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不要慌,不要慌,用好時間,守好情緒。


穩住,我們就能贏。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你一個人,

你能活多久?


前幾天聽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音頻節目,聊的是“如果你穿越了,你怎麼謀生”。


除過穿越劇裡開了金手指的男女主角不談,我想,大多數人也跟我一樣,並沒把這件事當作難題。


畢竟我們可是領先了幾百年的現代人,掌握著古代人想也不敢想的黑科技,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大殺器,還用得著操心什麼生存問題嗎?


但你只要多想一步,就會發現這個念頭背後的問題----


對,你什麼都知道,但從“我知道”到“我能做”,卻完全是另一碼事。


你知道水稻會成為宋朝之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但你能從一堆雜草中辨認出稻子,知道如何選種如何種植嗎?


你知道青黴素可以救命,把很多從前足以致死的疾病變成輕症,但你會培育青黴素,如何把它分離出來製作成藥物嗎?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依賴合作與分工的社會,一旦離開這個大前提,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失去了價值,作為個體,我們遠比自己想象的要脆弱。


這也是此次的疫情讓人異常焦躁的原因,我們習慣的生活是出門打車,回家叫外賣,東西壞了找人來修。而一旦城市的基本功能開始停擺,每個人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大到需要去醫院,但沒有公交車也打不了滴滴。小到電腦出了問題,但樓下的維修點遲遲不開門。


我自己遇到的問題,是衛生間洗手池的水龍頭漏水,但物業的維修工人早已經回了老家,復工遙遙無期,只好把水閥擰上,洗個臉得千里迢迢從廚房打水過去。


就這麼湊合了一週,遠程連線爸媽時他們在視頻裡給我支招:


你拿生膠帶在水龍頭管道接口纏兩圈就不漏了。


簡單的不得了吧,但當我把從抽屜裡翻出來的生膠帶發到群裡時,至少有半數人表示不認識,更不知道用在哪兒。


我們這一代人,在知識上好像懂得最多,但論起動手能力,我們會的卻最少。甚至就連在老一輩眼中屬於“常識“的東西,在我們看來都像天方夜譚。


在2020年之前,“獨立生存的能力“好像只跟如何賺錢,如何撫平孤獨這種小資話題有關,但是這次的疫情,將它從遙遠的小資拉到了近在眼前的事實。


會不會做飯,會不會開車,會不會換燈泡,會不會裝電腦系統,會不會修水管,被燙傷了怎麼處理,拉鍊鎖死了該怎麼辦。


這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獨立生存的關鍵因素,也是這次疫情中讓我覺得最最稀缺的能力。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保持情緒穩定,

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我相信在這次疫情中,很多人都有過刷著微博又氣又急的難眠之夜,情緒猶如過山車,一會兒想要拍手叫好,一會兒又恨不得提刀上陣,


也有人明明不在湖北,但還是嚇得一天量了十幾次體溫,用消毒水把家裡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的手都開始蛻皮。


焦慮和擔心本身很正常,可一旦陷入過度恐慌和移情,就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問題:坐立難安,寢食無味,因為熬夜免疫力下降,自我暗示又引發了真的疾病。


如果你不是站在一線,真的能出得了力幫得上忙的人,此刻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保持情緒的穩定,做好你能做的事,儘量少參與。


當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對時,你要能找到最可信的信息渠道。


在無法判斷消息的真假時,你要學會給自己設置一個“情緒冷卻期“,比如三分鐘或者五分鐘,不要想也不想的就去轉發或者去罵人。


不知道這一切什麼時候才能結束的時候,你要克服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無力感,每天找出自己能做的三件事,哪怕就是“跟父母認真聊聊婚姻問題“或者”每天寫日記“也可以。


做好你能做的事,不要自己嚇自己。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這場疫情,讓我發現了普通人最稀缺的三種能力

你的競爭對手,不只是你身邊的人


前幾天親戚家的小姑娘在微信上問我,有沒有好的英語學習資源,她今年大四,本來已經準備找工作了,但現在也被悶在家裡。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不如趁這段時間開始學英語,哪怕就是抱兩天佛腳,面試的時候也覺得有底氣一點。


我安慰她,既然今年已經這樣了,應屆生面臨的情況都差不多,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


而她回覆我的那句話讓我意外,她說:


可是我找工作的時候,競爭對手可不僅僅是我們這一屆的人。


好工作就那麼多,應屆生想要,其他人就不想要嗎?就沒有更資深的人想要跳槽過來嗎?就沒有那些忽然丟了工作,不得不重新應聘的人要加入競爭嗎?


這個足不出戶的二月非常糟糕,但或許也給了我們最多的自由時間。


學生不開學,上班族在家工作,省下的不僅僅是通勤的時間,還有在人際場中察言觀色,虛與委蛇的全部精力。


而你用這些省下來的時間做了什麼?


打遊戲,刷微博,還是一遍一遍的翻看朋友圈?


追劇,看電影,拿起一本買了好久但從沒翻開的書?


學著寫書評,記錄自己看完電影的感受,學會把自己的情緒流梳理成有順序有因果的邏輯鏈?


熬時間不如漲知識,而把知識化為己用,最好的方法不過是輸出。

哪怕就是原創一條140字的微博,也好過每天不停的點擊“轉發”。


競爭不會因為這一場疫情就平靜下來,永遠還有人準備好了,永遠還有人隨時能拿得出成果,來迎接機會的檢驗。


不是你在打發時間,而是時間在打發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