多維協同模式下的跨領域共生價值體,打造開放合作式的有機生態系統。


基於合作和價值共創所形成的組織資源共享、利潤共贏的群體性有機系統,打破了組織傳統競爭模式體現的單向線性思維,是一個雙向或者多向的思維模式,它使得有機系統中的組織個體可以開展基於自身優勢併為成員貢獻價值,融合共生夥伴資源的網狀發展。


正是這樣的合作關係,相互激發、高效互動產生出更多的價值創造,這些價值創造不僅僅幫助了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也給自身帶來了超出組織原有能力所能創造的價值。


共生過程是組織的共同進化過程,組織在共同發展中不僅實現了整體的利益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每個組織的利益追求,從而讓組織成員在多個方面獲得成長,並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多互動的關聯以及更加開放的格局。


作者系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02 長期價值主義

企業家的一場修行



導讀:從機會成長轉向戰略成長,從野蠻成長轉向文明成長,從規模成長轉向品質成長。


“長期價值主義”,是2019年中國企業界和管理學界出現的高頻詞。所謂長期價值主義,就是確立宏大而長遠的目標價值追求,長時間為之奮鬥,心無旁騖,以足夠的耐心和定力,長期堅持做好心中認定的事情或事業。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長期價值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而又最寶貴的思維方式,長期價值主義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長期價值主義也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內在動力。

為什麼要倡導長期價值主義?


從宏觀上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單一的以GDP為核心的短期政績價值導向、快速致富的社會文化氛圍,在引領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對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粗放式投入與浪費;單一的對物質財富增長的追求,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激化,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並沒有帶來民眾幸福感的提高,顯然,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


只有奉行長期價值主義,才能引領中國經濟轉換髮展動能,以創新與人才驅動中國經濟走出追求短期GDP規模發展的陷阱。


從微觀角度看, 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要適應複雜多變的不確定環境,要提升企業在經濟週期不同階段的生存能力,要抓住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的戰略新機遇,企業家與企業必須迴歸初心,迴歸價值觀,必須進行認知與思維的革命。


其中企業家最需要改變的,就是要建立長期價值主義思維。


企業家要善於抓住機會、順勢而為,但不能過度奉行投機主義,如:急於求成,畢其功於一役,賭一把的心態;走捷徑、掙快錢、撈浮財的思維慣性;盲目多元、不專注、不聚焦的成長路徑;捨不得在人才、技術、管理這些需要長期投入的要素上下本錢,不關注產品如何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等等。

企業家迴歸長期價值主義,就是迴歸客戶價值,迴歸企業對長遠發展的追求。中國有少部分擁有長期價值主義的企業,如華為等,這使得它們擁有了全球競爭力。


雖然許多中國企業把產品賣到了全世界,但真正具有全球視野和格局的企業家並不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總體來說微乎其微。


2019《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含港澳臺)數量達129家,超過了美國上榜企業數量,但客觀上講,絕大多數上榜的中國企業本質上還是“500大”,稱不上“500強”,它們在產品技術創新、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品牌價值與盈利能力方面與歐美企業差距仍然很大。


這些中國企業還是依靠低勞動成本優勢、高資源投入,沒有真正在技術、人才、品牌、管理這些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要素上下功夫。


這導致長期價值主義缺失,許多企業做大以後,離客戶越來越遠,越來越失去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及對客戶需求敏捷反應的能力;眾多企業還是機會導向,戰略定力不足,戰略不專注、不聚焦,盲目多元化,最後打得一手爛牌,一地雞毛。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在確定與不確定的複雜新時代,中國企業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奉行長期價值主義,從機會成長轉向戰略成長,從野蠻成長轉向文明成長,從規模成長轉向品質成長。長期價值主義是一個常識,但要做到很難。


企業的長期價值主義不是一句口號,一碗心靈雞湯,而是一種企業的堅定信念及腳踏實地的長期價值主義行動。


概括起來,長期價值主義包含十個方面的內涵與企業行為。


01


長遠的眼光與遠大的目標價值追求。長期價值主義就是不忘初心,使命驅動。企業家要從做生意到做事業,不做短期變現的投機生意,追求可持續盈利能力,追求可持續發展,堅持自己堅信的,相信自己相信的。


長期價值主義既是一種情懷,也是邁向成功、腳踏實地的長期艱苦行動。長期價值主義是企業家的一次長期的修行,這需要企業家及高層領導團隊重塑使命與創業激情,敢於走出小富即安的舒適區,突破現有資源和能力,制訂足夠高遠而激動人心的目標,且自己堅信。


02


客戶第一的文化價值取向,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致力於贏得客戶忠誠,追求品牌長期價值增長。這就需要企業不是以領導為核心,以短期從客戶身上撈錢為目的,而是真正圍繞客戶做有價值的事情,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與流程。


03


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拼的是實力和耐力,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耐心;需要踏實耕耘的長期價值主義行為,紮根市場與客戶,深耕客戶關係,捨棄短期利益,選擇更持久、更有價值的長期業務。


企業家與企業要能抵禦與戰略不相關的投機機會的誘惑,聚焦戰略,按產業生態思維建立共生組織。


04


長期價值主義意味著用很長的時間去打造核心競爭力,意味著為未來長期發展捨得投入,注重打造軟實力,注重培育核心能力。


企業要對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捨得投、連續投、長期投。短期靠運氣,長期靠內功,注重能力的長期磨鍊、長期積累,厚積薄發。


05


創造陽光利潤、享受坦蕩生活。企業家與企業要對法律和規則存有敬畏之心,並願意付出遵紀守法的成本,致力於打造良性的政商關係。


06


構建利他共生的產業生態,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對合作夥伴不是吃幹榨盡,而是為生態賦能,讓合作伙伴及整個生態體系掙錢。


07


長期艱苦奮鬥的文化,持續激活人才的機制,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注重人才的長期培養與職業發展。


08


建立長期績效導向與人才長期激勵計劃,不急功近利,不為追求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發展,與人才建立共創共享長期發展機制。


09


奉行產品主義,注重技術創新,挖掘存量價值,靠產品品質與服務體驗制勝。


10


變革創新的文化。企業家及高層要能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能經受住挫折與失敗,即使面臨大苦難、大悲痛,也不放棄夢想與追求。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華夏基石諮詢集團董事長


03 數字經濟

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導讀: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新技術應用最前沿的一部分,更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徵,各國經濟向數字經濟遷移已經是大勢所趨。


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對傳統產業將帶來從業態結構到組織形態,從發展理念到商業模式的全方位變革和突破。


數字經濟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以及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近年來,我國正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不過相較於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和推進速度,我國企業和產業數字化轉型仍處於起步期,特別是製造業等領域,數字化程度還有待提高。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智能製造深度融合,創新驅動,將成為未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


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部分:前者主要指信息通信產業,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電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後者主要指傳統產業由於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生產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我國來說,數字經濟既是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量,也是經濟轉型增長的“新藍海”,不僅促進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全球的數字經濟浪潮,抓住機遇,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之舉。


統計顯示,未來幾年,數字經濟在全球經濟的佔比將達到22.5%,面對如此龐大的經濟誘惑,不少發達國家紛紛開始了一輪新“淘金熱”。


英國出臺《數字經濟戰略(2015~2018)》,旨在建設數字化強國;德國提出“數字戰略2025”,明確了德國製造轉型和構建未來數字社會的思路;日本提出建設“超智能社會”,最大限度地將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融合,促進線上線下的共同發展。


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新技術應用最前沿的一部分,更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徵,各國經濟向數字經濟遷移已經是大勢所趨。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一路高歌猛進,數字化創新持續迭代,數字化新業態加速湧現,數字經濟不斷創新。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在GDP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達到34.8%,網民規模達8.2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9.6%,移動通信產業歷經“2G跟隨、3G突破”,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新興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推動數字經濟不斷髮展突破。


以廣東為例,廣東不僅是經濟大省,也是數字經濟大省。據權威機構測算,2018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31萬億元,約佔全國1/8,居全國第一位,佔GDP比重超過40%。並且從近年來看,廣東數字經濟的規模增長迅速。


這背後受到政策的大力推動,如廣東相繼出臺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動計劃或發展規劃。“數字經濟已成引領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尤其數字產業不斷髮展。”


廣東省工信廳有關人士表示,廣東數字產業基礎雄厚,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信業、互聯網相關產業等規模全國領先,具體而言,2018年廣東全省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達3.86萬億元,軟件業務收入也首次突破萬億元。


不僅如此,近年廣東產業數字化也突飛猛進,2018年全省規模約2.7萬億元。同時,廣東還累計有5000多家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並培育彙集了諸多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此外,廣東的數字化治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2018年網上政務服務能力位居全國第一位。

同時,2018年11月廣東省“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正式出臺,其中提到,“數字政府”是“數字中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數字中國”建設、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創營商環境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


根據規劃,除了政府部門間的數據打通之外,還將建立超過100個維度的自然人、法人數據“畫像”,為企業群眾主動提供個性化、智慧化的政務服務。


那麼,下一步,如何創新驅動、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首先


必須堅持5G、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傳統產業融合的原則,用創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要將製造業作為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推動數字技術在製造業生產、研發、設計、製造、管理等領域的深化應用,加快重點製造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轉型。


其次


在數字經濟時代,網絡基礎設施是平臺,而5G、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三足鼎立支撐數字經濟。其中5G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代表,也是數字經濟的新引擎。要將數據的治理價值、社會價值、生產價值、行業價值、經濟價值、商業價值、民生價值、個人價值等體現出來,應用起來,建成數字經濟的多種業態,這才是一切工作的終極目標。


第三


是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第四


是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推動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全流程應用,形成協同設計、雲製造、虛擬製造等新制造模式。


第五


是互聯網企業在堅守責任的同時,更要做主流價值的裂變器、正能量的放大器、社會進步的助推器,讓互聯網成為推動社會更快進步的強大動力。


通過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一二三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有利於形成生產、流通、消費“三位一體”的共享經濟生態鏈,拓展數字經濟新空間,不斷打造新增長點、新動能。


作者系廣東省工信兩化融合發展中心主任、廣東省信息消費協會秘書長、廣東省CIO聯盟秘書長


04 美國工廠

鏈接東方智慧



導讀:妥協不是退讓,而是充分理解對方需求基礎上的和解。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論壇上的“麻雀”


每年中國企業聯合會牽頭舉辦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期間,麥斯特公司都聯合中國就業促進會組織“一帶一路人力資源管理論壇”,2019年,論壇的主題是“一帶一路助推企業走向世界”,旨在研討如何通過人力資源創新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


彼時,正值奧巴馬伕婦擔任出品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全球引發關注,尤其在中美貿易談判背景下,該片也將率先走出去辦廠的福耀玻璃推到了風口浪尖。


福耀去美國投資辦廠,筆者也很榮幸能應邀參加了工廠啟動儀式,非常清楚“美國工廠”是正常的純商業行為——汽車玻璃銷售需要靠近市場,而企業是跟從市場,服務用戶的,這種商業邏輯在紀錄片中有意無意被掩蓋了,而衝突被敘事更多地引向超出經濟活動的範疇,顯示大量在意識形態、價值觀方面的管理文化上的差異,甚至對抗。


即便如此,多年人力資源行業經驗仍然讓筆者敏感地察覺到“美國工廠”是隻麻雀,抓住它,解剖它,也許能讓大家更清醒地認識當下,更智慧地面對未來。


事實上,放飛出的這隻麻雀果然點爆了500強人力資源論壇,它成為中國企業“一帶一路”上的路標,對它的研判、分析和借鑑等被後續跟進的眾多媒體關注和報道。


在論壇上,筆者專門連線在美國代頓的福耀玻璃總經理劉道川,他特別說明福耀美國工廠歷經三年打造,銷售年均增長30%,利潤翻番,已成為福耀旗下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也給當地貢獻了巨大的稅收,解決了當地大量人口就業。


時間印證了福耀投資的成功,也兌現了對股東和美國地方政府的承諾。但三年之前,劉道川坦承面臨許多衝突,妥協是一種和解。


衝突源於選擇性視角

紀錄片中大家看到作為投資者的福耀創始人曹德旺講求效率,注重成本,但筆者卻深知作為企業家之外,他的另一個角色是慈善家,他同情失業者,樂於分享,注重員工福利。


在工廠開設之初,筆者曾去參觀,看到一些老外在吃餅乾、聊天,而中國員工都在很嚴謹地工作,筆者於是建議曹總是否考慮從中國多外派一些員工過去,他卻堅持就業還是以本地化為主,“他們會做出改變。”他願意將發展空間和未來留給當地人。


劉道川連線時介紹,如今福耀美國工廠中美國人佔了95%以上,中國人只在其中扮演技術顧問的角色,管理也都以美國人為主。


事實勝於雄辯,當年部分美國人士與當地組織的擔心並沒有成為現實。但問題來了,為什麼在三年前,他們忐忑、焦灼、不相信,一心想通過工會談判、博弈來給未來要保障?


殊不知對於企業而言,初創時期效率提升是第一要務,過於強調勞工利益無異於竭澤而漁,只有企業的健康運行才能保證最多數人的利益。


幾十年前,福耀在中國的工廠就全部配備了車位,因為曹德旺那時就相信他的員工有一天都可以買得起車,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初心和志向。


很遺憾,對於曹總的這一面,部分人士、組織選擇性忽視,他們更相信通過對抗施壓去抬高價碼、簽下契約,做事先約定。而在創業階段,企業只有成功,才能考慮其他。


筆者想起中國“借牛分牛”的故事,一家兄弟爭遺產,要把17頭牛分給3個兒子,要求老大得總數的1/2,老二得總數的1/3,老三得總數的1/9,由於無法分配而爭吵不休。這時智者出現了,借了鄰居一頭牛來分,剛好老大得了9頭,老二得6頭,老三得2頭,最後剩下的一頭還給了鄰居。


這就是中國式的智慧,按照美國的方式來分牛的話,只能把牛劈成多份,三兄弟來分牛肉。而曹總只是用了中國“借牛”的智慧,並不是借工會,因為這時候工會介入可能就把“牛”給弄死了。


精研企業文化的陳春花教授近年一直倡導融合共生的企業發展新思維,認為未來的組織應該是一個共生型組織,企業戰略要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這是基於數字經濟崛起而作出的判斷,也是對組織認識的延展。


究其實,組織不就是命運共同體?!

而企業作為組織之一,概莫能外,無論中西。但在現實中,即使回到這種傳統而簡單的認知,有時都顯得困難,人們往往被利益、立場、社會團體、文化偏見等林林總總綁架,撕裂了共識。


鏈接東方智慧

中國式“借牛分牛”的智慧或許能為衝突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融合共生的組織文化也可以促進利益各方從對抗走向協作,而對於如何規避選擇性視角盲區,筆者則更願意分享麥斯特倡導的朋友文化來化解。


中國文化講求倫理,禮儀綱常維繫了社會秩序,有激進者批評其中的等級觀念與現代倫理不符,撇開其中的爭議,五倫中有一倫卻是基於平等的人格,這就是朋友關係。“朋友有信。”(《孟子》卷五 《孟子·滕文公上》), 道出朋友之道在信義,有信,守信,可信賴,才能建立平等的關係,因此曾子常用“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來每天自我反省。


相信、信任是朋友的基本含義,相比契約,可以說它缺乏精確的利益量度,但往往也因此可以跨越鴻溝,聚合資源,實現夢想。無數中國草創企業得益於此,崛起一方。無論是內部夥伴不離不棄的共同奮鬥,抑或企業之間相扶相攜的風雨同舟,朋友文化將人性中的“善”發揚光大,而這種“善”正是朋友之道的內涵。


古人早就指出,朋友之道,在於擇善。曾子曰:“以友輔仁”,荀子曾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來說明,即使是言行不正的人,若其周圍的朋友都是行善、仁義之人,也會讓其漸漸變好。正如陳春花教授所言,這是一個向內求得力量,向外獲得共生的時代。朋友就是互相成就。


倡導朋友文化,讓企業做大,也能讓企業更好地走向世界。劉道川坦言,身為調解者、溝通者,最關鍵的是在衝突中學會Compromise(妥協),妥協不是退讓,而是在充分理解對方需求基礎上的和解。


如果以朋友角度,相信這樣的和解,那麼溝通就會順暢許多,部分抱有成見的美國人士和組織就能放下偏見去著眼未來,而中國的管理者也能從共生的角度,藉助各種渠道去對接和平衡利益方的訴求。


作者系麥斯特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HR公益平臺發起人


05 華為

活著是硬道理



導讀:華為沒有成功,它只是走在有自身特色的前進道路上;華為更沒有完美,它只是在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2019年可謂華為公司的多事之年。這家剛剛進入而立之年的年輕中國公司,以不同尋常的步伐登上了世界舞臺。


過去只和電信運營商打交道賣交換機的To B公司,成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賣手機的To C公司;過去蝸居深圳不知名的民營小企業,成了“不僅僅是世界500強”的世界級公司。


上至國家之間,下到吃瓜群眾,窄到街談巷議,寬到網絡媒體,一年之間華為的話題好像沒斷過。突如其來的危機,使任正非也不得不由過去只見客戶不見媒體,變成了媒體常客。


前幾天整理照片,偶爾翻出了一張2002年美國企業戰略學家波特訪問華為時,筆者和任正非、波特等七人的合照,想起了波特的“五力模型”。


撫今追昔,強烈感受到今天的華為,早已超越了“五力模型”的範圍,直面“七面來風”的壓力。筆者曾提出建立在“五力模型”之上的“七力模型”(見圖),目前華為遇到的,恰恰就是來自政府的政策法規變化威脅力和合作者能力的巨大挑戰。只是沒有想到這個政策法規變化威脅力來自國外,這個合作者的風力又如此強勁。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從多事之年的2019開始,不屈的華為進入了一個成長新階段。筆者把華為公司31年的成長分為五個階段(見表)。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華為的成長史,是一個基於不變的核心價值觀的持續變革史,是一個基於以客戶需求為靈魂的、以無生命的管理體系為體魄的、以建立生態體系為戰略目標的企業進化史。


任正非最近講:世界上沒有永遠成功的公司,有一本書名為《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下一個倒下的一定是華為,華為不可能永遠順利地成長。筆者認為災難是財富,華為在2019年遭受打擊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大進步,未來的風險可能減少一點了。


老子曰:上善若水。補曰:其質不爭。這裡有華為的共生理念。老子曰:大白若辱。補曰:其色不純。這裡有華為的灰度管理。老子曰:大直若屈。補曰:其形不固。這裡有華為的熵減組織。

華為沒有成功,它只是走在有自身特色的前進道路上;華為更沒有完美,它只是在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華為對誰好?做企業總要有個核心價值觀選擇,千萬別說“要兼顧!要平衡!”的空洞原則,也別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廣告詞。


華為對客戶比對員工好——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不以員工為中心。故你會聽到華為離職員工對華為的怨言,甚至官司,客戶對華為倒是比較滿意。


華為對奮鬥者比對投資者好——華為以奮鬥者為本,不以有錢人為本。華為不打算上市,對風投和投行的錢也不大在意,故外部投資者老找不到感覺。“奮鬥者會有犧牲,投資者只有虧本”。


華為員工對公司比對家人好——華為長期堅持艱苦奮鬥。華為員工聚焦工作,加班加點,經常輪換工作地點,不知道把家安在哪兒好,孩子也照顧不好。但比起將士出征時親人三不要問:“不要問我去哪兒,不要問我去多長時間,不要問我去幹什麼”,這又算什麼!


華為對貢獻者比對股東好——華為重知本,不重資本。對內部股東的配股封頂,實施TUP制度,不斷拿出股東的分紅用於激勵有貢獻的員工。給拉車的鼓足勁兒,給火車頭加滿油,決不讓“雷鋒”吃虧!


這就是華為的價值觀選擇和排序,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有人可能認為做企業關鍵是盈虧問題,瞭解華為的人,熟知其“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核心價值觀,但可能不太瞭解華為的另一句話:以生存為底線。


生死問題大於盈虧問題,這才是企業家的思維層次。經過2019年的風風雨雨,人們可能更能瞭解任正非講的“做企業,活著是硬道理”的內心。


華為是一座高壓不折,初心不忘,榮光不迷,髒水不進的中國尊。


華為,是2019年度的關鍵一詞;華為公司,是中國企業史上的關鍵一頁!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06 產業互聯網

重塑管理



導讀:產業互聯網將是第四次管理革命的新引擎,一個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和生態化的管理新時代正在到來。


2019年,產業互聯網(又稱“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根植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企業界共識,這不僅點燃了產業互聯網的市場熱度,更加快了產業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重構,催生了新一輪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和管理革命遙相呼應,相輔相成,產業互聯網也正在重塑企業的管理模式,孕育一場深刻的管理革命。


目前,我們迎來了第四次管理革命,主題是價值共生。


未來的20至30年,產業互聯網將是第四次管理革命的新引擎,一個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和生態化的管理新時代正在到來。


產業互聯網以“產業+互聯網”為主旨,以產業和企業為主要實施主體,以數據為核心資源,通過互聯互通的智能設備,利用各種前沿技術重構產業價值鏈,以及企業的商業模式、組織模式、管理模式,促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升級,實現企業內外協同、價值共生,從而構建繁榮昌盛的產業生態命運共同體。


戰略即生態:打造“價值共生”的命運共同體

產業互聯網時代,“戰略即生態”。未來的企業只有兩種命運,要麼生態化,要麼被生態化。前者是大型企業的生態戰略,後者則是專業化企業的生態戰略。


筆者將產業互聯網時代下的生態系統定義為:是以資本、數據、知識為連接力,以共享、共治、共益為競爭力,以戰略生態、平臺賦能和價值共生為驅動力,由擁有共同願景和使命的生態企業、專業企業和用戶相互依存、協同進化的“價值共生體”。


在這種生態體系中,生產關係將從零和博弈關係向命運共同體轉變,從線性競爭轉變為生態共贏,各方通過共同整合產品和服務共同創造價值,形成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共生共榮的新生態。

產業互聯網下的生態戰略本質是開放、連接與共贏。未來的生態系統將由大型的平臺企業和專業化企業共同構建。


比如,2019年11月,騰訊在其21週歲生日之際,發佈了“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新使命和願景。馬化騰認為伴隨數字化進程,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騰訊堅持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及服務之中,同時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助力各行各業升級,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騰訊正在面向產業鏈合作伙伴不斷開放其平臺能力,正在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連接器、賦能器”。


數據即資產:持續創造價值的核心動力

產業互聯網時代,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它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助力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核心動力。


數據更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掌握數字主權、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戰略性任務。產業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將會產生海量數據,數據不僅可以用來描述各種物體、人類社會和整個環境的行為,還將成為價值創造的核心動力。


從數據分析中獲得新價值,使得整個產業生產活動更加經濟化、智能化,提高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決策的能力,實現經濟活動降本增效。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取決於其佔有數據的規模、數據的活性以及對數據解釋和運用的能力。


企業核心的生產資料將是數據,新的計算技術與應用正在將過去以“流程”為核心帶向以“大數據”為核心,作為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大數據及大數據處理能力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行業的“新大腦”。


讓“大數據”產生“大價值”的核心是讓數據流動起來,讓“數據流”產生“價值流”,從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正是數據平臺的戰略定位和核心功能。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認為,產業互聯網的基礎是大數據,但不能僅僅關注大數據,還要關注小數據,即每個用戶的個性化小數據是什麼,只有找準了每個用戶的個性化小數據,才能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海爾所構建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COSMOPlat平臺)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開放與共享的基石數據平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為生態網絡提供有機物質,這種有機物質就是“數據”,通過對大數據、小數據的深度挖掘為用戶創造個性化的價值。


平臺即賦能:構建繁榮昌盛的生態系統

產業互聯網時代,賦能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平臺生態企業以共享、共生、共贏等為價值理念,通過數字化能力的提升,打造產業互聯網平臺,引導匯聚產業服務資源,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賦能,帶動產業鏈整體轉型升級。


產業互聯網平臺將成為賦能的重要載體,它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需求解決方案為目標,可以為產業運營賦能、業務管理賦能、生態價值賦能。


互聯網平臺經濟將成為一種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賦能平臺可以在產業層面提供供需之間的智能協同,讓業務場景通過新技術應用產生高效、智能的協同,實現產業生態整體的降本、增效、提能。


產業互聯網時代下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數據+協作+創新”,未來的企業組織更加扁平化和去中心化,更加鼓勵個體的創新。


比如,華為採取開放合作的策略,聚焦“聯接+雲+EI”,為企業提供賦能平臺Fusion Plant,從而提供完整的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場景解決方案。


場景即價值:拓展無處不在的價值空間

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競爭將從產品競爭轉型為場景競爭,場景將成為產業互聯網創造價值的重要載體。

誰擁有場景,誰就擁有了未來創造價值的制高點。


通過構建豐富的場景,數字化產品能夠與終端用戶直接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終身價值,並通過終端用戶的場景體驗找到提升產品品質和價值的全新路徑。


用戶體驗是場景價值的核心,用戶體驗場景從洞察用戶需求出發,通過“端雲網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在多個觸點上與用戶建立全連接。


其中,“端”是指終端產品,包括服務;


“雲”是指雲服務,包括數據中心、數字大腦、應用平臺等;


“網”是指圍繞用戶需求和體驗而構建的開放、協同、交互的價值創造網絡。


海爾將為用戶創造全場景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作為戰略轉型方向,推出了U+智慧生活3.0。這是以雲腦升維、UHomeOS操作系統和場景定製為核心的物聯平臺,該平臺可以面向不同家庭不同需求的生活場景,實現從被動服務向主動響應的差異化場景定製。


作者系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


07 減稅降費

“大禮包”



導讀:一項項具體、可操作、能落地的減稅降費政策惠及各類市場主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直接而深刻。


2019年,我國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擔,為發展增動能。


國家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7834億元,其中新增減稅15109億元,新增社保費降費2725億元。


新增減稅主要包括增值稅改革新增減稅7035億元(其中,2018年5月1日調整增值稅稅率翹尾減稅1184億元,2019年深化增值稅改革減稅5851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新增減稅1827億元,個人所得稅兩步改革疊加新增減稅4426億元。

2019年,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陸續出臺、持續發力。


1月,全面實施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小微企業迎普惠性減稅;


4月,下調增值稅稅率;


5月,降低社保費率;


7月,全面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一項項具體、可操作、能落地的減稅降費政策惠及各類市場主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直接而深刻。


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製造業增值稅稅率由16%下調至13%後,企業對新一輪減稅政策知曉度高,對增值稅降低稅率政策最為關注和認可。


2019年前三季度,製造業新增減稅4738億元,佔新增減稅總額的31.36%。減稅政策對降低製造企業成本作用明顯。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工業企業實際繳納的增值稅下降4.1%;企業所得稅增長2.7%,增幅同比回落9.8個百分點;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29.7%。


三種主體稅種同比下降或小幅增長,全年預計將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在有效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企業穩崗就業的支持力度。


減稅政策對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實施普惠性減稅政策的同時,還針對性地實施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等結構性減稅政策,企業投資和研發意願明顯增強。


稅務部門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45%的製造業納稅人將減稅降費紅利用於增加研發投入。稅務部門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9.3%,增幅較2018年全年提高3.4個百分點。


小微、民營企業獲得感強

融資難、融資貴是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為此,各部門紛紛為民企“輸血”。財政部:在全面落實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同時,抓緊研究出臺更大規模、幅度的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真正讓企業輕裝上陣、放手發展。


央行: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穩定和促進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推動成立1000億元民營企業發展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等。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包括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在內的民營經濟納稅人新增減稅9644億元,佔新增減稅總額的64%。


可見,民營經濟納稅人是減稅政策受益最大的群體,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受益對象大多是民營經濟。


2019年前三季度,民營經濟享受該政策新增減稅1619億元,佔比為88.61%。減稅降費政策激發了民營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前三季度,全國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7%,高於國民經濟整體增幅1.6個百分點;購進機器設備投資同比增長8.9%,高於整體增幅2.8個百分點。


穩就業促民生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測算,通過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2019年全年將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加大了對企業穩崗就業的支持力度。


從實際情況來看,2019年8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保持在5.2%,總體穩定;新增城鎮就業達到984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89.5%。


個稅改革“紅包”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了居民消費能力。2019年上半年,個稅改革累計新增減稅3077億元,人均減稅1340.5元,累計1.15億人無須再繳納個人所得稅。就業穩、收入增,有力促進了民生,為我國經濟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多部門發力,綜合施策,減稅降費政策效果顯著,但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稅收政策落地面臨一定障礙,部分企業受上下游擠壓侵佔減稅紅利,部分企業期末留抵較多影響減稅效果等。


2020年,要根據政策實施情況和效果,不斷完善優化相關舉措,確保政策充分發揮效應。特別是要進一步在政策執行上著力,打通政策落地實施的“最後一公里”,抓好政策落實,真正做到減稅降費“遵從成本”,確保減稅降費紅利“不打折扣”,持續打好政策惠民和服務便民“組合拳”。


作者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08 5G

中國製造新力量



導讀:對於不少企業來說,5G還是朦朧的機遇,但是對於有遠見的企業來說,這就是進入新一代產業版圖的門票。


2019年,應該是5G的國民認知普及年。

★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了5G商用牌照。


★ 2019年9月10日,華為在國際電信聯盟2019年世界電信展上發佈了《5G應用立場白皮書》,展望了5G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場景,並呼籲全球行業組織和監管機構積極推進標準協同、頻譜到位,為5G商用部署和應用提供良好的資源保障與商業環境。


★ 2019年11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佈了《“5G +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方案認為,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5G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升級的重要方向,二者都是實現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


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創新發展,將推動製造業從單點、局部的信息技術應用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變,也為5G開闢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有力支撐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


重磅長文:回望2019,關鍵詞中看管理

高帶寬、低時延與支持海量連接,這是5G網絡的顯著優勢與特點。


消費互聯網方面,它在場景進化方面的價值,除了在視聽領域,其他領域的獨特性不夠顯著。但是在工業互聯網方面,5G網絡的價值,足以掀起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力革命。


5G必將驅動新一輪生產力革命

在《“5G +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中,確定的發展目標是:


➤“到2022年,突破一批面向工業互聯網特定需求的5G關鍵技術,‘5G+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垂直領域‘5G+工業互聯網’的先導應用,內網建設改造覆蓋10個重點行業;


➤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內網建設改造標杆、樣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


➤培育形成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疊加、互促共進、倍增發展的創新態勢,促進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於眾多企業來說,“512工程”的直觀價值就是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這些場景,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嘗試,正在形成成果的過程中。


在江蘇和浙江的企業實踐中,筆者注意到以下工業場景的進化與突破。

★工業數據採集:機床設備的數據通過5G網絡實時上傳,連接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提升;通過MEC邊緣計算實時處理,設備響應更及時。設備故障率降低4%,綜合生產效率提升3%。


★叉車自助搬運:藉助5G大帶寬和邊緣計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 移動邊緣計算),結合AI視覺識別和實時回傳技術,實時路徑規劃,不需任何提前設置,真正實現叉車自由穿梭;結合AI視覺識別、精準定位和實時精準操控技術,完成不同高度、突發貨物偏移和不規則擺放的自動裝卸貨物。


可降低人工成本50%,節能20%,提高倉儲效率和效益30%,事故率降低80%。


★AGV雲邊協同:大量AGV小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自動引導車)的運行,對無線網絡的帶寬、時延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通過雲化部署和5G網絡,能夠實現AGV的靈活調度和控制。每臺AGV效能可提升5%。

★機器視覺質檢:輪轂軸承淬火流程對加熱線圈的加熱時間和加熱位置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過基於5G網絡的AI算法,實時檢測產品質量並實施反饋,提高產品質量和質檢效率。


★生產實時監控:生產環節遇到突發情況實時預警,為及時處置創造更好的窗口期。


遠程作業服務:如鋼鐵生產、垃圾焚燒等作業環境較差的場景,遠距離實時操作。AR培訓及專家遠程指導也很便利。

當前企業生產的實際環境中,普遍存在如下情形:


★無線信號不穩定——設備或車輛移動時需要通過無線方式採集數據,車間區域大,干擾多,WiFi信號不夠穩定;


★接入量大易擁堵——工廠內收發信號的設備較多,接入同一網絡易造成擁堵;


★指令響應不及時——場內物流設備間需要協同,時延過高帶來隱患;


★生產設備協同製造,命令滯後影響質量與效率。


但是,從2020年開始,5G逐步成為企業生產車間(工廠)的基礎設施之後,生產力的變化乃至躍進將是一個新常態。這一輪生產力的升級,是一次系統性的升級,不是單一要素以及部分行業的升級。這對於眾多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也必將成為許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新的分水嶺。


數據採集、機器視覺、AGV、工業AR/VR、高清視頻監控、質檢、移動巡檢、遠程操控、智能倉儲物流、安全管理等工業場景,還只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一部分,更多的場景變遷正在等待我們去實踐。


擁抱5G,創造新的競爭力,放大“虹吸效應”

5G帶來企業生產環境的變化,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設備可以進入網絡,可以越過企業圍牆實現進一步的社會化。


當前,設備所生產的數據已經開始多於人所生產的數據。可以預見的未來,人所生產的數據,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在江蘇的一些先進企業裡,筆者發現,企業管理領域一些經典的管理動作,正在被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設備所替代。


比如訂單任務跟蹤、工作量統計、工資計算、質量檢查、設備監測等一線工作只需要極少的人力參與。傳統的中層管理幹部幾乎無事可做,大部分轉行為專業領域支持者。企業市場與現場的連接也越來越通暢。雖然這個變化目前尚且是個案,但是更像是新工業革命到來的徵兆。


有一家電子零件生產企業,工廠通過智能化改造之後,產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成本顯著下降,質量更加穩定可靠。它們為海外某大型汽車配件產業集團供貨,很快就拿到了原來分配給國內其他企業的生產訂單。


這個“蠶食”般的訂單轉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跡象。這實際上產生了看不見的產業“虹吸效應”。該企業將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面引入5G,再次對生產體系進行升級,虹吸效應還會加大。


我國製造業企業的信息化,是在二三十年前設備自動化還不充分情況下開始的,因此企業往往要消耗更大的管理成本和IT投入,才能通過流程的受控、業務信息的共享,對經營體系的確定性提供保障。在5G成為基礎設施之後,這種情況必將大為改觀。


當然,5G的廣泛建設與引入,在網絡安全方面同步帶來新的挑戰,面臨新的不確定性。但是它真實地在改變企業,甚至在重塑企業。


對於不少企業來說,5G還是朦朧的機遇,但是對於有遠見的企業來說,這就是進入新一代產業版圖的門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