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醫院大夫的職稱都特別高?

驕然


在中國醫院裡面,醫生的職稱分為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有的還有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有知名專家和特需專家之分。那麼從副高及副高以上,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的都是高職稱的專家,這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大特色。

但是有高職稱很多的,大多數是三甲醫院以上的醫院,而在一些中小規模的醫院裡面,仍然是以主治醫師為最主要的人群,副高及副高以上的專家還是比較少的,更別提什麼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或者博士生導師了。

一般醫院對出門診的醫生要求都是主治及主治以上的醫生才可以出門診,目的是因為這些醫生經過幾年的住院醫師的歷練,掌握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全面,這樣出門診的話,在短時間內能夠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診斷,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用藥的方案,畢竟住院醫師還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打磨和知識的提高。

有人呼籲對中國醫療的職稱進行改革,其實只需要升職到主治醫師就可以了。但是因為中國從根子上的醫療培養體系似乎就有問題,所以在長時間來看我們國家這種醫療體制改革,職稱改革還將長期存在,有副高及正高,有多種職稱並存。

但是可以很肯定的說,副高及副高以上,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的都是專家,但是找專家看病還需要從各個緯度來打聽這個專家的擅長,他的臨床水平怎麼樣?最關鍵的還是外科醫生更加的需要打聽一下,並不是高職稱專家,他的臨床水平就好,他的手術隨便做的就好,但是絕大多數的還是可以的。

希望這些大專家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年輕的醫生成長。


皮膚科醫生小徐



首先明確醫生職稱的分類

醫師職稱包括初級職稱(住院醫師)、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副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正高級職稱(主任醫師)。


再說一下醫生的職稱晉升:

本科生參加工作5年後可晉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2年後可晉主治醫師;本科生在晉完主治醫師5年後方可晉副主任醫師(副高),而碩士研究生在晉完主治醫師3年後就可以晉副主任醫師;在晉升副主任醫師5年後方可晉升主任醫師。


通俗的講一位醫學生,必須來正規醫院實習一年。一年後有資格考試執業醫師,通過全國考試後獲得執業醫師證書。才有資格申報醫師資格,也就是中級職稱(再獲得醫師資格後五年,但也必須通過全國中級職稱英語和國家計算機考試,醫院才可以聘您為本院主治醫師)


注意:最新的職稱制度(天津),要求還必須通過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有合格證件後,才能聘任主治醫生。


在獲得主治醫師資格後,五年後(本科指的是),發表多篇國家或省級論文(正規醫院都要求: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並通過了高級職稱的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英語考試之後,可以申報副主任醫師職稱,也就是高級職稱。再通過嚴格的市裡專家評審通過後,可以獲得副或正主任醫師職稱。


現在說說大醫院職稱高的問題,首先大醫院一般都為當地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有著完備的教學體質,相對這裡的醫生學歷較高(首先應聘醫院時就要求學歷比基層醫院高,三甲醫院的碩士,博士的學歷要求都很正常),相對來說升主治,正負高的時間年數要求就比本科生(基層醫院學歷不高確實)要短。再者三甲醫院的醫師們相對基層醫院,獲得國家及省級的課題的幾率高,部分本院大主任都年資豐富,論文居多,可以帶您寫好論文,署名作者下容易發表。而且大醫院是參加學術會議多(部分學科年會都於本院舉辦),認識的專家較多(部分專家評委都是本院),相對評審時也好說話(本院主任評審您答辯,怎能不讓你過關)


兒科孫方舟醫生


醫院裡醫生的進階之路通常是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生,在教學醫院還可以有副教授、教授,教授裡面有些是碩導、有些是博導,甚至還有一二三級教授,還有些所謂的國務院津貼專家、長江、珠江、泰山學者等各種代表學術成就的身份,名目繁多。

想進入大型醫院成為一名醫生,基本都需要碩士博士學歷,然後在工作中還需要屢次晉升,你的待遇才能有提高,這也逼著醫生不斷去追求職稱上的提升,“老主治”經常比較尷尬的事情。

其實對於普通百姓,到醫院是看病的,不是去看教授職稱高低的。

例如在廣州一家大醫院的心血管內科,裡面教授一大堆,但你如果心肌梗死要做支架植入手術,在這家醫院做的最好的是一個主治醫師。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不是個別現象。在醫院裡,醫術的高低,與職稱高低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正比關係。很多醫生職稱不高,臨床水準很高,因為在醫院評定職稱時,最主要的考量是你發了多少文章、申請到多少課題,而這些文章課題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小白鼠,而課題的申報需要醫生投入很多精力,自然臨床能力就有所懈怠。經常看到有些大醫院的大教授大主任拿不下來手術,需要下面的人上去補臺的。

作為患者,別迷信醫生的職稱高低,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


答主:自媒體 急診夜鷹


急診夜鷹


醫院大夫的職稱都特別高?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大部分病人都是在門診看病,看到的醫生不是專家就是教授,進而產生醫院大夫職稱都特別高的印象。實際上,出門診對醫生是有資質要求的,一般要求必須主治醫師以上才能出,因此在門診很少看到小大夫們。

醫院是一個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地方,職稱不同,負責的工作不同。醫院的醫生按照資歷大小分為以下幾個等級:本科實習生-研究生-規培進修學員-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科室主任。“官大一級壓死人”在這裡也是適用的(偷笑),醫生的成長也是按照這個節奏來的。

很多朋友有疑問,那些小大夫和不出門診的大大夫們都去哪裡了?大家要知道,醫院除了門診,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住院部,這裡更需要醫生來治療那些住院的相對病情更重的病人。同時這裡也利於醫學生更系統的學習疾病的發展和轉歸。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感謝關注!


Dr趙


國內醫院這些醫生職稱毫無意義。為計麼這樣說?告訴你職稱是如何產生的?你就明白它有沒有意義了。職稱是如何產生的呢?不問年代產生不同職稱。建國後醫生職稱只有‘‘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兩級,改革開放後改為四級,即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在八十年代規定大專畢業生不準昇升主任醫師,到九十年代,不但大專畢業可以升主任醫師,甚至中專畢業的護土也可以升主任醫師,到二十一世紀初又在主任醫師上增加了許多你看不懂的職稱。到現在為止,就竟有多少級職稱?連我們醫生自已都說不清楚。何況業外人了。總之,看你生在哪個年代?你就能獲得哪些職稱。在高等醫學院校中,中專畢業幹了多年的護土都升了主任醫師!給你提個醒,你看病掛專家號小心掛到老護士專家呀!


傳承衛保健康


醫院裡面的醫生職稱都比較高,這個說法有點絕對,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在醫生的成長進步中,職稱的升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伴隨著醫生技術水平的進步,職稱也會提高,當然職稱高了,一般也認為這個醫生的醫療水平也高了,能做的手術權限也大了,可以做相應複雜的難度大的手術了。所以追求職稱的提高是每一個臨床醫生孜孜以求的目標,如果快到退休了還是個住院醫生,就會感覺很失敗,很沒有面子,也很難參加各種學木活動。另一方面醫生成長中將來當院長的少,但有可能當科主任,當專家,要提高收入,具備較高的學術地位,都應當爭取一個較高的職稱才行。

當然醫生職稱的提升之路也是很艱難的,總體上先易後難。剛畢業的醫學院本科生到了醫院,獲得了執業資格就能獲得初級職稱一住院醫師,權力很小,充當患者的管床醫生,做基本的臨床工作,受上級醫生的領導,以學習幹活為主,比較苦逼,當住院醫5年就可以考中級職稱一主治醫師,由於現在大多以考代評,大多無需科研論文,考過了醫院就認可其為主治醫師。主治為中級職稱,職權相對大了一些,受上級節制代領下級幹工作,是科室的骨幹力量,主治5年後就可申報高級職稱一副主任醫師,這個門檻就比較高了,除了考計算機,英語外還需工作成績,醫療水平,還需要科研論文、專利,專著等,由於競爭激烈,可以說是各方面能力的大比拼,當然你有院士的水平升個職稱不是問題,有國家獎,省級獎,SCI,發明專利,等次越高越有競爭力,還得有關係,可能還要花錢送禮,有的地方還要求下基層代職,抗震救災等等,由於實行評騁分開,費了很大的勁評上了副主任醫師資格,還要看有無崗位編制,有崗才騁為副主任醫師,無崗就只能是有副主任醫師資格的主治醫生。所以主治升副主任就是一個坎!簡直能要了人的命。副主任醫師過上5年就能升主任醫師,基本要求與升副高差不多,具有副高和正高的醫生就很牛B了,是專家了,上個門診,定期查房,帶學生,參加學術會議,當主任,高收入,可以說職業生涯到了高潮,風光無限!

但是,由於編制崗位限制,越高職稱就越少,呈金字塔結構,所以醫院裡低職稱的醫生要多於高職稱的醫生,病房裡多數是低職稱者,不會首診,我們求醫時在門診的醫生基本都是中高級職稱醫生。


不惑91141856


看到大家的回答漲知識了 淺見有五 其一 大夫的學歷很高 近年越來越高 縣級二甲醫院可引進醫學博士生 其二醫療機構科技含量高 數理化 電子儀 計算機 文學 哲學 法學 倫理等涉列廣泛 其三衛健主管部門准入標準高 資質是基本條件 沒有專業技術職稱 跑關係 走後門 做大夫 是行不通的 其四醫療行為要求高 入醫門 行醫道 人命關天 責任重大 時間就是生命 而且實踐性很強 不得有誤 務必準確規範 快捷高效 一絲不苟 精益求精 確保醫療安全 和諧醫患關係 況且道行很深 潛力巨大 尚有許多未知數 需要長期繼續教育 考核培訓 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其五醫院知識分子聚集 專業技術人員敬業愛崗品質 積極進取 攀比競爭意識強烈 專業進修 學術論文 課題研究 職稱晉升 便成為一生追求的必經之路 不辭辛勞 也從不歇停 方可到達光輝的巔峰!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可愛可敬!


說醫悟道


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分為初、中、高級職稱。

高級師(副高級主任醫師、高級主任醫師)

職稱都是需要通過國家衛生考試,再由衛生部門頒發證書。都是從最初級考試開始,按學歷,專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不同學歷考試年限不一樣。比如本科,畢業一年可以考初級師,取得初級師後在衛生醫療崗位工作五年才能接著考中級。不能跳級考試。

總而言之,醫生的職稱代表著他的工作經驗、工作年限、水平、執業資格等。而且醫院屬於醫療機構,由衛計委管理,必須招聘合法取得執業證書、衛生部門頒發的醫護人員。所以醫院的大夫都是有職稱的。



上進的藥師


我覺得,首先得說這個考職稱規則限定的時代性,當時肯定沒考慮到現在大學這麼普及,當年的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鳳毛麟角,很多的老醫生可能只有中專文憑,這就限制了他們晉級高級職稱。

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考職稱只要刻苦點,熬年頭,總有一天輪到你。


一塊純木


並不是醫院所有醫生的職稱都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向大家介紹過了醫生的成長之路:醫學生-見習醫學生-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住院總醫生-主治醫生-副主任醫生-主任醫生。

不同級別的醫生,擔負的責任不同。同時,一個醫院的正常運轉,也需要不同級別的醫生。

醫院和醫生的正常工作流程是這樣的。一個主任醫生或者副主任醫生(高級職稱),帶領一名主治醫生(中級職稱),再加上一名住院醫生(初級職稱),組成一個醫療小組。
主任醫生或者副主任醫生總負責制定病人的治療計劃,主刀患者的手術,並且會出門診坐診,收治病人。

門診工作是非常難的,醫生要在十幾分鍾,甚至是幾分鐘的時間內判斷病人的病情,制定出治療策略。考慮一個病人是簡單的疾病,在門診開藥吃就行,還是一個複雜的疾病,需要收住院治療,非常考驗醫生的水品,因此坐門診的醫生都是需要有大量臨床經驗的老醫生。因此,坐門診的醫生基本上都是主人、副主任醫生和有多年經驗的主治醫生。

住院醫生這個名字已經很形象了,可以理解為只能在住院部待著的醫生。當門診的主任、副主任收一個病人住院之後。住院醫生就要去病房詢問病人的詳細情況,書寫成病歷,向主治醫生和主任、副主任醫生彙報,然後執行他們的命令。年輕的住院醫生在上級醫生的監管下,在收集病歷、執行上級醫生的命令中不斷積累經驗,獲得成長。


所以,你在門診,都是看到那些上了年紀的高級醫生,但是你到住院部一看,全是年輕醫生。當病人住院之後,每天基本上也就只能在上午查房的時候看到高級醫生了,其他時候,都是在和初級醫生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