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文|丁十二


李白和蘇軾,分別代表了唐詩和宋詞的最高水平,究竟他們誰的才華更勝一籌,這是一場跨越千年卻始終沒有定論的爭論。

李白,那個站在唐詩最高峰的男人,睥睨天下,伸手可摘星辰,反手可覆彩雲。他腰胯寶劍,手持美酒,搖搖晃晃,飲一份月光,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蘇軾,那個從小以範滂為偶像立志成為時代巨人的男人,胸懷天下蒼生,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手持竹杖,腳踏芒鞋,一步一步走向宋詞的最高峰。濃墨一揮,就半個富宋。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況且蘇軾一直是以李白為偶像的,並沒有想要和李白一較高下,反倒是各類好事的吃瓜群眾老是將蘇軾和李白兩人比較,非要爭出個你高我低來。

然而幸運且巧合的是,李白的謫仙之才和蘇軾的絕世才華曾有過一次正面交鋒,這中間跨越三百餘年。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兜兜轉轉來到了江西廬山,眼前的美景讓他文思泉湧,飲一口陳年老酒,一首千古名篇橫空出世,直至今天依然響徹華夏大地。

這便是《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李白不愧是謫仙人,短短28字將廬山瀑布的壯麗和雄奇表現得淋漓盡致,讀完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如在目前。

李白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瑰麗,語言生動形象。蘇東坡十分喜歡這首詩,曾盛讚“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世人都以為廬山有了李白的詩歌,後來的人都再難以望其項背。

的確,在《題西林壁》誕生前的三百餘年間確實如此,但當蘇軾帶著他的《題西林壁》破空而出,人們便再也無法忽視宋詩的成就。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了他的逸興壯思,也想起前朝詩壇泰斗李白曾留詩於此,但他毫無畏懼,跳脫出寫景的桎嚳,充分結合宋詩的特色,獨闢蹊徑,一首千百年來最著名的哲理詩就這樣誕生了。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蘇軾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蘇軾這首詩也是一首詩中有畫的一流寫景詩,但它更是一首哲理詩,短短28字將哲理蘊含於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妙不可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詩人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宋朝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到了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毫無疑問,若論寫景,歷史上恐怕沒有人能超越李白,但誰又能說充滿哲理的《題西林壁》就不如《望廬山瀑布》呢?

唐朝和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而唐詩和宋詞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兩座高峰。很慶幸唐朝有了李白,很慶幸宋朝有了蘇軾,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年文明才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那麼各位書友,李白和蘇軾,誰才是你心目中的第一曠世奇才呢?

你更喜歡《題西林壁》還是《望廬山瀑布》? (單選)
0人
0%
《題西林壁》
0人
0%
《望廬山瀑布》
<button>投票/<button>



圖片/網絡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