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黃河筏工的歲月之歌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呀糧川。哎嘿……”8月29日,在沙坡頭旅遊景區,傳來筏工嘹亮且有地方特色的歌聲,遠遠看去,羊皮筏子悠閒地漂盪在黃河上,就像一葉扁舟隨波漂流。

在沙坡頭,羊皮筏子作為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和水上運輸工具,已演變成遊客在黃河上觀光體驗的必選項目,是中衛旅遊的特色之一。

高亢的黃河小調,古老的羊皮筏子,黝黑健壯的黃河筏工,描繪出一道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風景線。

然而六十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黃沙漫漫,寸草難生,沙進人退。上世紀50年代,國家修建包蘭鐵路,為了保證包蘭鐵路沙坡頭段的暢通無阻,國家把防沙護路的重任交給了當時的中衛縣固沙林場。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科技工作者、治沙工作者與中衛人民一道,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核心的“五帶一體”治沙模式,成功縛住了滾滾流動的沙龍。自此,來自世界各地的治沙科技研究人員絡繹不絕到沙坡頭參觀、學習。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衛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縣市之一,沙坡頭獨特的自然風光才被更多人所瞭解。

57歲的童發信原來就生活在沙坡頭腳下,為了發展旅遊,他們整個村子搬離了出來,並率先在沙坡頭旅遊景區經營起羊皮筏子,吃上了“旅遊飯”。童發信在沙坡頭旅遊景區當筏工已有30餘年,他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大家都是靠掙工分換糧食,家裡有7個兄弟姐妹,生活困難,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父親只能劃羊皮筏子從上游拉煤塊和羊糞賣錢養家。作為家裡的長子,童發信早早和父親一起劃羊皮筏子賺錢貼補家用。

“1987年,沙坡頭旅遊景區正式對外經營,為了生計,家裡的其他三個兄弟也在景區當起了筏工。最初景區只有10餘名筏工,每名遊客乘坐一次羊皮筏子收一角錢或者兩角錢。隨著沙坡頭旅遊景區知名度的提升,到沙坡頭遊玩的人越來越多,乘坐羊皮筏子的費用也從最初的幾角錢慢慢漲到現在的幾十元。”童發信說,自從吃上“旅遊飯”,家裡的生活條件也逐漸改善了,上世紀80年代末,家裡添置了摩托車和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

“在沙坡頭旅遊景區當筏工,不僅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還不耽誤農活,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也不怕工資拿不到手。”童發信說,起初沙坡頭旅遊景區只有羊皮筏子、騎駱駝、騎馬這些項目,男的在景區當筏工,女的牽駱駝牽馬,一年下來收入比在外面打工掙得多,沙坡頭旅遊景區的發展讓他們看到了旅遊業的巨大前景,這一干就是幾十年。童發信向記者透露,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筏工每人每年的收入就達七八千元。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沙坡頭旅遊景區堅持“年年有亮點,年年換新顏”的發展理念,圍繞沙漠和黃河大做文章,讓沙坡頭旅遊景區一年一個樣,年年有變化。如今,沙坡頭旅遊景區不僅有羊皮筏子漂流項目,還根據遊客的需求開設了快艇、摩托艇、黃河飛索、黃河衝浪、滑沙等特色項目,變觀光旅遊為體驗式旅遊,增強了遊客的參與性和新鮮感。

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水上項目部經理周曉兵告訴記者,現在沙坡頭旅遊景區工作人員近1000人,僅水上項目就有工作人員185人,每日接待遊客量最高能達到8000人次左右。

“我們不僅要讓遊客玩好,還要保證遊客的安全,每次把遊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心裡的石頭才會落下。”童發信說,大家都知道保證遊客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他們每次出發前都會向遊客講解清楚注意事項,把遊客服務好。

“如今,在保證顧客安全的前提下,不僅會和遊客拉家常聊天,還會為遊客唱《寧夏川》《綠韭菜》等民歌為遊客助興,遊客高興了會為我們點贊,離開時還會對我們說‘謝謝’‘ 辛苦了’,我們覺得很幸福。”童發信笑著說,現在,不僅他的兒子在景區開快艇,家裡還靠旅遊經營起了農家樂,除了每年當筏工有八九萬元的收入,家裡還有其他收入,現在生活富裕了,天天都像過年一樣,每家每戶都有了小轎車。(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劉佳 實習生 楊婷 葉芳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