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方高價!中石油單方面調漲多地氣價,“供需自主協商”宛若“一紙空文”

3.2元/方高價!中石油單方面調漲多地氣價,“供需自主協商”宛若“一紙空文”

近兩個月來,西南多省市及陝蒙等地本應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的天然氣價格,接連遭遇氣源方“行政命令式”提價,引發市場關於“國內外其他供應商將跟漲”的擔憂。

文丨仝曉波

中國能源報記者

8月底,由中石油直供的西南地區液化天然氣(LNG)工廠突然收到了一份來自中石油天然氣銷售西南分公司的調價文件——《關於順價銷售非管制天然氣資源的通知》(下稱《通知》)。這份標有“特急”字樣的《通知》稱,為緩解嚴重的供需矛盾,中石油今年大量採購價格高昂的進口LNG、鉅額投資開採非常規資源,造成收支嚴重倒掛,因此“決定自8月開始,對公司組織的非管制天然氣資源實施順價銷售”——即上調天然氣銷售價格。

根據這份特急《通知》,8月份西南地區客戶消費的由“進口LNG和頁岩氣”構成的額外氣源,即超出合同量的天然氣,將執行3.088元/方的高價,9、10月的氣價“另行通知”。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中石油天然氣銷售西南分公司已於9月14日發出“口頭通知”:9月份上述額外氣源將再次上調售價,升至3.22元/方。而目前,四川省與重慶市執行的天然氣門站價格分別為1.54元/方和1.53元/方。換言之,

中石油在未經“供需雙方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上調了超額氣源價格,漲幅超過100%

在國家發改委再三明確LNG與非常規氣源要實現供需雙方自主協商確定價格的當下,中石油發出的這一紙“史無前例”的“行政命令式”漲價文件,在LNG行業內引發了巨大爭議。中石油單方面提價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這一與市場經濟逆向而行的“違規”行為,將對行業產生何種影響?

一漲再漲

根據公開報道,中石油在今年的定價方案中將非居民用天然氣分為管制天然氣和非管制天然氣,前者包括國產常規氣、進口管道氣,這兩類資源的氣價實行政府指導價,最大漲幅不得超過20%;後者包括進口LNG、頁岩氣、煤制氣、煤層氣等,價格由供需雙方自主協商,已實現了市場化定價。

據記者瞭解,除了額外氣量,中石油此次在《通知》中還同步上調了合同量內非居民用氣價格——在國家規定的天然氣基準門站價基礎上

上浮6.5%

《通知》發出後,四川省發改委專門召開會議商討應對之策,但有知情人士告知記者“會議成果很不理想”,因為“四川省發改委借權力下放之機,將定價一事推給地方市州了”。在他看來,這樣的權力“下放”只可能意味著“提價”。“例如,四川省巴中市發改委近日就印發了車用壓縮天然氣(CNG)由每方2.9元上調為3.3元的漲價通知,此外自貢市也將CNG加氣站售價上調0.4元/方至3.3元/方。”

西南地區並非孤例。稍早前,由中石油直供的陝蒙地區LNG工廠也接到了類似的提價通知:從8月10日起,中石油供陝蒙地區的計劃內原料天然氣上調0.2元/方至2.08元/方,超計劃外部分執行3元/方的高價。該通知的發佈,直接導致全國多地LNG出廠價格在隨後一週進入每天50—200元/噸的上漲通道,最終普遍漲至4000元/噸以上,部分工廠甚至掛出了近5000元/噸的高價,已經達到去年供暖季初期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各LNG工廠8月份的實際用氣量如何?是否存在超計劃用氣的情況?面對記者的提問,有的工廠負責人坦言“8月份還沒有和中石油結算”,有的則面露難色、欲言又止。“

這麼敏感的事怎麼可能對其他人說呢?萬一捅出去,工廠以後就甭想和中石油做生意了。”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確實有西部LNG工廠已按超計劃用氣價格與中石油進行了結算,但氣量並不多,只有幾十萬方。工廠本以為量這麼少,中石油不會‘動真格’,沒想到還是按3元/方的價格結算了。”

據記者瞭解,對直供的LNG工廠執行“限量推價”已成為中石油今年的供應策略。“今年每個月中石油都在限量,給我們的計劃氣量也只有工廠產能的30%—40%。去年8月份淡季時,液廠幾乎都在滿負荷生產,但現在誰也不敢使用3元/方的高價氣虧損經營。”有西部地區LNG工廠人士對記者說。

有市場觀察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半數LNG工廠處於停產狀態,且年內開工無望;由於上游頻繁限氣,在運的LNG工廠也已在較長時間內處於半產狀態。

“用戶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天然氣供需失衡時,價格上漲無可厚非。為何此次漲價引起了業內爭論甚至質疑?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主要是因為此次漲價與市場化機制下的價格上漲差別較大

據介紹,近兩年來,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思路,國家發改委不斷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目前,海上氣、LNG、頁岩氣、煤層氣、煤制氣以及直供用戶用氣、儲氣設施購銷氣和進入交易中心公開交易的天然氣價格都已完全市場化,其餘非居民用氣價格形成機制也已基本理順,建立了以基準門站價格為基礎上浮20%、下浮不限的彈性價格機制。這部分基本可由供需自主協商的氣量合計已佔到國內消費總量的80%以上。

但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於長期高度壟斷管道天然氣資源的中石油而言,國家層面提出的“供需自主協商”宛若“一紙空文”,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因為在目前的體制機制條件下,用戶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有業內人士直言,中石油此次印發的《通知》表達方式“霸道而強勢”,除了採用“經公司批准”“決定”“通知如下”“要求”等字眼之外,更提出了其他“苛刻乃至不合理”的要求。“《通知》於8月22日印發,但強制要求從8月1日起就開始執行,且使用額外氣的用戶還被要求出具自願承諾書。中石油這種事後價格追溯的情況並不少見。”他說。

“再比如,關於《通知》中額外氣量的劃分,為什麼要由‘進口LNG和頁岩氣’構成,還得‘按天然氣銷售分公司通知的當月進口LNG和超計劃管道氣價格與公司結算’?這種規定缺乏合理解釋,用戶並不能認同。”上述人士說。

在四川省清潔能源汽車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永昌看來,對於當下80%氣量已實現供需自主協商的國內天然氣市場而言,中石油採取的漲價方式是“狸貓換太子”——通過把常規管道氣劃成“額外氣量”,進而執行市場化定價,目的是“規避”國家現行政策對常規管道氣20%的“天花板”漲價約束。

有中石油內部所屬LNG工廠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通知》的內容“過於粗暴”。“今年中石油下屬公司在氣價和氣量供給上‘變臉’太多、太快,並不能被用戶接受。因為沒有話語權,用戶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只能按要求限合同量賣氣,直接的結果是天然氣車輛只能排隊加氣,甚至加不上氣。”

其他供氣商會否跟漲?

李永昌直言,中石油的漲價文件對於計劃(合同)氣與額外氣兩種氣價的設置,有變相恢復天然氣價格雙軌制的嫌疑

另據記者瞭解,業內對這份《通知》的質疑不僅限於漲價的方式,更在於漲價的依據是否充分。“因為《通知》旨在‘實現淡季不增虧,旺季不虧損’的總體要求,但實際情況是,中石油天然氣板塊的利潤今年以來大幅提升。”

中石油8月31日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在國內天然氣需求旺盛的情況下,中石油天然氣銷售量價齊增,取得了不俗業績,天然氣與管道板塊營業額及利潤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在進口氣同比增虧約16億元的情況下,該板塊營業額超過1700億元,比2017年上半年的約1400億元增長21.5%,實現經營利潤人民幣161億元,比2017年上半年的139億元增長15.6%。

記者最新獲悉,此事已引起國家發改委重視。9月20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在四川省發改委召開天然氣價格調整調查會,四川各地政府及大用戶等與會者一致不認同中石油單方面“猛漲價”

業界更為擔憂的是,中石油漲價之後,中石化、中海油乃至諸多其他國際資源供應商會否跟漲?

有西南地區中石化直供的LNG工廠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中石油單方面提價的消息讓我們感到非常擔憂。如果這個價格真的執行下去,不算財務成本、折舊成本,液廠的生產成本將逼近5000元/噸,這對LNG交通乃至其他工業將是沉重打擊。”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2018年至今,天然氣供應整體比較緊張,“但願中石化不要步中石油的後塵。”

3.2元/方高价!中石油单方面调涨多地气价,“供需自主协商”宛若“一纸空文”

評論

氣價市場化步伐須邁得再穩一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天然氣供需緊張之時氣價上漲本無可非議。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天然氣行業當前仍處於深化市場化改革進程中。作為現階段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清潔能源替代現實必選項,天然氣價格如何漲、漲多少?如何做好公眾解釋,取得更多共識?這一系列問題,無不在考驗政府管理部門與市場主導者的決策智慧

當下,對中石油而言,一方面,隨著國內“煤改氣”帶來的用氣量迅速增加,大規模進口“價格倒掛”的高價進口氣需要解決“控虧”問題;另一方面,中石油一家企業就掌控著全國近70%的總供氣量,而根據現行政策文件,“佔總量80%的工業用氣價格已經基本實現供需自主協商”,這意味著中石油作為獨立的、具有壟斷地位的供氣市場主體,幾乎擁有對天然氣“自由定價”的權力。簡言之,對中石油而言,當前漲價已成為必然

同時,若漲價不到位,面對國姿委的年度業績考核,中石油可能難以“交差”。但在當前我國天然氣市場化交易體系建設尚處於初期推進階段、“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天然氣行業體制機制改革效果還未充分顯現的情況下,中石油西南銷售分公司“態度”強硬地在用戶毫無還價餘地的情況下漲價,難免會有“強買強賣”“趁火打劫”的嫌疑。

另外,這種不被市場理解的漲價信號,之於國內市場,會給一些貿易商創造“哄抬氣價”以謀取暴利之機;之於國際市場,也易被國際資源供應商利用,伺機惜售提價,進而使天然氣進口陷入“越控越虧”的“惡性循環”

不可迴避的現實是,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天然氣市場增量的主要推動力。2017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天然氣貿易增量的1/3,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今年以來國際LNG現貨價格同比去年大幅增加,其中亞洲LNG現貨價格已觸及逾兩個月來的高點。在全球天然氣整體供需寬鬆的情況下,今年國際天然氣卻呈現出“淡季不淡”局面。

而這或許只是開始: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受大氣汙染防治強有力政策的推動,2019年中國將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進口國,且在2023年之前,中國將持續貢獻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的超過1/3。

期間,如果國內天然氣持續漲價,那麼這將極有可能帶動、刺激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揚。屆時我國就只能“無奈”為這種高價“買單”,這將對國內天然氣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消積影響。

因此,在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相關主管部門應儘可能為各市場主體創造公平、有效參與競爭的市場條件,切實激發市場活力,從根本上降低用氣成本。如條件還不具備,那就請各方“價格市場化先行”的“腳步”邁得再穩一些、紮實一些,多獲得一些公眾理解與認同,少一些質疑和反對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仝曉波)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