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麼通過財務報表對公司股票進行估值?

孤獨的雪球


拿打牌要看自己的牌,來類比財務報表對股票估值的判斷,的確有一定道理。我結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談談如何通過財務報表來進行公司股票的估值判斷。

公司是不是值錢,歸根結底要看公司能不能賺錢。賺錢的衡量有兩個角度,一是現在已經具備的賺錢能力,二是將來潛在的賺錢能力。某種程度上來說,潛在的賺錢能力更重要更關鍵。因為假設市場是有效的,那麼已經體現出的賺錢能力,就應當體現在了當前股票的估值當中,也就是靜態的,只看這一點,沒有向上的空間,分析他也意義不大。

所以,我考慮的重點是潛在的賺錢能力,簡稱潛力。主要看兩個指標:

第一,主營業務利潤率

如果公司業務的利潤率太低,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公司就要賠錢,要虧損,從估值角度,這樣的公司是不能買的。而如果利潤率比較高,公司只要擴大生產,就可以快速增加利潤,公司的估值會快速上升。

因此,業務利潤率是決定公司估值的重要指標,或者說是基礎性指標。我個人的經驗,這個利潤率不能低於20%,最好在30%-50%之間,最好近三年利潤率在穩步上升。

大家可能會注意到,這裡面我還設置了一個上限,為什麼?因為利潤率太高,會面臨兩個風險:一是大量競爭對手可能湧入這個行業,從而導致利潤率迅速降低,對公司不利;二是行業整體可能滑坡,俗話說,水滿則溢,盛極而衰,一時的偏高利潤率不是好事。

第二,主營業務利潤

從財務核算角度,淨利潤容易進行調節,而主營業務利潤的調節相對比較困難,可操作的方法不會太多。在主營業務利潤率變動不大的情況下,看業務利潤實際上就是在看主營業務收入,而在很多時候,看收入比看淨利潤還有價值。

我個人喜歡使用的經驗公式是,以年主營業務利潤的20倍,作為合理的估值水準。比如,某股票年主營業務利潤是2億元,那麼他的合理估值就是24億元。市值低於這個數字,就可以認為是低估。

當然,財務報表能夠告訴我們的東西還有很多,用於估值的方法也還有很多,需要大家共同去進行探討。說不定,你們的思路更有價值。


沉默的磚家


1.相對估值方法

相對估值法簡單易懂,也是最為投資者廣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淨率(PB)、EV/EBITDA倍數等,它們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收益

市淨率=每股價格/每股淨資產

市銷率模型=每股價格/每股銷售額

EV/EBITDA=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2.絕對估值方法

其理論基礎是公司價值等於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貼現值,這種折現思想來源於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MP)。三種主要的辦法:實體現金流量模型、股權現金流量模型、貼現的自由現金流量模。

實體現金流量模型

實體現金流量是企業全部現金流入扣除成本費用和必要的投資後的剩餘部分,它是企業一定期間可以提供給所有投資人(包括股權投資人和債權投資人)的稅後現金流量。

股權現金流量模型

股權現金流量模型是用權益資金成本(股利收益率加資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東的必要收益率)對股權現金進行貼現,股權現金流是公司在履行了各種財務支付義務後所剩餘的,並且可以向公司股東提供的現金流量。這與下面的自由現金有較大的差別。這個模型在理論上簡單,但現實操作中卻存在一定困難。主要在於股權現金流相當於當年公司能夠拿出的最大現金量,並沒有將公司下一年的資本品更新和重購考慮在內。因此模型除了應用於沒有固定資產投入的金融機構,無法運用到其他類型企業。

貼現的自由現金流量模型(DFCF)

自由現金流量貼現模型是根據市場公允的貼現率對自由現金流量進行貼現,確定公司的內在價值。此模型由於考慮了公司長期的競爭優勢,在實踐上取得了非常的成功而在近年來得到廣泛的關注使用。



與相對估值法相比,絕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能夠較為精確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如何正確的選擇參數則比較困難。未來股利、現金流的預測偏差、貼現率的選擇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估值的精確性,建議將兩者結合運用會更加準確。


華爾街見聞


對公司股票進行估值,沒有那麼簡單,並不是簡單的用個指標,例如PE(市盈率)、ROE(內含報酬率)等,就能計算出來公司的價值。當然,也不是隻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就能搞定的。個人覺得想要估值的話首先應該搞清楚的問題是公司發展到底目前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以及內外部環境對其未來發展的考量。下面就發展階段的問題,簡單說說。

發展階段

財務報表很多時候只反映了過去歷史的記錄,很難通過分析舊的記錄來預測到未來的走向。但是如果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的話,財務報表分析還是有點用的。

比如說,規模足夠大的企業,經營模式、銷售的產品等所有因數都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就應該更關注目前的這種狀態到底什麼時候會被顛覆,社會在發展,誰也不敢保證,一直穩坐老大的位置,十年前諾基亞,摩托羅拉十年後華為,小米;從財務報表分析的角度來說,對這些具有市場霸主地位的企業,最應該關注的重點就是毛利率下降的問題。收益生命期有限,目前是否在加速致命。

再比如說,初創期的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管理團隊思想先進,最缺的就是錢,最害怕的是自己的股權被稀釋。投還是不投,最該關心的其實不是財務報表而應該是領頭人的理念。這種企業前期可能幾年都是虧損的,經營收入可能今年十萬,明年就是上百萬,上千萬。根本無法用財務報表簡單分析就能得出單向性的結論。但是可以分析具體的單項潛質業務的財務數據,來預測這種業務擴大化以後能給公司帶來的收益。

好了,謝謝聽我在這胡扯,一點個人見解!


財經奧迪特


簡單點咯,僅僅是財務報表估值,你當然不能將財務報表當做聖經,世間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我們就事論事,簡單明瞭。

一般財務報表估值,很多人,學過財務管理的都會告訴你,估值是一個相對比較的過程,怎麼比較,和歷史比較,和同行業比較,行業和行業還要比較。在投資上面,實際上就是一個概念,機會成本,你有一筆錢,投資了房子,可能短期內你就買不了股票了,你買了消費品的股票,你就沒有剩餘再去買通信設備商的股票了。這就是一個機會成本,橫向比較找到最合適的。所以,在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的字典裡面,他是從整個可購買證券的角度來看的,從來不把債券和單項資產排除在外。

如果你有了債券這個選擇,你就知道國債收益率是最基礎的收益率,市盈率是市值除以淨利潤,如果掉個頭,淨利潤除以市值,就是資產回報。利息除以債券的市值,就是債券的回報。所以你買了國債,假設國債回報率3%,你可以假設這種情況下沒有風險,國債總能兌現的。所以買股票的投資收益率必須要高於3%,那麼具體到什麼程度呢?

格雷厄姆的觀點就是15倍市盈率,也就是投資回報率高於6.67%。這個投資回報率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呢?有人統計了美國股市的整體估值震盪幅度,大多數時候,傳統如標普500都是圍繞15倍市盈率上下波動,至少在過去半個世紀經常如此。

傳統標的的估值就是如是簡單,國債收益率有時高,有時低,即使美聯儲零利率,國債還是在2%到3%幅度。所以只要找到一個歷史恆久的均衡參考市盈率,照此辦理。

另一方面,是格雷厄姆之後的,有一本書,祖魯法則,來自於吉姆斯萊特。這位投資大師並不成功,1975年,由於石油危機導致的滯脹,他投資失敗了。當時巴菲特還沒有實施成長股投資,而那幾年巴菲特的收益率也下降到5%。在黎明前,吉姆斯萊特倒下了。但是他的一個基本理論被保留了下來,並且後來被彼得林奇到處套用。

原理推導很複雜,簡單說,未來一個公司盈利增長率3-5年是20%,那麼這個公司就20倍市盈率為合理的,如果50%,那麼50倍。可以說這個方法並不適合低於滯脹,因為沒有格雷厄姆的資產安全性分析,但是很適合很多新興的行業。很多成長股都是遵循這個簡單原則被人估值。

未來現金流量淨現值,需要你更加專業,普通人,你就這兩個原則,有條件的,多學學資產安全性方面的知識。


凱恩斯


進行股票的估值方法有很多,可以分為相對估值和絕對估值兩種方式。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絕對估值的方式過於複雜且不易操作,一般來說會選擇相對估值。相對估值有很多方式,我們使用比較多的就是PE(市盈率),PB(市淨率),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等。

投資者自身的能力和關注點不同,導致使用的方式也會不同。

我個人比較喜歡使用PE,首先計算簡單,然後對比容易,最後和EPS(每股盈餘)配合使用可以比較直觀的計算合理價格。

在瞭解我的這種方式前,大家必須要了解一個公式,股價=PExEPS

股票的合理價格就應該是合理的PE與合理的EPS的乘積,那麼如何計算合理的PE,當然不是看炒股軟件,這裡有三種方式供大家選擇。

1、通過無風險利率,一般來說就是10年期國債利率,大概在5%左右,然後考慮風險利率,我國現在的風險利率並沒有權威機構做過詳細統計,但是參考成熟市場美國的風險利率大概在3%左右,那麼合理PE大概就是12.5.

2、通過平均ROE計算,這樣不同的公司就會得出不同的PE,一般我會使用之前五年ROE的平均值,那麼最終的合理PE=1/ROE均值。

3、行業或板塊的中位PE

三種方式各有各的特點,第一種是市場平均合理的市盈率,第二種是企業最為合理的市盈率,第三種是行業比較合理的市盈率,這個按照自己最認同的方式使用。

在介紹了合理PE的情況下,我們再來了解合理EPS,相對於PE,EPS的計算更為容易,就是之前五年EPS的均值,當然大家也可以以最近財報數據前四個季度的值計算。

知道了合理PE和合理EPS,就可以計算出合理股價。但我個人認為,這個合理股價只是計算出成長的部分,而其現在的淨值部分並沒有得到體現,我會在這個合理股價的基礎上加上淨資產的60%,最終的估值公式應該如下。

估值=PExEPS+每股淨資產x60%

當然我的估值方式並不一定適合大家,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情況計算自己認可的估值。


小馬說券


股價是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估值也就是毛估估!馬雲18個人時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主要靠直覺!因為那時阿里沒收入!



於文澤


首先,我認為這家公司得有20年以上的成功經營歷史,我才能認為其未來有約20年的存續期,公司過幾年就可能關閉了,我是不會投的,其次,過去三年分紅回報必須有接近5%,且每年略有增長,再就是毛估估大概大概,未來三年也有過去三年這樣每年都略有增長地分紅。最後將淨利潤乘以20(年),得出未來三年可能達到的市值,股票差價加上分紅的就是我的投資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