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同為唐初名將,程咬金的國公爵位可世襲,秦瓊的為何卻不能?

明天壞女人


程咬金和秦瓊兩人皆為唐朝的一代名將,功勳顯赫,深受百姓愛戴,可為何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襲,秦瓊卻不可以呢?

秦瓊和程咬金的前期經歷較為相似,兩人曾一起落草瓦崗寨,一起在王世充手下從業,後來一起投靠李家父子,跟隨李家父子南征北伐,李淵稱帝后,秦瓊被封為翼國公,而程咬金也被封為宿國公。

眾所周知,秦瓊武藝高超、勇冠三軍,在開朝過程中秦瓊可謂勞苦功高,比起程咬金功勞更大,但是凌煙閣排名中程咬金卻在秦瓊之上,最後程咬金獲封世襲國公,秦瓊卻只是一個普通國公。要知道,世襲國公的子孫後代能夠享受的福廕豈是普通國公能比的?那麼,為什麼秦瓊會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呢?

首先,秦瓊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導致建國後功業無成。早年,秦瓊久經戰場,在頻繁的戰爭中怎麼會沒有受傷的情況。據記載,秦瓊曾說:“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鬥二百餘陣,屢受重傷,前前後後流的血能都有幾斛多,怎麼會不生病呢?"一斛約等於現在一百二十五斤,雖說難免有誇張失真,但從中仍能窺知其受傷程度的嚴重性。而這種一次次隱疾積累中,秦瓊身體拖垮,落下病根,不能夠帶兵征伐,在玄武門之變中舊傷復發,未能參與。從此到貞觀十二年(638)去世的這段期間內,史料鮮有關於秦瓊的記載。與他相比,程咬金體格健康,較為長壽,也為他留下足夠久的成長空間。

再者,不能不提秦瓊的性格問題。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秦瓊沉穩,而程咬金相對風風火火,其實程咬金粗中有細,政治自覺度高,圓滑機敏,能夠敏銳感知朝廷變化並堅定不移的迅速站隊。無疑,程咬金的行為是一場豪賭,但事實證明,程咬金重要的三次選擇——例如積極參加玄武門之變——都是正確的,風險越大利益越大,程咬金有所得是其應得的,秦瓊的不投資自是無所回報。加之,秦瓊嚴格準守著道德標準,不可能會去勸說李世民逼父殺兄。魏徵曾評價說:“秦瓊是一個良臣,但不是一個忠臣,他只會忠於江山社稷和國家,而不會為了某一個人而去動搖江山社稷和國家基業,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太過正直的人,是用來敬重的,絕非能成大事者的親信。

一場玄武門之變,程咬金和秦瓊的生命軌跡開始走向不同。對於上位者而言,確實需要足夠能力的幫手,但更重要的是完全的忠誠。所謂國家大義,所謂仁義禮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過是成功者給自己丑陋嘴臉蒙上的遮羞布,一將功成萬骨枯,在成功的路上,哪有什麼道德可言。秦瓊和程咬金都是開國功臣,但程咬金才是李世民的稱皇功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賜給程咬金盧國公爵位,自是與失勢的李淵賜下的爵位不可比。在政治博弈中,秦瓊不及程咬金。


鄧海春


這確實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現象,同時期的開國功臣,只要沒有犯過什麼大錯,其子孫都能襲爵,但是秦瓊卻是一個例外,他的爵位並沒有被傳下去。而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是在兩唐書中並沒有記載秦瓊有沒有後人。按理說,秦瓊這樣的大功臣,不可能沒有娶妻,應該不至於沒有子嗣。當然現在出土的墓誌銘倒是記載了秦瓊有一子名為秦懷道,而這個秦懷道承襲的卻不是秦瓊的爵位,而是其祖父的歷城縣開國公。

程咬金和秦瓊自從投靠瓦崗李密之後,其人生經歷有很多重疊的地方,比如一起被王世充所俘,一起離開王世充投靠了大唐,一起跟隨李世民征戰,是大唐的開國功臣,都得到了爵位,又都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官職雖有不同,但所得到的食實封是相同的。

貞觀時期兩人的經歷才開始不同,秦瓊大部分時間處在半退休狀態,一直到他貞觀十二年去世,被追贈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並且李世民命人在秦瓊墓前造石人馬,為的就是表彰秦瓊的戰功。在秦瓊去世的第二年,他的爵位又被改為胡國公,但是卻並沒有記載其子孫承襲爵位的情況。

而程咬金在貞觀時期甚至高宗時期都是很活躍的,官職也一直在升,在攻打西突厥的過程中犯了錯誤,回來後就開始長時間的在家養老。他的爵位也曾變動過,由宿國公改為盧國公,和秦瓊一起都入了凌煙閣。在他去世後,嫡長子程處默襲爵盧國公。

這樣的對比,不免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秦瓊的爵位就沒有承襲下去呢?同時期的尉遲敬德、段志玄、程咬金、張公謹等人的爵位都被承襲了下來,而且在兩唐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有人猜測是因為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實際上秦瓊是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即便史書的記載有時候比較矛盾,但是秦瓊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是和長孫順德一起行動的。

也有人認為他去世的太早,在貞觀時期並沒有什麼貢獻。但是我們可以比較去世的更早的兩個人,一個是張公謹,於貞觀六年去世,當然他在貞觀時期還是有貢獻的,曾參與過貞觀三年開始的討伐東突厥之戰,並有了鄒國公的爵位。而到了貞觀十三年,他和秦瓊一樣爵位都有變動,他的被改為郯國公,他也入了凌煙閣,其子張大象襲爵。

再一個就是劉政會,也是凌煙閣功臣之一,在貞觀時期也並沒有什麼作為,食實封只有三百戶,爵位是邢國公,貞觀九年去世,其子劉玄意襲爵,後改為渝國公。

這樣看來,秦瓊的爵位沒有承襲下去確實是一個謎,根據出土的墓誌銘記載,他有個兒子秦懷道,應該出生於武德八年,秦瓊去世的時候秦懷道只有14歲,是不是因為年齡小沒有襲爵呢?這似乎也不能說明問題,即便他當時年齡小,但總會長大啊,李世民去世的時候,秦懷道已經是25歲,即便是沒有什麼才能,也應該會襲爵,畢竟李世民一直都沒有忘記秦瓊的功勞。

但偏偏,秦懷道並沒有襲秦瓊的胡國公爵位,反而承襲的是秦瓊父親秦季養的爵位。當初秦瓊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貞觀初,秦瓊的父親被追封為歷城縣開國公,而秦懷道後來襲的正是這個歷城縣開國公。比秦瓊的爵位低了兩個等級。

這是不是說明,要麼秦懷道並不是秦瓊的兒子,而是侄子,過繼給了秦瓊?又或者《全唐文補遺》中秦懷道之子秦佾墓誌銘的記載出現了錯誤,秦懷道承襲的應該是胡國公的爵位?再或者秦瓊沒有嫡子,而秦懷道只是庶子?

或者還有別的可能,但秦瓊的爵位應該不可能是終身爵。

唐朝時期的爵位一般分為九等:王(正一品)、嗣王和郡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從五品上)開國縣男。

爵位的承襲方式在唐朝一般有兩種方式:世襲罔替(父親是國公,兒子承襲的就是國公)和世襲(父親是國公,兒子承襲的就是開國郡公,降一級繼承,且繼承次數是有限制的)。但在唐朝基本沒有出現終身爵,即爵位是一次性的,父親是國公,去世後,爵位自動消失,不會被兒子繼承。


尚宮女史


這說法是錯的!秦瓊的兒子有繼承爵位的,反倒是程咬金的兒子無爵位可繼承,因為程咬金在征討吐蕃的時候犯了錯誤而被擼掉了爵位。

秦瓊跟程咬金的封爵都屬於二等封爵(整個大唐帝國就沒封過一等公),這種封爵的方式每繼承一次都會降級一次,按著這種次序如果後代沒能繼續立功那麼到第五代就沒了。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秦瓊病死被追贈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瓊墓前造石人馬,用以彰顯秦瓊的戰功(所有大唐臣子只有秦瓊享有此待遇),秦瓊死後他的爵位由其幼子秦懷道繼承(秦瓊長子秦懷玉為駙馬,有自己的封爵,不需要繼承)。

程咬金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程咬金本來也是可以世襲爵位的。但是卻因為副總管王文度矯詔一事被連坐,最終被罷官奪爵,自己失去了爵位兒子自然沒法繼承。

顯慶元年(656年)八月,程咬金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結果副總管王文度跟大先鋒蘇定方不合,王文度嫉妒蘇定方戰功卓越,便對程咬金宣稱自己有皇帝密旨,程咬金信以為真,對王文度所言是句句聽從,最後導致唐軍出兵西線勞師無功,還屠城恆篤城,造成非常惡劣影響。回朝后王文度因矯詔被誅殺九族,程咬金由於是主帥,則犯有不辯忠奸的錯誤。


優己


唐朝初名將秦瓊和程咬金要論人品,武藝,戰功肯定是秦瓊各方面都比程咬金要高一頭。但是為什麼凌煙閣上程咬金卻在秦瓊之前,而語他獲封世襲國公,秦瓊的國公確不能世襲呢?世襲國公子孫後代所受的福廕可比普通國公大多了。根據史料分析,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秦瓊久戰成疾,後未立新功

據史書統計,秦瓊大小戰役共經歷了200餘次,而且秦瓊每次打仗幾乎都是打頭陣,當先鋒。刀尖上添血,先後多次受傷,年輕力壯時沒有顯現,年老時逐漸顯現。每次生病時他自己都說“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鬥兒百餘震,屢受重傷,前前後流的血能都要幾斛多,怎麼會不生病呢?”自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厚,秦瓊逐漸淡出了政治舞臺,再也沒有領兵作戰。直到貞觀十二年去世。有史料記載他受封翼國公的時候也是李淵在位時。參加玄武門事變的主將名單上沒有他的名字。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確的說秦瓊是開國之重臣,但卻不是擁立李世民稱皇帝的大功臣。

二、三朝元老程咬金的戰鬥能力肯定比不上秦瓊,但是老程身體好,福大命大,牆穿胸而不死,活的長壽。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除了徐茂公這個老神仙,就數他了。唐朝成立後,程咬金封宿國公也不是世襲國公,貞觀十一年也就是秦瓊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改封程咬金盧國公,子孫世襲,之後程咬金使持節都督幽、易、檀、平、燕、媯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幾乎大半個中國的軍事力量他都有管轄權,從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於他有多麼信任。

唐太宗去世後,程咬金自翠微宮奉敕統率飛騎軍護衛太子李治回朝繼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守衛了三個月。也就是說李世民臨死這前最信任還是程咬金,太子李治最信任的也是他。武則天專權因受奸佞副將的欺騙的私分戰爭繳獲的財寶,殺戰俘,被朝臣彈劾罷官回家養老才躲過武則天對老臣的追殺。

三、秦瓊不願參加玄武門政變

秦瓊是一個道德水準很高的,價值觀很正的武將。當他得知讓他參加玄武門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他是不會順從聽命。魏徵對他的評價是“他是一個良臣,但是不是忠臣,他只會忠於江山社稷和國家,而不會為了某一個人而去動搖江山社稷和國家基業,這也包括他的上主公李世民”。他因此以有病拿不動兵器,上不了戰馬而推辭了玄武門政變。所以李世民對他有意見,考慮到秦瓊的過往開國功勞在凌煙閣上安排他個位置,第二十四位。這已經是照顧秦瓊了。至於以後李世民當皇帝重封功臣就沒有秦瓊的分了,程咬金憑藉在李世民當皇帝后再立新功被封為世襲盧國公是理所當然。


海納百川233699882


一部《隋唐演義》讓我們熟知了許多俠肝義膽的英雄人物,雖然小說有不少的虛構和誇張,但是大部分人物和史實還是真實的,比如秦瓊和程咬金。

秦瓊和程咬金開始在瓦崗寨李密的手下,兩人都是瓦崗寨的中堅力量,但是不久受到李密的排擠就離開了。後來又投奔王世充,最後兩人一起投降了李淵,李淵很賞識秦瓊,讓他到秦王李世民帳下效力。

秦瓊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程咬金被封為宿國公,秦瓊被封為翼國公。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兩人同為國公,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襲,但是秦瓊的爵位卻不能世襲,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秦瓊很早就因傷病去世了。秦瓊打仗以勇猛著稱,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身上留下的傷疤不計其數。因為身體損耗過度在貞觀十二年就去世了,所謂人走茶涼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秦瓊沒有參加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玄武門之變。因此李世民沒有把他當做自己的心腹。因此在賞賜上有親疏之分。


那麼,秦瓊又為什麼不參加玄武門之變呢?原因也有兩點:

(一):唐高祖李淵對秦瓊很賞識,甚至說過可以把身上的肉割下來給他。秦瓊和太子李建成也是惺惺相惜。

(二):秦瓊品格高尚純潔,為人正直無私;他雖然在李世民帳下,但他是大唐戰神,效力的是大唐江山和大唐百姓,而不是某個集團,更不會為滿足某些人的野心和私慾出賣自己的良心。

所以,儘管秦瓊的國公爵位不能世襲,但是他得到了後世高度的評價,也得到人們普遍的讚賞。


未鳴讀史


根據我們程氏家譜記載,程咬金受封盧國公,其長子是當朝附馬,長孫也是當朝附馬,地位比秦瓊可能高點!



一號儍子


程咬金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外號,秦瓊有“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九州三十六府,威震華夏半邊天,神拳太保秦瓊秦叔寶”的美稱。

看過《隋唐英雄傳》、《隋唐演義》的朋友們想必對程咬金、秦瓊都不會陌生。儘管史實和小說中描寫的有些區別,但秦瓊和程咬金兩人的經歷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原先他們都投奔於瓦崗寨的李密,後來又轉投王世充,最終投奔到李世民麾下。

他們兩人幾乎是同一時間進入秦王帳下,併成為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兩員大將,都在李世民麾下立下過汗馬功勞,都是唐朝的開國名將,並且兩人都有被封為國公。

我們知道,國公是古代一種爵位,地位跟郡王相差不大。程咬金被封為宿國公,而秦瓊被封為翼國公。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程咬金死後,他的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繼續享有朝廷國公的待遇;而秦瓊死後,他的兒子就不能繼承他的國公爵位了,這是什麼情況呢?

按理說,程咬金和秦瓊二人,都戰功卓著,立下過汗馬功勞。而且在李世民走南闖北、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秦瓊立下的功勞絕對比程咬金還要多的。所以,究竟是為什麼程咬金的國公爵位可世襲,而秦瓊的為何卻不能?


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一、秦瓊很可能沒有參加過玄武門之變,這一點,怕是決定性的因素。程咬金和尉遲恭參與玄武門之變,在很多史書中都有記載。但秦瓊有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呢?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也就是說秦瓊有沒有參加這場政變是個謎。

如果按秦瓊的性格來說,他忠於國家,卻不忠於個人,他是不會參與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的。如果說秦瓊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話,那麼他和程咬金兩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肯定就會差了一個檔次,跟在玄武門帶頭殺敵的尉遲恭和程咬金相比,甚至名氣很小的侯君集相比,秦瓊沒有站出來幫助李世民的做法肯定會讓李世民不是很喜歡他。

即使李世民嘴上不說,但心裡肯定會記住。畢竟“功高莫過於救主”嘛,你秦瓊在我這最關鍵的一戰裡沒來協助我戰鬥,想必你還是不太忠誠於我。


二、秦瓊的翼國公是唐高祖李淵封的,程咬金的宿國公也是李淵封的。但是李世民登記為皇之後,又封了程咬金為盧國公。雖然二者都是國公,但這樣以來差別就不一樣了:一個是當朝皇帝李世民親封的,一個是前朝皇帝封的,兩個國公的重量級別就不一樣了。

總的來說,秦瓊的爵位沒能世襲的原因主要是和程咬金相比,他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給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不一樣。當然了,秦瓊的國公爵位沒有世襲,並不能說明秦瓊為大唐做出的貢獻少。另外,在一千多年後的我們的認知中,秦瓊還是“門神”之一,知名度反而比程咬金還高。


小小嬴政


程咬金和秦瓊都是唐朝著名的開國將領。秦瓊甚至作為門神被人們流傳了下來,程咬金豁達的性格及他的三板斧也聞名天下。不過為什麼同位國公,秦瓊卻不能世襲?這就要說到秦瓊與程咬金的不同了!

1.忠臣與良臣的不同

單純若論開國戰功,他們都曾經跟隨著李世民征戰天下,同樣都是勞苦功高。同樣都被李淵封為國公,秦瓊是翼國公,程咬金被封為宿國公。不過程咬金世襲的國公不是宿國公,而是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為其封的盧國公。玄武門事變中,秦瓊並沒有參與其中,秦瓊與程咬金都為忠臣,不過秦瓊是忠臣中的良臣,他是忠於國家,而程咬金是忠於李世民,因此秦瓊不可能冒著國家分崩離析的風險,幫助李世民奪皇位。程咬金才是李世民真正心腹之人。李世民後加封程咬金盧國公可以世襲。


馬上秦瓊

門神尉遲敬德與秦瓊

2.國朝影響力不同

秦瓊由於久經沙場,早已疾病纏身。參與朝事不多,國朝穩定下來後,貢獻就更少了。同時秦瓊的兒子說實話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這樣秦家的影響力就更低了。

而程咬金看著率直,卻是一個大智若愚之人,他有極其敏感的政治頭腦(宣武門事變果斷擁護李世民,李世民去世後又果斷支持李治)。一個將越來越無影響力,一個又是投靠自己的聰明人,李世民心中肯定有桿秤的。

畫本程咬金

因此,綜上原因,秦瓊是不得李世民真正青睞的,因此不得世襲國公!


Hellossn


隨著隋唐演義等小說的廣泛流傳,再加上秦瓊又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門神,是以隋唐之際的名將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不過熟知歸熟知秦瓊程咬金倆人生前死後的待遇榮辱卻是千差萬別,比如題主所提的國公爵位,程咬金可以世襲,而秦瓊卻不可以,這其中隱藏在什麼隱情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國公,古代爵位基本遵從公侯伯子男基本框架,而國公就是其中的一種爵位,屬公爵第一等。這種爵位是公爵的變種,在北周時期才開始設置,之前也存在只不過並不確指爵位。他的地位等同於郡王或者比郡王低一點。

明白了國公的等級就可以知道國公的尊貴了,俗話說人分三六九等,國公也一樣,而秦瓊的國公爵位和程咬金的國公爵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同樣是國公一個可以世襲,惠濟子孫後代,另外一個卻不可以。



其實若論開國戰功,秦瓊的功勞不比程咬金低,他不能世襲原因就在於關鍵時刻秦瓊選擇了明哲保身。

我們都知道李淵登基後,皇位繼承人並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哥哥,李世民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才登基為帝的。而在這場關於帝國走向的抉擇時,秦瓊選擇了中立,魏徵評價秦瓊時說過一句話,他說秦瓊是國之棟樑,是社稷之臣,其意就是秦瓊效忠的是大唐,並不是李世民個人。


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時是怎麼選擇的呢?堅決擁護李世民發動,並且當急先鋒,從這可以看出程咬金效忠的是李世民。投桃報李對於這樣的效忠之人,李世民給予了回報,他在後來特意改封李淵賜予程咬金的國公封號,改封程咬金為盧國公,子孫世襲。秦瓊由於沒出力,李世民對於他沒有特別封賞。

之後程咬金步步高昇掌管實權,後來更是輔佐太子李治,秦瓊由於多病漸漸被冷落。

若你是李世民你會怎麼對待二人呢?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其實並不奇怪,同樣是公爵,世襲與否皇帝說了算,而皇帝也不是拍腦袋決策,主要是依據兩人不同的戰功授予的。


程咬金和秦瓊都是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見兩人都是功勞匪淺,但在演義小說中,程咬金被塑造成一個只會三板斧的“粗人”,秦瓊則是一個“大英雄”。

實際上,就政治地位而言,程咬金要高於秦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程咬金排名第十九位,秦瓊最末尾;二是在爵位上,程咬金高於秦瓊,且程咬金的盧國公可以世襲,秦瓊的胡國公不能世襲。

這究竟是何原因?


程咬金和秦瓊前期經歷十分相似,兩人都是降將,先後效力於瓦崗軍、王世充,後來才一起手牽手降唐,隸李世民麾下,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如果純粹從戰功表現來看,秦瓊甚至要超過程咬金。

但是自從玄武門買之變,李世民上位,秦瓊的政治生涯也開始進入瓶頸期。

秦瓊是武將,必須依靠統兵征戰積累戰功,晉升爵位,李世民奪位之初,天下尚未平定,有大把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李靖、李績、侯君集、程咬金等人趁機積累功勳,不斷加官進爵,成長為帝國樑柱。


秦瓊呢?由於前期作戰太過英勇,經常帶頭衝鋒,身上受傷無數,導致在玄武門之變後,秦瓊身體不堪重負,久病纏身,已經無法統兵征戰,只能在家中賦閒養病。

對一個將軍而言,不能征戰沙場,簡直就是最大的懲罰,然而秦瓊有心殺敵,無力上陣,除了接受現實,別無他法。

這樣一來,秦瓊就很難仕途上進,逐漸跟程咬金產生了差距,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前,就被封為宿國公,後改封盧國公,世襲爵位,一直活到唐高宗時期才去世。


秦瓊被封翼國公的時間與程咬金是同一年,史料記載秦瓊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其實秦瓊並未直接參與,沒有發揮重要作用,功勞遠不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甚至不如段志玄等人,這就制約了他後來的進步。

總之,秦瓊的爵位不能世襲,應該和他未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及後期戰功積累較少有很大關係。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