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有人說廣東是中國近代出人才最多的省份?

用戶22866811073



wu吳金泉


事實的確如此!

在中國近代,廣東的先賢們是涵蓋各個領域的,他們對中國歷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身為廣東人,每次想到這些,心中都有滿滿的自豪感!

廣東近代名人,最著名的就是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先生了。此外,還有思想先賢康有為、梁啟超、廖仲愷、彭湃等;

愛國將領鄧世昌、蔡鋌鍇、蔣光鼐、謝晉元;音樂藝術方面,有肖友梅、冼星海,國學大師饒宗頤;武術上還有廣東十虎、葉問、李小龍......

而在科學界,廣東的科學大咖更是中國近代科學界的一股泥石流!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國航空之父——馮如、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地理學家——黃秉維、建築學家——梁思成......

廣東之所以能在近代誕生如此多人才,跟近代廣東的對外貿易是密切相關的。廣東在清代一直是中國與外界交往最密集的地區,在清朝的“一口通商”政策下,廣州城成了中國唯一的對外窗口。因此,對外界瞭解最多,最先接受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的,也正是廣東人。

當時的廣東,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成為了中國近代進步的搖籃!而許多廣東先賢也就是這樣,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和膽識,成就了廣東近代的輝煌,推動了中國的進步!


這些歷史要讀


一富二通三神奇的廣東,人材輩出,從袁崇煥海瑞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劉麗川孫中山葉劍英……,用全球視野引領天朝走向世界,從鄭、徐、唐、莫四大廣東買辦開創了滬上文化並影響至今,七個中山佬首創的黃豆選址法,打造了南京路開創上海的繁榮,天字碼頭由容閎薦登駛向大洋彼岸的107位留美廣東幼童,開出洋留學之先河.鄭正秋蔡楚生黎民偉鄭君裡黃霑……等廣東影人,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蕭友梅冼星海馬思聰等廣東音樂人.開創了中國的音樂事業.



開埠滬漁村粵上皇


大錯特錯。

一般認為,湖南才是近代中國最湧現人才的地方。基本上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傑出人物,都是來自於湖南。

舉例來說,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革命時,反清領袖中有一大半都是湖南人。

同盟會(也就是國民黨的前身),其創立者黃興和宋教仁也是湖南人,他們起到的作用不亞於廣東人孫中山。

至於我黨早年的領袖,諸如毛主席、彭老總等人,也都來自於湖南。

除了這些革命者以外,晚清朝廷的著名改革者、官員諸如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曾紀澤、譚嗣同等人,都是湖南籍。

總而言之,和湖南接連不斷湧現出的人才相比,廣東人實在是相差一籌。

那麼,湖南何以成為近代中國人才的搖籃呢?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這仍然是地域原因。湖南和上海、廣東不同,鄉土關係非常濃厚,在本土奮鬥是不需要拉攀同鄉關係的,因此大家很少投身抽象的理論,而是專注於實用的領域。

無論是清朝末年的改革,還是後來的革命,本質上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因此,湖南才會出現如此多的、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走向的人才。

當然,以上觀點的提出者是美國學者裴士鋒(Stephen R. Platt),他有一本名為《湖南人與現代中國》的專著在討論這個問題。


HuiNanHistory


廣東近代人才輩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開放。

造成思想開放原因就是近代最早的通商開埠省份,清代中葉起就是一口通商。一來外來工業文明的文化極大的影響了當地百姓,二來同時兩廣都是清政府掌控最弱的地方(限於交通困難,管理困難),三來廣東受清朝落後遊牧文化影響較輕,自身漢文化傳承較多(從粵語的中古發音、到獨特的宗族傳統祭祀文化)。

從選幾個行業來分析下響噹噹廣東名人:

政治: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孫中山老生常談,就不拿來獻醜了),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動黨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選舉中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

李光耀從小就是學霸一枚,在英國留學期間,未通知父母就與柯玉芝結婚。後來成為新加坡的開國總理,地位上與我國太祖相近。區別是李光耀不是實實在在經歷過戰爭年代的,是依靠選舉上位的。

確是粵人之菁英!

武術:

中國武術第一人非李小龍莫屬,李小龍開創了截拳道,提出了無限制格鬥(美國稱UFC,日本稱K-1聯賽)

正是李小龍在美國的打拼,才讓中國武術享譽全球。只要在美國隨便一問,第一個想到的中國人是誰?必然是李小龍,外國武術迷都會“啊噠,啊噠”模仿李小龍。

真乃粵人之翹楚!

軍事:

第一人當屬鄧世昌等管帶,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州番禺(今海珠區)人。

擔任“致遠”艦管帶。在艦艇重傷,彈藥盡空的危急時刻,依舊臨陣指揮,命艦衝向日艦旗艦“吉野”號,決意慷慨殉國,要與日寇同歸於盡。但遭到日本魚雷暗算,與全艦水兵戰死黃海,與“致遠號”沉沒海底。諡“壯節”,追賜太子保銜。

實屬粵人之驕傲!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變革之路,有人曾今這樣總結道: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廣東人革命。

當然,整個中國近代史的變革之路,都是全國人民共同參與的,每個地方都有流血犧牲,沒出過錢也出過力贈過糧扛過槍,革命更是整個國家為之付出的犧牲。我們不否認每個地方的付出和價值,這個也像美食一樣,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文化特點和特色。



如果按近代史來說,廣東確實是人才最多的地方,這也跟他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環境相關。

從地理位置來說,歷史上廣東都是是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廣州是清代唯一一個沒有中斷對外經商的港口,即便是受到朝廷封關鎖國的政策影響,也依然能夠接觸到一些外來信息,包括外國人的思想,他們的物件,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最深。

很多較為富裕的家庭都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留學,如詹天佑等這些留學歸來的學生後來都在相應的行業為我們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另外廣東遠離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不像其他城市有點風吹草動朝廷就派兵鎮壓,廣東距離政治中心遠,朝廷如有什麼動作,從下達指令到真正執行都要一段時間,這無形中給革命的思潮成長提供了條件。

另外港澳在當時都是外國人的租借地,朝廷不能動,更是給我們的革命先輩們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大大降低了革命失敗的風險。



虎門銷煙,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三元里抗英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反侵略,康梁的維新運動,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可見這些歷史事實都能足夠說明廣東開風氣之先,所以近代人才也較多。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看了大家那麼多例子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論述一下。首先我認為廣東的崛起是代表海洋經濟,海洋文明壓倒了古老的大陸文明、運河文明的結果。


我們中華文明最早孕育於中原黃河流域,以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黃泛平原地區是人類最容易開發的。

此時的氣候也比較適宜,人類砍伐了大量的樹木用於生產生活,結果中華文明第一次發展讓本來鬱鬱蔥蔥的黃河流域變成了黃土高坡,此時的中華文明是典型的大陸文明,農耕文明~自給自足,男耕女織。


後期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南下北上,江南地區成為了第二個經濟中心。此時的大經濟區都是長江流域或者京杭大運河經過的地方,通過水路運輸食鹽、茶葉、糧食等必需品。蘇州、杭州、南京由此崛起。

因為古代沒有如今完善的炸山通橋挖隧道技術,修建公路成本實在太高,河流成為物資轉運的主流。運河兩岸商販雲集,朝廷設點,碼頭區迅速發展為城市群,經濟圈。青幫就是由"漕幫"孕育而來,他們就是最早的碼頭工人。當時的江南,當鋪、賭場、茶館、妓院林立……《金瓶梅》描寫的就是經典的江南運河經濟,西門慶就是掌管漕運的小官吏,此時的中國正被運河文明所領導。


近現代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廣東這個之前的流放之地…逐漸進入了國人視野,迎來了興盛期!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廣東擁有的海岸線是全國最長的,廣州還是開放時間最長的唯一通商口岸,而那時上海還沒有出現。
歐洲工業大革命後,造船技術日新月異,手搖小木船逐漸被蒸汽機推動的萬噸巨輪所代替,海洋文明正式到來!想想看~一條萬噸,甚至幾十萬噸的大鐵殼船其運輸量要等於以前漕幫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工作量,運河那淺淺的河床又怎能開得進嗚嗚作響的""鐵甲怪獸""?而體積更大的巨輪則代表著更大的經濟實力和武裝力量!
此時…擁有完美的深水港成為全世界帝國的不二追求,俄羅斯為此不惜和鄰國土耳其、瑞典打了幾十年的戰爭來爭奪出海口。英國、美國、法國也在全世界到處搶奪優良港口~可以說,廣東的崛起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藍水文明已然到來。環顧全世界沒有一個強國是內陸國家,沒有大港口,礦產、食物、石油、大型機械都無法運輸。全世界的大港口都是發達城市,東京、新加坡、阿姆斯特丹、上海…而廣東擁有香港、澳門、廣州、汕頭、湛江、茂名…等諸多港口…它們不斷地為廣東…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經濟紅利和文化影響。自然…海風孕育下…廣東人"敢為天下先",自然…廣東會是新思潮的誕生地並人才井噴,因為眼界打開了,不會再侷限於中國一地,而且廣東還有幾千萬遍佈全球的華僑。他們在近現代不斷地影響中國的歷史發展,沒有他們~孫中山《同盟會》不會成立,沒有他們~抗日戰爭不會有那麼多後勤援助,不會有飛虎隊,沒有他們~改革開放不會那麼順利…可以說廣東的發展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必然。


亞哥的海灘


我是廣東人 我覺得廣東人真的不要被標題和評論的內容而有所驕傲 人才哪兒都有 也不是廣東特別多 我覺得樓主這標題有點地域挑撥的味道 在這麼開放的地方發表帶有地域性和針對性的話題公開讓人評論 不知道是無知還是有意~其目的很耐人尋味!廣東近代也沒多少人才 也就那些耳熟能詳的人 再說沒有意義 廣東人都是想過自己的生活而已 那些名人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除了李小龍 李光耀 李嘉誠 這幾個和我同姓之外 別的和我沒有任何關係 我以我是我爸媽的兒子 我是廣東人而自豪 我更加以我是中國人而驕傲!!所以請樓主不要再發表分裂中國人的話題了 我會覺得你很陰險~廣東近代多不多人才和我和你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呀 討論來有意義嗎?意義何在?你能讓廣東人才變少一些嗎?你能讓海外僑胞說話都帶有北京腔嗎?你能讓孫中山 洪秀全 李小龍 葉問 李嘉誠他們說自己不是廣東人嗎?你不能呀 那你討論來幹嘛?為什麼多人才不會百度查呀?哪個地方沒有人才呀?挑廣東來說幹嘛?給廣東人抹黑?讓別人仇視廣東?你嫉妒廣東人嗎?你是故意還是白痴?你不怕生的兒子沒屁眼嗎?


有冇搞錯呀


廣東近代出人才較多,源於由於清中後期積弱,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北部迅速向南方傾斜的結果,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曾國藩李鴻章實際是黃河以南中國的實際控制者,而兩人很奇怪從來不來廣東干政廣東事務,實際上近代清中後期廣東包括廣西實際就是當時世界經濟的三不管的中立區,東西方的貿易大部分都在廣東進行,由於是自然經濟無王管狀態,貧富分化在廣東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西人賺到錢大量建教堂及基督教學校,土豪賺到錢也大辦學堂,大辦中學與大學也是廣東地區最早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地方,中大華工的前身嶺南學府就比清華北大早得多由英國人開辦的高等學府了,由於小學中學大學這套西方教育體制比內地清朝時代搞得比北方地區早很多,所以廣東地區早其他地區出到非常出色的人才,就可以理解及順理成章了,早期到歐美做勞工及留學也是廣東人最多,也是為廣東地區崛起眾多人才打下基礎的。


喜喜羊羊喜喜人


其實,每一個地方都有大量“人才”的種子,但這些種子需要在當地具備了相關氣候才能萌芽冒尖。廣東就是因為遠離帝都的緣故,在晚清和近代形成了這種“適合”的氣候。

人才的多寡,不取決於所謂的風水,而是政治地域的變化帶來“氣候”的改變。秦磨和三國時期,連賣肉的張飛樊噲都能是“人才”了,這就是特定的政治氣候結合地方環境所致,若在平日,他們也只能一輩子都是個屠夫。時勢造英雄,同樣也會是“時勢孕能人”。

在整個古代歷史中,廣東一帶的“人才”一直處於鳳毛麟角的狀態,這同樣不說明古代的廣東就缺乏能人,政治機遇和運氣都遠離“偏僻”的廣東,多少能人都會被埋沒了。

事實上我們不能說“廣東近代”的人才最多,當時南方的整個政治格局和經濟發展、對外交流狀況,決定了以南方為主的新思想萌芽,南方各地精英紛起是相輔相成的局面,無法彼此單獨割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