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八柱國”是哪八人?為什麼叫“柱國”?

2218992768


西魏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被稱為“八柱國”,他們的名字是: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

“柱國”這個職位,是戰國時候的楚國官職,到北魏時為爾朱榮重設,位在丞相之上,其實類似的還有侯景的“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宇宙什麼意思大家都清楚,就差四海八荒了,這是北朝時候胡將們的一大特點,喜歡大詞兒。

而“八柱國”本身在北魏沒有分裂的時代,地位並不高,而他們所屬的西魏,在北魏分裂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屬於僻處關中的“小弟弟”,在實力上遠遠弱於高氏把持的東魏。

正因為如此,實際控制西魏政權的宇文泰,對於增強內部凝聚力下得功夫更大,而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自己部下的西遷關中的胡漢將領與關中地區豪強武力之間的關係。

所以,宇文泰藉助復興“周禮”的名義對官制進行了很大的改造,不再遵循漢晉以來的官職名稱體系的邏輯,而是自造了一套。

在這個體系之中,周禮的名字和鮮卑、漢人豪強的部落兵、部曲制度進行了結合,形成了八柱國為首,但實際上是有實兵的六柱國為統領的軍府體系。

六柱國下又分十二大將軍,也就是一個帶倆,十二大將軍又每人帶倆個開府,每個開府統領一軍,也就是二十四軍。

十二大將軍分別是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兵為將有,當然,這也是北魏時的傳統,而其軍隊組成的主力,也應該是以鮮卑和其餘各族胡人為主。

理由是,在北周建德三年:

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是後夏人半為兵矣。(《隋書·食貨志》)

換言之,在此之前,從軍者主要是各部胡人,而之後才開始容納漢人百姓進入府兵軍隊,也就是說,之前的這些柱國、大將軍,其實就是一群胡人武力的頭領罷了。


劉三解


西魏到北周

瞭解八柱國是誰之前,先得了解它產生的過程。六鎮起義之後不久北魏滅亡,武川鎮軍事集團被分為兩支,一支跟著高歡走了,一支跟隨了宇文泰。宇文泰的利用這支軍隊扶持傀儡建立了西魏,自己掌管了西魏的軍政大權,這時候就有了八柱國的這種說法。




什麼是柱國?

西魏時期創立府兵制,軍隊的統領他們為柱國大將軍,之下還有十二大將軍和幾十個軍府,府兵制度一直沿用到唐朝初期,不過已經有所改變。有學者認為當時的六柱國(這個下午再談)可以和鮮卑六部或者八部大人的舊制對應上,故柱國的全稱則為柱國大將軍,是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官職。


哪六柱國

為什麼說是六柱國而不是八柱國?其實名義上確實是有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趙貴、李虎(李唐的祖先)、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還有西魏的宗室元欣這八人為柱國大將軍。

但是縱觀這八柱國,其中宇文家族之後建立了北周,元欣是一個空有名號沒有實權的人物。其餘六人是聽宇文泰指揮的,所以到了實際上就只有六個真正地位平行的柱國。



之後楊堅的老爹楊忠也當了柱國大將軍,這六柱國所在的家族也沒有保護宇文家族的地位,任憑楊堅輕鬆的奪得了宇文家的江山。


淡看天上月


柱國本是柱國大將軍的省稱

其創立之初本是超越丞相集行政權和軍權的權臣職務。建立西魏的權臣宇文泰繼承了這職務後,就將其省稱為柱國。

為何後來又變成了八柱國

宇文泰後來改革軍制建立府兵制,而使柱國大將軍成為府兵制下的最高職務,分別封給包括其自己在內的了八個人。因此才有了威震天下的八柱國和關隴貴族集團。

需要說明的是,府兵制中的八柱國並不是起源於北魏六鎮而是仿照的鮮卑族的八部制度,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柱國所轄的軍士都改隨其所屬柱國的姓氏,如同鮮卑舊時以部族為姓的時代。並且八柱國人大都是通過鎮壓北魏六鎮起義而走上歷史舞臺的。想了解可以自己去看史書或另外提問不在此贅述了。

八柱國是那幾個人

宇文泰作為權臣,為何將自己同其它七個人並列或者說其他幾人有何德何能與其並列。我從這個角度來回答一下,可能比一個一個講解有意思些。

首先是宇文泰起家講起。
  • 宇文泰本是追隨整壓關中叛亂賀拔嶽的部下,但後來北魏內部變亂導致賀拔嶽被侯莫陳悅所殺。群龍無首的賀拔嶽所部為了生存就推舉宇文泰為新首領,這之中就首推侯莫陳崇。而李虎作為賀拔嶽大副得知宇文泰成為新首領後立馬趕回支持。使得賀拔嶽舊部團結一致,也使得宇文泰能夠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心。

  • 還要提到的是另兩位柱國大將軍,趙貴和李弼。他們曾在賀拔嶽手下效力,後來被調派到侯莫陳悅手下。當宇文泰整合了賀拔嶽舊部來興師問罪時,他們立刻帥軍脫離侯莫陳悅投降宇文泰。這也使的宇文泰輕易取得了立足之地關中。
其次,是前面提到的北魏中央的變亂不僅導致了賀拔嶽死亡。權臣高歡控制了中央其威脅使得魏帝西逃如關中投奔宇文泰,而追隨的兩員大將就是獨孤信、於謹。

最後是元欣,他是皇室的代表維繫著宇文泰和皇室的關係。

從上面可以看出宇文泰作為一個領袖並沒有在獲得說一不二的權威,他可能更像是在變亂中各方弱小勢力為求生存的盟主。因此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七個人可以宇文泰並列,將柱國大將軍一分為八了。


歷史小知


什麼是“柱國”?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麼是“柱國”。“柱國”是一個官職,官級為二品,設置於戰國時期的楚國。當時設置這個官職的原因是為獎勵有重大戰功的將軍,稱之為“上柱國”,是當時出國最高級別的武官官銜。北魏時,設置了“柱國大將軍”的稱號。究其字面意思,“柱國”乃國之樑柱、國之鼎立,是國之根本所在。

“八柱國”的來源

“八柱國”說的是西魏時期的八個人。他們分別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西魏時期的太尉、尚書左僕射,隴西郡公李虎;太師宇文泰;太傅元欣;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大司寇趙貴、大司空於謹、少傅侯莫陳崇。這八個人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因此簡稱“八柱國”。在八柱國之下還設置了十二大將軍,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其中的一員。這“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共同構築了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與貴族門閥集團,成為了當時西魏當之無愧的核心力量,並對之後的中國歷史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深遠的影響。這種作用和影響具體來講就是:三個王朝的相繼建立。他們分別是,宇文泰吞併了北齊,建立了北周;楊堅替代了北周,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李淵滅亡了隋朝,建立了大唐。

關隴集團的利益綁定

追根朔源,這三個王朝的創建者都隸屬於之前我們講到的“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這個利益集團之中。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將這個利益集團稱之為“關隴集團”。他們之間相互牽連、互為關係。利用政治、經濟乃至婚姻將彼此捆綁在一起。將權力與社會資源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關隴集團”就是那個時期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權力中樞的代表。

“一門三皇后”榮耀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貴族門閥之間喜歡用聯姻的方式將彼此進行利益捆綁。“關隴集團”也不例外。但其聯姻的方式並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有目的的通過婚姻的方式形成一條特殊的政治紐帶。這條政治紐帶的一大亮點顯現在“八柱國”之一的大司馬獨孤信身上。因為,他有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三位皇帝,其中有兩位還是一統江山的開國皇帝。並且這還不算,關鍵是這三個女兒都還當了皇后。獨孤信本人分別是三個皇帝的老丈人。他們家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前所未有、後所無繼,被稱為“一門三皇后”。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的長子,北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兒嫁給了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四女兒嫁給了大唐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之父李昞,也就是李淵的媽,李淵登基稱帝以後追封父母為皇帝、皇后。因此,才有“一門三皇后”之說。如果說獨孤信的四女兒是皇后有點牽強的話。那麼,說獨孤信有一個當開國皇帝的外孫子,那也是莫大的幸福與榮耀啊!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柱國又稱上柱國,戰國時楚國設置,是最高武官。北魏因爾朱榮重設,位在丞相之上。北方政治貴族至南北朝時期式微,西魏宇文泰便仿照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讓部將們改籍關中,設置柱國大將軍,重建新貴族。


宇文泰將上古周朝六軍軍制同鮮卑八部制進行糅合,創立了府兵制,府兵的最高軍職為柱國大將軍,有實兵的六位柱國各自統領兩名大將軍,每位大將軍下轄兩個開府大將軍。後人把宇文泰等八人稱為西魏(北周)八柱國,他們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宇文泰:宇文護之叔父,宇文邕的父親。使持節、太師、柱國大將軍、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安定郡開國公。


元欣:北魏閔帝元恭的兄長。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

李虎:李淵的祖父,李世民的曾祖。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尚書左僕射、隴右行臺、少師、隴西郡開國公。

李弼:蒲山公瓦崗李密的曾祖父。使持節、太保、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

趙貴: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被宇文護所殺。

於謹: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

獨孤信,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三女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被宇文護逼迫自殺。


侯莫陳崇: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預言宇文護將死,被逼自殺。

十二大將軍分別為元贊、元育、元廓、宇文導、侯莫陳順、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雄。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柱國

1. 柱國,又稱上柱國,戰國時期楚國設置的官職名。

《戰國策·齊策二》:

“(陳軫)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

(注:執珪為楚國最高爵位)

柱國最早有國都的意思,後來引申為國家重臣,楚國被封為上柱國的武將,位僅次於令尹之下,掌握兵馬大權。

2. 到了南北朝時期,有了柱國大將軍一職

北魏置柱國大將軍稱號。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為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被殺後此官遂廢。

大統三年(537年),西魏文帝以宇文泰有建中興之功,又重新授予宇文泰柱國大將軍之號。到大統十六年以前,總共有8人被拜為柱國大將軍,當時號稱“八柱國”。宇文泰總領百官,督中外軍,為柱國之首,廣陵王元欣則是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掛名,其餘6柱國各督2個大將軍,共12個大將軍,分掌禁旅。

西魏八柱國介紹

1. 宇文泰:使持節、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大行臺、安定郡公

宇文泰(507年-556年11月21日),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縣(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鮮卑宇文部後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

宇文泰善於指揮作戰,且足智多謀。大統三年(537年)秋,東魏十萬人進攻沙苑(今陝西大荔),宇文泰率不滿萬人的軍隊迎戰,並親自鳴鼓振奮士氣,最終西魏獲得大勝,俘虜七萬人,史稱“沙苑之戰”。

內政方面,恢復均田制,財政公文中以硃色或墨色區別財政支出與收入(赤字一詞即由來於此),政治上主張德治教化、“法不阿貴”,思想上推崇儒學。

軍事方面,創建了府兵制,即採取鮮卑舊八部制,建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設有2個大將軍,共12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2個開府,共24個開府;每個開府下有2個儀同,共48個儀同;一個儀同領兵1,000人。這樣,六柱國掌握有常規兵力共計48,000人。

2. 李虎: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尚書左僕射、隴右行臺、少師、隴西郡開國公

李虎(?-550年代),字文彬,代郡武川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曾為賀拔嶽屬下,因討伐万俟醜奴有功,成為了賀拔嶽的心腹。534年賀拔嶽被暗殺後,諸將謀議擁戴宇文泰,李虎不同意而逃奔荊州,投靠賀拔勝,後又歸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年),征討靈州(寧夏靈武縣北)刺史曹泥之亂,又“從文帝破高歡於沙苑,斬級居多”。

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為隴西郡公,大統十七年(551年)逝世,追諡襄公。

3. 元欣: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

元欣(?-?),字慶樂,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

4. 李弼:使持節、太保、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

李弼(494年-557年),字景和,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人,曾在爾朱天光手下為別將,討伐赤水蜀,在戰鬥中先鋒陷陣,所向披靡,敵人都說“莫當李將軍前也”。

李弼後歸順宇文泰,拜秦州刺史。537年,擊敗東魏權臣高歡於沙苑。大統十四年(548年),進位為柱國大將軍。北周明帝元年十月(557年)去世,諡曰武。

5. 獨孤信: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

獨孤信(504年-557年),本名如願,鮮卑名期彌頭,雲中(今山西大同)人,傳說中“斜陽側帽”的美男子。因信著遐邇,能服眾心,宇文泰給他賜名為“信”,並任命他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

此外,他的長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明敬皇后;四女是唐國公李昞的夫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後被追封為元貞皇后);七女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后。一門出了三位皇后,故後世戲稱其為:“天下第一岳父”。

周孝閔帝元年三月己酉(557年),因與趙貴串謀推翻晉國公宇文護,被逼令自縊於家中,諡號戾。

6. 趙貴: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

趙貴(?-557年),字元貴,天水郡南安縣(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曾在爾朱榮手下擔任別將,參與討伐元顥,後從賀拔嶽平關中,賀拔嶽死後投奔宇文泰,被任命為大都督,擊破曹泥、梁仚等叛亂。後在東魏邙山之戰中潰敗,被免除官職,不久復官爵,拜柱國將軍。

北周晉國公宇文護獨攬朝政時期,趙貴自以為是開國元勳,功勳卓著,對宇文護有不平之色,因此與衛國公獨孤信謀劃剷除宇文護,卻因獨孤信優柔寡斷而取消計劃,不久此事被開府宇文盛探知,並報告朝廷。趙貴被殺,獨孤信被逼令自盡。

7. 於謹: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

於謹(493年-568年),字思敬,鮮卑名巨彌,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對北周政權的建立有著巨大貢獻,並促進了關隴集團的形成。

其長孫於仲文是隋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主將,次子於翼是隋朝的太尉,三子於義的孫子是唐朝十八學士之一的于志寧。

年輕時從軍,曾鎮壓匈奴破六韓拔陵起義,大破柔然,討伐河北鮮于修禮、邢杲,領軍伐南朝梁,攻克江陵,殺死梁元帝,立蕭察為皇帝,因功封新野郡公。宇文覺即位後,進封燕國公,任職太傅、大宗伯,立為三老,參議朝政,官至雍州牧,享年76歲。諡號文。

8. 侯莫陳崇: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

侯莫陳崇(?-563年),姓侯莫陳,字尚樂,鮮卑侯莫陳部人,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人,驍勇善馳射,為人沉默少言。

15歲時,就隨賀拔嶽和爾朱榮徵葛榮;又從元天穆討邢杲;破赤水蜀時,侯莫陳崇單騎衝入敵人軍中,於馬上生擒万俟醜奴。賀拔嶽死後投奔宇文泰,大統十五年,進位為柱國大將軍,西魏恭帝元年,出為寧州刺史。北周孝閔帝即位後,進封為梁國公,加太保。歷大宗伯、大司徒。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侯莫陳崇因言獲罪(預言晉國公宇文護的死亡);獨攬朝綱的宇文護,派兵包圍他的家宅,逼令其自殺。諡曰躁。

西魏十二將

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萬里長空夜未央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的將士因為不滿自身待遇和上升途徑被洛陽鮮卑貴族壟斷,於是聚眾發動叛亂,後來這些六鎮軍人分成兩大派勢力,一派以高歡為首佔據河北,建立東魏;一派以宇文泰為首佔據西北,建立西魏。

西魏帝國建立時,因為內部有眾多大佬分庭抗禮,當時的宇文泰,無論從實力,還是影響力、地位都非常有限,至少與他相若的大佬多的是,為團結各大派勢力,並最大限度的維持,力量均勢宇文泰於是設下八大柱國。

所謂的八大柱國,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西魏最有權勢的八個軍政大佬,他們之間平起平坐,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臣屬關係。而這八大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趙貴、孤獨信、李虎、李弼、於謹、侯莫陳崇。

其中,元欣作為魏帝國皇族成員,他的這個柱國只是一個虛銜。真正有實力也就是七大柱國。而這七大柱國,除於謹、李弼外,其它人都是武川鎮軍人出身,這也意味著在西北地區形成了以六鎮軍人為主體,以武川鎮軍人為核心的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關隴集團。

後來的北周、隋、唐都是從這個集團內衍生出來的。宇文泰是周武帝宇文邕的父親;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弼是瓦崗寨首領李密的祖爺爺;獨孤信是隋文帝楊堅的岳父,也是李淵的外祖父;楊忠(孤獨信的下屬)則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我是趙帥鍋


是宇文泰搞的,這糟老頭子賊得很

北魏六大軍鎮起義時,宇文泰本來是起義軍的一員,後來爾朱榮平定了義軍,這宇文泰就成了爾朱榮麾下勢力,在賀拔嶽手下任職,並深得賀拔嶽信任,是爾朱榮小弟的小弟。如果不出什麼大變故,宇文泰或許一輩子就是賀拔嶽手下一個普通大官

然而變故出現了

老大的老大爾朱榮一不留神讓北魏皇帝弄死,勢力一分為四:一部分被高歡收攏;一部分歸於爾朱家裡;一部分讓一個叫侯莫陳悅的搞去了;最後一部分就是老大賀拔嶽

這高歡很厲害,他聯合北魏皇家

先收拾爾朱榮家的那一部分,後又離間侯莫陳悅和賀拔嶽,縱橫捭闔間成功接替爾朱榮職位

侯莫和賀拔倆人本來是把兄弟,可也沒經得住高歡折騰,侯莫陳悅中計幹掉了賀拔嶽,自己醒悟後也悔恨而終。就這樣,老大的老大死了,老大死了,隔壁老大也死了,除去被高歡搞去的,剩餘勢力一時間群龍無首。投靠高歡,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選出一個盟主,蛇無頭不行嘛

經過一番商議溝通,當時作為賀拔嶽手下左丞相的宇文泰,成功當選!

為躲避高歡追殺,宇文盟主一邊帶領大家逃往長安,一邊上表北魏稱臣

北魏孝武帝,沒整過高歡,他也逃到長安

宇文盟跑了,盟主還拿到了北魏任命書,成為大都督。這高歡槍口沒了目標,轉過頭來就幹起了北魏孝武帝,攘外先安內嘛

高歡勢大,孝武帝沒幹得過,乘著高歡一時疏忽,帶領人馬逃到了西安,和宇文盟主匯合。天下除了當時的南梁,也就宇文盟主那邊能和高歡扳下手腕,不逃到他那邊又能逃哪去呢,總不能跑南梁吧

這時,宇文泰坐蠟了,勢力內,山頭眾多,他僅僅是盟主而已,又不是自己打出的天下鐵板一塊。現在又來了個皇帝,雖然沒毛的鳳凰不如雞,但也是鳳凰不是

百鳥朝鳳,本就不穩定的聯盟,更鬆散了

一幫烏合之眾,哪能幹得過高歡

除了皇帝,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宇文泰這糟老頭子賊啊,幾場敗仗打過後,他搞事了

既然自己做不了皇帝,那也不能便宜了孝武帝,大家都做皇帝吧。仿照北魏前身代國的部落聯盟制,設置八個柱國大將軍,家天下的皇帝,變成了聯盟名譽主席,而宇文盟主則是實打實的大宰輔

之所以叫柱國不叫酋長,柱國大將軍稱號猛啊,大家都認可,爾朱榮還活著的時候,他的職位是北魏柱國大將軍。暗地裡的山頭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官封柱國,除了皇帝,大家都滿意,更加團結了

當然,柱國也僅僅是權宜之計

後來宇文家不斷往裡面摻水,分封好多自己人,柱國之上更是設置大柱國。經過兩代人努力,宇文家終於成了皇家,代西魏成立周,並統一北地

史書記載:此後功臣,位至柱國及大將軍者眾矣,鹹是散秩,無所統御

附八柱國名單:隴西郡開國公李虎,廣陵王元欣,趙郡開國公李弼,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南陽郡開國公趙貴,常山郡開國公於謹,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外加上總百揆、督中外軍事的宇文泰


靈石蘊珠寶


歷史上的八柱國是一個很生僻的內容,要想講清楚這個概念,就要先從北魏六鎮和後來的府兵制開始說起。

東晉十六國後期,北方大亂,鮮卑的拓跋氏乘機南下中原,並在山西平成建立政權。鮮卑人南下之後,原來的漠北草原被柔然人佔據,對北魏的北部邊境安全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北魏在首都平成以北設立了六個軍鎮,作為防禦柔然人南下的屏障。這六個軍鎮雖然遠離北魏的政治中樞,但是由於它們拱衛首都,有很重要的軍事地位。不僅統帥皆為鮮卑豪族,成員也以鮮卑人和中原漢族強宗子弟為主。因此六鎮在設立之後就有很高的軍事和政治地位!


然而好景不長,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六鎮的地位江河日下。因為孝文帝把國都從山西大同南遷到了河南洛陽,這就導致六鎮與北魏政治核心圈離得太遠,不再如之前那麼親近了。並且孝文帝強調漢化,要求北魏政治核心圈的鮮卑貴族與中原漢地的門閥貴族通婚,只有漢化的鮮卑人才能受到重用,老頑固們靠邊站。貴族們為了政治前途,只能迎合孝文帝的漢化政策。當時的北方六鎮遠離中原,自然就只能靠邊站了。

並且由於國都南遷洛陽,北方六鎮也不再有拱衛都城的價值,地位下降劇烈。後來六鎮變成了流犯囚徒的發配之地,六鎮的鮮卑貴族子弟也難以晉升,甚至還受到中原漢化鮮卑同族歧視,積累了很大的怨氣。六鎮貴族的這個怨氣積累的越來越深,便演變成了後來的北方六鎮反漢化大起義。

六鎮起事之後,關隴、河北各族也紛紛參與造反,北魏統治瀕臨崩潰。為了鎮壓造反軍,北魏統治者籠絡了大量的北方胡人。最後造反被雖然被鎮壓了,但是北魏政權也隨之瓦解。以契胡酋長爾朱榮為首的北鎮豪強和酋帥集團控制了北魏政權。(爾朱榮就是董卓那號人)

在六鎮起義之時,當時有兩個人年輕人也參與了叛亂,這兩個就是後來分別奠定了北齊和北周政權的高歡的宇文泰。

後來傀儡皇帝孝莊帝殺死了爾朱榮,高歡乘機起兵,將爾朱一族全部屠盡,並擁立魏孝武帝元修即位,由他自總大政,控制了北魏的軍政大權。但是高歡的實力還不夠強,為了籠絡人心,他任命爾朱榮旗下的大將賀拔嶽被為關西大行臺,總攬關隴一帶的軍政大權。當時的宇文泰還沒有自立門戶,只是賀拔嶽的部將。

宇文泰隨賀拔嶽抵達關中後,賀拔嶽任命他為行臺左丞,關隴地區的一切大事,事無鉅細都交給他來辦,於是宇文泰成為了關隴地區的第二號人物。後來高歡使離間計,讓侯莫陳悅將賀拔嶽暗殺,賀拔嶽的殘部被宇文泰所收。因此宇文泰便成了關中的老大。但當時名義上還是要聽高歡的命令。

再後來高歡所立的北魏孝武帝逃跑,西奔長安投靠了宇文泰,並封宇文泰為大丞相,號召天下兵馬起兵討伐高歡。此舉將高歡激怒,於是盛怒之下的高歡又立了一個傀儡小皇帝。雙方都以正統自居,並蔑稱對方為叛逆,然後北魏就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北魏分裂後,高歡仰仗河南、河東、山東和河北的生產力和人口優勢,全方位吊打只擁有關中和隴西這兩塊貧瘠之地的宇文泰。尤其是在大統九年(543年)的邙山大戰之戰中,宇文泰損兵折將不說,自己還差點做了俘虜。在跑路過程中,宇文泰狼狽不堪,邊跑邊在馬上向追殺的東魏大將彭樂哀求:今你殺掉我,明你還有用嗎?幹嘛不馬上還營,把我丟下的金銀寶物一併取走呢?追殺他的彭樂是個粗人,被宇文泰的幾句話給忽悠的雲裡霧裡,便放了宇文泰。

邙山之戰後,宇文泰痛定思痛,因為這一戰讓他死傷了六萬多人,雖然高歡的損失更大,但是宇文泰可沒有高歡那麼財大氣粗,六萬人基本上就是西魏一半的家當了。為了解決兵源的問題,宇文泰開始從漢族中間吸收兵員,並宣佈徵募關隴地區的豪強地主武裝。這一舉措在當時是破天荒的。

因為自五胡亂華之後,漢人在北方一直就是二等公民。無論是哪個胡人政權,朝廷中央軍一定是胡人,北魏更是如此。宇文泰早期割據關隴時,西魏的主力也是鮮卑人,不會讓漢人掌握核心武裝。但是宇文泰和高歡的差距實在太大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消耗掉了大量的鮮卑族士兵,搞的宇文泰手上無兵可用。而當時關隴地區的漢族門閥手上有現成的士兵,宇文泰可以直接用。

北魏末年鎮壓起義時,關隴豪強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組織了鄉兵。東西魏分立後,這些地主武裝並沒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強的手中。最早宇文泰並沒有看重這些人的私兵,因為他不是關隴本地人,只是個外來戶,但後來苦於無兵可用了,便只得廣募豪強以充西魏軍旅,把這些分散的鄉兵武裝變成中央軍隊的一部分。



但是這些新招募的士兵都是人家當地豪強的家兵,朝廷如果不拿出誠意,當地豪強肯定不會答應。於是宇文泰選擇了一些在關隴地區有名望的門閥代表出仕為官,利用他們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那麼宇文泰許給這些關隴門閥的代表什麼官呢?什麼都有,最大的官就是標題中所問到的柱國大將軍。

所謂的柱國大將軍,其實跟東朝、三國時期的大將軍是一個概念。大將軍統領全國軍隊,地位在三公之上。姜維、司馬昭都當過類似於的職務。柱國大將軍只是名詞不一樣,職務權限是類似的。五胡亂華時,後燕成武帝慕容垂設立了這個官職,地位排在三公之上,統帥全國的兵馬,但當時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官職。北魏後期爾朱榮崛起後,他憑藉對朝廷的控制,也當過幾年柱國大將軍。爾朱榮被殺之後,高歡就成了柱國大將軍。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為了對抗高歡,西魏文帝也封他為柱國大將軍。只不過當時西魏還只有他一個是柱國大將軍而已。

到了大統十四年(548年),宇文泰為了籠絡各方勢力,他一口氣封了七個柱國大將軍,分別是: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和元欣。這其中廣陵王元欣是皇族,封他只是為了籠絡皇族,實際上元欣的柱國大將軍只是個虛職。另外的六人才是真正有實權的柱國大將軍,但是相比於最早的柱國大將軍,八柱國的權力要小很多。

另外,每一個柱國大將軍下轄兩個將軍,共十二大將軍(十二個將軍不是按胡漢均分的原則來分配的),每個大將軍下轄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轄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人,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人,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人,六柱國合計領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西魏府兵。

通過改革,西魏的民族矛盾弱化,宇文泰藉助漢人豪強的支持,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力,削弱了北魏末年以來的地方割據勢力,促進了鮮卑貴族與關隴漢人地主的聯合。讓漢人和鮮卑人都有一種“命運共同體”的感覺,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相比於宇文泰的統戰水平,高歡就太失敗了。高歡他也知道鮮卑士兵與漢人的矛盾,並且他也試圖調和過胡漢矛盾。但是調和的很失敗,沒能像宇文泰那樣把漢人和鮮卑人整合為團結一心的關隴集團。漢族和鮮卑族在高歡的治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後來高歡還使勁偏袒鮮卑族,又加深了這種矛盾。最後北齊敗給北周,實際上就是敗在了內部不團結。

總的來說,西魏八柱國實際上就是當時西魏山頭主義的體現。早期的西魏只有宇文泰一個人是柱國大將軍,後來邙山大敗,西魏原有的軍隊損失慘重,宇文泰不得不向豪強妥協,用柱國大將軍相以籠絡。宇文泰年老後,八柱國不直接掌握野戰兵,而是由十二將軍二十四開府四十八儀同來掌野戰府兵,而這四十八儀同中有三分之一都由宇文泰直轄,之後更是不斷從李虎、趙貴、獨孤信手裡逐漸收集兵權。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八柱國的簡介。元欣和宇文泰不用多說了,一個是北魏皇族,基本上就是醬油角色。一個是西魏實際掌權者,中國歷史上統戰水平最高的人之一。

李虎、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四人屬於宇文泰的老班底,即所謂的武川派元老。當初賀拔嶽去世後,這四人擁立宇文泰接任關西軍的老大,有擁立之功。他們的各自下轄的軍隊是西魏政權初期的主要野戰力量。因此這些人的勢力很強,加封柱國大將軍合情合理。額外再說兩點,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唐太宗李世民的太爺爺;獨孤信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北周武帝宇文毓和隋文帝楊堅的岳父,唐高祖李淵的外公,號稱天下第一老丈人。

接著是於謹,他是典型的關隴本地豪強,是宇文泰隨賀拔嶽入主關隴後所,親自徵召或培養的人才。早先的時候,於謹雖然是關隴大族出身,但他的祖輩在北魏體制內的官位並不算很高,宇文泰徵召他,有很明顯的拉攏之意。

最後是李弼,他是暗害賀拔嶽的侯莫陳悅的部將。侯莫陳悅垮臺後,他投奔西魏,被宇文泰為己所用。他投宇文泰時,帶了一萬多精銳士兵,屬於帶兵入股,後來了立了大功,封柱國大將軍也合情合理。宇文泰收納李弼,其實也從側面證明了他的政治才華,是一個斬殺逆首挾從不問的統戰高手。另外李弼是後來隋末瓦崗寨首領李密的太爺爺。

從這八個柱國大將軍的分配來看,宇文泰是精心計算過的。當年隨賀拔嶽一起入主關中的老將都要重用,並且還要佔大頭;北魏皇族也不能冷落;關中本地豪強也要照顧,最後是敵人的起義將領也要有表示。這個分配方案簡直是絕了,堪比五五年大授銜的政治平衡水準。


Mer86


我們先來說一下“柱國”的由來,最開始,柱國是國都的意思,根據《戰國策》所載:安邑是魏的柱國,晉陽是趙的柱國,鄢郢是楚國的柱國。後來就變成了,保衛國都的武將,戰國楚國、趙國都有設置,是職位最高的武將,地位次於令尹,也就是次於丞相。

到了魏晉南北朝,柱國就是柱國大將軍的簡稱,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北魏,西魏都有設置,地位高於丞相,西魏時期就任命了八個柱國,史稱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元欣。

宇文泰,鮮卑人,字黑獺,原是北魏將領,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與高歡不和,所以就跑到西安投降宇文泰,十二月,宇文泰殺元修,立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自此宇文泰控制西魏長達二十幾年,宇文泰死於公元556年。

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在堂哥宇文護的幫助下逼迫西魏恭帝禪讓,建立了北周,宇文泰被追封為北周文帝。

李虎,唐國公,隴西成紀人(甘肅秦安),賜姓大野氏,死於公元551年,他的兒子叫李昞,他的孫子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李虎被追封為唐景皇帝,廟號為唐太祖。

李弼,趙國公,遼東襄平人(遼寧遼陽),原來是爾朱天光的部將,後投靠宇文泰,死於公元557年,追封為魏國公,他有一個曾孫叫李密,是隋唐時期瓦崗寨的首領。

趙貴,楚國公,天水南安人(甘肅天水),原來是爾朱榮的部將,後投靠宇文泰,公元557年,因為不滿宇文護專權,與獨孤信聯合打算剷除宇文護,失敗被殺。

於謹,鮮卑人,燕國公,本來跟著爾朱天光跟高歡作戰,失敗之後投靠宇文泰,率軍滅掉南梁,殺死了梁元帝(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死於公元568年。

獨孤信,鮮卑人,衛國公,大女兒嫁給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兒嫁給李淵之父李昞,七女兒嫁給隋文帝楊堅,與趙貴一起在公元557年被宇文護殺害。

侯莫陳崇,鮮卑人,梁國公,北魏宗室,廣陵王元羽的兒子,北魏節閔帝元恭的哥哥,

公元563年,侯莫陳崇被宇文護殺害。

元欣,鮮卑人,大丞相,北魏宗室,廣陵王元羽的兒子,北魏節閔帝元恭的哥哥,死於公元56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