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老北京的右安門

作者 庫雅拉 少奎


老北京的右安門


右安門在外城南城牆的西側,也叫“南西門”。

“南西門”外一箭之地(右外涼水河也稱蕭太后河 橋北側)曾是金中都“景風門”之所在。


老北京的右安門


再前行數里(三環路南)即是“草橋村”。

(一)“草橋

名曰“草橋”實為石橋,其橋與唐代“萬福寺”同時,但寺廢橋存。

草橋一帶農人多以種植鮮花為業 歷史悠久,是譽滿京師的“花鄉”。草橋村有個悠久的傳說:

大金國四狼主金兀朮1(zhu音:竹)的“鐵甲連環馬”,被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擊敗,一路逃竄潰不成軍。


老北京的右安門


再往前跑就是大金國的“老窩兒”中都燕京城門啦!

此時的金兀朮羞愧難當 不想活了——噌楞一下,就連刀架在自個兒脖子上。

被軍師哈密蚩一把奪下“狼主稍安勿燥,待我與宋使秦檜打通關節,再做計較不遲。”

果然不幾日 那嶽元帥即被“一十二道金牌”召回。

俄爾又因“莫須有”罪名勒死在風波亭。

本來岳家軍兵臨城下,距金宮殿近在咫尺,只可惜“王師北定中原”功虧一簣,叫秦檜這個攪屎棍給壞了大事。

金兀朮聞訊大喜——小小草橋竟有迴天神力!即刻冊封:“升草橋為草橋關,建避風亭、修關隘、常設兵丁把守”。

至今 戲劇舞臺上還經常提到這個大名鼎鼎的“草橋關”。

但那只是“戲說”,真正的史籍文字,可見於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其中記載:

右安門外十里草橋,方圓十里皆泉也。匯於橋下 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又四十里達於潞。”

是說:這裡地勢低窪 水流縱橫交錯,最後都匯聚在草橋下向東流去,經過四十餘里到達通州的潞河。

早年 草橋、黃土崗兒一帶的沙質黃土 非常適於養花兒,京城盡人皆知。

草橋的村民專事養花兒,是四九城兒“花兒匠”的產地。

每天一大早兒,右安門城門洞兒裡出來進去的,淨是挑著鮮花兒的花兒農。

偌大京城 因為他們,才變得花兒一樣的美麗。

(二)右安門內

一進右安門,緊貼門臉兒的馬路東側,是公交車總站。

一趟是19路 可以一下兒坐到動物園兒。

另一趟是5路,從南到北穿城而過 最北可達德勝門箭樓兒。記得上學和剛工作時 經常需要坐5路。

當時我們自己還造不了那種汽車,需要跟“友好國家”做那種原始的“易貨貿易”。

也就是老百姓說的“五馬換六羊”那種買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用的是匈牙利的“伊克羅斯”,大人們叫它“一個螺絲”,我們小孩叫它“一個騾子”。


老北京的右安門


50年代的公共汽車

後來又換成了捷克的“斯各達”,小孩亂叫成“屎疙瘩”。

這兩種汽車都犯一個毛病:抖的厲害!心臟不結實的,能順嗓子眼兒抖攏出來。

(三)半步橋

順5路總站往北幾十米,路東有一條東西向的橫衚衕兒,名字挺個別 叫“半步橋兒街”。

其實頂到東頭兒一拐彎兒,那條南北向的長街 才是正經八百的“半步橋兒街”,橫著那咕嚕兒,只是它的一部分。

這條南北向的街道往南可達南城牆根兒,往北一直能過馬路上“萬壽西宮2”裡頭那座小山兒上。

再說這個“半步”,古人管左右腳各邁一次叫:一步。光一隻腳邁一下,叫:一跬(kui三聲)。

古人淨跟我們繞脖子,要聽古人的 這地方應該叫“半跬(音:潰)橋”—— 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據說,半步橋兒這個叫法兒跟旁邊的“模範監獄”有關。

“模範監獄”1911年按照西方文明方式 擬建的中國監獄。

這個監獄正門朝東,進門兒是傳達室、接待室,裡頭是管理人員的辦公區域。再往西走,才是關押犯人的“監獄區”。

“監獄區”主要建築是一座“王八樓”,從“王八肚子”裡能把“王八四爪兒和頭尾”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


老北京的右安門


著名的“王八樓”

這是大清國向西方學習 蓋的頂級“模範監獄”。裡邊曾關過:大漢奸王揖唐、美女漢奸川島芳子等“名人”。


老北京的右安門


川島芳子在獄中

“模範監獄”的的犯人都是20年往上、無期、死刑、死緩、斬監候什麼的“要犯”。

犯人們倆手撒(sa)著,倆腳全都釘著“鐐銬”。


老北京的右安門


犯人們都戴著腳鐐

戴著“鐐銬”的人,那走相兒 整跟陷泥坑裡似的——往前一點一點兒挪,拉著胯蹭著走。

監獄西牆兒有個專供犯人走的門(現在是市局預審處),門口兒有一道小水溝兒,水溝上蓋了石板——也算是橋吧(半步橋在這兒呢)。

正常人一步跨過去鬧著玩兒一樣,可戴著“鐐銬”的犯人要想過這個“橋”就得連挪帶蹭的咕湫3好幾下。

本來送死去(qie切)就不愛走那麼快,況且過了這“橋”就得上囚車了。這份兒生死兩界的“情感”,連獄警都感動了—— 半步半步慢慢蹭吧,多活會兒 ......

其實這是人們附會出來的故事,就在光緒十一年(1885)編纂的《順天府志》中就有“半步橋”一詞出現:“里仁街在右安門東北,距盆兒衚衕一里許有寶塔寺 今圮(pi音:脾),迤西曰半步橋 井二”。

早年這裡是當地人種菜的地方兒,所謂半步橋兒是“井臺兒”前的一道水溝,為方便 水溝上覆了一塊碑石,即半步橋是也。


老北京的右安門


沒找到那麼小的“橋”,藉此圖示意

(四)白紙坊

現如今說起右安門,是以“大觀園”最著名。

“大觀園”是為拍攝1986版《紅樓夢》而建的“影視基地”。之前則是一片歸屬園林局的“苗圃”而已。

“苗圃”前身(包括印鈔廠)乃是大清工部的“濯(zhuo音:拙)靈廠”,即:製造火藥、存放炸彈的地方兒。

“印鈔廠”,起根兒那會兒叫大清“度支部印刷局”。

廠子建好還沒開印 就改朝換代了,到了民國則稱之為“北平印刷局”。

80年代以前人們都叫它“541廠”,反正不管怎麼叫,都是一個事兒——印票子。


老北京的右安門


541印刷廠

“印鈔廠”以前是白紙坊地區的中心,包括現在的南菜園兒地區、南線閣兒地區、棗林街地區早年統統屬於白紙坊“轄區”範圍。

早年“轄區”內的老百姓大多都會造紙,所以因“地區專業特長”得名“白紙坊”。

白紙坊”是1000年前金中都的一個“”,(據記載 在其北側還有一個“黑紙坊”)。

白紙坊”地區所產的紙,“白”字徒有虛名,更非能拿上桌面的“南紙”。


老北京的右安門


手工抄紙

而是粗糙的“豆紙”,俗稱“馬糞紙”。只可用來擦屁活,升級版可以用作包裝紙。

與書畫家用的“宣紙”不可相提並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街上還可買到 今天稱作手紙的“豆紙”。即便這種水平的“造紙技術”,的師傅,一千年前也屬“重點保護”級的稀缺人才。

據說:白紙坊一帶居住的“造紙專業技工”,都是大金國狼主 從北宋首都汴梁城,俘虜過來數萬人中的 一種“匠人”。

紙坊”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和銷售,當地有順口溜 形容這種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兒:公公抄紙媳婦曬當家的搗料

(bai音:掰)子賣——

“抄紙”工序很講究經驗和技術,但對體力要求不高,正好兒老爺子符合要求;


老北京的右安門


手工抄紙

“曬紙”工序需要細心、巧勁兒,兒媳婦幹這個正合適;

“搗料”的活兒即髒又累,非“主力”不能擔此重任。

“銷售業務”需要與人打交道,需要社會經驗和關係網,一家人中 非大拉伯子出馬不可。

每間造紙作坊中 都需要一個“石臼”和木椎。


老北京的右安門


原料就是廢紙、茅草、碎麻布等。把原料放入“石臼”,用腳踏動木椎 反覆錘砸 使之稀爛粉碎。

然後裝進帶濾布的竹筐,投入“麻井”浸泡。

著數人於池畔揉搓綄洗,壓出的汁水即是造紙需要的“原料”。白紙坊是金中都最大的一個坊。

東接陶然亭、北至牛街、棗林街一線,西、南各頂到西南城垣。白紙坊內所有大小作坊皆無廠名,更無品牌可言。

如此規模,在地曠人稀塞北苦寒之地,尤其在當時的人類生產力狀態下,已經是相當可觀啦。

必須說明:白紙坊之,並非後來:元、明、清各朝之坊。


老北京的右安門


白紙坊就在宮城東側

它的誕生時代 屬於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的金中都 至今已近千年,遠遠早於今天的北京城市中心各坊。

要說北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坊,就得數白紙坊。相比之下右安門 只好屈尊孫輩啦。


老北京的右安門


本文題目:右安門,其中大部分內容明顯歪別處去了。主要是眼下網絡信息甚為詳實,拿人嚼過的東西拼湊為文,非我本意。

所以雜陳一些:周邊方圓 左鄰右舍軼聞趣事,以供諸朋友一樂。

END

1、四狼主金兀朮——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四子,名:完顏宗弼

2、萬壽西宮 —— 市內小型花園兒,南面正對半步橋兒街,內有土山 山上曾有明代關帝廟;當地人也稱其為“戲子墳”。

3、咕湫 —— 來回晃動。

4、豆紙 —— 一尺見方的粗製紙 薑黃色;早年副食店有售,

論“刀”賣,廁所專用 非常廉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