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中,對各位考生來說,面試恐怕是最神秘也最陌生的一環。高中生經歷的面試較少,對高校面試題目也不甚瞭解,自然容易在面試時產生緊張情緒。筆者採訪了交大2017年入學的各專業考生,旨在還原交大面試的樣貌。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公共類問題

1、瞭解類問題

即面試官對考生進行初步瞭解的問題,考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即可。這樣的瞭解型問題是後續問題的基礎。

Q1:請你做一個自我介紹。

面試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自我介紹了。採訪中,幾乎所有同學都提到,教授會對你自我介紹中提到的內容發問。致遠學院的小王同學說,由於自己自我介紹的時間較長,面試官為了控制時間,後續提問就相對較少。

從眾多受採訪者口中,筆者瞭解到,交大的教授對考生的自我認識非常重視,大部分專業都問到了以下問題:

Q2:你對自己的評價如何?

Q3:家長/老師對你的評價如何?

致遠學院的小劉在被問及這兩個問題時,毫無準備,回答得支支吾吾,只能現想現說,面試他的教授當即批評他“對自己不瞭解”“對自己要求不夠高”,對他的後續發揮影響不小。

Q4:你是如何評上某榮譽稱號的?

Q5: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獎狀是哪一張?

Q6:你平時有什麼興趣愛好/特長?

這樣的問題是展現自己長處和優秀品質的好機會。化學化工學院的楊同學就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他借獎狀的機會,簡單講述了自己參加英語競賽遇到失利後毫不氣餒、來年再戰的故事,堅持不懈的品質也讓面試官露出了微笑。面試官也可能對你的興趣愛好、特長簡單提問。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被問到這樣展現自己長處的問題,更多的同學被問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

Q7:你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Q8:為什麼你某年某科成績較差?

這個問題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各個專業的考生都被問及。在一個選拔人才的競爭中談論自己的短處和缺點,回答完美能給自己的形象加分,回答得糟糕堪比自斷後路。

人文學院的小涵在面試中提到自己作為文科生,高一時的理科成績很糟糕的經歷,沒想到引來了教授的嚴厲批評,教授針對這個問題對她連續發問,把她批得無地自容。

除了自我認識,面試官同樣重視的一點是考生對自己的人生有何規劃。例如下列問題:

Q9:你以後想幹什麼/你的人生規劃是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簡短,實際上包含了很多。面試官會要求考生闡述非常詳細,並且在細節上不斷追問,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很容易被問得措手不及。

媒體與傳播學院的小曹面試時被面試官追問了自己畢業後研究生院校的打算、就業的打算、創業的起步點和具體規劃、創業後對公司的打算等等非常詳細的問題。面試官都喜歡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楚的目標和規劃的考生。

有的面試官的提問更加銳利:

Q10:你如果沒有考上這個專業,你有什麼打算?

化學化工學院的楊同學在參加醫學院的面試時被問到這個問題,他尷尬地笑了笑說:“那就再說吧。”這樣的結果顯然是難以讓人滿意的。而材料學院的源源同學則提出了自己的第二目標,並且表達了自己會對喜愛專業堅持下去的意願。

人們都說家鄉是一個人的第一標籤,對自己家鄉有所瞭解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有些教授就會提問:

Q11:簡單介紹一下你的家鄉。

Q12:如果你帶我們遊覽你的家鄉,你會如何安排行程?

這樣的問題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教授更看重的是考生口頭表達時的思維邏輯,介紹得有條有理自然比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來得要好。類似的還有了解學校:

Q13:你高中母校的校訓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如果你的高中母校恰巧被教授所熟知,教授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考驗你是否瞭解自己的母校。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有些教授可能希望對考生進行進一步的瞭解,會提出一些更深度的問題:

Q14:你平時看不看書?喜歡看什麼書?

Q15:高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為什麼?

Q16:你洗衣服喜歡手洗還是機洗?為什麼?

這些問題的回答更能反映考生的性格特點、人生經歷,但問題並不固定,能有所準備自然最好。

2、時事熱點類問題

時事類的考題不像專業知識那樣答案固定,但也不是完全由考生自由發揮,所以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從採訪的同學的回答來看,人文類和理工類的考生有一定幾率遇到時事熱點類考題,而社會科學類的考生幾乎都遇到了時事熱點類的考題,由此來看,準備時事熱點方面的知識是面試中必要的一部分。

Q1:簡述一則最近的新聞/說一件最近國內外發生的大事。

對於理工科和醫科的考生,時事類考題要求較低,但這並不意味著考生可以放鬆對這方面的重視。

同樣是敘述一則新聞,一個持續關注社會動態的學生能更加有邏輯性地講述,一個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前言不搭後語,很多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清楚,自然不會受到教授的青睞。

同時,敘述一個新聞事件也是教授在考驗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國際人才試點班的小楊回憶到,面試官讓他說一則最近的新聞,其實更關注他是否能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一個事件清楚地表達。

時常關注一下時事報道,學習清楚的表達,不但對時事環節有利,對於其他問題的回答也是有益無害的。

而對於想報考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國際事務與關係學院、媒體與傳播學院等學院的同學,時事熱點的考察要求就更高了。大部分受採訪的社科類同學都表示,時事熱點的考察會與專業知識緊密相連,例如:

Q2:你對“一帶一路”有何看法?

Q3:你怎樣看C919和復興號?

Q4:為什麼外國頻發中國留學生失蹤事件,而中國卻很少發生外國留學生失蹤事件?

要答好這樣的問題則更加需要緊密關注社會熱點,對社會事件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有的同學說,高考的壓力那麼大,我哪來的時間看那麼多時事新聞,更別說把每個問題都想得很透徹了。

經管學院的小李說,在關注時事本身之後,可以有針對性地關注一些社評文章,來彌補自己思考中的不足。

很多問題高中生因為自己經歷較少,很難思考得很周全,看社評文章就是集百家之長的好辦法,不但能找到自己思考中的不足之處,還能補充一定的專業知識,這樣就能對類似的問題有所準備了。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下面給出一些去年參加面試的同學遇到的問題:

Q5:從經濟角度分析英國脫歐對英國的利弊。

Q6:如果你是聯合國的,對於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你怎麼做?

Q7:談談你對特朗普Twitter治國的看法。

Q8:特朗普上臺百日內完成退出TPP,談談美國退出TPP的影響。

Q9:談談你最近發現的社會不公現象並分析。

Q10:如何看待高考作弊入刑法?

Q11:你認為最近阿里巴巴嘗試的無人超市會流行嗎?為什麼?

Q12:你如何看待共享單車這種經濟模式?

Q13:談談最近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你認為恐怖主義的根源是什麼?

Q14:你對NBA賽況的看法?你如何看待這一賽季巨星抱團的現象?

Q15:越來越多的藝人要求流媒體收費,你如何看待?

這些問題都和新聞事件緊密相關,較熱門的新聞事件被提到的概率也相對較大,例如共享單車的問題很多同學都被問到。

除了當年的社會時事熱點,題目涉及的還有很多持續受到社會人士關注的教育、科學、心理、管理、社會倫理等領域的問題。教授也很喜歡就這樣的問題對考生髮問,考驗考生的思辨能力:

Q16:你認為高考一考定終身好還是考多次取平均好?

Q17:拿諾貝爾獎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品質?

Q18:你如何理解友情?朋友應該是什麼樣的?

Q19:你認為為什麼會出現人口拐賣事件?

Q20:韓國和朝鮮發展現狀不同,你認為原因在何處?

Q21:你認為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Q22:你如何看待大學生轉專業?

這類問題不能算是當年當下的熱點,而是一些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多的爭論的話題。回答這類問題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很少,要求得更多的是考生自己的見解。

經管學院的小雷說,這樣的問題每個同學都被問到了一兩個,回答都靠自己平時的積累,能夠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地回答則是最好的。在平時關注時事要聞時,多聽聽各種聲音,在各種觀點裡找到自己的立場,回答這類問題就能胸有成竹了。

回答時事類考題的能力不是靠面試前兩三天的突擊能夠迅速補足的。所以考生持續關注時事熱點、真正關注社會問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另外,有部分同學表示,理工科和人文學科的一些較為專業問題可能會以該領域的某件時事作為出發點,雖然回答的是較專業的知識,但若能對題面中的時事略知一二,能讓自己自信不少。

3、交大類問題

既然是在交大面試,自然少不了和交大有關的題目。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Q1:你對上海交大有何瞭解?

Q2:你對你報考的學院有什麼瞭解?

這個問題就來源於自己生活中的積累了,只要對交大有所瞭解就能輕鬆作答。可以在交大的官網、學院的官網做一些瞭解,有備無患。

4、拓展類問題

主要是針對學生參加過的課題、選修課程和課外活動的問題。

部分同學在參加比賽時做了一些課題,如果課題的材料提交到了教授手中,教授必然會對課題的出發點和研究方法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

Q1:你的課題的出發點是什麼/你為什麼選擇這個課題?

Q2:你在課題研究中用到了什麼方法?

部分教授會進一步追問研究方法的細節。經管學院的小夏說,面試官詳細詢問了問卷是如何發放的,數據是如何分析的等問題。

媒體與傳播學院的小潘提到,教授也對自己選修的化學以及模聯的活動提出了一些問題:

Q3:化學課程中,你做了哪些實驗?你學到了什麼?

Q4:你在模聯開會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面試中大部分的問題都具有共性,不同的專業提問相差不大。但涉及少量專業知識或者考驗專業能力時,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就有較大差別了。

專業類問題

1、人文社科相關的專業性問題

這類問題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的積累才能很好地作答。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Q1:你對我國經濟有何看法?

Q2:產能過剩的問題如何解決?

Q3:中國是否陷入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Q4: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這些都是接受採訪的同學在面試中被問到的專業問題。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專業知識的回答會與時事有所聯繫,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多需要考生舉出一定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你不能用完全的論述和知識堆積來說明我國經濟形勢。

如果說出的事例是陳年舊事,自然難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舉出一兩個當前發生的時事,能更清晰有力地證明自己的觀點,也能說服面試官自己是一個關注該專業的發展、適合該專業的可塑之才。

2、理工醫科相關的專業性問題

相比於人文社科,理工科和醫科的專業知識難度較大,故涉及到的實際知識點很少,更多的是對考生智力、觀察力等能力的考察以及一定的知識積累,提問更加靈巧多變。

2017屆新生“還原”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Q1:(建築)你對交大的九個校門有什麼瞭解?

Q2:(環境)你認為農田中的農藥是如何進入河流的?

Q3:(醫學)你認為醫和藥的關係是什麼?

Q4:(醫學)醫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

Q5:(機械)你身處的這座樓估計有多少層樓、多少間教室?

這些問題對專業知識要求不高,考生憑藉常識和一定的知識積累都可以進行推理作答,更多考察的是估算能力、觀察力等基本能力。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國際人才試點班的小楊同學回憶起去年參加自主招生的場景,依然在感慨教授提問的巧妙多變。

他的高中母校是一所超級中學,被教授所知,於是教授便問及了他高中母校的校訓,並讓他解釋一下含義。本以為會問及很多工科知識地小楊被殺了個措手不及,但好在他對母校的校園文化非常熟悉,順利作答。

教授在提問了興趣愛好等問題後,便要求小楊簡述一則近日發生的國際要聞,小楊提前有所準備,順利回答。而教授緊接著讓小楊估計這座樓有多少間教室。小楊努力地回憶著電梯的數字、樓牌上的數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終教授沒有提及工科的專業知識。小楊說,其實很“坑”的問題很少,這樣多變的發問只要冷靜思考並非什麼難題。

建築專業的小周同學則表示面試自己的教授更是不拘一格。教授對他的家鄉很感興趣,讓他設計出一個他的家鄉三日遊路線,以此來考驗他對家鄉的瞭解和創造力。緊接著教授又根據他報考的建築專業,提問他對交大校門的瞭解,不但考了他的專業能力,也考察了他對交大的瞭解。

在被問及時事新聞時,小周提及了當時一則大學生轉專業的新聞,教授便借勢與他交流起彼此對轉專業的看法。小周舉了好幾個這幾年間他關注過的大學生轉專業和生涯規劃方面的例子,持續關注時事和社評讓他的觀點全面深刻,博得教授首肯。回憶起這場“還沒學專業就談轉專業”的面試,小周總是大笑不止。

面試固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相信從幾十位學長學姐口中瞭解到這些信息後,高考學子們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面試。只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充足的準備,面試就不是一件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