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覺得司馬錯是是戰略家嗎?

吉耶221


得蜀即得楚,早年司馬錯以縱橫家的身份,曾經與張儀進行過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爭論,而這一論證結果,便是司馬錯此生最大的成就。

得到蜀地就能夠打下楚國嗎?其實不僅如此,要我說,得蜀即得天下才對。就衝這麼一個思想觀念,司馬錯必然可以在戰略家中擁有一席之地。

01司馬錯建議攻下蜀國,取道伐楚。

巴國和蜀國是相鄰的兩個國家,兩個鄰居尚且會有爭吵,更別說兩個相鄰的國家。這兩個小國打了起來以後,便來找秦惠文王幫忙。

剛剛經歷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實力大增,對這兩個小國來說,秦國自然是可以主持公道的大國。可是秦惠文王卻有自己的考慮。

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史記》

當時三晉集團實力雄厚,趙魏韓三國的軍事實力都不在秦國之下,所以秦國擔心千里跋涉進入蜀地攻打蜀國的話,如果韓國前來偷襲,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面對這一問題,司馬錯和張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張儀認為應該先攻打韓國,只有把韓國打怕了,秦國才能有機會收拾蜀國。

而司馬錯卻毅然反對。因為司馬錯認為,如果秦國現在攻打韓國,三晉集團一定會聯手對付秦國,到時候吃不了兜著走。

  1. 反倒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孤立無援的狀態,滅了蜀國以後,秦國可以得到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更有甚者,可以藉助蜀國的水上通道,順勢攻打楚國。
  2. 很顯然,司馬錯的主張更有說服力,張儀這一場辯論的確失敗了。在司馬錯的帶領下,秦國大軍進入蜀地,在四川廣元地區與蜀國大軍交戰,最終蜀國被秦國擊敗,宣告滅亡。
  3. 秦國打下了蜀國以後,將蜀國國王貶為蜀侯,任命陳莊為蜀國相國,幫助秦國統治這個地區。從此秦國便擁有了這麼一大塊廣袤的土地。

司馬錯的這一建議,對秦國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說後世幾代秦國人,都要感謝司馬錯的這一建議。秦國有了蜀地以後,進可攻退可守,最差也有個根據地。

02得到蜀地的秦國,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後援。

蜀地被秦國拿下以後,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秦國擁有了一座豐碩的大糧倉,也意味著秦國多了一個可以徵兵的兵源地,還意味著秦國的賦稅將比過去多得多。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史記》

劉邦打進咸陽城以後,蕭何拿走了秦國所有的文獻資料,他非常清楚蜀地的優越條件。所以當項羽分封漢中給劉邦的時候,蕭何暗地裡肯定是要笑出聲的。

項羽和天下諸侯,不知道漢中有多麼肥沃的土地,他們只知道那裡山川險阻,是個不毛之地。沒想到的是,劉邦到了漢中,得到了蜀地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

  1. 蜀地擁有廣袤的平原地區,這裡非常適合種地。早在秦惠文王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地方的優勢,可是其他諸侯國對此並不瞭解。
  2. 此外蜀地相對來說比較閉塞,所以這裡是很少受到中原戰爭襲擾的。這裡的百姓可以休養生息地發展經濟,百姓日子好過了,秦國的賦稅自然也就增收了不少。
  3. 由於常年不受戰爭的襲擾,蜀國的人口也不在少數,所以秦國佔領蜀地以後,將這裡列為了重要的徵兵地區。

有了財力、糧草和兵源這三點支持,蜀地成為了秦國重要的後盾。戰國時期的中原大國,始終認為秦國是邊陲小國,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秦國除了關中之地外,還有這麼一個富饒的地區作為後盾。

所以在商鞅變法和佔領蜀地的雙重幫助之下,秦國一下子就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最強王者。早在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昭襄王時期,本就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

奈何當時秦國局勢動盪,即使有白起這樣的戰神,也無法幫助秦昭襄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事情一直拖到了秦始皇的時代。

03通過蜀地,秦國陸續佔領了楚國大片土地。

蜀地是糧倉,是兵源地,也是賦稅重地。這三點對秦國來說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了。其實除了這三點外,得到蜀地還有一個司馬錯覺得最重要的好處,那就是有了攻打楚國的通道。

過去秦國攻打楚國,必須要翻山越嶺,要麼就是取道韓國,這兩者都是很難實現的。可是打下了蜀地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裡。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弱國之救,忘彊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史記》

當時楚國擁有漢水以北以及上庸等地區,這裡處於蜀地的下游。而蜀地處在長江上游地區,所以打下蜀地以後,完全可以從蜀地出發,順著長江一路進攻楚國。

這一大膽的設想也是司馬錯提出來的,我們現在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當時那種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這一構想簡直是天才的戰略思想。

  1. 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司馬錯在秦昭襄王27年的時候,帶領隴西軍隊從蜀地出發,直奔楚國黔中郡。打下了黔中郡以後,司馬錯迫使楚國割讓了漢水以北的地區,包括上庸之地也歸屬於秦國。
  2. 此後白起更是駐軍在漢水以北、上庸兩地的人馬進入楚國腹地,先後打下了取鄢、鄧等五座城池,直奔楚國都城郢都而來。
  3. 秦昭襄王29年,秦軍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焚燒楚王墳墓,相繼攻佔了楚國的巫、黔中郡,迫使楚國遷都到陳。

而這一切的戰果,其實都要追溯到當年司馬錯提出的得蜀即得楚的戰略構想。這樣的人不是戰略家,誰又能是呢?

總結:戰略思想往往都是具有開拓性的。

歷史上不乏有很多戰略家,那些擁有一統天下智謀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稱之為戰略家。可是有創新開脫思想的戰略,其實並不多,大多數都是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司馬錯顯然就是一個有創新開拓思想的戰略家,他的構想不僅幫助秦國基本滅亡楚國,而且也幫助後世想要從蜀地進攻中原的諸侯們,提供了一個參考。

正如諸葛亮三分天下,取道中原的戰略思想,成為了後世蜀地諸侯們奉行的寶典一樣,司馬錯的這一思想,幾乎也影響到了後世諸如劉備這樣的諸侯。

劉備當年坐擁蜀地,就是打算順江而下,仿造白起攻打楚國的方針,攻打東吳。可惜他的對手不是楚王,他本人也不是白起。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司馬錯首先是一名軍事家,然後才是一名外交家和政治家。他的戰略思想主要是服務於軍事戰略,而不是國家戰略。所以,他侍奉三位大秦君主,作為大秦三朝元老,白起的好搭檔,主要的功勳是為大秦開疆拓土的軍功,沒有文治政績!可以確認司馬錯是一名卓越的軍事戰略家。

一,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怕黃雀而必先滅蟬。

公元前316年,巴國與蜀國互相攻伐,這讓正為缺少糧倉和戰略生存空間的秦國看到了機遇。秦國君主秦惠文王召開朝會,商議如何巴,蜀二國。當時態勢是,秦國欲吞併巴,蜀做個漁翁和螳螂,卻又擔心東邊的韓國成為黃雀,派兵干涉。這讓秦惠文王很是猶豫不決。

秦國外交戰略家張儀認為先派兵攻打韓國,先發制人震懾住韓國。後發制於人攻滅巴,蜀。只有司馬錯長期軍伍生涯,深知兵貴神速,戰機稍瞬即逝。他以軍事戰略考慮認為韓國未必敢出兵,建議秦國迅速出兵巴蜀,先捕蟬再打黃雀,一舉兩得。

以是最後秦惠文王被司馬錯說服,任命司馬錯為統帥,張儀為軍師,迅速出兵滅亡了巴國,蜀國。這次的戰略決策,證明司馬錯的軍事戰略眼光獨到又準確。

二,得蜀復望楚,戰略再起烽火。奪取長江制勝點,為滅亡楚國奠定基礎。

秦國滅亡巴蜀獲得了糧倉和一個大後方。但是司馬錯的戰略實施終點目標,卻不是巴蜀這對鶴蚌,而是長江下游大鱷楚國。司馬錯這個連環殺手鐧,初起真的天下沒有幾人看透滅亡巴蜀之厲害。等司馬錯馬上一記下鉤拳打出,天下兵家才明白了司馬錯這一步妙招: 得蜀即得楚!

巴蜀地形上就是對付楚國的制勝劫手。一子活滿盤皆活。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展開戰略佈局順流而下伐楚。一招避實擊虛翻過岷山,摩天嶺,雲貴高原,從楚國後背狠狠一刀刺入。楚國措手不及丟城失地,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水以北地區給秦國。至此楚國西北對秦國敞開心扉,一覽無遺,司馬錯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只為打開滅亡楚國制勝點。司馬錯軍事戰略謀劃真的是爐火純青。

最後總結:

司馬錯的軍事戰略意識卓越超前,每一步都是殺機,一環扣一環。重要是司馬錯還有軍事指揮作戰才幹,完全可以把心中軍事戰略佈局,從務虛實現為務實。把軍事戰術應用至巔峰,從而實現軍事戰略佈局。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6464671514509725"} --}

紅紅火火講歷史


說司馬錯是一個重利現實主義者才是最實至名歸的,司馬遷有說到他的先祖就是來自司馬錯這一支司馬氏。

戰國就是各諸侯國都以實在的利益為國家的核心利益,再也不像春秋時期的想打又不敢真打,想併吞人家又不併,看看春秋時強如楚國,早早就敢稱王與周天子做“齊天大聖”的國家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併吞了的國家再給復建起來。

戰國完全沒有了這些顧慮,能吞的骨頭都不吞。正是這樣的現實,使得像司馬錯這些大夫人物都是為當事國的謀最大利益來出謀劃策,讓自己的計謀早日見成效,得到所以在國的國君重用,實現自己的名和利的雙豐收。

秦國當時東進困難重重,西北討伐也沒有什麼利益,去打楚國?都是一樣的體形也沒有什麼收益,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向巴蜀挺進是最容易實現和有利可圖的。想到的人可能不止司馬錯一個,只是司馬錯在這樣的一個位置,讓他捷足先登說出來而已。

如果就因此而說是戰略家,司馬錯在地下有靈都要笑掉大牙,說大家真是太抬高他了。

司馬錯這一招說不好就是向當時在楚國為令尹的吳起學的。

所以說司馬錯不但不是戰略家,也不是什麼家,只是一個為名為利的現實主義者的大夫。




百粵天話史


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互相攻擊。秦惠王想攻打蜀國,但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說,還要擔心韓國會在背後下黑手,一時下不了決心。

這時,司馬錯請戰攻打蜀國。然而張儀跳出來說,還是攻打韓國好。張儀表示現在應該跟魏楚建立和平外交,出兵韓國三川一帶,然後兵臨東西周都城下,控制象徵王權的九鼎,挾天子以令諸侯,各國就不敢不從,這是王業,而現在去攻打蜀國這樣的戎翟,簡直就是浪費生命,也是讓自己遠離霸業了。

司馬錯立馬反駁說,我聽說如果要使國家富強就要先開拓土地,要使軍隊強大就要先讓百姓富裕起來,要想成帝王霸業就要廣施德政,如果這些都齊了,王業也就水到渠成了。現在咱們國家地少人窮,還是先乾點容易的吧。現在蜀國昏君當道,各種暴政,又是偏僻的戎狄首領,我們現在打他,就像狼入羊群那麼簡單,而且又能擴大領土,還能搜刮點錢財來讓百姓富裕,況且軍隊還不用怎麼損失就能讓蜀國屈服,滅了一個國家國際輿論還要誇我們除暴安良,這麼好的事上哪去找啊!咱們要是現在去打韓國,去挾持周天子,雖然別國也想做,但是畢竟現在周天子還是天子,這樣做其他國家不但會說我們不道義,而且韓周明知道打不過我們,那麼韓國會聯合齊趙,說不定周天子還會把鼎給楚國,把地割給魏國,讓楚魏一起出兵,到時候我們束手無策不說,還要遭受天下人的攻擊,什麼利益都沒得到,王業也就沒辦法完成了!所以千萬不能去打韓周,只能出兵蜀國才是上策啊!

於是秦惠王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不到十個月就滅了蜀國,秦國得到蜀國這個後方基地,也變得越來越富裕、強盛,漸漸與其他國家的實力越拉越大了。

從上面地圖可以看到,雖然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兵力強盛,但是版圖仍然不大,而經過了司馬錯攻下巴蜀做為後勤基地,版圖大大擴張,而且兵強馬壯,也由此開始了對東方各國的征伐。

司馬錯在我看來可以稱為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第一位戰略家,開闢了巴蜀兩塊後方基地,為後面統一七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同時在資治通鑑可以看到他歷經了秦國幾任國君,雖廖廖幾筆提到,除了伐蜀,平叛,還有後面的攻魏楚,都是大勝,可以說是在白起前秦國最為能征善戰的將領。

而最為出名的諫秦惠王伐蜀一事正如鬼谷子開篇所說,順勢而為,取其關鍵,則無往而不利。




HB一歲的公羊


司馬錯是秦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

要確定一個人是否是戰略家,就首先得定義什麼是戰略家。戰略家是指能基於辯證的認識,著眼於整個戰局,超越現實而以更高更遠的目光,制定出高超的戰略方針,並因此而在實戰中獲得勝利的人。

司馬錯的戰略家思想,從其力主奪取巴蜀而增強秦國實力,進而稱霸天下的論辯中可見一斑。

局勢:公元前316年,韓國攻打秦國,蜀國攻打與巴國友好的苴國,地處漢中的苴國遂向巴國、秦國求援,秦王難以決斷,問計於諸臣。

張儀的戰略:已是名臣的張儀主張反攻韓國,並劫持周天子,並狹天子以令諸侯,從而建立霸業。

司馬錯的戰略:而當時名位尚低的司馬錯認為,秦國尚未強大到可以戰勝韓國、劫持周天子的地步;再說即便劫持了周天子,諸侯早已不聽周天子的,不但不能狹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會給諸侯合攻秦國帶來口實,弄不好反而會給剛剛崛起的秦國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司馬錯力主助苴國、滅蜀國,進而擁巴蜀,他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可以富民繕兵”,而且巴蜀可以從水路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

秦國統一之路:司馬錯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事實上,秦國此後近百年的統一之路基本上就是走的司馬錯指出的戰略道路。先滅的蜀國,後佔領苴國、巴國,再重創楚國,然後各個擊破,掃平六國,實現統一。


WILLSON39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朝初期一代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朝,位高權重,且率軍滅蜀國、平陳莊叛亂、敗楚國迫使楚國獻城求和,戰功赫赫。他是一位歷史上較厲害的軍事家,但不是謀略高超的戰略家。


小龍女55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