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隴南社火遊藝系列之五十三】:社火筏子,生活真實的藝術再現

筏子舞,俗稱踩筏子,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民間舞蹈,因人們各踩一隻輕便靈巧的筏子,行若水上浮筏,表演上又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故得其名。

筏子舞,是傳統黑社火場上的重要表演形式。西和縣姜席鎮普光河套社火中的筏子,是用木板細條特自制作的正方形木框,中間空缺,周邊呈小窗格式樣,裝飾帶有時代性。早期限於特殊條件,因陋就簡,多數用麻紙、彩紙糊底,貼雲子、花草等一些剪紙圖案裝飾,容易破損,修修補補是家常事。新中國建立之後,隨著人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加之物質充裕,全部用彩布、綵綢和紙綢裝飾,小巧玲瓏,美觀實用。

傳統筏子,大體上以二尺見方。表演時,演員雙腳置立於中間大方格內,將筏子懸吊於離地面四、五寸至腳踝上部,用四根細彩繩牽繫固定於腰間,外套彩裙遮蔽。人一邁碎步,仿若筏子浮游於水面。

【隴南社火遊藝系列之五十三】:社火筏子,生活真實的藝術再現

社火筏子源於生活的真實。筏子本是一種水上交通工具。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開始利用水面漂浮物當筏使,後來,逐漸發展併產生了竹筏、木筏和皮筏等。竹筏,是用多根長青竹並排鋪列,拿皮條捆綁起來製成;木排,只是所用材料不同,製法同竹排一樣;皮筏,在排筏下面配上牛、羊皮胎,以增強自身浮力。人只要踩上筏子,將篙子插入水中,用力撐起篙杆,筏子就浮游前進了。

筏子與船相比,雖然承載能力較差,但製作方便,航行平穩,至今在蘭州黃河、江南水鄉等地,仍用於內河、湖上運輸和捕魚、採蓮勞作。民間將其藝術創造,搬入社火場地,娛人娛己,魅力獨具,精彩感人。

筏子舞,歷史悠久,一般由四人組成。雖然各地表演程式有異,但內容上大多都圍繞愛情故事。

表演時,有男有女,各成組合。倆男子著艄公服,戴艄公帽,粘白眉白鬍須,手操篙子和大刀(槳板)作撐篙劃筏子狀;倆姑娘打扮入時,一手提手燈,一手持扇子,各踩一隻筏子。

男女組合同時出場,分左右兩路,繞場而行。碰頭後,擰身掉轉筏子,又反向繞場,邊唱曲兒邊表演。劃一圈,左右交換一次、唱兩句,如此反覆。

【隴南社火遊藝系列之五十三】:社火筏子,生活真實的藝術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