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汝州這個村6000年前就有人,現在的商業街也很繁華!

汝州城東二十五里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河,名曰黃澗河,民間稱為黃家河,古書載名黃水。河西是大村——紙坊街,人口一萬多;河東是小村——康街,人口過一千。

汝州這個村6000年前就有人,現在的商業街也很繁華!

康街雖然小,歷史很悠久。從地理上看,它與閻村“白茅臺”(閻村仰韶文化遺址)同屬一片高臺地,黃澗河從中間流過。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挖出許多灰坑、陶片、石器等推斷,六千年前康街村就有人類活動,與紙北閻村仰韶文化同一時期。

秦漢時,汝州始設“梁縣”。清朝道光年間編纂的《直隸汝州全志》說:“紙坊東二里許相傳即古梁縣舊址。”在古代,康街位於許洛古道、襄洛古道與鄭宛古道的交叉處,西依黃澗河,南鄰汝河,地域平坦遼闊,區位優勢明顯,早有人類聚居,形成村落。由於南北有山形成屏障,它東抑潁襄,西扼洛渾,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代常有軍隊駐守。因此,在選擇梁縣城址時,首先確定在康街村,並且開始營建。第一項工程是城隍廟。城隍廟建設期間,有人提出,康街距郟縣只有六十里,所轄範圍較小,不宜設置縣城。經過反覆論證,最後決定撤銷在康街一帶建設梁縣城的決定。而城隍廟就改作中王廟(中嶽行宮)了,同時決定在康街一帶設立梁瞿鄉(“瞿”,同“衢”,“交通大道”之意)。後世人們傳稱其為“古梁鄉”。因之,1946年1月紙坊鄉改為古梁鄉,下轄22個保。

大約一千五百年前北魏著作《水經注》這樣記載:“汝水又東,黃水注之。水出梁山,東南經周承休縣故城東。其水又東南,經白茅臺東,又南經梁瞿鄉西。水積為陂,世謂之黃陂。東轉,經其城南。東流,右合汝水。”“白茅臺”即是閻村古文化遺址。清朝的《括地誌》說:“承休東南有梁瞿鄉,後漢世祖嘗駐軍於此。”《水經注疏》說:“梁瞿鄉就在承休城東南。在今汝州東南。” 後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曾在承休城東南的梁瞿鄉駐軍,其行所(宮)就在梁瞿鄉。《後漢書·馮魴傳》記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在其行宮三次接見馮魴。第一次:劉秀自潁川西征時,來到他的梁瞿鄉行宮(現康街村附近),在其“雲臺(即封授臺)”上召見了馮魴並封他為“虞令(虞城縣令)”;第二次:馮魴衝鋒在前,勇敢殺敵,威信很高,劉秀又到“雲臺”上封他為“郟令(郟縣令)”。第三次:劉秀聽到郟縣盜賊反叛攻城的消息,率兵迅速趕到梁瞿鄉行宮召見馮魴。當聽到馮魴冒死護城有功時,讚揚他是“健令(英勇的縣令)”。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也錄載有此記載。

汝州這個村6000年前就有人,現在的商業街也很繁華!

可見,當時梁瞿鄉就是軍事重鎮。梁瞿鄉以西是京師所在郡河南尹範圍,以東由潁川郡管轄。因此,梁瞿鄉既是潁川郡的西大門又是京師的橋頭堡。康街村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給後人留下了深刻記憶。2018年3月20日 ,“康街漢代遺址”列入我市“特別保護文物單位”名錄。

相傳明朝初年,將軍康茂才在此屯兵,建起將軍府及其兵營,形成一道寬闊的大街。此街人們喚作康家街或康街,沿呼至今。之後,康茂才後代也在此定居,今康街村東北角原有大片“康家墳”為憑。明朝中期,曾有皇姓(朱姓)遷居康街,繁衍較快,康姓逐漸消失。崇禎十六年(1643),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精銳部隊十萬人馬與駐長阜街(距康街村東南約12華里)的明朝軍隊孫傳庭部決戰,戰爭場面宏大,殃及康街村,朱姓人家逃避戰亂,遠走他鄉,村莊被毀。清朝初年,馬姓一族自焦村鎮馬村遷居康街,發展迅速。乾隆年間,馬姓置買田產,大興土木,建築豪宅。康街中心大部分房舍均為馬家老宅。其中大街路南五處宅院最為豪華,全為兩進院落,渾磚兩層樓房,周圍還有附屬小院,規模恢宏。之後,隨有張姓、尹姓、王姓、高姓、靳姓等遷入,村莊規模形成。

康街村的選址頗具科學性,村莊的地勢略高於四周,經歷了無數次黃澗河水氾濫的考驗。特別是1961年秋的一場連陰雨,使上游的安溝水庫不堪重負,被迫洩洪,洪水把村西向北的一條馬車道沖刷成河床,水位高至村西頭街口不到一市尺,村東的莊稼地一片汪洋,而村莊安然無恙。

康街村東一馬平川,沃田千畝。自民國初年至今流傳一個順口溜:“康街蘿蔔張良姜,楊寨大米吃著香。”這證明康街產的蘿蔔很有特色,盛名遠播百餘里,相傳百年而不衰。康街有古梁鄉舊墟那肥沃的土壤,得益於黃澗河水的滋養,加之村裡有幾處油坊,人們用油餅做底肥,促使蘿蔔長的個兒大、皮兒光,吃起來就像蘋果、梨一樣又脆又甜,餘味綿長。

汝州這個村6000年前就有人,現在的商業街也很繁華!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重視糧食生產,康街村憑藉地理優勢,充分利用黃澗河水灌溉農田,變害為利,使全村土地變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歷年來都是紙坊鎮乃至全市的產糧先進村。1960年以後,農村經濟政策改變,村黨支部書記王金貴一班人抓住機遇發展經濟,規劃建設了一個近200畝的桑杈樹園,幾年後康街村成為汝州東部最大的桑杈銷售市場,每年產出桑杈萬餘把,蠶繭產量數百斤。桑杈和蠶繭銷售年收入十多萬元,人均分配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如此收入在當時則是如雷貫耳,名聲遠揚。周圍村莊人爭相與康街人攀親結友。康街村成為全縣的富裕典型和先進榜樣。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康街村迅猛發展,村子規模已為原來的兩倍,人口也翻了一番,走上了小康之路。原來的土坯牆、青瓦頂房屋已被現代化樓房代替,街道兩旁綠樹成行,水泥路面乾淨整潔,昔日黃澗河荒蕪的河灘已成繁華的商業街。2016年,康街村被命名為汝州市一級文明村。

(高萬須 張佔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