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是愛無聊,很高興能夠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先來說說我的看吧。筆者個人認為大多人焦慮並不是來源於不甘於平庸,而是來源於生活的壓力。

就拿我來說吧,目前正是處在一人養全家的局面。最渴望的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對於平庸不平庸,我真的已經顧不到想了,真的,處在這個位置的人,沒有經歷過是不會理解的。我是個做業務的,靠的是業績上的提成。其實也可以說不是很穩定的。記得去年有一次連續三個月業績不理想,我當時就蒙了,每次老婆問工資的事,我都不知道怎麼和老婆說。每天去上班都背很大的壓力,一想到這個月業績又不行,心裡就非常慌,我為什麼用慌這個字,因為確實慌得不行。



不甘平庸是理想主義者的奮鬥目標,普通人焦慮的還是為了生活,為了柴油醬醋茶。

以上,是個人的經歷得出了感悟,不代表其他人。僅供參考


愛無聊


我出在農村,80年代末的農村幾乎沒有人外出打工,比我大一輪的年輕人都守著父母守著農田呆在家裡。農忙時大家都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著,農閒時又都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喝喝小酒或打打小牌,日子過得雖緊緊巴巴但不緊不慢,大家都自甘地平庸著,也毫不懷疑的認為日子本來就是如此。

90年代初,鄰居家的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姐姐剛剛步入社會,才過了年便背起行囊出了遠門。半年後,當他們穿著時髦的衣服拎著大包小包出現在村口的時候,引來了很多村人的圍觀。

之後的幾天裡,那家人家門檻險些被村人們踏破了,這些洛繹不絕的人群裡除了個別幾個看熱鬧的之外,大多是來尋找門路的。隨之村裡的年輕人便開始躁動起來。至此越來越多的人背起行囊到遙遠的南方謀出路去了。一年一年過去,一批一批的人遠走。沒過幾年,村裡基本再也看不到“閒”人了。

不甘平庸是一種正能量,它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可也讓我們的心態起了變化。

不甘平庸是比較產生的行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有了比較之心就會產生焦慮。兄弟姐妹之間,親戚鄰居之間,同學朋友之間無不存在著這種攀比的狀態。

每個人都想活在別人的讚譽之中,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某某。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我們本就緊繃的神經。我們不甘落後,我們不要平庸,可是往往事與願違,焦慮的情緒時刻圍繞著你。

平和一些吧!寬容一些吧!寬待自己和身邊的人。即使我們沒那麼優秀,即使我們不那麼耀眼,即使我們有那麼一點平庸,腳步放慢一點點,看看周圍的世界,依然如此的美好!





浮生淨土文學


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比較籠統的,舉一下個人例子,應該很好理解了,本人19年六月份大學畢業,準備了一段時間的考研十二月份考的,20年二月中旬成績下來了不是很理想,現在一沒錢二沒車三沒房,不過自己興趣愛好比較廣泛,平時會養捕鳥蛛,打理一下自己的網店,雖然一個月才2000多點,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其實吧有時候也挺著急的,不過也算是充實,量變積累質變的過程其實很難,但是在不能改變現狀沒錢的情況下難到就要讓自己活的不開心嘛,我感覺不是的,每個人都有困難期,瓶頸期,如果消沉下去,請問怎麼有美好的將來,現在沉穩積累自己努力拼搏,才有機會未來過上幸福的生活!下面附上一些自己養的蜘蛛的圖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讓大家心情好一些!



飛奔的華麗雨林


“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這句話過於片面,和“得抑鬱症的人都是小心眼,都是慣的”,是一樣的武斷。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焦慮。

什麼是焦慮

焦慮指的是,因對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健康、人身安全、生活、前途命運等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情緒。這些情緒包括著急、憂愁、緊張、恐慌、不安、掛念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具體事件有關。

焦慮又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即一般性焦慮和異常焦慮。

一、現實性焦慮

現實性焦慮指的是人們對現實的、潛在的挑戰或威脅表現出來的一種情緒反應。這種反應是與現實中的某個事件相聯繫的,是人在面臨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其焦慮程度與現實事件強度一致,並現實威脅的消失而逐漸減緩,直至消失,具有適應性,是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

舉個例子。有個中學生想和同學一起去野營,在他出門前,父母各種叮囑,各種擔心。覺得孩子還未成年,有些事情怕是做不好。因此,準備了很多東西,還臨時教了他一些野營的小技能。

再舉個例子。上班的時候,老闆突然給了你一個臨時任務,要求你第二天就要完成並上交。這個時候你心裡會想著能不能做好,怎麼做才能做好。而你接到任務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焦慮了,如果做不好,可能扣工資,可能降職,嚴重的可能被炒魷魚。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來源,所以這種焦慮很正常。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焦慮的時候,一般是和突發事件或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這種焦慮有利於人調動自身的潛能和資源來應對現實威脅,逐漸達到應對挑戰所需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決問題,一旦事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這種焦慮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和應對環境的一種情緒和行為反應

上面例子中,不管是學生的父母還是職員,都是基本情緒反應,與甘心不甘心平庸扯不上關係。學生的父母擔心學生的人身安全和生存技能,出於父愛和母愛,出於對親人的掛念、關心。職員擔心自己工作做不好,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後果,出於對生活未來前景的擔心。他們都不甘心平庸嗎?顯然不是。

二、病理性焦慮

然而,有些人並沒有什麼客觀原因,卻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無緣無故的擔心、害怕,比如擔心不可救藥的嚴重疾病產生,害怕有一天會大禍臨頭,以至於常常出現坐臥不安、惶惶不安等症狀。這種異常焦慮屬於神經症的一種,即病理性焦慮。

病理性焦慮指的是持續的無具體客觀原因的感到緊張不安,或無現實性依據的預感到災難、威脅,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運動性不安,常常伴有主觀性痛苦及社會功能受損。

病理性焦慮有以下特徵:

1.焦慮強度無現實基礎或與現實威脅明顯不符。

2.非適應性的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下降。

3.焦慮是持久的,並不隨客觀問題的解決而逐漸消失。

4.預感災難的不幸痛苦體驗。

5.對預感到的威脅感到痛苦和害怕,並感到缺乏應對能力,甚至導致現實適應受損。

6.表現出自主神經系統症狀特徵的緊張情緒狀況,伴有軀體症狀,如胸悶、氣短、心悸等等。

病理性焦慮在臨床上的表現又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

(一)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又稱為驚恐發作,它的特點是自發出現、反覆發生,難以預料的急性焦慮發作,伴有明顯的瀕死感、精神崩潰感、失控感等等,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出汗、噁心、眩暈、皮膚刺痛感、發熱、發冷、腹痛、腹瀉等等軀體症狀

有一部歐美影片《火柴人》,說的就是強迫症兼驚恐發作。劇中的男主角長期把屋子封得密不透風,只要有人一拉開窗子,他就開始恐懼、胸悶、呼吸急促。

(二)廣泛性焦慮

廣泛性焦慮是一種慢性的、彌散性的對生活情景的不現實的過度擔心、緊張表現為持續性精神緊張,伴有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尿頻、呼吸困難、震顫、運動性不安等軀體和精神症狀

,但這些表現並非由實際威脅造成的,其緊張程度與現實極不相符

比如說一天到晚總是擔心自己或家人患病,孩子出事,經濟危機等等。這種焦慮可能導致個體睡眠障礙,工作效率下降,煩躁不安,易激惹等等

焦慮是怎麼形成的

那麼,焦慮是怎麼形成的呢?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發現,焦慮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一、人的基本情緒

面對未知事物的焦慮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比如說,這次對新冠肺炎的恐慌,就是源自人本能的死亡焦慮。這種焦慮是現實的,正常的,會隨著疫情的緩解和結束逐漸消失。

二、從成長環境中的習得

當一個人從小生長在一種長期處於焦慮緊張狀態的家庭環境中,或者他從小的崇拜對象經常出現焦慮,他就習得了這種情緒應對方式,並伴隨其成年。

三、成長經歷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嚴格要求,甚至有點完美主義的吹毛求疵,一點點失誤都犯不得,比如說考試必須滿分,成績必須拿到第一名。那麼,這個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就可能形成一種長期的廣泛性焦慮情緒,甚至形成強迫症。其實,強迫症患者背後隱藏的也是一種焦慮。

有一位朋友就是強迫症,他每次寫文章都要用尺子隔著,保證每一個字都在同一排,書面整整齊齊,若是不整齊,就重新寫。而且他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據他自己回憶,小時候父親就是這麼嚴格要求的,不許出錯。所以,強迫症患者其實是很痛苦的,一直處於自我肯定的焦慮中。

另一種情景則是,一個人從小一直被家人灌輸這個危險,那個可怕的思想,以至於他形成一種嚴重的不安全感,對任何外界事物都抱著過分的警惕性和緊張感。比如說,家長經常一點點事情就說,“你這次可能真的完了”,或者周圍的街坊鄰里經常開玩笑,“哎呀,你不行了。”長此以往,這個人就會一直處於長期緊張狀態之中。

四、壓力過大

過多的壓力會使人長期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是人對生存環境的一種自然情緒反應。這些焦慮如果是來自現實生活的,比如房貸、車貸、網貸等經濟壓力會讓人產生一定的焦慮,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這種焦慮表現得過分誇張,伴有軀體上的呼吸急促、心悸胸悶等等,或精神上的崩潰感、瀕死感,就屬於病理性焦慮。

五、突發事件

因突發事件引發的與現實不符的過度焦慮比較少見。通常見於心理抗挫能力較差的群體,這類群體一般是在溫室中成長的,可能因為突發事件產生不符現實的過度焦慮,也可能因為一點小挫折產生抑鬱症,還可能從小被慣成表演型人格障礙。

總結

綜上所述,所謂的“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是不甘平庸”,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帶有隱性道德綁架。


裡外雅堂


很多人的焦慮,來源於不甘平庸有它一定的道理,而真正焦慮來源是心理預期的不達標導致的心理失衡。

由不甘平庸導致焦慮的人不在少數,平庸可以理解為平凡,庸碌無為,沒有出彩驚奇的人生,而渴望扔在,除非能滿足內心預期。

而大多數人的生活處在這樣的狀態,平淡無奇,缺少波瀾導致內心不甘,因為沒有努力的方向或找不到突破口,心理壓力一而再,再而三的聚集產生焦慮,不安。

焦慮是心理失衡預期不達標而產生的一種身心狀態,心理預期可以涉及到多個層面,長期的不及心理預期出現導致焦慮形成。

不甘平庸更像是一種動力,有了內心的不甘才會試圖做出改變。

突破庸常平凡由內心驅動,便會時刻提醒自己作出改變。

為不甘平庸的努力付出,結局總會撫慰心靈,而恰恰沒有任何的行動才導致內心焦慮,焦慮發生在沒有邁出行動的那一步。

內心的焦慮來源更傾向於、是內心還不能接受或試圖去改變一生都無法改變的那些存在。

不能改變的,自己的出生,現存的環境,他人的性格,行為。

你若在乎這些,焦慮便一直存在。

總會有焦慮相伴左右,要找到存在的根源,對那些不能改變的要試著接受 ,而有些焦慮是會通過自身的努力消除。

當改變心境,才能放下焦慮,唯有真正的放下才能治癒內心,而平常心實屬難得。


斐力laky


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來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與“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首先,很多人的焦慮,產生於生活的實際壓力。比如金錢物質匱乏、感情生活殘缺、社會認可度不足,等等。這些實際的壓力,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有些人可以坦然面對,而有些人難以承受,拒絕承認這都是平凡生活的一部分,便產生焦慮。

其次,很多人的焦慮,產生於與周遭人事的攀比。別人做到了,自己沒做到;別人賺大錢了,自己沒賺到;別人飛黃騰達了,自己默默無聞。一經對比,有了差距,便會覺得自己太過於平庸,而產生焦慮。

再者,很多人的焦慮,產生於對自己期望過高。也許以前讀書的時候是尖子生,進入了社會卻只是螺絲釘。一直覺得自己能幹一番大事,結果卻是碌碌無為。這種壯志未酬的感覺,也會讓人不甘於平庸,對自己不滿,從而產生焦慮。

所以說,大多數焦慮,都來源於不甘平庸。學會正視焦慮,使之成為積極的因素,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明白焦慮是一種正常情緒,不要刻意排斥,不要因此怨恨自己。

第二,既然不甘平庸,那就努力一搏,盡人事,聽天命,不留遺憾。

第三,即使平庸,也要做個快樂的平凡人。要明白,這個世界上的人,大多都是平凡人。


花事小主


“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

認同這句話,平庸是常態,精英是少數。

正因為比例不均衡,人群也像甘蔗一樣,只有聚集根部的幾節比較甘甜。

根部只佔極小的比例,頎長而遙遠的末端,是芸芸眾生。

我們都想做甘蔗的根部,豈不知大多數人都是好高騖遠,拼命生長,直達纖細虛空的頂端,根基不穩,搖搖欲墜。

要麼,在中途徘徊,不肯俯下身子,紮根泥土中汲取營養,緩慢成長。已然成為中庸的一部分,卻不甘心不服輸。

人的心態有如甘蔗的中間部位,既不願意苦巴巴居於末梢食不甘味,又不願意放下身段沉澱下去,經年累月好好修行,磨練自己的身心。

也許,急著往高處竄,是因為忍受不了暗黑土壤裡緩慢成長的憋悶和窒息。不肯長年累月埋頭苦幹,於是伸長了脖子,長荒了自己的身子,只肯輕飄飄直向雲端仰望。

收穫的季節,眼見人們只挑好的部位上手,沒有深入紮根,只顧瘋長的快樂不值一提了。

因為沒有分量,只配被嫌棄或者被廉價買走。

很多人的焦慮,就是隻看見了眼前利益的輕重,卻忘記了反思自己的不曾努力。

假若你在最應該學習的年齡,不至於荒廢了學業,你怎會覺得如今現實慘淡,自己卑微沒有價值?

我們只看到自己的平庸,看到別人的耀眼,卻看不見他們吃過的苦,受過的累。

生活哪有那麼多光鮮亮麗,只不過別人用來學習的時間,你都用來休閒娛樂了而已!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看他八小時之外在做什麼?工作以後,八小時之外堅持學習,人和人之間自然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沉迷於做事情的人,想平庸都難。他或許曾經是那個別人家的好孩子,或許上學時候也學業平平,或許他學習天生有缺陷甚至偏科,速度還像蝸牛一樣慢。

但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可以使他成長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成為各行業的翹楚,職場上的精英。

我們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反思自己,重新規劃人生,任何時候都來得及,只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努力,深深的紮下根去,每個人都能成為甘蔗裡最有價值、最飽滿多汁的那個部位。

“天生我材必有用”,再普通的人也有他的優點和長處,有他擅長的領域和才能。再不起眼的人,也有他的閃光點和過人之處。

做一個自信的人,把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與其不甘平庸,不如沉澱自己的心,用匠人心態用心去做對的事情。





艾濂


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我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焦慮。一個人只要有上進心,都想自己過的好一點,勢必要不斷突破,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焦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你沒有想到解決辦法之前或者沒有做成功之前,都會焦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焦慮是很正常的事情,與平不平庸並無多大關係。

不甘平庸的人焦慮,甘於平庸的人也會焦慮。因為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讓你產生焦慮的情緒,可能是一件大事,也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得小事。

總得來說,焦慮還是源於:一、沒有自信和實力。當你遇見一件事情,覺得自己沒有信心和實力把他處理好的時候,你可能會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從而產生焦慮的情緒。二、自身沒有安全感,性格猶豫敏感。有些事情可能並不值得自己焦慮,比如一些情感上的事情,但有些人會因為自身性格敏感,沒有安全感,把一件事情無限擴大,不斷的懷疑自己,也會導致焦慮。三、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生活的太閒,太消極。人在現實生活始終是需要調節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的,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有的人可能因此怨天尤人,有的人卻越挫越勇。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焦慮就是面對困難時一種負面的情緒,需要自己及時調節,調節好了其實也就不會因此焦慮。


書屋小悟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首先我們弄明白“平庸”概念,我相信很多人會解釋為碌碌無為,想成就一番事業,做成某件大事,繼而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衣錦還鄉。而我們大部份是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雖無大福大貴,卻也衣食無憂,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這叫平凡。

為什麼很多人的焦慮,來源於不甘平庸,我認為不是平庸,而是不知足,慾望太大。我認為更多人的焦慮,其實更多的來自於責任,來自於對自已處境的一種不安。對未來的一種未知的恐懼。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很浮躁的社會,也是一個壓力無處不在社會。壓力來自於方方面面。就拿我來說,我今年47歲了,我焦慮,我哪天失業了,斷了收入,我的家庭怎麼辦?上有老,下有小,要如何生活? 如果我現在的收入能給這個家庭衣食無憂,那我的焦慮就會變成,孩子讀書成績差怎麼辦?要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既能引導他又能不傷他自尊。所以每個人都給自己的定位不同,焦慮的問題也不同。而我們大部份人都是平庸的,只有極個別突出的人才會有傑出的貢獻,做一翻大事。其實這種平庸也不是一件壞事,對自己對自己家庭負責任,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了。自己不善長的領域盲目去做,失敗告終的多。


外貿人老劉看足彩


我覺得是的,很多人的失落來源於不甘平庸。比如大家都從一所大學一個班級出來,步入社會,幾年後,有人在單位風生水起,有人在單位默默無聞,看到別的同學有所成就,而自己也是兢兢業業地工作,覺得付出與回報不對等,自己是難免失落的。

我覺得想要擺脫失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審視目標。

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自己的目標是空想還是可實現的?如果是虛無縹緲的目標,那就要及時修正。

二、分析原因。

自己與實現目標的差距是什麼?是能力不足還是沒有機會,還是欠缺了運氣。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明確努力方向。

三、付諸行動。

空談空想只會使自己更加失落。不甘平庸就要做出改變,就必須付出努力,多學習理論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因此,多向領導學習,多向同事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交際能力。

四、改變心態,讓生活忙碌起來、充實起來,擺脫失落的壞情緒,你會發現工作效率都提高了。

人生難免起起落落,誰的一生也不會一帆風順。

只要還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就向著目標勇往直前吧。即使將來沒有實現目標,回想自己的充實的過去,也不會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