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1314沫沫不搞怪


一個落魄文人妙手偶得便流唱千年,僅此一首,足矣。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楓樹橋邊,又有說法為蘇州虎丘內封橋。

烏啼:烏鴉啼叫,或指寒山寺西烏啼山,“烏啼月落橋邊寺”。

愁眠:伴愁而眠,或指寒山寺南愁眠山,

夜半鐘聲: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753年,張繼考取進士。不幸的是,生逢亂世。

安史之亂後,江南,便成避亂之所。

一個秋天的傍晚,避戰的詩人流落到姑蘇楓橋邊,泊船夜宿。

連他自己也想不到,隨心而就再尋常不過的一首詩,竟成就了張繼這個美名留世,而他,只不過一介落魄書生。

1 為什麼這首詩如此美妙?

意淺而境美。

這首詩人人看得懂,就像“春眠不覺曉”一樣。

月落,烏啼,霜天,從視覺,聽覺,感覺三個方面細緻入微,靜中有動渲染深秋夜幕下江南水鄉特有的寧靜,幽遠,縹緲迷離的意境,而江邊紅楓,江上點點漁火,又給這種幽暗清寒的氛圍一點溫暖的亮色。

詩人將最美的意象集中,卻又不是空洞疊加,有動有靜,有明有暗,還對仗工整,極具韻味。

客體景物的情致與主觀感情的和諧相融。

毎個人能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憂愁,在於詩所表現的情感正好能契合人無法言說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月落,不是“海上生明月”,而是夜深將曉之時,萬籟俱寂,異常冷清。

烏啼:烏鴉的叫聲不好聽,尤其是秋深夜靜時,更顯聒噪與淒寒。

霜天:秋特有的,天將曉時水霧凝結白霜,水面上,半空中,層層瀰漫,一擁而來,就是愈覺深秋寒意了。

江楓漁火:經霜的紅楓,或許沒有那麼清晰,漁船上的燈火,或許只是微弱,在幽暗寒冷的黑夜是溫暖的,但於詩人而言,別處的溫暖恰是自己所沒有的,更覺孤苦。

山川風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也自有他的情懷,然而當客觀景物因觀它的眼而變得楚楚可憐時,便有了感情,觸動人心。

此時,夜泊獨宿的詩人所感受的,也正是我們孤苦無助時共同的情緒。2 表達詩人什麼情感?

“對愁眠”已是答案,愁的內容太多了!

落魄文人,生逢亂世,不得不中斷剛要開始的仕途,一個人躲戰亂,流落江南,心情可想而知。

夜半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這蒼涼靜謐的夜空,因這鐘聲而格外冷清,而這驟然響起的鐘聲對愁臥舟中的遊子又是多大的震撼。

或許沉浸於深夜而不自知,然這鐘聲卻讓詩人清醒地反觀自己,

獨宿江船的孤寂,流落異鄉的悽苦,家國動亂的憂時傷世,江船漁火的思鄉思親...都在此時悄悄瀰漫。而悠遠的山寺鐘聲,又是豐厚的人文積澱和佛性的曠達,又給詩人暫時的平靜與淡然。

《唐才子傳》這樣評張繼:“不雕不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


一綠浮芳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唐朝天寶十二年,張繼考取了進士。天寶十四年一月,暴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當時江南一帶政局要穩定一些,一些文人學士紛紛逃往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張繼就是其中一員。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張繼把船停在了蘇州城的楓橋邊上。在這江南水鄉的秋夜裡,作者看到當地幽美的景色,悽清的景色引發了詩人羈旅的愁緒。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意境清悠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其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用我們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


月亮偏西,快要落山了。烏鴉哀怨地鳴叫著。寒冷的天氣充滿了天宇之下的蘇州。江邊,爛漫著火紅的楓樹。打魚的人點著火把,時明時暗。小船上棲息著一個遠方來客,孤獨淒涼,怎麼也不能入眠。

正在為這難眠之夜而苦惱的時候,姑蘇城外寒山寺中,傳來了夜半的鐘聲,使得失眠的遠客更加沒有睡意了。

前面二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羅列岀落月、啼烏、霜天、江楓、漁火等一系列的物象,而江楓、漁火與“愁眠”之人相互對面而存在著。“愁眠”二字,是說憂愁地睡眠,其實它借代了“愁眠的人”。所以,愁眠即是愁眠之人。“落”“啼”“滿”“對”等字,給“月”“烏”“霜”“天”“江”“楓”“漁”“火”等字帶來動感。是有動有靜,一動搭配一靜,動靜相宜。兩句的岀現,描畫岀了江浙一帶夜晚悽清的氣氛,給作者的孤獨淒涼的處境製造了和諧的自然環境。



後面二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外寒山寺”,就是一個敘述的句子,點明在江南蘇浙大環境下作者寫作的特寫鏡頭。“客船”是特寫中的特寫,指明作者在廣大環境中所駐足的一個點。“姑蘇城”、“寒山寺”、“客船”,三個點,用直線相連,就會成為一個三角形。其中任何兩個點為另一個點的參照系。在此詩中,“姑蘇城”是為“寒山寺”而用,“寒山寺”是為“客船”而設。“夜半鐘聲”中,夜半點明時間,鐘聲給這後二句以靈動的生活氣息。“姑蘇城”和“寒山寺”的岀現,使此詩具備歷史感,而這“客船”給人的感覺則是現實感。


面對歷史和現實,詩人無法選擇,只是窮盡心力疲於應付。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現實也沒辦法改變。所以,此詩反映了作者淒涼悲苦、孤獨無助的心情而已!


一人之言,不必認真,歡迎指點!


用戶60397079085


中唐詩人張繼的詩多是描寫旅途感受和自然風光,自然樸素,情味深遠。《楓橋夜泊》就是這樣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寫他在江南旅途中,路過蘇州楓橋停船過夜的情景。全詩圍繞“客”“愁”二字,展開了景物描寫和氣氛渲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或許受到天色變化的刺激吧,遠遠近近有幾隻烏鴉驚叫起來。氣溫更低了,霜飛滿天,寒氣襲人……所有這些全是詩人在船艙裡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入夜以來,江岸邊颯颯有聲的楓林,漁船上忽隱忽現的燈火,都在觸發著詩人遠遊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越發淒涼難耐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哐——哐——哐——”寒山寺的半夜鐘敲響了,凝重,悠長,劃過夜空,越過江面,飛進這江邊小船的船艙裡來,叩擊著、撫慰著遠方來客的愁懷,使人感到輕柔的暖意,同時感到他鄉之夜的寧靜、深沉……


客居異地,思鄉情切,自古是人之常情。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堪稱千古思鄉之首。


龍棟文苑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二十八個字,多乎哉?不多也!然而,對於描述一種情緒,已是綽綽有餘。

月落,以思鄉。

烏啼,以悲傷。

霜滿天,盡是淒涼。

第一句話所描述的孤獨,還需要更多解釋嗎?在如今的電視劇裡,每當圓滾滾的月亮出現的時候,只會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想家了,要麼是想愛了。

三更半夜大冷天坐在戶外聽烏鴉叫的,絕對不會是兩個人!因為兩個人能幹這種傻事的,一般都選擇在前半夜,後半夜要勞動的。

本以為這無盡月色,還有一絲愛的希望,終於烏啼聲起,擊碎了所有幻想。詩人啊,終究是一條單身狗,而且還只是一條落榜的落魄單身狗。

江楓,是陰影。

漁火,是孤燈。

對愁眠,無處尋夢。

哎!好失敗啊。一身才華,終究不及人家有個好爸爸。明明已經進士及第,明明已經榜上有名,怎麼就被刷下來了呢?

而且,偏偏還是張繼!

江邊的楓樹都一叢一叢的;河面的漁火一定再煮著小米粥,而且是漁夫的老婆在煮,漁夫一定躺在船艙裡睡大覺!

靠!詩人也是人啊,一路從洛陽狂奔這麼遠。後有追兵,錢又沒有,跑了幾天幾夜,甭說一頓飽飯,連個好覺都沒睡踏實啊!

得而復失的憋屈,幾乎被一路顛簸給顛沒了!

然而,一切終究還是被棵樹上的烏鴉,給重新觸發了。

孤獨、寒冷、無助、憋屈…一個男人最不忍承受的悲觀情緒,填塞了詩人的七情六慾。

姑蘇城外,人少。

寒山寺,門禁閉。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趕了幾天幾夜的路,要來姑蘇遊玩。卻發現,幻想與現實終究差的很遠,原來姑蘇城是要收門票的!

張繼只是個窮光蛋。

住個青旅,還不敢住市區的。好不容易在郊區找了個落腳處,竟然還挨著和尚廟!如此,連做夢都只能做個光棍夢了。

夜半鐘聲到客船。

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窮酸秀才,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的逆襲,真的就比登天還難嗎?皇上不是都發告示了嗎,只要經歷十年寒窗苦讀,必定會有黃金屋!

如今,張繼苦讀寒窗二十載,終於金榜題名,黃金屋呢?


張繼除了失望與落魄,更想表達一種憤慨。

烏啼!烏啼!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正因為無枝可依,所以才會揭竿而起!安史之亂,怪誰呢?讓這漁火燒的更猛烈些吧,江楓再添把乾柴,直到燒盡這大唐的腐朽!

在這寒冷的霜滿天,正好藉助這熊熊烈火,暖一下絕望。說不定,還會給這大火,再扇個風什麼的。

鐘聲,從來都意味著終結。

是的呀,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大唐的江山不再繁華。而詩人張繼,終究會坐在那艘漁船裡,留名萬年。


祗樹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根據記載: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第歸鄉。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據說《楓橋夜泊》是張繼為避戰亂到的江南(安史之亂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區)。如果是那樣的話,整首詩的意境就有了不一樣的含義。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句就是這首詩的核心部分。月落:月亮下落,即指朝廷衰落。烏啼:烏鴉的叫聲至今人們都很避諱;即指“安史之亂”。霜滿天:寒冷的景象;即指天下百姓遭受戰亂的苦難。整句的意思是:當代朝廷衰敗,亂賊造反,天下百姓慘遭生靈塗炭。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江邊的楓樹,秋天最美的景色。漁火:黑夜中的星火,如同螢火蟲般引人注目的閃爍。對:這裡是指望。愁眠:難以入睡。整句的意思是:由於天下之亂,就是望著美好的風景,依然無法入睡。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大道情懷。

“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蘇州,自古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代的繁華都市。寒山寺:在那個時候也許只是一個一般的寺廟,而且寒山,更加說明了寺廟的景象不是很好。整句詩的意思是:在繁華的蘇州城外有一個不起眼的寺廟;同時也是暗指詩人夜宿蘇州城外的寒酸。

“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鐘聲:是不尋常的鐘聲;有人曾說過,三更不是敲鐘時;也是指寺廟雖小,但該有的裝備還是有的;另一方面也是暗指詩人雖然落魄,但憂國憂民的那種心聲(衷聲)還是有的,這種心聲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還是很少的。到客船:傳到船上,也說明了詩人是路過。整句詩的意思是:寒山寺雖小,依然有鐘聲傳來。

綜上所述,《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


翱瞰寰宇


詩貴在意境,而唐朝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也是唐代意境詩的巔峰之作:

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聯"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快要從天幕落下的翌日凌晨,萬物霜露凝結,白皚皚一片,寒鴉呱呱啼叫。以素白為主色調的鋪陳,大自然的曠達和寒鴉的叫聲相襯托,實虛的相互交織,萬籟愈發俱靜。

頷聯"江楓漁火對愁眠":正在打瞌睡的詩人,雖然在夜裡只能模糊看到江岸邊楓樹的輪廓,但於素穆垂天中的彤彤楓葉,在意識中一定有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認知吧。廣闊江面,孤舟獨泊,螢螢漁火,此時的詩人難道恍若在做"莊生曉夢"嗎?

頸聯"姑蘇城外寒山寺":直白的陳述江南勝地,佛門古剎,本來呈現出的應該是山水婉約和小橋流水,不過冰天霜凍的季節裡,所有物像卻愈發顯蕭殺之氣,而寒山寺之"寒"字,卻使人有醍醐灌頂之悟,乃天造地合之絕妙句也。

尾聯"夜半鐘聲到客船":晨鐘嫋嫋,寒鴉枯枝,潺潺江水,姍姍客船,一幅任人想像的中國山水畫,讓頷聯的"愁"字更添一萬份的"愁"緒了。

寥寥二十八字,浸蘊的是詩人對寂寞自然與倜倀人生的無限思量,情景交融,寓靜於動,回味無窮。詩句承接上字字相扣,句句對接,平淡中見神奇,四句詩中,不但言之有物,且有故事,在敘事中又凝鍊出一種脫俗的精神境界。

此詩一直錄入在日本小學課本,日本侵略中國時,甲級戰犯松井石根等專門到蘇州寒山寺參觀,還特別與詩碑合影。足見此詩所表達出的意境被祟尚唐文化的日本人所折服,是中華詩歌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汪叔華


《楓橋夜泊》詩的意象分析: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寫了“月、霜、楓樹、寒山寺、船”等五個視覺意象,同時又寫了“烏啼、鐘聲”兩個聽覺意象,四句短詩一共寫了七個意象,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畫卷。在這幅畫裡,視覺意象都是冷色調的,造成聽覺意象也是冰冷的。“月落”點名寫詩的時間,又是詩人了無聊賴之中,目睹月落的全過程。這期間“烏啼”以應景,突出形影孤單,以“霜滿天”寫出周圍環境的冷清。再向遠處眺望,偶爾會有漁火從楓樹中若影若現,但漁火同樣是愁緒。目光所及的姑蘇城和寒山寺一片蕭颯,間或有悽清的鐘聲敲打遊子本就脆弱的心。

全詩以“愁”字為中心,“客船”為承載意象的主體。通過上述的這些意象的描寫,作者勾勒出一個四處漂泊的遊客形象。從全詩來說,作者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始終是孤寂淒冷的,表現出安史之亂帶給文人士子內心深處的不安,以及對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的愁苦。



蔣東錦


這裡表達的是文人士子在外漂泊的遊子愁緒。

張籍約在天寶十二年中進士,流傳下來的詩不到50首,而最出名的就是《楓橋夜泊》,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他有多清廉呢?他的託孤好友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有詩句:“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的程度,去世後可能沒錢買棺材而延期了埋葬期。

“月落”“烏啼”“霜”“楓”“漁火”,這些詞彙都是表達了悲涼與惆悵。為什麼惆悵?僅僅是因為離開家鄉嗎?僅僅是因為一個人在外,內心孤單嗎?不是,這些都不是。張籍有濟世安民的理想,造化弄人,時光流逝,自己的理想還沒有實現,因此惆悵。





大橘子侃古詩


有兩個人,寫詩上萬首,只讓別人記住了他的數目,沒有記住他半句詩。

一個是乾隆哥哥,一個是郭老。

有兩個只用一首詩就征服了詩歌界,征服了粉絲。

一個是張若虛,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力壓全唐。還有一個人就是張繼,用一首《楓橋夜泊》流芳千古。應該說他做了一輩子的夢都沒有想到。

張繼,字懿孫,漢族,湖北襄陽人。可以說唐朝的戶籍制度不過關,張繼的生卒年不詳,事蹟不清楚。

只知道他是天寶十二年,即公元753年進士。 公元762年,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憑著聽用員外郎在徵西府任人使喚,從此把筆當柴火燒了當了兵。準備大鵬展翅,然而前路並不寬廣,最後以校祠員外郎做洪州鹽鐵判官,管鹽又管鐵。

 好景不常在,一年後病死在任上。

好朋友劉長卿寫詩懷念他:

世難愁歸路

家貧緩葬期

寫得有點慘,人死了還不忙下葬,不是日子不對,不是有人不願他走,而是沒錢來安葬他,要等捐款夠了才可以入土安息。

也從側面知道張繼多年為官的清廉。

大唐榮耀,詩人名家輩出,高手林立。詩仙,詩聖,詩佛,詩鬼俱在,幾千年的詩人都惹不起。

張繼也惹不起他們。在那個時候,張繼還不入流,如果沒有《楓橋夜泊》,只怕張繼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大河上了。


 《楓橋夜泊》不僅讓張繼名垂青史,也讓名不見經傳的寒山寺名聲遠揚,成為歷代遊人嚮往之地。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張繼夜晚停船在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句寫月牙向西山落下,一個“落”字,寫出了詩人的失望,感覺。潔白如玉的月呀,你就不能好好掛在天上讓我欣賞,讓我度過這個冷清的夜?

月是一樣的在天走動,只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不爽罷了。月既然無情,烏鴉也來加碼,烏鴉心情也不好,唱KTV 解憂。

再遠看,依稀的月光下初冬的霜太大,有好遠就鋪好遠,都鋪到天盡頭了。已經和天上的白融為一體,這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啦! 只怕只有明末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裡的句子“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來媲美了。



 第一句太冷了,再這樣下去,看詩的人離凍死也不遠了。 所以第二句暖色起來。

江岸如火如荼的楓林葉子,和漁船上的燈火,你看我,我看你,都看睡著了。唯有詩人有一絲一縷的無名愁怨,讓詩人睡不著,到底是怎樣的愁呢?

你想故鄉了嗎?還是想秦淮河上的歌女? 詩人盪開一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飄飄蕩蕩來到我的船上,像一個好客的主人來迎接我。沒有寫哀,更加的哀,詩人連遠處到來的鐘聲都激動感恩,你就知道詩人是多麼的孤寂孤獨!

 原來詩人的愁,就是在人世的孤單,寂寥。

 這首詩像馬致遠的《天淨沙》,把一連串的景物鋪排,小橋,楓林,江水,山寺,鐘聲巧妙的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副幽靜冷豔的夜景圖畫。成為千古名作。

 後生歐陽修看了這首詩,找不出其他毛病,就說三更哪個打鐘哦?你亂寫什麼? 哪知道寒山寺的僧人早就在知道了張繼的詩後,真的就夜夜三更敲鐘了。

張繼那晚聽到的鐘聲,說不定是一個和尚生氣找鍾發氣呢? 今有烏啼山,愁眠山,都是揚州人根據張繼的詩句臨時改的。害怕被別的地方的人侵權。

 張繼,真的是唐朝一個另類詩人,一首詩露臉。


獨行的豬


如果是評禪意詩的話,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可以佔據第一位置!

第一詩人於半夜寂靜時無聲處聽“烏啼、鐘聲”,此時人是最安靜的,而這樣的聲卻更添一重寂靜之感。而烏啼是大自然的,鐘聲是寺院和尚敲打的,兩者共同渲染了安靜的氛圍。

第二詩人於“月落霜滿天”的無色時看到色彩:“燈火和楓葉”,一個代表有世俗人間煙火的溫暖和被自然深秋而變紅和進入落葉階段而拼發出的鮮豔,哀傷的漂亮,落寞時人間的一抹豆燈的溫暖,把這個本應淒涼不堪的難以入睡的秋夜增添了些許色彩和溫暖,可以稍稍放鬆入眠。

第三於無望處有望,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也許詩人的目的地就是姑蘇城,而現在已經到達了城外,心情大概是放鬆了許多,寒山寺的鐘聲透露出蘇州已經不遠了,而且也接近天亮了!這樣的情景對遠客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安慰!

總之,短短的四句詩卻包含著如此多的信息,深秋時節的深夜時分、乘船而來的詩人,寒山寺的楓橋、白霜紅楓燈火,烏啼鐘聲伴著睡眠呼吸聲,夜似乎無盡,姑蘇似乎也遠,但不久天亮了,姑蘇也到了,又一個充滿希望和不確定的明天在等待著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