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芯片背後的戰略差距

為什麼國家能搞出原子彈卻搞不出芯片。

芯片背後的戰略差距​本質區別在於研製原子彈是政治任務,而研製芯片和操作系統是市場行為。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作用於長遠,不僅僅保護了投資,從長遠來看更有利於知識的利用,知識產權保護了至少10年以後的利益走向。

芯片背後的戰略差距​在冷戰時期,面對惡劣的國際環境,嚴密的技術封鎖,自身薄弱的科研基礎,中國用了10多年就搞出了兩彈一星核潛艇。而改革開放30多年,科技發展的一軟一硬兩大基礎:操作系統和芯片卻不能自主設計生產,以至於我們成了世界工廠,卻賺取著和付出不相稱的利潤,當我們自我感覺可以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卻被美國釜底抽薪,威脅多個行業的發展。

事關國運的核心技術,為什麼在國防領域能得到有條不紊的發展,而在民用領域卻舉步維艱呢,不難看出這兩者的區別:一個是政治任務,一個是市場行為。除了資金投入產出要求、政策支持的區別,知識產權保護因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不難想象,兩彈一星核潛艇的所有知識產權屬於國家,在政治任務背景下,得到了非常嚴格的保護,並且一環扣一環地被有效地延續利用。而改革開放後,中國市場融入世界經濟,卻在多個領域保留了計劃經濟,很不幸,這些領域包含了多數大投入、長週期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就包括今天的芯片。

知識產權保護從戰略層面面對市場經濟,我們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思路,導致國家有經費有規劃,經過漫長的發展,卻亂象頻出,這些核心技術沒有實際進展,在面臨經濟局勢變化時又手忙腳亂,顯得毫無章法。

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早已將知識產權保護上升到戰略層面。知識產權保護戰略能給市場經濟的主體資本以長久的預期。對於那些高端芯片,比如關鍵的通信、存儲、處理器、傳感器、射頻、高端模擬等,3、5年出成果是起步,7、8年出成果是常態。我們的市場機制中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面對歐美日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就已經在戰略層次上低了一個層次。這種不對等的戰略思維,導致我國在這些領域長久徘徊不前。

這就形成了一種現象,在經濟環境寬鬆的時候,國內資本不願意進行高投入長週期的研發,一方面這種投入沒有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發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因為可以用錢買來產品,短期算起來比投入資金自主研發來得划算。而當遇到歐美日技術封鎖,下決心不計成本地高投入到這些關鍵技術,經過幾年的努力即將出成果的時候,這些國家又將這些技術開放一些,直接導致研製出來的成果毫無意義,所有的努力又付之東流。

如果一開始就將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化,以對等的戰略面對成熟的世界經濟,國內資本在投入之初就有了10年後的技術格局預期,就不會因一時的國際經濟環境變化而改變突破核心技術的目標,這樣這就沒有了中興現在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