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數次北伐之中前期最為順利的,而街亭之戰也是第一次北伐中最為重要的一戰,因為馬謖丟失了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這是諸葛亮用人的重大失誤。

諸葛亮為什麼要在如此重要的戰役中使用馬謖?其中原因大致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第一個層面,馬謖的身份不一般,是諸葛亮要重點培養的人才

蜀漢政權在夷陵之戰之後丟失了重要的戰略要地荊州僅保有益州作為基本,而僅僅在這一州之地上的蜀漢政權中活躍著三股不同的政治勢力,分別為荊州勢力(劉備帶往益州的)、益州本地勢力(當地的豪強、大族)以及劉璋勢力(劉璋帶來的外來勢力投降劉備的)

在三國時期因為政治勢力的相互傾軋導致誤事的比比皆是,比如官渡之戰中許攸的出走的原因就是政治派別的相對鬥爭(這裡的派別不是政治形態而是區域分歧)

劉備入川之後特別是在丟失了荊州之後為了穩定自己的勢力制定了依靠荊州勢力聯合劉璋投降勢力打擊益州本土勢力的政治原則。這就好像兩個過江龍打架,A龍把B龍幹倒了,B就跟著A幹, 這個時候地頭蛇C打不過有不甘心只能先來投靠,這個時候A就聯合B一起防著C。

PS,在三國時期,這種情況很是常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孫策“過江”了之後對當地的政治勢力採用強壓手段大開殺戒。

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也延續了這一項政治方針,諸葛亮希望培養一位能夠繼續執行這樣策略的和自己一樣的軍事政治複合型人才,而馬謖是蜀漢政權中最為適合的,換句話說也是最具有培養價值的。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理由有三:

1.馬謖家是荊州大族,也就是蜀漢政權最為看重的荊州派勢力,馬謖的哥哥馬良很有才華曾經為劉備出謀劃策。在家族勢力十分被看重的三國時代來說,馬謖的基礎顯然要比普通的平民要高上許多。

PS,諸葛亮也是有荊州勢力背景的,諸葛亮的父親以及叔父都是漢朝官員,叔父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但是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是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月英的姨媽是劉表的小老婆蔡氏。(按照現在的說法諸葛亮在荊州“上面有人”與荊州“大佬”劉表沾親帶故)

馬謖的政治基礎在已經喪失荊州的蜀漢政權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諸葛亮當然會比較看重這一點,重點培養馬謖,甚至有可能以他繼承自己衣缽的打算。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坊間對馬謖家族的評價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2.馬謖有諸葛亮十分看重的政治才能,對於王佐之才而言政治才能遠比軍事才能更為重要,而馬謖在政治才能通過評定南蠻的策略上已經嶄露頭角。

在諸葛亮評定南蠻的作戰中,馬謖曾今向諸葛亮獻計“攻心為上”得到諸葛亮的採納,諸葛亮憑藉此條計策成功收服孟獲平定了南蠻的動亂。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馬謖

政治才能的重要性在“魏延事件”中就有很好的體現,魏延的軍事才能遠在馬謖之上,為什麼最後被冠以謀反的名義被殺,這與魏延缺乏政治頭腦有很大的關係;再比如後期的姜維也是,在處理政治問題上不敏感導致黃浩專權自己被迫屯兵沓中等等。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3.馬謖並不是完全不懂軍事,題中說馬謖完全沒有軍事經驗,其實這個問題是不嚴謹的。在北伐中馬謖任職諸葛亮北伐軍的參軍,放到現在也就是軍事參謀。馬謖可能不具備實戰經驗,但卻並不是毫無軍事經驗。

史有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討論軍事經常談至深夜,這一點可以看出馬謖怎麼說也是理論型軍事人才(這不是諷刺,軍事將領除非天賦否則軍事人才都是先有理論基礎再在實戰中檢驗提升,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軍校)。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在蜀漢後期人才匱乏,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蜀漢後期重臣多為降將,王平、姜維等就說明了這一點),馬謖確實是不可多得(舍其無他)的人才,諸葛亮要培養馬謖針對蜀漢政權當時的情況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第二個方面,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之戰最為重要的一戰

恰恰是因為街亭是重要的一戰,這場戰鬥的勝利對於新生的軍事將領來說更容易建立功勳與獲取聲望(這很重要)。

街亭失守,亮進退無據。——《三國志》

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就說明了街亭之戰的重要性,而如果馬謖贏了那麼在第一次北伐中馬謖的功勞可能僅次於戰役的發動者諸葛亮。

首先,第一次北伐前期順風順水,如果不出意外第一次北伐成果顯著(街亭之戰是個意外),控制隴右地區威逼長安。而作為第一次北伐最為重要的街亭之戰所獲得的肯定當然也是最多的。

這如同一臺車賣了一個好價錢,作為關鍵零部件發動機的製造者會受到更多的肯定是一個道理;馬謖自稱為諸葛亮的學生,那麼作為老師的諸葛亮當然也會有一些“私心”將這塊軍功蛋糕交給馬謖吃。

另外,諸葛亮的用人也說明了這一點,諸葛亮除了下令馬謖去守衛街亭還讓王平來做馬謖的副將。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為什麼是王平而不是魏延?這其實也說明諸葛亮不希望別人來分享馬謖的“軍功蛋糕”,因為這個時候的王平是剛剛投降過過來的軍事將領,他們現在立功的最大需要的“正名”也就是表忠心和馬謖這樣“根正苗紅”的地方勢力是爭不起來的。而選擇魏延,馬謖哪有資格做主帥。

其實這也是諸葛亮所犯下的最大的錯,培養馬謖並讓他參加街亭之戰爭取軍功其實也是為了蜀漢政權的可持續發展考慮,但是這個時候用馬謖做主帥而讓王平為副將是過分冒險了。

諸葛亮最大的問題是太心急以馬謖為主將領王平副將(王平是降將蓋不住馬謖的風頭),如果換王平為主(王平是降將這種可能性不高)或者魏延為主將馬謖為副將都不太可能出現失街亭的問題,只是軍功馬謖得到的要比自己做主帥要少罷了。

第三方面,街亭之戰,諸葛亮有部署而且有很大的把握不輸

1.街亭之戰諸葛亮用的是防禦性打法,在理論上是可以完全阻擋張郃的大軍。有人說,張郃大軍五萬而馬謖只有一萬人就算蜀軍在諸葛亮的訓練下戰鬥力強也不可能以一敵五。

但是諸葛亮的策略是據營而守,如果看過《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營寨的防禦性是相當高的。

例如,在官渡之戰中,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卻未能攻破曹操的營寨導致自己烏巢被襲大敗而歸;另外在諸葛亮的後面的北伐中,司馬懿的應對之法也是建立營寨積極防守逼迫諸葛亮與魏軍拼國力,如果營寨可以輕鬆擊破諸葛亮也不會止步五丈原了。

2.雖然營寨沒有辦法與城池的防禦力相比但是防禦力也遠不是輕而易舉可以擊破的,另外諸葛亮的策略是“屯兵當道”限制了魏軍的展開,這就和閥門的原理一樣,無論你有多少水,我閥門一關都等著。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在軍事理論中利用地形限制對方優勢兵力的展開形成局部軍事優勢是軍事策略很重要的一點,在《亮劍》中狗日的山崎大隊迷路闖進了八路軍的後方醫院並建立的環形防禦陣地,他們利用地形優勢限制八路軍的進攻,李雲龍之前發起攻擊的團只能一個連一個連“添油戰術”限制了進攻優勢形成了在局部戰場日軍的人數優勢。在諸葛亮的策略中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另外,諸葛亮在部署了魏延在山谷中策應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戰術規劃在街亭阻擋張郃的沒有太大的問題的,即便不能堅守也不會被張郃“吃掉”(人力匱乏的蜀漢,一萬的生力軍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馬謖為什麼還會輸呢?因為馬謖並沒有執行諸葛亮的策略,馬謖和諸葛亮一樣操之過急(這對師徒這一點是一致的),此前我們說了諸葛亮的計劃只能禦敵而不能“吃敵”,馬謖不願意屯兵當道被動防禦而是想“屯瀕山上”要利用山地優勢防禦與反擊張郃獲取更多的斬獲,可惜缺乏實戰經驗導致水源被截斷軍心打亂被張郃打敗。

為什麼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那些不知道的“內幕”

PS1:如果馬謖有充足的水源,並且張郃接到在限期(短時間)內攻破街亭的命令的話,那麼馬謖的選擇是對的,屯兵山上可以有效的防禦並大量殺傷敵人。但這兩點馬謖都沒有,即使馬謖有水源,張郃只要圍而不攻,馬謖的軍隊很快就會因為缺乏糧草而大亂,缺水讓馬謖屯兵山上的缺點暴露的更早了。

PS2:馬謖在街亭之戰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違背諸葛亮的策略屯兵山上導致大敗,根據史料記錄馬謖最大的問題是軍隊被張郃大軍包圍切斷水源之後馬謖丟下士兵倉皇逃走導致軍心打亂被張郃幾乎全殲了守軍。

諸葛亮在街亭之戰用馬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對蜀漢政權的未來而言並不是錯,但是“違眾拔謖”確實導致了“拔苗助長”的惡劣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