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國的版圖形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淺色瀾海


中國版圖的形狀,就像一隻赳赳雄雞。

毛主席在1950年通過《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雞天下白”的豪壯詞句,提出了新中國的國家姿態。

此句原出自詩鬼李賀《致酒行》的“雄雞一聲天下白”。這裡的“雄雞一唱”,說得是當時英姿勃發的心態。

因此,《人民日報》在1952年4月13日的報道中提到:

西安的少先隊員,曾指著中國版圖的模型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龐煥洲說,“咱們祖 國真像一隻美麗的大雄雞”。

官媒的報道很快就使雄雞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今天國人的共識。

不過,至少在晚清時期,國人的版圖想象都是秋海棠。

例如,清末學部在編纂《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時,就指出:我國地形,如秋海棠葉。出渤海,如葉之莖;西至蔥嶺,如葉之尖;各省及藩屬,合為全葉。

辛亥革命後,清朝雖然被推翻,但是這一地圖意象卻延續到民國。當時的說法是,“中華民國之地形,頗似秋海棠之葉”。抗日戰爭前後,面對內憂外患,時刻有文人墨客用秋海棠來激勵國人。

當然,無論是秋海棠還是雄雞,都是依託於清朝的版圖。

明朝時期,中國的疆域只包括內地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最後只剩下相當於今日中國版圖1/3的領土,可謂是狹小至極。

清朝憑藉一系列戰爭,將東北、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納入到疆域內,最終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形狀。


HuiNanHistory



第一步:確立北方(特指華北)統一(周朝,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末)北方的意義十分重要,宋代以前中國的人口和財富重要就聚集在北方。


第二步:確立北方+南方統一(秦朝,大約在公元前213年)。而秦朝在前213年的版圖範圍標準則成為日後各個被定義為大一統王朝開創了一個藍圖。而秦朝的版圖我們今天都習慣以關內籠統稱呼。


第三步:確立關內統一(北方+南方統一)和對河西走廊+西域的主導(漢朝,大約在公元前73年)。漢朝在漢宣帝時期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主導和震懾則又稱為日後不少大一統王朝新的藍圖


第四部:統一關內統一和對西藏、漠北、東北、西域、臺灣的主導(也可以名義)(元朝,大約在1279年)這個統一就很接近現今中國對的統一的看法了。但是依然有些殘缺。


第五步:關內統一和對西藏、西域(新疆)、漠北、東北、臺灣的控制(清朝,大約在1760年)

清朝在1760年的版圖範圍我想是最符合今天的統一。也是眾多網友們理想中的統一狀態。不過清朝依然有些地區是名義管控。但是清朝的版圖也奠定了現當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最後一步:對關內、西藏、大西北(陝甘寧、青海、西藏)、內蒙古、東北的統一和對臺澎的名義控制外加九段線內的南海控制和黃海、東海部分海域以及渤海海域的控制。(當今中國)

雖然對臺灣的收復尚需時日,但今天中國版圖統一的定義範圍已經形成,雖然陸上版圖不是歷史最大時期,但控制力度可說是第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陸上版圖的基礎上也加上了海疆範圍。隨著中國實力的日益增強對版圖的實際控制也會更強,也會完成徹底完成統一標準。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