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在保定裕華路和南大街(今蓮池大街)路口西北角,有一座高大的西洋風格建築“天主堂”。在如今已面目全非的保定古城內,這座教堂並沒有顯得很突兀。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時期,保定城內除了大慈閣、鐘鼓樓等樓閣,基本上都是平層建築。當時在官衙聚集的府城中心位置建起這麼一座西式建築,比一旁的鼓樓還高出一截,在一眾中式建築當中,定是顯得不大協調。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圖1 如今天主堂整體保存基本完好

前文曾分享過一張民國年間的南大街舊照,鏡頭遠處的天主堂相當顯眼。資料介紹說此照拍攝於1930年代,從圖中街道風貌來看應該沒什麼疑問。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圖2 南城門北向,遠處靠左的是天主堂

巧合的是,今日又看到一張相同角度的照片,來源《1900年-1901年法軍庚子相冊》,因此年代還更早一些。這個時期應是目前保定城市影像最早的年代了。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圖3 南大街(1900年),引自新浪博文《尋找保定府的鐘鼓樓》

圖3與圖2相比,街道和建築佈局基本沒有變化,但是當時還沒有電線杆子,顯得更為古樸。此外,在圖2天主堂的位置,圖3上並沒有看到。(還有鐘樓標識的位置怎麼感覺離鼓樓那麼遠,不過這跟本文討論無關)在圖3拍攝年份無誤的前提下,說明庚子國難那一年,天主堂還沒有建成。這跟之前的認知是有一些差異的。關於天主堂的建築年份,有若干說法。始建年份有1898年和1901年之說,建成年份有1905和1910年之說。

此處的疑惑和異議,應該跟1898年,也就是圖3拍攝兩年前的一樁往事有關。清末已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大地,帝國主義勢力已相當強大,保定也不例外。據傳早在明朝末年,天主教就傳入保定,後在北關橋東建北關天主堂。1898年,北關天主教法國神甫,恃其帝國主義特權,藉口被清廷士兵毆打,逼迫直隸總督榮祿立契,將保定城內舊清河道署與北關天主堂互換。此為保定史上一樁恥辱之事。

此處的舊清河道署,就是如今天主堂的位置,當時已改成賓館。(清河道署早在道光年間即已遷往興華路今址。)因此,1898年此處已落入法國教會勢力的手中。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圖4 1880年保定府城圖,天主堂處標記“舊道署改賓館”

結合圖3的照片,可以確定的是,1898~1900這兩年間,天主堂的主體建築並沒有建起來。還需要指出一點,當時的賠換契約第六條規定:不準改變舊道署的面貌。也許,在天主教會剛入駐的前兩年,確實是按約定沒有興建土木。那為什麼後來又拆建成了西式建築?

1900年庚子國難,四國聯軍進駐保定城,將古城分區佔領。法軍勢力大概是城內西南範圍,包括鐘鼓樓和總督署這一帶。此時已入駐舊道署兩年的法國教會,自然受法軍勢力保護。聯軍在保定燒殺搶掠的同時,還勒索保定官民出資,用於購地,教堂和醫院建設等。一年後(1901年)清政府與聯軍簽訂“辛丑條約”,聯軍撤離保定府。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法國天主教會很可能利用庚子之變的“契機”,撕毀賠換契約,並利用賠款建起如今的天主教堂。以此來看,始建於1901年更可靠一些。

至於建成年份到底是哪年,先看另一張照片,同樣來源《尋找保定府的鐘鼓樓》,文章中介紹為1911年照。以目前的影像記錄來看,天主堂至晚建成於1911年。按照一般情況,若1901年始建,1905年建成更合理一些。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圖5 1911年,保定府學附近,遠處可見天主堂

而1910年建成的說法,僅見於保定方誌公眾號的一處描述:

宣統二年(1910),法國主教富成功任天主教保定教區首任主教,更是大興土木,同年動工興建今址天主教堂...

至此,以目前的文字和影像資料來看,仍無法否定1910年建成的說法,而保定方誌又是比較權威的。但問題是從1898年天主教入駐,到1910年過去十幾年,中間還經歷過庚子事件,獲得大量賠款,1910年之前建成也是比較符合實際的。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佐證。

無論如何,這座百年建築留存至今還是一件幸事,也是相當精美的一座建築。如果它的位置再靠南一些,當年開闢裕華路的時候沒準就跟鼓樓一塊拆平了。

最後上兩張美照(來自網絡),再欣賞一下這座天主堂。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保定往事」位於舊清河道署址的裕華路天主堂 到底是哪年建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