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失去的二十年”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完蛋了”、“日本從此以後將瀟灑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紀的英國”等論調開始取代“日本神話論”、“21世紀是日本的世紀”、“日本是不可戰勝”等論調。尤其是2001年3月,已經年逾八旬的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親自上陣,宣稱日本經濟面臨崩潰,正式拉開了“日本經濟崩潰論”的序幕。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日本失去的十年”源於1991年,當時日本房產泡沫破裂、樓市崩潰,國內經濟陷入困局,也有人稱為二十年。日本經濟界將1993年稱為“厄年”,用來形容經濟蕭條、政治腐敗之嚴重。當時的日本報紙更形容日本國內經濟為“好消息難聞一件,壞消息常聽八九”。有著“日本經濟內閣”之稱的經團聯則聲稱:“這將是戰後最長的一次蕭條。”

1998年,田原總一郎、山田厚史兩位記者寫了《日本再敗北》一書,“失落”成了日本國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2000年,日本智庫“21世紀日本的構想”懇談會發表一份報告稱:“泡沫經濟的破滅不僅在經濟領域產生了腐蝕作用,而且蔓延到政治及社會領域,甚至包括我們所賴以安身立命的價值感和倫理規範。我們還未來得及在國民中形成一個富裕社會所應有的倫理道德觀念時,就經歷了90年代的挫折,被捲入全球化的時代大潮中。”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2008年出版《大衰退》一書的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這樣描述日本在“失去的十年”裡所承受的經濟損失:“這是人類在和平時期裡所受的最大一次損失。泡沫經濟的破滅使日本一共損失了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過去三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量。”

2011年1月,日本央行發佈數據稱,日本該年大型製造業信心指數下降,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第一次。

2012年1月16日,日本央行發佈的地區經濟報告顯示,日本經濟復甦處於停滯狀態。9月14日,日本經濟財政擔當相古川元久向相關閣僚會議提交了9月份月度經濟報告,報告對整體經濟形勢的評估為“回暖趨勢出現停滯跡象”,連續兩個月作出下調。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除了日本國內“宣揚”日本經濟衰退的現象,國際上也附和著這種說法,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際上也在唱衰日本。

1999年6月21日,美國《時代》週刊以“日本綜合症”為題撰文,奉勸人們不要在日本的復甦問題上下注;12月28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刊登了《日本仍是發達國家中的‘病號’》。

2000年1月3日,德國的《明鏡》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告別儒家學說”的文章,稱:“這次幾乎沒有人敢預言日本經濟會轟動性地東山再起。表明經濟迅速、持久復甦的信號似乎很弱,而且往往充滿著矛盾。”

對於國際上的唱衰論調,日本國內不但沒有反擊和恐慌,反而應聲附和,略顯蹊蹺。不得不感嘆日本國家戰略選擇的“高明”。

在普遍唱衰的背景下,日本經濟真如預見的那麼糟嗎?

“全球最大債權國”

2011年8月28日,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日本問題專家唐淳風發表文章稱,今天世界上,在日本本土國家之外,還存在“1.8個日本”。這“1.8個日本”即是日本的海外資產和海外產業。“1.8個日本”是日本的雄厚“家底”,在對其經濟地位、經濟狀況進行判斷時決不能忽視。可以說,日本是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紅利的國家,而且只有日本。

2012年2月16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1年日本對外投資額達11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2.1%。日本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收益比上年增長34%,達到38136億日元(478.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來自海外子公司的企業分紅收入實現25000億日元(約合312.5億美元)的順差,同比增長6%,連續8年保持增長。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其中,日本三井物產(屬三井財團)、三菱商事(屬三菱財團)等七大綜合商社在2011年對外投資總額達3.18萬億日元(約合397.5億美元),大幅超過歷史峰值2.35萬億日元(約合293.8億美元)。並且,這七家公司2011年來自海外子公司的分紅收入就超過125億美元。

2012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的《2010財年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查》顯示,當年日本海外法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總計18599家,工作人員499萬人,日本全產業海外銷售額達到183.2萬億日元(約合2.2萬億美元)。

5月22日,日本財務省公佈2011年底海外資產負債餘額。公佈資料顯示日本企業、政府和個人持有海外淨資產253.01萬億日元(3.1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時隔兩年再次實現增長。日本連續21年保持全球最大債權國位置。

6月14日,《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引用日本銀行業巨頭瑞穗金融集團首席執行長佐藤康博的話:“日資公司感覺自己別無選擇,唯有奮力開闢海外市場。”該報更是認為,受充裕的現金儲備和日元走強推動,日資公司正掀起日本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熱潮。

“絕望裡的驚喜”

事實上,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裡,已經利用所謂經濟低迷完成了經濟轉型。


日本東京大學青年學者卞恆沁曾說,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在“最深的絕望裡”裡發現了“最美麗的驚喜”。1989年,日本四大證券公司在歐洲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的77.9%為擔保債券,其中87.1%面向日系企業發行,足見日本企業海外生產之規模。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00年日本海外企業生產率增長14.5%,海外企業的銷售總額高達13162億美元,全部產品的80%都在當地銷售,只有20%回銷國內。

人們普遍認為,GDP可以很好地說明日本在1991年以後的10年中失去的經濟優勢,這也是形成日本“十年低迷”“失去的十年”認識的統計基礎。然而,若論GNP(國民生產總值,1994年改稱為“國民總收入”),日本經濟卻沒有那麼糟糕。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1991到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年均增長3.1%,淨資產年均增長13.9%,均高於同期日本GDP增幅。更為可怕的是,到2000年的前5年中,日本投到設備技術開發和刺激生產上的資金已經高達1000萬億日元,約合9萬多億美元。20世紀90年代,日本擁有的美國國債達2000多億美元,對外的純資產金額為8910億美元,是居第二位的德國1818億美元的4倍多。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達到2.9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的75%;海外淨資產1.5萬億美元,超過我國GDP總量;海外製造業銷售額4348億美元,與日本出口相當。

日本經濟在90年代取得了GDP年均增長1.5%的成績,其經濟總量在十年中總計增長了10%。2002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約為4.8萬億美元,約合40萬億人民幣,次於美國的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從未讓其失業率上升到5.5%以上。

日本泡沫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關起門來做大事?

常駐東京的愛爾蘭記者、作家和經濟評論員埃蒙芬格爾頓2012年1月8日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文章寫道:“自‘失去的十年’開始後,東京建造超過500英尺的摩天大樓有81棟,相比之下,紐約64棟,芝加哥48棟,洛杉磯有7棟。”

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享受著“失敗者”的喜悅,香港《每週財經動向》曾在2003年11月17日的文章中說:“今天你若去東京,穿行在銀座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車流中,很難想象這裡會與‘經濟危機’聯繫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