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原創|為什麼演講結束聽眾無動於衷?

全文共1688字閱讀約需3分鐘

有一個秀才的老婆做飯時發現家裡沒了做飯用的柴,便使喚秀才去買柴,秀才走到大街上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

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面前。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

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柴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

賣柴的人聽不懂秀才的話,覺得這個人莫名其妙簡直就是個神經病,於是擔著柴就走了。秀才空手而歸,只落得老婆一頓臭罵。

原創|為什麼演講結束聽眾無動於衷?

秀才與賣柴的人是一對一的溝通,演講是一對多的溝通,溝通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者說完成某種使命。如果你用聽眾聽不懂的話表達,溝通結果必然是失敗。

在工作中老道也經常遇到一些要跟客戶去介紹自己公司產品的產品經理,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潛在客戶來購買他們的產品。有的時候這些產品經理還需要在公司舉辦的年會、峰會中站在演講臺上給大家介紹他所在的公司、介紹公司本年度重點研發的產品。但這些產品經理在介紹的時候往往存在一個很多演講者都存在的一個問題:講出來的東西,連他自己都覺得表達得有點稀裡糊塗,總的來說三個字:“假大空”!一個事情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講不清楚,那麼別人還怎麼能聽得明白呢?如果別人連聽都聽不懂,那麼還怎麼指望他們來購買你的產品?對你所在的公司產生信任、建立忠誠的客情關係呢?

對於這個問題,老道通過觀察總結出了兩條關鍵的原因:

❶對材料本身沒理解透

第一個關鍵原因是自己對PPT的內容其實是沒有理解到位。當我私底下聽某些產品經理試講PPT的時候,對於那些聽不明白地方,我就會刨根問底地去問他: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你憑什麼覺得你講的這個我能理解?你是怎麼得出這個觀點的?等等等等,我就揪著他的某些點問一系列的問題。有好幾次,試講者都被我問住了。所以通過這些細節,很自然地就意識到了第一個關鍵問題——自己對這個演講中的很多地方其實是沒有吃透的,相反很多時候僅僅是理解了表面,但是沒有觸及到事情的本質,或者僅僅解釋了“是什麼”,但是沒有解釋“為什麼”。

❷把聽眾想“高”了

在做演講前很多人都會做很多的準備工作,比如說蒐集資料、熟悉場地等等,但對了解聽眾這方面往往忽略不計。有時候演講者往往會把聽眾的水平想得跟自己差不多,就感覺自己懂的很多事情,聽眾應該也能懂。所以對於很多事情,就只需要簡單地說一下,聽眾應該就能懂。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其實對於聽眾,至少在某些專業領域上,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素養跟演講者是有差距的。相反,演講者應該把聽眾想得比自己更“低”一點,想“低”之後,自己在跟聽眾去介紹產品的時候,很多地方自然就會說得更透一點,細一點。有的時候,也只有這樣,聽眾才可能聽得懂演講者在講什麼,只有把事情給聽眾講懂了,才有可能影響到聽眾。

演講者最好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而且對於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下面幾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1、善用比喻

比喻在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把比喻用在演講中同樣可以起到非同一般的效果。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可以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專業名詞、術語通過比喻的方式輕鬆分解。

2、口語化

1⃣️使用俗語。演講要貼近日常人們的說話習慣,多用簡潔明快的短句,少用修飾語成串的長句,多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詞,少用專業深奧的詞語。還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社會流行的富有活力的詞語,甚至網絡熱詞也可以靈活使用。

2⃣️運用成語。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力。在演講中運用成語,能大大提高語言的凝練程度。比如要表達“壞人相互勾結”的意思,使用“蛇鼠一窩”、“狼狽為奸”等成語,會更加生動傳神。

3⃣️應用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和慣用語,都是人們中廣泛使用、通俗而寓意深刻的固定語句。例如,“竹籃打水”、“泥菩薩過河”、“百聞不如一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等等,都能大大地增強表達效果。

3、多舉生活事例。

所謂事實勝於雄辯,理論再通俗也不及一個生活的事例容易讓聽眾理解。賀龍元帥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只要是切合聽眾實際的生活事例哪怕再小,也會引起共鳴。但一位先哲也告誡我們:“既不要把重大的事件說得隨隨便便,也不要把瑣碎的小事說得冠冕堂皇。”

演講並不是背書,要將所有公式化、專業性東西背下來或者照念複述給聽眾,多運用眼神和肢體語言,多用故事類比,將專業的知識面穿插到某一個生活故事或者親身經歷的事件裡,這樣你的演講才會讓聽眾有認同感,才會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