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聚居著漢、布依、苗、水、壯、侗、毛南、仡佬等37個民族。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生根繁衍,因而也誕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驚豔的古老技藝。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楓香染,一門古老而充滿神秘感的印染技法,歷經200多年的傳承與演變,從貴州黔南惠水縣雅水鎮的一個小山村裡走了出來。

由於圖案極具感染力,其色澤與青花瓷器極為相似,楓香染被譽為“畫在布上的‘青花瓷’”。宋神宗十三年公元(1083年)賜予其“天染楓香”四字,意思是楓香染是上天才能染出來的色彩。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如果你曾去過這個深藏於大山腹地,鮮為人知的村落——小巖腳寨,一定會驚訝於這裡錯落有致的木樓,環繞山村的梯田,以及隱沒在竹林深處的無人小徑。在這裡,你看不到城市的喧囂,有的只是原始而靜謐的自然,以及若即若離的楓香。如果不是因為“楓香染”就誕生於此,這麼一個不到三十戶人家的聚落,也許至今都是一座遠離世故的 “桃花源”。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作為蠟染的“孿生姐妹”,楓香染小眾得多,只在黔南布依族及少量苗族村寨裡流傳。蠟染用刀刻,楓香染的製作則更加繁瑣、精巧。取用毛筆蘸楓香油作畫,線條更流暢細膩,花紋充滿古樸之意,被形容為近看如工筆畫,遠觀似青花瓷。

作為“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的楓香染,是這個村落裡一戶姓楊的人家祖傳的手藝。楊光成是這門手藝的最後一代傳人。他的老家在雅水鎮的播潭村,距離縣城大概有四十多公里的山路。現如今的“工作室”在縣城裡,卻依舊需要穿過許多狹窄的小路和荒蕪的空地。一扇木門吱呀推開,爐火隱隱,正溫著楓香油。這裡,就是大多數楓香染的誕生之所。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在楓香林裡採集楓香脂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楓香油,是楓香染的重要原料之一。春末夏初之時,正是黔南的雨季,在充足的雨水之下,萬物生長,楓樹也忙不停地抽芽。此時便是收穫楓香樹脂的最佳時刻。樹脂的收取,是用“割”的,而一般來說,一顆百年以上樹齡的楓樹,一年只可以採1千克的楓香油。楊光成的老家播潭村,就被百年的老楓樹環繞著,每到秋葉紅黃之際,整個寨子都會陷入火燒雲般的夢境之中。

而楊光成採楓樹脂的林子,就在他家的吊腳樓的百米處。聽說布依族人採楓樹脂,講究一個“度”,樹皮絕不砍一整圈,也絕不傷害楓樹的性命。收集到的楓樹脂需要經過加熱、過濾和提純,然後混合少量的牛油,便製成了楓香油。製成的楓香油是固體,使用的時候,就是像文前提到的那樣,用爐子緩緩加熱,變為液體後便充當了“墨汁”的作用。這時候製作者便可以用毛筆沾取,並在白坯布上作畫。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用沸水脫去畫布上油脂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在楓香染中,作畫的靈感大多是來源於黔南地區山谷中的花朵、樹上生動的蟲鳥,還有寓意吉祥的鳳凰,經二次創作和美化,圖案多以纏枝紋環繞,主題圖形和四方連續紋樣之間延展,有種均衡、清新之美。

畫作好後,接下來還需要浸染。描畫的工程,楊光成愛在冬日的農閒時候做,而浸染卻適合在夏天進行。這時候染出的布料,成功率高,著色也比其他季節均勻。冬天染的布,花紋上會有像瓷器一般的冰裂,在楓香染中算是次品。不過從現代審美的角度,卻也別有一番韻味。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那時候沒有化學染料,染布的染料大多用的是山上天然的藍靛草再加石灰漚製成的。不同時節收割的藍靛草,有著不同的色澤呈現。

五月枝繁葉茂時採摘葉子,染出來的顏色輕盈又潤澤,而冬日裡採收草莖,能使染布呈現出沉澱穩重之美。浸染時,將畫布置於染料中,每一兩個小時,撈起來晾曬十來分鐘,等待染料氧化,隨後再浸入染缸,如此反覆,要花上五六日的時間。染好布後,將其放入熱水中,漂洗多次,楓香油融盡,浮色也褪去,藍布之上,花鳥魚蟲就顯現出來。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在水井邊將脫去油脂的畫布用清水漂洗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楊光成出身於染坊世家,可他的童年,卻一直被貧窮的陰影所籠罩著。楊光成的手藝,繼承自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曾是當地最有名的楓香染手藝人,楊光成13歲跟隨父親學藝,每到趕集的時候,都會跟著父親用馬馱著楓香染到集市售賣。

依據當地的習俗,布依族嫁女兒,一套楓香印染的四件套做嫁妝是必不可少。許多待嫁的女孩,還會提前紡織好白布,再將裁減好的布料送到楊家加工。就在這麼一張床單上,製作者會把一個人從生到老所有的美好祝願,盡數化入其中,因此在那時候,會楓香染的工匠,是很令人尊敬的。

令人驚豔的楓香染技藝,儘管受當地人尊敬。但在200餘年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難以跨越的障礙。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楓香染傳承老人楊光成(左)和楊光漢(右)兄弟在切磋楓香染繪畫技藝

1973年,二十歲的他,應徵去修建湘黔鐵路。在長沙段時,接到父親的信,說村寨遭了火災。當他火急火燎的回到播潭村時,昔日的吊腳樓只剩殘垣。然而,比損失財產更令他痛惜的是,在火災中化為灰燼的家傳《染譜》,其中諸多紋樣、工藝,年輕的他還沒來得及領會,就已成了絕版。

而隨著現代印染技術的發展,時間金錢成本高昂,工藝繁複的楓香染一度陷入困境。到90年代時,年輕人大多選擇了外出打工,楊光成也放棄了楓香染。這樣的空白期一直持續到了2006年,他被人推舉參加了黔南的手工藝比賽。那時候,多年未拿起筆的他站在臺上,大腦幾乎是一片空白。多年後,他仍然回憶不起當時的自己是如何亂塗亂抹的。幸而評委惜才,讓他通過了初賽。自此楊光成便又重拾了楓香染技藝,“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啊。”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非遺手藝 | 畫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楓香染”

楓香染有一不成文的老規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而楊光成在楓香染日漸式微,面臨失傳風險的現狀之下,選擇了打破傳統。他在政府的支持下,搬家去了縣城辦班傳藝,然而堅持下來的人寥寥。

一直以“小眾”形象出現的楓香染,直到如今也很難找到走向大眾的一條路。由於技術上的限制,楊光成也很少接什麼大訂單,他總還是堅持著一絲不苟的態度。 “一個人染不完,而每道工序都依照傳統,急不來。”或許這就是精緻又小眾的楓香染,時隔多年,仍然保持著本真的模樣。

就像一塊永不褪色的布,有著歷久彌新的力量。

《名物志》為您講述更多一直在堅守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