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提到荊州,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魅力監利


我是湖北人,湖北黃石的。離荊州也就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年輕的時候,在國有的紡織企業搞工會工作,省紡公司每年都要組織各個大企業到各個地市的企業開會、交流經驗,經常去荊州那邊的,那時沙市還在,是個輕紡大市,荊沙棉、沙棉、沙三棉、沙市床單廠都很有名的,企業也辦得很大、很好,那時的沙市也很繁華的,還有沙松冰箱、活力二八、沙隆達都相當不錯的。

那時的荊州地區和沙市市是分開的,荊州地區專署駐地在江陵縣,開會的時候,還特地組織去了次荊州古城參觀,都說紫禁城巍峨雄偉、歷史悠久,都說西安古城牆風華絕代、漢唐古風,其實,荊州古城也是保存相當完好的,而且靈秀挺拔、蘊涵豐富。

然後呢,其實“荊”和“楚”意義差不多的,都是一種植物的藤條,古時候,荊和楚都是說的荊楚大地、說的是楚國。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荊楚一帶是古時華夏土地上唯一的能夠跟黃河文明、中原文明被包容、相抗衡的長江文明的發源地。而現時荊州一帶,也就是楚文明的老家和楚國強大時期的核心區域了。楚國涵蓋的範圍最大的時候,不僅固守了荊蠻之地,而且還問鼎中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還盡得了吳越之地,成為春秋一霸。

荊州還是長江流域水災最為嚴重的地區,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的轉折點,所以,水域面積大、水流急、水患也多。三峽大壩沒有修建起來之前,荊州一帶的防洪是歷朝歷代歷年的大事,荊州水患、年年擔憂、載載防洪、不堪其悠。

荊州還是魚米之鄉,是湖北的腹地,是三國時期名城。

其實,真正的能夠代表湖北人口音的就是荊州人的聲音。黃岡帶點安徽、江西的味道,襄陽那邊的話跟河南扯也扯不清楚,十堰那邊又是秦嶺山脈了,又有些陝西風格了,恩施話完全就是四川、西南口音了,唯有荊州話才是正宗的湖北話、湖北最有代表性的語言味道了,而且荊州話還輻射到了湖南的常德,常德很多人都是荊州口音的。


坐看雲起於此時


我這個人比較喜歡看名人傳記,提到荊州我想到的自然是荊州的名人,尤其是開國將軍,如賀炳炎、楊秀山、成鈞、黃新廷、王尚榮等等,但是我首先想到的卻是拿到五枚一級勳章卻僅授銜少將的譚友林。

譚友林是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人,出生於1916年,是個有文化的幹部,多從事政委工作,紅軍時期就是師級政委了。參軍時,因為年齡小差點與紅軍失之交臂,在他的一再堅持下,終於達成心願。進入軍隊的譚友林雖然年齡不大卻作戰機智勇敢,曾經活捉過敵軍師長張振漢,立下過很多戰功。

他長征時,譚友林患重病差點病死在路上,殘留在身體內的子彈兩年之後才取出來。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過旅長、軍分區司令等職務,解放戰爭時期是東北野戰軍師政委,參加了很多戰役戰鬥。

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參戰部隊很多都是參加過二戰的老部隊,作戰經驗豐富,有些還鮮有敗績,比如美騎一師就是個一百六十多年來從沒有打過敗仗的王牌軍隊,不過在雲山戰役中美國這支軍隊卻吃了大虧,有幾個團被志願軍全殲,吃了敗仗,而譚友林正是參加此次戰役的39軍副軍長。

譚友林將軍看淡名利,依照他的戰功和資歷,應當可以授銜中將,包括王震、李達等人在內的戰友曾經聯名向上級寫信請求重新考慮譚友林的軍銜問題,上級也找譚友林談過話,但是譚友林謝絕了。他認為自己現在有孩子有軍銜,而自己同期的戰友很多都已經犧牲了,自己有啥不滿足的呢。

譚友林一共獲得過一級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紅星榮譽勳章、八一勳章以及朝鮮頒發的一級自由獨立勳章,這在開國將軍裡面也是少有的。譚老將軍軍功卓著卻又看淡名利,是位值得尊重的荊州人!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一般人提到荊州這個地名,首先聯想到的很可能是“大意失荊州”等三國故事。但是,我不是這樣的。

提到荊州(廣義的荊州市中心城區及其附近,含沙市),我馬上想起的是一個詞:家鄉!

生於斯,長於斯,從我生命之初,荊州—沙市就深深融入了我的感官、我的心靈。我對荊州的情感首先是純天然的(滄桑的古城牆,巨大的老舊城門,深宅大院的一口口老井,一條條蜿蜒的青石板窄巷,長江,萬壽寶塔,中山公園,便河,沙石,“好公道”餐館的早堂面,春節全家做“靠餃子”,非常有特色的荊沙方言……)。

自幼浸潤於荊州—沙市的尋常巷陌之間,我對荊州的愛,可真是不折不扣的初戀甚至“超級早戀”哦,無需任何理由。


曉帆輕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因借荊州不還從而被人詬病至今,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為一個歷史典故,還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後語: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借荊州不還?



劉備借荊州不還的背後是不是有何難言之隱呢?

劉備借荊州為什麼不還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整個荊州都是劉備不勞而獲,從孫權處“借”來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就是這樣描寫,周瑜千辛萬苦打跑曹軍,結果為人作嫁,城池盡被諸葛亮偷襲佔領。其餘江南四郡,兵力空虛,也是手到拿來。周瑜被氣得吐血,小說中周瑜說:“吾等用計策,損兵馬,費錢糧,他去圖現成,豈不可恨!”——換成我,也要吐血也。 劉備藉口地盤小,容不下人馬而向孫權借荊州(主要是江陵一帶)。劉備佔據的南方四郡地面不能說不大,人口也不少,怎麼會容不下劉備的區區人馬(當時頂多也就5萬)。 實際上,由於江陵在孫權手中,劉備向益州發展就無路可行(甚至可以說就沒有向任何方向發展的可能),這才是劉備借荊州的最大目的(當然還有其他好處)。



以後,果然劉備憑藉荊州為基地,西進佔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可是同時也威脅到孫權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呂蒙偷襲荊州的後果。 所以,人口眾多的南方四郡實際上不如半個南郡的意義重要(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裡)。 所以荊州(江陵)對於東吳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對於劉備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劉備滿足於終老南方四郡則不重要),相對來說對於暫時無力南下的曹魏,重要性要差一些。



再說,荊州是13州中排第二的,況且又是劉表的地盤,劉表在世的時候就想把荊州交給劉備。因為荊州轄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七郡115縣。 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



1、南陽郡,治苑縣(今河南南陽)。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2、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軑國、鄳縣、平春。 3、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邔國、中盧、襄


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4、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5、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6、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7、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這麼好的地方,劉備怎麼能還給人家,況且荊州不是孫權的,諸葛亮曾跟劉備說:荊州利盡南海,西通巴蜀,東聯吳會,此用武之地,是老天給將軍的,然後在荊州站穩腳,西攻益州,奪了西川54州和漢中,在與東吳聯合,吞併魏國,在滅吳國。劉備去西川要是沒有根據地是很危險的,如果兵敗,還可以逃回荊州,但是沒有根據地就四海無路。


劉備奪了西蜀,鼎盛時期的地盤是從荊州,益州到交州的西北。可是關羽欺下傲上,要是答應了孫權的求婚,荊州不就如磐石之安嗎? 況且劉備不還荊州還有另一個原因,劉備親統大軍出漢中,關羽的荊州兵出洛陽,倆面夾攻魏國,諸葛亮6出岐山失敗的原因就是被敵人先知覺,荊州北面是襄陽,關羽死後。諸葛亮完全可以叫魏延帶兵攻佔襄陽,再一舉拿下洛陽,如此,魏國首都不保,魏國大片地方都歸西蜀的。



總之,荊州是劉備不可缺少的戰略要地,可是天公不作美,荊州失了以後,蜀國只剩益州這塊地盤。


歷史的循環


提到荊州,首先想到的是漢地古九州之一,它們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在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荊州是楚國的都城,其次便是三國時期,與荊州相關的故事。《三國演義》曾多次提到荊州,例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


荊州的地理位置

荊州,是湖北省的地級市,長江中下游城市群。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690萬(2017年)。荊州是以平原為主的地區,平均海拔為20-50米。荊州境內水網密佈,河流交錯,水系發達。北可達河南省,南可下廣州,東可進入江蘇,西可以進入四川。所以荊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名副其實的“用武之國”。但荊州易得,也容易失去。受制於平原地帶,並無險可以守,抵擋不住大規模武裝部隊的進攻,因此,荊州更適合作為一個戰略緩衝的地帶。


荊州的歷史人文底蘊

荊州有千年的建城歷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文化古城。三國時期,關羽鎮守荊州10年,因輕敵疏忽大意導致荊州三郡失陷,由是誕生了;“大意失荊州”這個歷史典故。

關羽的忠,義,仁,勇的優秀的精神品質,是我們漢民族崇拜的精神形象。我們拜關公,並且把他封為與孔子齊名的“武聖”,正是因為關羽所代表了中國古代人們所敬佩的精神層面的道德水準。

在西方,往往把神人格化,西方的神是有慾望的 ,他們有情慾,有為其自私的一面。而中國則是把人神格化,他們是沒有慾望的 ,是無私的 是滿足信眾的要求的,更可貴的是將人的所求變成神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

荊州古代出現了一大批的歷史文化名人;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愛國詩人,《離騷》,《九歌》,《天問》的作者屈原,唐代詩人芩參,大明朝首輔,推動萬曆中興之治的張居正,以及清代從荊州聲名鵲起的“公安三袁”。


荊州的經濟


荊州在古代不僅是物產豐富的地方,更是楚國經濟重鎮,即便是明清時期,荊州也是在當時比較富庶的南方城市之一。荊州是《馬關條約》被日本政府要求清政府給予通商的口岸之一。



到了解放後,荊州是當時湖北省內非常重要的日化產品的生產基地,荊州下轄的沙市,曾經生產了很多拳頭型的產品,例如;荊江牌熱水瓶,鴛鴦牌床單,活力28洗衣粉。




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荊州逐漸被宜昌,襄陽,等隔壁市反超,荊州因為水系發達以水路運輸發家致富,而後來周邊各市都已經通了火車,水運運輸的優勢已經不再了

更重要的是上世紀進行的荊州和沙市合併的政策,使得沙市的經濟自主權都沒有了,經濟沒有活力,特別是當時的政府運用了一批不懂得經濟的人,使得荊州的發展現在遠遠的落後。


1998年那一場席捲荊襄,刺痛每一個湖北人的特大洪水,也考驗了荊州的生存能力。荊州地處江漢平原,容易遭受水患的侵襲,水患的影響使得災後,很多的企業都遷離了沙市,荊州的經濟於是持續衰退,落後於宜昌,襄陽,孝感等周邊的城市。

結束語;

荊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並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受制於上世紀90年代沒有抓住好的歷史機遇,在發展上,產業結構上落後於周邊的城市。但荊州將會在長江中游經濟產業帶得到武漢特大城市的外溢效應,未來或許有一些作為。









子非魚


我會想到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代政治改革家,萬曆時期任內閣首輔,以推行“萬曆新政”聞名。他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1572年,萬曆皇帝登基後,代高拱為首輔。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位大政治家,16歲中舉,23歲高中進士,著有《張太嶽集》等。


慈善文化研究


提起荊州,首先想到的就是關雲長大意失荊州。

這一段歷史被《三國演義》給描寫的跌宕起伏,有給人無盡的思考。劉備派關雲長鎮守荊州。這塊地盤是劉備賴過來的,孫權一直耿耿於懷,晝夜籌劃奪回荊州,可是一直沒有機會。連自己的妹妹都打進去了也沒討回來,反而讓諸葛亮用“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狠狠譏笑效了一番,也加速了周瑜的死亡。孫權對此一直無法釋懷,所以對荊州勢在必得。

關公坐鎮荊州,並沒有閒著,為了抵禦外敵,他也想了一些辦法,沿江修築烽火臺,但是這些都是技術和物質防範手段,他沒有把最可靠最有效的反方手段調動起來,那就是荊州百姓。

在荊州的時期,關羽沒有收攏民心,沒有幹什麼對老百姓有利益的事情。其實在這方面劉備已經為當時的軍閥卓除了榜樣。但是關羽並沒有領會,只是簡單地思考用武力解決問題,所以在政治上他沒有什麼作為,導致當地百姓對他沒有什麼感情,更談不上信賴和支持。離開了老百姓的支持,關羽的統治基礎是及其脆弱的,這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選拔人才、訓練軍隊這方面做得也很不夠。軍隊沒有得到有效地擴充,也沒有網羅到勇冠三軍的大將,軍隊的整體戰鬥力沒有明顯的提高。以至於面對曹操的大軍時,關羽還要親自出馬迎敵,這對於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來說是很不合適的。關羽一直想著自己的名位,先是要和馬超比武、後來又覺得和黃忠同列是自受了侮辱。面對東吳的求親,關雲長只是簡單的叱罵,而不會委婉地拒絕,駁了東吳的臉面,更加破壞了孫劉聯盟。可見關雲長沒有遠大目光。

如果,關羽能在荊州廣施恩信,收攬民心,那麼荊州的江防就不僅是關羽的幾座烽火臺可比的了,而且即使後來呂蒙偷襲成功,當地士兵也不會輕易逃亡。如果,關羽能夠延攬人才,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那麼在面對曹操大軍的時候,他完全可以不必親自出馬,只要派一員大將即可,自己在荊州居中籌劃,往來接應,同時與劉備建立有效地溝通聯繫,那樣的話他的迴旋餘地會更大,力量會更強。不會出現腹背受敵,進退兩難最後遭擒遇害的悲慘結局。

所以,關羽大意失荊州,實在是教訓深刻。


江南不缺水


提到荊州,我首先想到的是荊州古城,那裡曾經是我少年求學的地方,建校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的母校--湖北省荊州中學。那裡還有我久久思念的師長和校友,是我魂牽夢縈一個甲子的地方。

禹分九州、始有荊州。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遷都於郢,都400餘年。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設置荊州刺史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荊州大地上上演過劉備借荊州、關羽失荊州的傳說和故事。……

俱往矣,往昔的歷史難掩今日的輝煌。今日之荊州,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和“三年不嗚、一鳴驚人”的進取精神的鼓舞下,一定能夠建設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新荊州。


老熊173806239


提到荊州,我首先會想到的是風起雲湧、人才輩出的三國。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名人眾多,但一本《三國演義》,120回其中72回提到了荊州或者發生在荊州。

當然,三國演義時的荊州與現在的荊州不是一個概念,三國未分之前,荊州北到南陽、南到長沙,東到武漢、西到宜昌,相當於現在的湖北省了。

後來赤壁大戰後,被一分為二,分屬魏吳,治所在南陽和江陵,包括後來關羽治下的荊州,實際上吳荊州,已不包括南陽和武漢。

不管是漢荊州還是魏荊州、吳荊州,我們暫且不分,都是荊州吧,那麼荊州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呢:

三顧茅廬、隆中對、火燒博望、赤壁大戰、水淹七軍、大戰長坂坡、夷陵大戰、火燒連營、白衣渡江、單刀赴會、借東風、草船借箭、走麥城

這些故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其中大部分發生地已不再今日的荊州。

荊州作為楚國故都,張居正的故鄉,能讓人想起的事太多。

到了近現代,還有“活力二八,沙市日化”。


靈山瑪河


就想起了江陵,好地方啊,山高皇帝遠啊,壞得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