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的差距在哪?

technology達人


差距在於發展的時間。

雖說現在中國製造還不能與日本、德國這些相比較,在質量、創新上稍遜,但可以看出發展的勢頭。其實對於工業製造而言,發展是需要時間沉澱的,德國製造就是一個例子。

十九世紀的時候,在英國一提起“德國製造”,大多數人都會嗤之以鼻,甚至惡語相向,指責德國的無恥。

當時,在英國工業革命已經興起之時,德國還在為統一大業而煩惱。

德國在歐洲就是一個落後農業國的代表,創新能力和生產技術差了英國半個世紀之多。

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勞動人口數量大,德國很多工廠拔地而起,但缺少技術,當時的工廠註定只能生產一些粗製濫造的低端產品。為了降低研發成本,德國培養了一批所謂“工業間諜”,潛伏在英國的工廠中竊取核心技術。

全靠這樣,德國才能仿製英國的各種產品,再以低廉的價格打開歐洲的市場。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對德國製造意見那麼大,絕對是惡名遠揚。

然而德國的製造業並沒有這樣墮落下去,很快就迎來了一次大革命。但動機並不是重整製造業,而是出於德國政府對社會主義的恐懼。

為了預防工人主導的無產階級大革命,他們實施了多項措施,只為改善工人的待遇。例如在每一個人口過萬的城市建立強制性的技校,讓很多窮苦出身的百姓也能找到一份工人的工作。

在這個前提下,原本被粗製濫造模式摧毀得體無完膚的學徒制度也逐漸恢復。待遇良好的德國工人也有更多精力去提升某一細分領域的工作技能。德國製造業逐漸崛起,地位有了極大的提升,很多來自德國的標準都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通行的國際標準。

如今德國製造那驚人的品質也不過是因為節約原材料才發展出來的。

後來德國專注的機械、電氣、化工等領域自帶高大上的屬性,很快德國製造就已經不再是垃圾貨的代名詞了。

他們曾經的那些無恥的黑歷史也沒有多人記得,稱王稱霸之後讓人津津樂道的就只有那些溢美之詞。

並不是說仿製山寨是合情合理的,但對很多國家而言這又是一條必由之路。

靠山寨發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也並不意味著就要抬不起頭。

日本製造如今也滿是溢美之詞,但當初也是抄襲為樂。

例如下面這個魯格P08手槍,最常被美軍諷刺,美國大兵時常抱怨這個槍不好,自殺都不行。

日本照樣抄襲,被稱作南部十四式,被譽為最爛手槍。


這種例子多得去了,許多都是大家清楚的↓

圖:左側是美國品牌Birds eye ,右側是不二家

圖:尼康的logo……emmm

圖:抄的寶馬LOGO風,幾乎毫不掩飾


所以說,如今成功的德國製造、日本製造,其實比我們只是多了些發展時間。

比起他們,我們吃相都不算難看了。


SME科技故事


最近德國的一組研究數據,可能會引來美國總統的不滿,給德國的外貿出口“添堵”。8月21日,德國智庫Ifo研究所表示,2018年德國貿易順差將達到2990億美元,這將是其連續第三年蟬聯全球第一,而美國的貿易逆差將接近4200億美元,再度成為全球貿易赤字最大的國家。其實,德國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大原因是德國具備強大的工業製造實力,眾多產品在世界極具競爭力。

1、搶全球汽車行業飯碗!德國每天誕生10項汽車專利

那麼,德國製造強大到什麼地步,竟讓德國屢屢保持貿易創收這樣傲人的成績。說起德國製造,大家自然會想到德國的汽車,諸如奔馳、寶馬、大眾、奧迪等耳熟能詳的牌子,真可謂享譽全球。毫不誇張地說,德國汽車整體實力位列全球世界第一。有研究表明,德國汽車工業平均每天就有十項專利產生,每年獲得的專利3650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冠軍。

事實上,除了世界汽車製造強國,德國的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也位居世界前列,比如德國是世界第一大機械設備出口國,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擁有世界技術領先的電子電氣工業。正因如此,德國誕生了一批國際製造巨頭,例如巴斯夫、西門子、蒂森克虜伯等等。就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高度評價,德國為世界上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2、中國落後德國製造100年?言過其實

談到工業製造,很多網友難免會拿中國和德國作比較,提出“中國和德國的製造差距大不大”、“差距在哪”等諸如此類的疑問。2015年6月,中科院就曾發佈《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指出在2010年,中國工業水平比德國落後100多年。

雖說德國製造具有優勢之處,佔據高端和高附加值的製造行業較多,但不應該妄自菲薄,中國製造也有一些亮眼之處,像製造規模世界第一、上下游產業鏈比較完整、工業門類齊全。而且,現在中國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像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的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並不落後於德國,甚至更強。

3、擺脫“世界工廠”標籤,中國將挑戰“製造強國”

客觀地說,德國能擁有強大的製造實力是由多個方面的因素作用:德國曆經長時間的工業積累、過去軍用需求拉動工業水平提升、實施學徒制,為工匠提供持續增長的酬勞和福利、德國製造不相信人,工業注重流程化和自動化.....而中國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很多工業技術方面積累不夠,提高技術水平的方式往往是向西方學習。

好在中國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工業技術積累,具備發展中高端產業的基礎和實力。目前,我國開始正式向“製造強國”發起衝鋒,頒佈了《中國製造2025》,同時還突破了許多技術封鎖,像飛機、高鐵、數控機床等等,大大鼓舞了科研人員的信心,未來趕超德國製造還是大有希望的!


金十數據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工匠社會地位之差別。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排序,隨著商業的興起,商人早已晉升社會上層,農和工仍處於社會底層。在中國社會中,沒有出路的人才不得不進入工廠成為藍領工人。德國則不同,高級工匠技師和科技文化精英收入相當,社會地位也差不多。因此,德國人不會以做工匠為恥。

社會地位影響青少年的職業選擇。在德國很多優秀人才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職業技術學校,而中國青少年但凡有能力考取綜合大學的都不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生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辦學水平,中國沒有一所職業技術學校躋身知名高校之列。

另外,由於中國近代工業是舶來品,而非中國古代手工業的自然演化。中國近代工業一開始就和傳統手工業涇渭分明,甚至互相敵對。因此,中國現代工人缺少匠人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傳承,在生產中普遍存在得過且過,過於依賴機器設備的狀態。德國的近代工業是從工場手工業逐步發展演變而來,工匠文化和匠人精神一直在製造業中自然延續,因此,德國現代企業中並不缺乏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現在,國家對工匠文化高度重視,也制定了相應的發展戰略。但是,如果不改變社會評價體系,不從根本上改變工匠相對低下的社會地位,不從青少年工匠文化教育抓起,把優秀人才引入製造業,再宏大的理想也不過是一串美麗的肥皂泡。


心外無史


作為“世界工廠”和“製造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約40%、國家財政收入的約50%和外貿出口的約80%均來自制造業,製造業也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然而,中國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製造業,但是並不是製造強國,面臨著人均規模小、總體技術水平較落後、產能過剩等嚴峻問題。如何在科技創新節奏加快、製造業出現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背景下,讓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這就需要基於中國製造業的已有優勢方面,以創新為驅動力,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整體優化升級,為此,中國出臺了一份十年期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戰略,它提出了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其中,將互聯網與傳統工業結合在一起,這對於製造業轉型升級影響深遠。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徵是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全球互聯網連接了30億網民,創造了輝煌的技術奇觀,基於互聯網的物聯網更是一個浩瀚無邊的藍海。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成為當下產業升級的一大突破點。

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等十大領域,推出中國的創造、中國的質量和中國的品牌,這也是一個世界製造強國的重要標誌。


劉典


我是中國人,我公司的產品是高精度儀器,2010年出口北美,2013年進入日本市場,2016年打入歐盟市場。我們面對的都是如京瓷,西門子等大品牌。現在即便人民幣再升值50%,我們依然可以碾壓他們。

希望我們一起奮鬥的這一代人,低下頭做事,不管別人怎麼噴,只管碾壓你們的對手就好。深刻比較過勤奮的中國人和慵懶的歐美人的差別,我確信這個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歷史車輪無可阻擋。


yirong249


這個問題上很多人把德國捧上了天。說起德國心裡全是對頂尖的公司的頂尖的產品的想象(好像德國產品樣樣傲視群雄無人能及,根本是以訛傳訛); 說起中國就是5年10年前對廉價輕工產品的印象。完全沒有拿同類同級產品進行客觀實際的比較。有人說“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偉大而崇高,那是因為你離他不夠近。”這個邏輯用在這也很合適。以前我們窮,錢要用在刀刃上,我們日常最多接觸的民用產品要節約成本所以普遍差;而即使到現在很多國人也沒有親自使用過德國的產品,都是在聽其他人吹。我曾經是航天人,在這個絕對高大上的領域德國日本都不是可能和中國相提並論。在民用產品方面我用過奧迪和奔馳的車;徠卡和蔡司的相機、鏡頭和望遠鏡;西門子的洗衣乾衣機;博世、麥太保、費斯托木工工具;雙立人和WMF的廚刀和鍋。這些都是絕對的好東西,但在加工和裝配精度上普遍比不過日本。現如今我國越來越多的產品不比德國同類產品差,希望噴子們不要再閉著眼睛憑空想象了。


yapol


小編這問題問的就是先入為主,認為德國是個工業強國,中國怎麼向德國學習的問題。德國在1990年代是個標準的歐洲病夫,如果不是伴著中國經濟發展大量進口德國的機床和工程機械,哪有可能成為歐洲的火車頭。但德國的機械加工實際上遠遜於日本,在材料方面更是差之千里,看看f22製造所需的機床絕大部分來自日本的馬紮克。德國是個製造大國,但絕不是強國。

號稱工業之花的航空發動機和芯片製造,德國的位置在哪裡?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差在哪裡?我認為在高大上的領域,比如航空、航天、高鐵、造船、大型裝備、電子技術、超級計算機、軟件、通信技術早已經遠遠超過德國。這些根本不是德國製造,而是德國能不能造的問題。

德國的民用產品除了汽車其它中國人接觸很少,大家都是以訛傳訛,神乎其神。那我告訴你所謂德國製造的真相,以事實說話。。

德國技術被神話了,如果你知道奔馳奧迪的車從變速箱、鍋輪增壓、安全氣囊、電子設備都是日本造,甚至連汽車鋼技術都來自新日鐵的話,德國汽車工業就是個笑話。事實上,在電子控制元件、電子控制模塊以及自動變速器三大關鍵汽車零部件上,全球市場幾乎被日本壟斷。無論是日系車還是德系車都不得不依賴日本製造。在半導體、微芯片、發動機控件、abs安全氣囊等高加附加值零部件方面,日本也保持絕對的優勢。

發動機方面,我國奇瑞的自主發動機也已經趕上去了,100萬里程保修,熱效率全球最高,捷豹路虎採用了。變速箱方面,比亞迪的雙離合技術也比德國強。大眾的雙離合在中國老出故障,還燒機油,當然大眾在德國用的是日本愛信的變速箱,這是精密裝配技術有問題。如果你買的德國車,應該有老往4s店跑的經驗,小毛病不斷,奔馳寶馬也是常態化,朋友買的寶馬740大部分時間在維修廠趴著,為啥?電腦板不穩定。這就是德國質量?

現代電子技術我國更是遠超德國,德國造不出手機吧。華為麒麟、小米澎湃連芯片都是自主研發了。這裡精密加工、半導體技術含量還是很高的。蘋果為什麼放在中國造,配套全,效率高。比亞迪的金屬手機制造技術更是獨步全球,當然只是殼。

德國引以為傲的光學技術徠卡、蔡司等,早已名存實亡,就剩個牌子了,給日本松下等小眾品牌打打廣告,還有華為的手機增加些噱頭。

實際上德國在全球沒有特別領先的技術,在納米、航天、機床、儀器、半導體、材料、機器人、光電、超導、通信、微電子、計算機 、軟件、電氣、醫療、產業設備、能源設備 工程設備、飛機、高鐵、交通、船舶、化學 、重機、核電、汙水淨化等高新技術領域完全和日本沒有可比性,很多連中國也比他強。

好像前幾天中國也搞出單晶第五代材料,和日本一樣領跑全球還有碳纖維。超算更是秒德國幾條街了。

到現在德國造不出航空發動機,航空發動機是最精密的機械了,加工精度是要求最好的,我國太行已經服役,崑崙也快了。德國就是加工機體,搞的颱風戰機起飛重量極大,材料根本與美英日沒法比。

最近看到西門子的高鐵連車輪都是日本造的,一個高鐵輪子都不能自主生產的國家,值得你欽佩嗎?

下面再看看德粉最引以為傲的精密機床、重型機械的在全球的排名情況,真的不是世界最好的。

看看精密機床,全世界領先的是美英,第二梯隊還有日本荷蘭,第三梯隊瑞典德國。世界公認的三臺最精密的機床兩個是美國LINL,一個是英國CUPE。

看看世界重工排名:美國卡特彼勒第一、日本小松第二、瑞典沃爾沃第三、日本日立第四、德國利勃海爾第五、中國三一重工第六。但三一重工收購了利勃海爾。

中國在航天技術更是甩德國多少條街了。導彈技術也是。

看看殲20,現代航空工業集大成者,技術含量遠超汽車,牽涉到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包括雷達、光電、隱身材料、金屬材料、碳纖維、發動機、液壓電傳控制等,可比的也就是美國了。但老美的多少材料甚至零部件來自日本,我們是自主研發的。

中國人不要妄自菲薄,我國製造業是聯合國最全的。在全世界高新技術對中國封鎖的情況下,雖然個別零件質量比德國差。但全面。把現代科學技術分門別類比較,德國根本不夠看。

千萬不要拿菜刀比,菜刀絕對小日本第一,還有陶瓷刀,哈哈。

德粉真是不懂,老是說車床、軸承、閥門,精密車床說了不是世界最好的,比中國好,軸承也是,但是最好的在日本。


鷹的家園


我不想妄自菲薄也不想妄自尊大,我知道中國這些年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績,很多技術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我注意到身邊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自己生產的,前一段時間新聞報道的圓珠筆尖,我們才剛剛能夠自己生產,但是我們用圓珠筆得多少年了?醫院那些檢查機器,核磁共振,b超什麼的印象中都是西門子的。銀行的ATM存取款機,好像日本日立的,其他的相信還有很多,我並不是說國外的都比國內的好,只是想說明真正成為工業強國我們尚需努力!


演義2015


藝術家劉峰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的設計思維和德國設計思維差異:中國的設計思維是建立在情商體系中,人和人之間各種複雜微妙的關係構成了設計的重要基礎,所以差異化的手工製造成了設計的主要載體;德國的設計思維是建立在智商體系中,嚴謹直接的人和物的關係是設計的基礎,所以極其標準化的工業製造成了設計的主要載體。
作為生長在情商體系中的我們,應該對上述看法深有體會。所以,這件事並不能單純用好壞來蠻橫判斷,種族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風景也不一樣。

一說起德國製造,大家都覺得好,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你知道多少德系照明品牌?)但他們為什麼好,到底好在哪,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因此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

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範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的不同在哪?

流程化

圖: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

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

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件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件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件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件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採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可測量

圖:Carl 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給精細工業生產帶來了革命。

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

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測量的。

自動化

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複易錯的交給機器人。上圖就是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 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的照片。有什麼特點?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

職業化

圖:核電廠蒸汽輪機的大小可以從旁邊梯子得到直觀的對比。

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要。

工具化

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說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而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製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國製造那麼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因為但凡一個產品使用壽命就是20年以上,這讓回頭客很尷尬。

德國製造的現狀

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德國製造的思維

有個故事:一個朋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地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想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打印出來。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打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籤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了這位朋友,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反過來看一些中國同事,很多時候只是把為別人提供service當做一個任務,最主要的要求達到了,在deadline之前對付對付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德國產品的奧秘

設計:歐洲人崇尚低調的奢華,尤其是在上流社會中,誇張的LOGO和設計最不討喜。而德國製造就完美切合了這種消費心理。以德國的鋼筆(LAMY、寶麗金)為例,最簡單的設計往往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在紅點獎中,德國實用又低調的產品總是最受歡迎。

品質:是產品的靈魂,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這種追求並不止於產品外觀,德國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見的地方就越發仔細。在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中陳列著這一奢華汽車品牌的早期發動機產品。我看見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一臺星型發動機上,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工程師出身的家父告訴我說,這樣可以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難解釋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原因了。

技術:毋庸諱言,正是看中了德國的技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才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親近德國。在這個工程師和科學家立國的國家裡,男女老少對科技的熱情可以從每年各種各樣的博覽會中窺見一斑,就連即將到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也有展示最新技術的展臺。

服務:也是德國製造的一大法寶。一般而言,購買了德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售後服務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我們,”而德國產品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有著隨時可以退貨的服務,但出現的退貨率卻寥寥無幾。而服務態度是讓人最能直觀的感受到的。

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並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曆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們不說汽車這樣的大家熟悉的德國代表產品,說一些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德國小物件和服務,來看看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兒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關的產品,特別是兒童食品,在安全性上,從配料到生產加工,再到出售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檢驗。以奶粉為例,德國奶粉不允許3歲以下兒童所食用的產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劑等,並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許做大量廣告宣傳,而所有奶粉都視為藥品監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嬰產品也都被只允許藥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兒童食品一樣都有嚴格的檢驗和規定,比如德國巧克力,所有的德國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眾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這種代可可脂導致腎功能衰竭、動脈硬化等。

護膚品:德國很多護膚品牌可能沒有法國的知名度高,但我所瞭解的幾個有名的德國有機護膚品品牌,比如德國世家和維蕾德,都為自己的產品建立了有機植物園,專門為產品提供有機原料,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潔劑:清潔劑本身都含有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國本地生產的非工業用途化學產品,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等,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外,絕大多數都採用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說,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分,將化學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廚房用具: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德國一個鍋就要幾千元,到底貴在哪?其實德國的鍋具不僅僅是因為材料質量和生產加工優秀,還有很多其中都蘊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屬性,而菲仕樂的鍋具則要經過9000道工序生產加工,節能環保,極佳的傳熱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用德國的鍋具一根蠟燭就可以做一頓佳餚。

生活用品:其實最能體現德國製造的產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品質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溫壺,簡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設計為一身的藝術品,再比如濾水壺,德國有一個品牌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還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且濾後的水質富含鎂元素。

小家電: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諾Miele,西門子Siemens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國家電高品質精髓。甚至他們的科技含量不少於他們的汽車技術。比如博朗的負離子技術,美諾的外設蒸汽發生器技術等等。

保健護膚品:幾乎著名的德國保健護膚品牌都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來保證取材的天然有機品質和產品提煉技術,而且部分產品只能在當地藥店購買,這點與很多著名品牌不同,德國人把錢用在研發和品質上,而非廣告和推廣上。

產品相關服務:產品服務本身依託於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險制度,因此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完善的售後和其他服務,比如在網購的過程中,承擔第三方的物流服務人員是絕對不會亂扔包裹導致包裹破損,或是送貨態度惡劣。

德國製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


眾媒眾享


不少國產與德國製造有較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中國商人和中國經濟環境的急功近利!中國很多公司和個人片面追求在最短時間內最低的成本下追求自已的當前的小利益,缺乏長遠規劃,對品牌溢價的認識不足!另外,嚴謹的工匠精神還不夠,只求湊和能掙錢就行!提升中國製造的品質,需要通過完善相應法律和行業規章,提高產品標準,加強品質監控管理,加大對生產偽劣產品行為的懲處力度,使生產者確實產生敬畏之心,這樣才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