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有關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錢徑2.2-2.6釐米,重2-4克。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為滿文鑄造錢局名,如泉、源、蘇、河、廣等。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吉語背文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歷代古泉所僅見。

清代錢幣特點:一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鑄量大而形制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年號錢均稱通寶,錢文:皆為工整楷書,讀法均對讀,除個別例外。

嘉慶時出現了一些楷書錢文,如嘉慶萬壽楷書大錢,有光背及背巨星二式,可能是西南地區所鑄。按清初以來的制錢不講究書法,但嘉慶寶黔局小平卻有一種楷書錢文,寫得清秀工整,令人耳目一新。嘉慶錢背還出現了草書錢文,如嘉慶通寶背桂桂、康康、壽壽,均是右楷左草,估計也屬宮錢性質。

另有嘉慶通寶背滿漢文桂寬緣折二型錢,鑄工甚精,真品存世不多,其母錢則僅見一枚。桂雖是廣西省簡稱,但看此錢製作還出於中央戶部,據傳與上述嘉慶背桂桂等錢均懸掛於後妃寢宮之中,以寓早生貴子之意。

古代的花錢,有一少部分來源於宮廷,這部分花錢被人們稱之為宮錢。宮錢的使用源於唐代,到了清代,宮錢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當時宮錢是用官爐鑄造,主要用於皇宮的節日慶典裝飾,每年臘月負責鑄造宮錢的部門都要把一批精鑄的宮錢送入皇宮,作為宮燈的錢墜。我們在2013年見到的清代宮錢,一般正面是年號,背面是天下太平、八卦圖、或者吉語等等。在這些宮錢中,正面是年號,背面是八卦圖的上樑錢是最為典型的一種。宮錢與民間花錢的最大區別在於,宮錢使用的銅質是精黃銅,而且製作也非常精緻。

嘉慶通寶雕母

其直徑28毫米,穿徑6毫米, 重7.5克。錢體呈暗褐色包漿,鏽色得體、自然,質地為精質黃銅生坑品。 定該錢為雕母,有三點依據。

一、該錢雖是入過土的生坑品, 略有鏽斑(不是砂眼),但文字細瘦高挺,筆畫間無粘連, 字畫呈下寬上窄態勢, 字口如斬, 稜角分明。

二、該錢徑比同版別流通錢超大4毫米,輪緣、地張微有弧狀隆凸,穿孔有異普通寶陝小平錢,且面孔小背孔大,非常突出。

三、該錢人工刻鏤痕跡明顯,一定是經過雕工精施過, 符合"祖錢(即雕母)乃用上等銅料雕刻而成"的特徵。錢幣大家鮑康在《大錢圖錄》中說:"每改元鑄新錢, 先選至潔之象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待郎鑑定, 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 錢幣大師的論述說明,祖錢是非常珍貴的,是用來翻砂鑄母錢用的,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範。可見祖錢(雕母)為數至寡,至今難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