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突破自身的認知侷限,開啟自我進化之路

冰島火山爆發,噴發出大量的火山灰。這些火山灰隨著大風到處瀰漫,飄到了歐洲的很多地方。這也迫使歐洲很多航空公司停止飛行,給歐洲航空界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保守估計,每天的損失至少兩億歐元。

索菲斯·卡斯塔是冰島當地的一家電子商務網站的運營負責人。這天,他看到漫天飄舞的火山灰的時候,心裡也像很多一樣煩悶不已,但是,他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百年一遇的火山爆發,如果把這些火山灰收集起來,通過網絡賣給全球的收藏愛好者,這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生意。

很快,他就在自己的網站發佈了信息:本網站出售正宗的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的火山灰,每份售價108美元。這個價格可以說已經比較高了,不過,他的創意引起了很多愛好者的關注,很快,世界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的湧來,而他的網站也從默默無聞,瞬間被人所熟知。在通過銷售火山灰,獲得大量收入以後,他捐出了一部分,用於火山噴發後遺留的環境清潔的工作,卡斯塔可謂是名利雙收。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突破自身的認知侷限,開啟自我進化之路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故事,或者類似的故事,總是會很簡單的歸結為別人運氣好,甚至是其中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實際上,很多事情的複雜程度遠遠低於我們的想象,而是我們覺得它不符合我們認同的邏輯,我們在自己無法用自己的邏輯去驗證的時候,基本上都會有三種心理

一種是盲目排斥,也就是覺得是荒誕不經、天方夜譚;第二種是盲目崇拜,把原因歸結為一種神秘力量,對當事人或事件背後的某個要素盲目崇拜;第三種是理性的排斥,和前面兩種不同,這種人是用理性去分析,試圖去還原事情發生、發展的邏輯,但是因為這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他用較低層面的邏輯去思考高維度的現象的時候,發現很多環節是不能用他的理性和邏輯去驗證的,這時候他會”理性“的排斥,這個理性要加個引號。

我們可以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們絕大多數人認同的邏輯是我們的成果和努力之間成正比,也就是有人說的,越努力越成功。如果我們放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維度上,一群其他條件都一樣的人,或者說一個個體,他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他的努力確實會帶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是成正比的。

我們可以換一個情境,比如說某些人的資產可能是我們普通人的幾萬倍甚至是上億倍,難道他們的努力就是我們的幾萬倍甚至是上億倍?這肯定不是,有些人就會盲目的崇拜,覺得他說的什麼都是對的,有些人會盲目或者理性的排斥,把原因歸結為他們有更多的關係、更多的資源,有什麼特殊的背景,然後開始痛罵這個社會的不公平。這基本上都是我們在面對超出我們認知的情況下,常見的幾種反應。

那如果我們碰到了超出我們認知能力的事情,應該如何去面對呢?

我們這裡先說邏輯,後邊會專門再寫具體的方法。首先,不要盲目的崇拜,也不要盲目的排斥,用理性去分析、還原,但是,這時候也要謹記,我們使用的理性、邏輯也是有侷限的,不能因為不能用我們的理性和邏輯去印證就做出”理性“的排斥的決定,而是要學會反思我們用於理性分析的邏輯工具、思維工具所隱含的以及我們所預設的前提條件,比如很多事情的時間條件、空間條件,還有一些比如化學反應所需要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裡其實就隱藏著我們能夠突破我們的認知極限的方法和機會。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突破自身的認知侷限,開啟自我進化之路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做,你不能賺到超出你認知水平的錢,這個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你無法掌握超出你認知極限之外的邏輯,我們現代很多人喜歡談閉環思維,閉環思維說到底就是一種理性思維,是我們把一件事情從投入到產出之間的一個循環,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高深的。人和人的區別,就在於你能在什麼樣的格局和層面上形成什麼樣的閉環。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的,一個是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儘量形成閉環,讓每個環節是可驗證、可重複的,形成這個閉環以後,並嘗試提升閉環內的效率,然後,在思維上突破這個認知的層級,在更高的思維層面上,用理性推演出更高一層的閉環,這個可以從超出我們認知的地方入手,也可以從我們可見的人或者事上入手,比如像比我們水平高的人去請教、學習等等,在思維上完成更高層級的閉環之後,拿到實踐中去驗證這個閉環是不是成立,以此類推,不斷提升我們認知的極限和閉環的能力。

我經常給我的朋友們講一個《莊子·逍遙遊》裡的故事,今天就分享著一段的完整內容吧:

《莊子·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 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 之曰:‘我世世為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 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 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這一段是說,惠施跟莊子說,魏王給我了一個大葫蘆的種子,這裡的這個大瓠之種的瓠跟戶口的戶是一個讀音,指的就是大葫蘆,這個顆種子結出葫蘆以後,有裝滿五石的容量那麼大,這個石我們要注意一下,我們平常一說到石,總感覺是重量單位,其實它是一個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十升為一斗,關於這些計量單位,我們在講《管子》的時候也提到過,這裡只說大致吧,一石的粟米大致有現在的27斤,五石的粟米就是135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00多斤的粟米大概是多大的體積。

雖然這個葫蘆體積很大,但是它特別虛脆,往它裡面灌水都沒辦法承受住水的重量,它就碎了。把它切開做瓢,又太淺太平,也太大,寬大到都沒有缸能容得下它,其實就是像個平的大木板一樣,盛不了水。惠施覺得這樣的葫蘆雖然確實很大,但是,實在是沒什麼用處,就把它砸碎了。

莊子回答他說: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就是說,惠施你不懂得如何使用大的東西。莊子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舉了一個例子,很多朋友都知道,這也就是我經常講的一個故事,也讓我形成了對格局、智慧的看法和定義,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簡單的說,就是宋國有一家人善於製造讓手不會龜裂的藥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個客人聽說有這種藥膏,願意出一百斤黃金收買他的藥方。於是這個宋國人就叫全家一起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只得到很少的錢,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以獲得百金,就賣了吧!

客人得到了這個藥方,便去遊說吳王。這個時候,越國侵犯吳國,吳王就派他帶兵應戰,正值冬天,吳軍與越軍水戰,因為吳國的士兵使用了這種能夠使手腳不被凍裂的藥,而打敗越國。吳王割地封賞了這位進獻藥方的客人。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過程中,這個藥方在不同的人手裡都起到了什麼作用?同樣一個藥方,有的人因此裂土封王,有的人卻只是用來為別人漂洗絲絮,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吳王,因為他不僅打敗了越國,而且獲得了更大的利益。同樣的一件東西,在不同的人的手裡,價值完全不同,產生這種區別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就是格局

格局就是,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這就是格局的價值。

同樣的道理,同樣一個東西,把它放在不同的地方,價值完全不一樣。升維思考,發現我們本來認為互相沒有關係的人和物,物與物之間的關聯的能力,並讓他們互相之間產生有效的互動,從而突破性的解決問題。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前邊專門講過這裡的息是一種能量,或者是驅動能量發揮作用的一種方式。

這一段的最後,莊子就開始揶揄惠施了,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意思是說,如果你把這個大葫蘆弄乾了,剖開,放到大江大湖裡,就像船一樣,悠哉悠哉,無所牽掛,隨著波浪悠遊水上。惠施你這顆心啊,就像一堆蓬草,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草包,大家如果在別的地方看到蓬心,其實意思和典故都是從這裡來的。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突破自身的認知侷限,開啟自我進化之路


一個人不僅不能賺到超出他認知水平的錢,也無法理解超出他認知水平的高維邏輯,人要想成事,首先是要不斷的極力突破自己的認知極限,提升認知水平,而影響我們認知水平的,對我們造成侷限的,一般都是我們經常使用的”理性“,也就是邏輯分析,在遇到認知瓶頸的時候,先不要盲目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去找到他在高維度的合理性,並逐步完成這個高維邏輯的邏輯鏈的還原和驗證。這樣我們才能逐步的提升我們的閉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人讀《莊子》,讀到了物化,也就是物的化生,是從一種物進化成另外一種物,就像《逍遙遊》開始講的鯤化而為鵬,而很少有人能夠讀到《莊子》裡講的人的自化,也就是人的自我進化,而人的自我進化之路,最少有9個層級。我們在後邊的文章裡,可以慢慢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