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解讀|除了易綱今天宣佈的舉措外,未來還有哪些金融開放措施將落地?

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除了談及中美貿易摩擦、貨幣政策、虛擬貨幣、金融監管外,還宣佈了以下重磅措施:

中國金融開放12大具體舉措,其中6項預計上半年落實,5項年內落實;滬倫通爭取年內開通等。

解读|除了易纲今天宣布的举措外,未来还有哪些金融开放措施将落地?

易綱(資料圖)

詳細要點如下:

一、六項預計上半年落實的開放措施

1、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2、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以後不再設限。

3、不再要求合資證券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家證券公司。

4、為進一步完善內地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機制,從今年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也就是說滬股通和港股通每日的額度從130億調整為520億人民幣,港股通每日額度從105億調整為420億人民幣。

5、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租業務。

6、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的範圍,與中資機構一致。

二、五項年底前落實的舉措

1、鼓勵在信託、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2、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

3、大幅度的擴大外資銀行的業務範圍。

4、不再對合資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單獨設限,內外資一致。

5、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

三、滬倫通爭取年內開通

內地和香港從5月1日起互聯互通額度擴大,將把股市互聯互通每日額度擴大四倍,也就是說滬股通和港股通每年由130億元人民幣調整到520億元人民幣。

目前滬倫通準備工作進展順利,爭取2018年內開通滬倫通。

四、中國不會以人民幣貶值來應對貿易摩擦

易綱表示,中國不會以人民幣貶值來應對貿易摩擦,“我們的貨幣政策是關注國內的宏觀經濟形勢,它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中國哪怕關稅上升也不會讓自己的貨幣貶值。”

五、中國目前離流動性陷阱比較遠

易綱表示,中國目前離流動性陷阱比較遠,流動性陷阱對中國製定貨幣政策而言可以是一個極端情形參考,一直有考慮這個極端情形。

六、中國對虛擬貨幣一直是比較謹慎的

虛擬貨幣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比較少,有一些投機甚至洗錢和其他行為存在,因此中國對虛擬貨幣一直比較謹慎。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對虛擬貨幣的研究是走在前列的,在研究數字貨幣應該以一種怎麼樣的形式來服務實體經濟,包括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等。

七、大資管指導意見將出臺,意在減少監管套利

目前基本框架是分業監管,職責清晰,但從過去經驗來看,跨市場跨產品和跨機構的風險傳染。考慮大資管指導意見未來將要出臺,資管業務不管銀行和證券在統一規則下監管,目的是減少監管套利。

解读|除了易纲今天宣布的举措外,未来还有哪些金融开放措施将落地?

《2017·徑山報告》發佈會

可以看到,今天宣佈的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主要思路是按照內外資同等對待的原則,放寬對外資機構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和業務範圍等方面的限制,並將在今年內一一落實。接下來,我國在金融開放領域還將有哪些作為?CF40《2017·徑山報告》對此曾作出詳細闡釋。

《2017·徑山報告》提出,總體來看,短期內,我國可按照內外資同等對待的原則,儘快放寬對外資機構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和業務範圍等方面的限制;在託管模式、承銷資格等方面,重新審視和調整對境外投資者不友好的標準和要求;在會計和審計要求上,應儘可能與國際接軌,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便利。中長期,應注重市場培育和產品創新,打造開放、包容、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市場,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和法制環境。同時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具體來說:

一、短期內,解綁政策約束,釋放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活力

金融機構方面,按照內外資同等對待的原則,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面的限制,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

——按照內外資同等對待的原則,放寬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證券公司和獨資壽險公司。

——取消對外資銀行股東總資產的要求,取消對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的最低開業年限要求,取消對合資證券公司中方股東必須有一家是證券公司的限制。

——不再通過牌照數量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發展,考慮給予獨資壽險公司新的區域經營牌照,同時加快牌照發放的節奏,便利外資機構開展業務。

債券市場方面:

——儘快解決境外投資者在不同賬戶之間的頭寸轉換問題,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引入境外機構分層託管,逐步與國際託管結算的主流做法接軌,建立多級託管模式和名義持有人賬戶。

——統籌考慮外資銀行的整體實力和規模,包括全球網絡、在特定產品和業務領域的專長等,在給予某些業務資格和發放某些業務牌照時,適當考慮對外資銀行給予一定的差異化對待。

——與國際接軌,允許境外投資機構自主選擇簽署NAFMII或者ISDA衍生品主協議。

二、中期,著力完善金融制度環境,促進境內外資本市場深度融合

股票市場方面,完善“滬港通”、“深港通”,研究通過“滬倫通”、“滬新通”等方式聯通境內外資本市場,最終實現股票市場全面開放。這將有助於動員全球資本市場資金服務於我國經濟,擴大股市投資者基礎,通過吸引更多經驗更豐富、更專業、更注重長期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來華投資,減少散戶數量眾多對資本市場產生的擾動,減少投機行為。

稅收方面,儘快明確對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稅收政策細則,可考慮在一定時期內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優惠程度儘可能向國際上較低的稅率靠攏,以吸引更多的境外機構投資我國金融市場。

三、中長期,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人民幣加入SDR為我國帶來諸多現實益處。我應抓住人民幣加入SDR的有利機遇,鞏固和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鞏固人民幣支付和計價貨幣地位,支持人民幣的國際儲備功能。可考慮推動大宗商品交易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支持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計價結算,全面放開個人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

——推動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直接交易市場發展,更好地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服務。繼續開展與其他國家貨幣當局的貨幣合作,支持境外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儲備。

——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拓寬離岸市場人民幣迴流渠道,建立在岸市場、離岸市場的良性循環。

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目前,我國距離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並不遙遠,以下三項改革措施至為關鍵(周小川,2015)。一是放寬境內個人對外投資的過度管制,推出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QDII2);二是參照“負面清單+國民待遇”方式,加快《外匯管理條例》修訂工作;三是結合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在與現有政策和國內股票市場發展銜接基礎上,允許少量符合條件的優質外國公司在境內發行股票。這三項改革已經進行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相關方案也進行了仔細論證和細化,我應順應人民幣加入SDR後的新形勢,進一步轉變理念和思維方式,擇機推出上述改革措施。

採取綜合措施,提高應對資本流動波動的能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資本流動——機構觀點經驗回顧》報告指出,各國應主要依靠宏觀經濟政策應對跨境資本流動衝擊,包括增加匯率靈活性、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建立更具包容性的金融體系、發展具有深度且受到良好監管的金融市場等,儘量避免使用資本管制措施。因此,應加快國內改革步伐,進一步完善宏觀政策框架,提高經濟金融體系應對資本流動的彈性;同時加快國企改革,降低由預算軟約束造成的價格信號扭曲,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道和《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解讀|除了易綱今天宣佈的舉措外,未來還有哪些金融開放措施將落地?

解读|除了易纲今天宣布的举措外,未来还有哪些金融开放措施将落地?

作者丨《徑山報告》課題組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2月

《2017·徑山報告》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辦,主題聚焦中國金融開放。《報告》已於2017 年 9 月23 日正式發佈,並於 2018 年 1 月 11 日在華盛頓發佈了英文版。《報告》課題組寫作成員主要有:黃益平、張宇燕、朱民、朱雋、張斌、管濤、徐忠(按章節順序)。參與寫作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日前,《2017·徑山報告》研究成果已出版成書——《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本書圍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跨境資本流動、金融支持“一帶一路”等金融開放領域的焦點話題展開討論,分析了金融開放政策近40年的發展歷程、現狀和問題,並圍繞“積極、穩健地推動中國金融開放”提出了政策建議。

推薦語

餘永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是一份討論中國金融開放的歷史背景、國際環境、歷史經驗和今後政策選擇的重要研究報告,對中國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經驗教訓做了詳盡的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公允的政策建議,具有相當的權威性。

楊凱生(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我們金融的對外開放政策應該是怎樣的?作為改革和對外金融開放的重要話題,保持國際收支合理平衡的著力點是什麼?《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給了我很大啟發。該書對我國繼續推進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情況做了著重介紹和闡述,並有其深入的思考,值得關注。

鍾偉(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清晰地表達了中國金融行業的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對中國要堅持對外開放還是要強化金融管制,給出了清晰和堅定的聲音;對中國在構建自身的金融穩定發展機制時,應如何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嚴肅思考。該書的問世,留給了金融從業人員,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更持久深入思考的一份記錄。

本書由綜合報告和七個分報告組成,寫作成員主要包括:黃益平、張宇燕、朱民、朱雋、張斌、管濤、徐忠(按章節順序)。參與寫作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黃益平: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與國際金融。

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朱民: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朱雋: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成員,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曾供職於國際清算銀行,任經濟學家。

張斌: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浦山優秀論文獎”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重點關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人民幣匯率等問題。

管濤: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長期從事貨幣可兌換、國際收支、匯率政策、國際資本流動等問題的研究。

徐忠: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金融研究》主編,長期從事政策制定、金融改革和宏觀經濟金融研究工作。

對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可掃描以下二維碼購買

近期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