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最好閉上嘴,讓別人只是覺得你可能是個笨蛋,而不是張嘴說話,使他們完全確定。


馬克·吐溫這句幽默和睿智的段子,說的是沉默是金,而文案創作恰恰做的就是要把話說出來的活,如履破冰啊,每次寫作我都是瑟瑟發抖,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那個“笨蛋”。

還好,文案創作不是馬上就說話,它從來不是拿起筆就寫,放下筆就完。它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去打磨、去嘗試、去持續科學進行,讓“笨蛋”變成“聰明人”。

總有人問老賊平常是怎麼寫文章的,寫作步驟是怎樣的?這裡我直接分享給大家,純屬個人的一些方法,可以參考借鑑。其實整個流程並不複雜,關鍵還是多花時間,少當笨蛋。

1、思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一開始就方向錯了,那可能就會寫多錯多。

在開始落筆寫文章前,我都會去靜下心來思考:

想要寫什麼,想要怎麼去寫,圍繞的核心主題是什麼,想要表達什麼,又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這一點很重要,非常重要。


我每次都會在思考上花很多時間。

我之前說過,寫文章比較怕什麼?

怕讀者看完你的文章就丟下一句:這TM到底是想說什麼!你是魔鬼嗎?

當然,這還不是最怕的。最怕的是,你自己看完後,卻來了一句:我TM到底是想寫什麼?

這就是沒有提前去思考,想明白。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寫文章最重要也最必須做的一步。就像做營銷方案,我一定會想清楚頂層的戰略規劃,然後才去寫具體的細分點。

建議大家在前期的時候,儘量多的去思考。而在你剛開始練習去思考文案怎麼寫時,儘量細化,比如“文章如何層層推進?” “內容邏輯結構” “如何調動讀者情緒”等等。

不要漫無目的就動筆,辛辛苦苦還得不到別人肯定,先思考再寫才是聰明的寫文章,這樣所有力量才會集中於一個方向,不會亂不會偏,也能幫方便後續做自我檢查。

2、列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經過靜心的思考後,如果馬上就開始寫文章,還是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寫著寫著就把自己寫進去了。雖然前期有思考,但一寫就是東一錘西一棒,一看就像東拼西湊的。特別剛寫文章的人,特別容易犯這個問題。

我的方法是思考完後馬上列提綱,這絕對是一個寫文章速成的方法。

我經常建議文案編輯,把一篇準備寫的文章圍繞主題拆分成不同的板塊,每個部分要寫什麼用一句話或關鍵詞寫出來,針對各個部分又可以繼續拆分下一層級。

這樣一層一層下去,邏輯脈絡就比較清晰,每一部分對應各自的內容,形成一個清晰的文章框架。在寫文章時,所有內容問題會順著你的邏輯迎刃而解,不至於跑偏,也不至於收不回來。

而且,提前列好提綱,也會加快寫作的速度。一旦文章框架搭好,你要做的就不是一口氣寫完整篇文章,而是細化到寫好每一個板塊。

文案大神休格曼寫文案有一個竅門,就是思考並創建一份文案邏輯路線圖,文案要依圖而就,所有的內容應按照圖示邏輯方式輸出,其實也就是列提綱。

他會提前把文案分成很多小的板塊,然後以一種有條理的方式貫通起來形成清晰脈絡,達到最終目的,比如下面這個就是他為一個電子產品列的營銷文案提綱:

興趣激情→獨特性→為什麼不同→怎樣操作→驚豔的特性→使購買合理化→永久有效→售後免費→現在馬上下單。

我自己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把腦袋裡想到的東西或一閃而過的靈感記下來,如果是想寫的,馬上就列出提綱,可能也就那麼幾十個字,或是幾個小標題。但當我有時間的時候很快就能變成幾千字。

說白了,鍛鍊寫作邏輯,去列文章提綱,也就是在鍛鍊你用大腦寫作的能力。最終在車上、床上、廁所、咖啡廳、靜思.........都可以模擬寫作。

3、堆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列好提綱後,整個文章的規劃已經很清晰,這個時候我會進入下一步——堆。

什麼意思呢?

就是根據提綱中的每個小標題開始堆內容。這個時候,我會把我腦中所有關於這個小標想到的內容全部寫出來,而且是用最直接的白話說出來,不加修飾。

這個過程,要做的就是儘量把自己要說的話,要用的資料和素材都加進來,不用考慮語法標點,不用考慮句式句型,也不用考慮段與段的銜接,更不用考慮辭藻的優美...我喜歡把提綱下的每個版塊填得滿滿的。


4、刪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接著,就是“減肥”的過程了。

首先,從頭到尾把你的內容讀下來,邊讀邊刪,刪掉那些與整個文章主題和提綱不相關的內容,這也就是再次強化和梳理主題邏輯的過程。

然後,刪掉那些內容臃腫、重複囉嗦的部分。要知道,寫文章時一旦寫嗨了,大腦異常活躍,就很容易囉裡吧嗦寫一大堆,甚至是廢話連篇。直接刪,大刀闊斧。

不過,在刪的過程可以原稿保留,因為後面可能需要補進,保不齊就刪多了。

5、改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在刪完之後,就該好好編輯下文案,給內容潤潤色了。包括句子結構、標點語法、文字優化、段落銜接、案例豐富、使用文案技巧......等等。

不過,在這一步我一般還不會去死磕文字,因為這才完成一半,後面會繼續改。

6、問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好了,在編得差不多後,我會來一波奪命提問,自我審查。

這一步,就是自己找自己的茬,自己懟自己,是一定要做的。

提問反思是個好東西,它會不斷讓你自我否定、發現問題、快速迭代。比如你可以問自己:

1、文章核心主題有沒有分散?

2、每一個板塊寫清楚了嗎,是否足夠聚焦?

3、文章是否容易理解,關鍵信息點讀者都能get到?

4、讀者看完文章後能得到什麼?能用簡單的話概括出來嗎?

5、文章開頭是否能吸引人繼續閱讀?

6、這一段的目的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寫?是否對於整體文章有幫助,還是可有可無?

7、這一句有什麼作用?對上下文有幫助嗎?

8、例舉的案例是否有說服力?故事是否打動人?

9、在描述痛點板塊,內容有沒有直擊用戶痛點?能夠明顯感知到嗎?

10、讀者看完,會立即採取我希望他們做出的行動嗎?

11、讀者看完文章後,會被激起怎樣的情緒?這種情緒對我有幫助嗎?

12、看完文章後,讀者會分享嗎?如果分享了,其他人看到後會願意點開嗎?

13、整個文章是否符合我的定位和個性?

14、內容是或過長,還可以刪減嗎?

15、文章這麼結尾的目的是什麼,起到作用了嗎?

.....

問題很多,就不一條條列出了,效果肯定有。

哦,對了,你還可以讓你的團隊、你的同事、你的用戶一起來看來提問。需要注意:

不必完全陷於每一個人的提問,也不必試圖讓每一個人滿意,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他們的“問題”本質,而主導權還應該在你。

做完這一步,相信你對文章已經有了更深的思考,那麼繼續。

7、再次改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在一波提問和思考後,我會再次編輯文章,解決一些不足,補充一些缺失,優化一些冗長、刪減一些不必要內容。

比如調整段落結構、更換重要案例、強化人格化定位、優化文章開頭結尾、補充一些信息點、增加一些分享刺激點、減少一些複雜知識、重新考量部分說法、更多加入對讀者情緒的引導等等。

8、再次問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等到內容再次編輯完後,文章已經煥然一新,但是還沒完,至少對我來說還沒完。

通常,我會再讀幾遍,再來一次提問和思考,一方面要看看前面修改過有沒有更好,另一方也要看看有沒有其他新的問題。

9、繼續精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什麼意思呢?其實也簡單,就是重複改稿,重複步驟七和步驟八——反覆看、反覆提問、反覆修改。

理論上來說,我們一直相信“下一版文案會更好”。而實際寫作中,結合需求、時間、精力、重要性、緊急性等因素,修改到自己滿意,或需求方滿意就OK了。

以上就是老賊自己寫文章習慣的流程,總的來說就是:

思→列→堆→刪→改→問→再次改→再次問→繼續精(反覆改稿N次)。

當然,我並不一定每次都完全按照這幾步來推進,可能只是用其中幾步,也有可能是幾個步驟同時進行。

總而言之,寫文章這事我不太相信靈感和狀態之說,寫一篇文章可能是來自靈感,說出某一句金句可能來自好狀態,但要一直寫下去,則是需要積累、刻意練習和方法。

寫文章就像一場長跑,而且是從荒蕪跑到綠洲,想一步就到達終點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熟悉的寫作流程和方法。


為什麼你總是寫不好文章?可能是缺一套寫作流程!


而在這個過程,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就是改稿,不僅是來自其他人的督促,更多的是自己把自己槍斃。

多少前輩偉人都是在無數次改稿中造就了經典,托爾斯泰寫的幾百頁手稿,最終發表時只有5頁;福樓拜在稿紙上,每10行都只寫1行字,另外9行空出來留著修改用;村上春樹花六個月寫完小說初稿,再花七八個月進行修改.....

才華橫溢的前輩們尚且如此,我們還怎敢輕談靈感,妄言狀態之說。

文案創作從來不是拿起筆就寫,放下筆就完,比其他人多出的N個步驟可能就是你寫出優質文章,從荒蕪跑向綠洲的“捷徑”。

文 | 木木老賊(公眾號ID:mumuseo)

關注木木老賊,新媒體營銷運營更輕鬆。這是一個新鮮、有趣、有料、有貨的營銷運營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