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要麼說出來,要麼死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要麼說出來,要麼死

什麼時候LGBT更多關注愛情本身了,就意味著世界上的愛情觀平等了

A STORY, NOTHING MORE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應該說是第90屆奧斯卡最純粹地講故事的一部,被埋沒於這屆獵奇和政治正確的奧斯卡實在可惜。

還記得我的第一篇推送就是《卡羅爾》。女王的優雅與強勢張弛有度、小白兔從被動接受到最後放手去追求真愛的成長都令觀眾動容。

她們活在一個對同性戀充滿敵視的年代,而《名字》中的Elio和Oliver,也是相遇在思想還沒那麼開放的1983。於是一切都只能停留在那個懶洋洋的夏天……

Elio一家夏天會到意大利的某小鎮度假,而這次又多了一位媽媽的學生Oliver作為客人,要和Elio一起住。

高大英俊又博學的Oliver馬上成為小鎮上女性追捧的對象,而他也很享受成為焦點。

當然,不只有女性。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要麼說出來,要麼死

DON'T KNOW WHEN

連Elio自己也說不清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這個男人,以至於身邊的小姑娘瘋狂投懷送抱他也只是敷衍了事。

夏日的小鎮生活閒適,每天就是游泳、吃水果、舞會、編曲、看書,這樣的日子就算不喝酒也讓人微醺。

Oliver就住在隔壁,但是少年的心思要怎麼才能傳遞到呢?

他會接受嗎?

但是想被他佔有啊怎麼辦!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要麼說出來,要麼死

IT'S LOVE ITSELF

之前的LGBT電影,都少不了主角的愛是如何不被容許、如何戰勝世俗的桎梏並最終在一起的。世俗被塑造為兩人的對立面,因而兩人就成了受害者和反抗者的角色。兩人的幸福唯一阻礙就來自外部世界。似乎打敗世俗價值觀被等同於兩人獲得幸福。

而《名字》不同,外部世界的態度被淡化到幾乎無跡可尋。除了Oliver的父母反對,Elio的父母是默許甚至支持的,小鎮上的人似乎看出端倪但也只是微笑著吃瓜。

這樣寬容的環境下,兩人更多地考慮如何與對方相處,也就是愛情本身,而不是如何去對抗外部環境。

於是這部電影再也不侷限於LGBT,不再是一個性別和一個性別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邂逅。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要麼說出來,要麼死

他倆之間有表露心跡時的顧左右而言他,有情侶間親暱的肢體挑逗,也有乾柴烈火的相互運動……

這一切都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對情侶之間,你根本不用去考慮相愛的兩人性別是否要一致

STORIES END

再一次與就像要完成任務一樣兩人要最終在一起的電影不同,夏天結束,Oliver還是離開了。

不是被驅趕,不是要逃避,一切都似乎是安排好的,這裡的發生的一切都只是短暫的相遇,兩人的人生軌跡並不會就此交匯。

我把我的名字給了你,你也給了我,從此我便帶著你的份一起生活,如此而已。

轉眼已是光明節(猶太節日),Elio哼著小曲回到家,意外地接到了Oliver打來報喜的電話——他要結婚了,和新娘。

掛了電話之後一家人繼續為節日晚餐忙碌,卻沒有人來安慰心情急轉直下的Elio,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和Oliver的事,而他們選擇了不去幹涉。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要麼說出來,要麼死

有些時刻只能獨自面對,你必須重重地摔在地上,再從一片血肉模糊中踉蹌地站起來,無論這個過程要多久、要反覆多少次。

我們把“逼迫自己不去回想那些無可奈何”叫作“時間能治癒一切”,可是有些事真的就像時間之河裡的沉澱的石頭,任由河水流過卻巋然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