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皇帝死了為什麼有的叫祖,有的叫宗,有的叫帝,還有人叫皇?

特高級評論員


古代皇帝去世後一般都有廟號,例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等。

這都是廟號。

皇帝駕崩後,根據他的生平作為給與總結性評價,這被稱為諡號,諡號一般分三種:

第一種,表揚型,比如漢武帝,漢文帝,光武帝。

第二種,同情型,例如漢殤帝。

第三種,批評型,例如隋煬帝。

至於那些類似於被稱為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康熙,乾隆這些都是皇帝的年號。


知無為而有益


對於中國古代的皇帝,稱號很多比如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為什麼有的稱為某某帝,有的稱為某某宗,有的成為某某宗,有區別嗎?事實上,這些稱謂都在這些帝王去世後對已故皇帝的稱呼,下面筆者來詳細講解一下。

一、“祖”和“宗”的來歷

皇帝稱號的祖和宗是廟號,皇帝去世後其牌位要供奉到皇家宗廟,這個宗廟就是太廟。即位的皇帝和皇室宗族要對已經故去的皇帝進行評價,讓他們在太廟裡有尊號。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規矩,一般這個王朝的建立者或者奠基者都被成為祖,比如漢朝建立者為劉邦,他開拓了漢朝的基業,那麼劉邦的廟號是祖,後人給他的畝號位太祖。而一般情況下除了往上追尊自己的祖先為祖外,大部分王朝除了建立者是祖外,其餘的廟號都為宗。也有例外比如漢被王莽篡奪後,漢朝宗室劉秀恢復漢室天下,他的功績實際符合祖有功,後代尊其為世祖。明朝朱元璋開創帝業為太祖,其子朱棣靖難之役成為皇帝,最初獲得的廟號為太宗,其後代為了個人需要改為成祖。清初四位皇帝三組一宗,努爾哈赤開創基業為太祖,福臨入住北京為世祖,玄燁因平定三藩和噶爾丹、收復臺灣、打贏雅克薩之戰等功績為聖祖。宗比較有名的是唐太宗,而實際上大範圍稱皇帝為宗也是從唐朝開始的,唐之前大部分時候某某帝。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宗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清太宗(皇太極)、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弘曆等,一般以宗為廟號的有太宗、高宗、世宗、文宗、武宗、仁宗等,大部分是好的尊號,也有比較奇特的尊號,比如玄宗。

二、“帝”稱號的由來

稱皇帝為某某帝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於皇帝的諡號,諡號也是一種對皇帝的評價,並逐步形成諡號制度。皇帝的諡號最初很短只有二個字,比如漢朝的皇帝諡號大部分都是孝+一個字,比如劉徹諡號是孝武皇帝,我們在稱號他是就可以成為漢武皇帝,他的父親劉啟諡號是孝景皇帝稱為漢景帝。這種稱號皇帝的方式在唐以前是比較普遍的,但因為唐及以後大部分皇帝都可以有廟號,諡號都比較長,用諡號稱號某位皇帝變得不方便了,逐步改為稱某某宗。另一種稱法則來自於皇帝的年號,年號最早來自於漢武帝,主要為了紀年,有些皇帝有十多個年號,這個時候無法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共有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明朝開始皇帝大部分只用一個年號,可以用年號來稱呼這位皇帝。比如永樂帝朱棣、萬曆帝朱翊鈞、崇禎帝朱由檢、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等。

三、“皇”稱號的由來

“皇”是比較特殊的稱號,歷史上只有秦始皇和李隆基有這個稱號,秦始皇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叫皇帝的君主,以前都叫“王”。李隆基的情況比較特殊,他比較特殊的廟號“玄宗”。中國古代有避諱制度,和皇帝的名字一樣的字是不允許用的,恰好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名字裡面有一個“玄”字,對於李隆基就不能稱為玄宗,只能從其諡號上找稱呼,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個諡號的中心在“明”字,正常應該稱為唐明帝,但整個唐朝除了亡國皇帝稱為哀皇帝外,其他人都有廟號稱呼,稱唐明帝有貶低歷史比較有名的唐朝皇帝的意識,故稱唐明皇。

事實上,這些稱呼都是便於後代稱呼這些皇帝而使用的特定稱謂,並沒有特殊意義。以上觀點僅僅是個人想法,歡迎關注討論。


舍我談老師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在閱讀書籍的時候會發現有的皇帝稱呼是“”,有的是“宗”,有的是“帝”,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諡號、廟號,還有年號,叫宗的用的是廟號,稱帝的一半是諡號。開國皇帝一般稱 ,接下來的皇帝一般叫 ,但也有例外。

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是非常嚴格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開國皇帝稱祖,繼位的皇帝叫宗。周朝確立了諡號,廢除了廟號,到了秦朝連諡號也取消了。

到了漢代,又啟用了廟號,漢朝對廟號非常嚴格,以至於很多皇帝都沒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但由於司馬遷稱高祖,所以後世對劉邦的稱呼就都叫高祖了。

在唐代以前,人們都用諡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漢文帝,隋文帝等,因為諡號大多體現了皇帝的特點。到了唐朝對諡號進行了改革,在稱呼上不再加入執政特點,而因為諡號太長,改用了廟號,比如唐太宗。到了明清時期,一個皇帝的諡號達到了二十多個字。

叫宗和祖是廟號,只有死了才能有,是後世定的,而叫皇和帝的,在位期間就可以叫。


調侃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諡號、廟號和年號,常用稱呼則有一個歷史演變,簡單概括來說:稱為宗的一般用的是廟號,稱為帝的一般用的是諡號。開國皇帝一般稱“祖”,後面皇帝一般稱宗(也有例外,比如明成祖)。

唐以前常用諡號,比如漢武帝、魏文帝;唐五代兩宋元朝多用廟號,比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明清多有年號,比如乾隆、雍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演變,也是有原因的。

而年號因為頻繁變動,也不利於作為皇帝的常用稱呼。所以在這段歷史上,皇帝最常用的稱呼用諡號。明清以後,年號開始被固定下來,一般一個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也個例外)。

年號一般在新皇帝登基就確定,而且用於紀年,在生活中十分常用,所以之後歷史上開始常用年號來指代皇帝,比如永樂皇帝、正德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當然他們也都有廟號和諡號,只是因為繁複(諡號)或者沒個性(廟號)而終於被他們的年號取代了而已。

擴展資料:

理論上來說,非開國皇帝就只能稱“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功勞極大,既是唐朝實際創建者,又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因為名義上唐朝開國皇帝還是李淵,所以他不能稱祖。不過,有三個例外,一是元世祖忽必烈,二是明成祖朱棣,三是清朝有清太祖、清世祖和清聖祖。

這三個皇帝,卻都不是清朝的建立者。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政權,並沒有當上皇帝,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十年後,才改後金為清,並仿效明朝的典章制度,登基稱帝。


趣說古今事


狡兔死,走狗烹

韓信被殺必定成為必然。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大決戰中,韓信叱吒風雲、縱橫捭闔,譜就了輝煌的歷史篇章。然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位曠世名將,最終因“謀反”之罪橫遭殺戮,死非其所,實堪哀傷。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瞻仰韓信廟時的感慨:“將略兵機命世雄,倉皇鍾室嘆良弓!”

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社會經驗等於零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其軍事才能在太史公如椽巨筆的描述下,早已為世人熟知。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家。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自出山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見《史記》),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其卓著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

然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在政治鬥爭上幾乎等同於白痴。


憶天Y


沒有為什麼,這都是“規矩”。

這個規矩秉持著“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為死去的皇帝上廟號。

一般的開國君主肯定是功勞很大呀!被稱為高祖,太祖順理成章,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唐高祖李淵。

例外的是明成祖朱棣,不過也合乎道理,朱棣確實另外創造了明朝。

然後就是這些“祖”的傳人了,無論再怎麼有大功勞,是不好越過自己的祖宗的,只好勉為其難的被稱呼為“XX 宗”了。

就是漢文帝漢武帝等等,也只是現代人的習慣性稱呼,電視劇演繹出來的,漢文帝的官方廟號依然是“漢太宗”。

萬事都有例外,還是和朱棣有關係,他掌了權之後,自然是不會認定朱允炆有什麼“德”和“功”的,於是送了一“惠帝”的名號於他。

他這個所謂“惠帝”和“漢文帝”的帝不可同日而語也!

還有漢獻帝,漢靈帝等人也是因為後人實在找不到他們有什麼功德,但是他們確實做過皇帝,那就稱呼他們為帝了,不算冤屈他們。

至於有人被稱呼為“皇”,也是例外,一個例外是秦始皇,這個不用解釋了,千古一帝嘛!第一個皇上。

另一個例外是唐明皇,和大唐沒有關係,大唐官方稱呼他為唐玄宗。

以後的大宋,大元,大明依然稱呼唐玄宗為唐玄宗的。

到了大清朝,唐玄宗必須避康熙皇帝小玄燁的諱,所以被改了廟號。

就是這麼不講理,後來的皇帝可以欺負先前的皇帝。


葭明通半瓶歷史


因為這是中國皇帝的幾種不同稱呼方式。

XX帝是皇帝諡號,如漢武帝、漢獻帝、漢光武帝等。諡號是皇帝死後,臣子對他的評價,這種做法古而有之,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晉文公等都是諡號。一般皇帝都有諡號,哪怕是身死國滅亡國之君,只要繼承者不太野蠻,都會給他一個諡號。

例外的是秦朝,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於大不敬,予以禁止,所以秦朝兩任皇帝沒有諡號。秦始皇的正式稱呼是始皇帝,秦始皇是後人簡略的叫法,始皇帝二世皇帝稱號在皇帝生前死後都可以用的,和諡號廟號只用於去世帝王不同。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之分。先秦時期君權還不夠強大,諡號的評價作用還比較明顯,厲王、蕩公、靈公、躁公之類惡諡時不時會出現。但隨著君主專制日益完善,臣僚地位下降,他們往往明哲保身,連平諡都很少用,那些得到惡諡的幾乎都是亡國之君。

由於美諡的濫用,帝王諡號越來越長,造成稱呼的極大不便,於是廟號便取代了諡號作為帝王常用稱呼。

廟號是皇帝宗廟中供奉祖宗牌位上的稱呼,只有一字,XX祖、XX宗都是廟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開國皇帝稱祖,繼任者稱宗,明清才出現一朝有兩個三個“祖”的情況。廟號和諡號作用相近,都代表了一種評價。不同的是,最初廟號不是每個帝王都能享有的,要建立大家比較認同的功業才能得到廟號,如漢景帝這樣頗有作為的皇帝都沒資格擁有廟號。但正如美諡容易被濫用,在君主專制高壓下,廟號很快也變得隨意,到唐朝以後就無帝不宗了。於是後人便改用廟號稱呼皇帝。

特別說明一下,唐明皇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而是後人起的別號。他的廟號是玄宗,因為要清康熙名“玄燁”,需要避諱,如果改稱明宗,歷史上又有一個後唐明宗,容易混淆,所以就有個不倫不類的唐明皇。


真正鱷魚不哭


皇帝一般來說可以稱呼年號,諡號,廟號,尊號。一般來說唐朝以前的皇帝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用諡號稱呼,某某帝,唐朝到元朝,一般用廟號稱呼,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稱某某祖,之後的皇帝都是宗,明清時期,一位皇帝一生一般用一個年號,所以基本上用年後稱呼


達書


開疆擴土、開國皇帝叫祖如明太祖、宋太祖、清聖祖等;光大祖宗基業的皇帝叫宗如唐太宗、清高宗等;具有突出的才能品德叫帝如漢武帝、宋仁宗等;擁有特殊歷史影響和貢獻的叫皇如秦始皇、唐明皇等。


秦殤攻略2018


這和古代實行的廟號制度有關係。廟號是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立的命號。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