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清康熙木雕如意,造型完美,價值非常高(如意上篇)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銀質鎏金,首為雲頭,柄為直柄。據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異名錄》雲:"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後來,其形態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清康熙木雕如意,造型完美,價值非常高(如意上篇)

清 紫檀錯銀絲御題詩嵌芙蓉石如意

成交價:RMB 690,000

長43CM

竹木牙角>木雕

此件如意以紫檀木為柄,“S”形波曲形,線條流暢。如意首作四出雲形,鑲白芙蓉石飾件。柄身通體錯銀絲,邊沿起線。中部稍出廓,中央鑲嵌白芙蓉石飾件,上方落篆書“御製”字樣,下方則錯銀絲書乾隆御製詩文一首:“竹化分真幻,銅函閱古今。清談常在手,樂志每如心。擊處珊瑚碎,掛來蘿薜深。握君曾得號,禪德亦留吟。貞素標瓊質,指揮延藻襟。休徵願時若。詎為寶球琳。”出自《高宗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五:《玉如意》。尾部亦用白芙蓉石裝飾,三枚嵌飾風格統一,均為淺浮雕松鼠葡萄紋,松鼠活潑靈動,於葡萄藤中上躥下跳,惹人喜愛,葡萄則果實飽滿,鮮嫩欲滴,象徵多子多孫。其雕刻技法頗為純熟,生動寫實,白芙蓉石似玉而非玉,較之白玉則更多一份深沉與內斂。三鑲如意是乾隆時創造的一種新型制。在以紫檀為主的竹木如意的首、身、尾三處留出位置鑲入玉石類飾件,其中鑲嵌白芙蓉石者所見極少,想必定為高宗所喜愛。

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朝野史大觀》卷一載: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另外,又有種種如意圖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鯰)如意、萬(萬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藝(琴棋書畫)如意、必(筆)定(錠)如意、四合(四個)如意等等,它們被古代的繪畫、建築、傢俱、服飾、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廣泛運用。

清康熙木雕如意,造型完美,價值非常高(如意上篇)

清康熙 沉香一品當朝銘八仙人物紋如意

成交價:RMB 1,610,000

長71cm;高11cm

清康熙

說明:這件沉香雕如意形體碩大,雕工繁密。如意頭雕壽星,伴童手持仙桃、蟠龍杖;柄部雕八仙,並滿雕山石、松枝、雲氣為輔,雕鏤相間,不露地子;海棠式四開光,分別雕陽文楷書“一品當朝”四字,為清代典型廣州十三行雕刻樣式。而當時廣東亦為沉香主要的產地和集散地,如海南、東莞、香港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