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最有底蘊的樂器是什麼樂器?

古琴傳古韻古風撫古今


中國最有底蘊的樂器應該是古琴。它的歷史幾乎與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張古琴,淵源久遠,底蘊深厚,是中華文化的名片。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被美國“航天者號”飛船的金唱片帶到了太空。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古琴樂聲悠揚,水墨浸染,一幅跨越時空、意境優美的中國畫卷,呈現出完整的產生過程, 周濤介紹說:“清朗的旋律,來自這張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古琴。這張名為太古遺音的古琴,在琴絃撥動間傾瀉出中國文化底蘊的源遠流長。”古琴大師陳雷激演奏的“太古遺音”,讓全世界第一次共同聆聽到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古琴。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五絃琴和七絃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撥絃樂器,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有3千年以上歷史。在上個世紀的1920年,為了與鋼琴相區別而稱為古琴。

古琴,蘊含著太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在民族樂器在,沒有哪一件樂器能夠比得上它的文化底蘊。它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哲學思維,所構建的中華傳統文化主體。古琴一般長約 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約六寸,象徵六合,即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厚約二寸,象徵陰陽。正如先秦時期(亦有說漢代)史官修撰的《世本·作篇》記載“伏羲氏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平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象四時,五絃象五行,長七尺二寸,以修身養性反(返)天真也,達靈象物 昭功也”。周文王、周武王又各加一弦,成為七絃。

古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古琴的外形也像人,上部稱為額頭,額頭側面的凹槽中凸起,稱為鳳舌。額頭向下八寸 左右變細,稱為頸。頸下變寬處為肩,琴的下方最細部稱為尾,尾的上方一尺左右變細部分,稱為腰。琴頭稱“嶽山”,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古琴彈奏由於指法不同,分別產生 散音、泛音、按音。散音,莊重寬廣,沉穩有力,象徵大地的聲音;泛音,飄逸靈動,輕柔圓潤,象徵天的聲音;按音,清晰實在,表現力豐富,象徵人說話的聲音。

古琴的體積不大不小,古樸雅緻,無論是掛於牆壁上,還是放在琴桌上,都讓人賞心悅目。古代文人有“左琴右書”之說,認為古琴“性潔淨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琴曲意境恬逸閒適,深靜幽遠。因而有關古琴的題材,大量出現於古代文學作品中,早在《詩經》中,就有其身影,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唐詩宋詞中有上千首直接與古琴有關。古代一些繪畫作品中“攜琴訪友”之類題材,更是讓歷代名畫家青睞。

孔子把古琴當良伴,當遇到困難和災難的時候,從容淡定彈琴;諸葛亮大敵壓境,穩坐城樓彈古琴,唱“空城計”,被譽為“瑤琴三尺勝雄獅”;嵇康斷頭臺上彈奏“廣陵散”,哀婉悲壯;范仲淹喜歡彈琴,平日只彈“履霜”,被世人稱謂“范履霜”。縱觀中國民族樂器的文化底蘊,能與古琴媲美的幾乎沒有。





閒雲一片之每文


我是追夢樂享人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國最有底蘊的樂器是琵琶、古箏、壎(xūn)、玉笛、簫、二胡,最古老、最重、最有底蘊的當屬編鐘。

我一一作以解釋: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絃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產生年代:秦朝

代表曲目: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流派: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汪派。



古箏: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便攜式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琴碼)、琴絃、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嶽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嶽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釐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樂器分類:十六絃琴、十八絃琴、二十一弦琴

起源時間:戰國時期

經典曲目: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

代表人物:曹東扶、張漢齋、蘇文賢、曹正



壎:壎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壎就產生了。

陶製的壎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壎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壎在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玉笛,是笛子的美稱。“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玉笛凌秋韻遠汀,誰家少女倚樓聽”“玄宗貴妃嬉玉笛,合奏仙樂紫雲回。”“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駕雲飛天去。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

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二胡: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絃樂器。二胡,即二絃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絃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葡萄熟了》等。



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追夢樂享人生


世界最早的吹奏樂器——賈湖骨笛

談到中國古樂,或許最先想到的是“宮商角徵羽”所代表的的五音以及加上變宮、變徵組成的七音。然而在河南博物院珍藏了一件距今9000年的骨笛,這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還能演奏出完備的七聲音階,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編鐘是中國歷史上大型打擊樂器,起源於西周,流行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

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西郊一公里處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

編鐘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樂器陣群,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因其獨一無二的鑄造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白居易在中國古代詩歌領域被稱為詩魔,白樂天對於琵琶的描寫是最為生動形象。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於琵琶的故事,如敦煌莫高窟就有著名的反彈琵琶。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箜篌,一種類似於豎琴的樂器,其聲如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如果有人想要聽一聽現代的版的崑山玉碎鳳凰叫,那麼請聽聽比較著名的龔琳娜老師的小河淌。

二胡

二胡最早唐朝,起源於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 ,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 “奚琴本胡樂也……”到了近代因為其高亢的發音成了流氓樂器。比如說水滸傳中的王進打高俅,武松快活林醉打蔣門神。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歷史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就此而來,在故宮博物院收藏著歷史著名的大聖遺音”琴,如果問哪種樂器代表中國,那麼非七玄琴莫屬。


中天月孤流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樂器有打擊樂,絃樂,彈撥樂,竹器樂等等,以我己見二胡是比較流行又易比較普及的樂器。二胡音域廣,音色美,攜帶方便,在二胡演奏方面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時而奔放,時而如訴如泣,故而出了很多的優秀演奏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成為舉世名曲以至成為經典不能不說二胡的獨到之處,再如由小提琴改版的梁祝與奔馬成為了各具風格,不同典型的名曲,也佐證了二胡的領騷地位,故推薦為二胡代表國樂中的驕嬌者。


閒翁老徐


古琴,琵琶,二胡,笛子,古箏


茶琴箏


最有文化底蘊的樂器是古琴,或者就叫琴。琴棋書畫排行第一,沒有競爭者。

編鐘是宮庭裝逼物,無法與琴相比。

一個高山流水的典故,秒殺其他樂器。


甲五水生


古琴,相傳伏羲在經過一片梧桐樹林的時候,坐下來休息,突然看見一隻鳳凰立在梧桐樹上,於是將木伐了,製成了古琴,後來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上一根弦就是現在古琴樣式。適合文人雅士彈揍。


王戈莊李員外


嗩吶,


陳闖聞思修證


古箏


老老袁


二胡第一,如泣如訴,委婉深沉。

二,馬頭琴,齊奏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獨奏細膩,遼遠悠揚,如涓涓溪水,跳躍潺潺,好聽至極。

這就是民族器樂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