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培養節奏感從娃娃抓起

音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相信許多人都會回答是旋律。在音樂中,旋律和節奏是組成音樂的最重要部分,而旋律又往往是人們最先感知到的元素。最近的《歌謠季》裡,著名的相聲演員岳雲鵬在節拍也遇到問題了。

其實,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中,節奏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柴可夫斯基也曾在回憶錄中寫到:“我的父母使我從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所以,家長們平時可以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一些節奏感的訓練,方法如下:

1、從生活中感受

語言:音樂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語言,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本身就會融入豐富、生動、微妙的節奏。父母可以有節奏地朗讀一些詞語、短句,並配合拍出節奏,讓孩子模仿,這樣一來,不僅能讓他體驗節奏感,還能提升語言能力。

自然界聲音:滴水聲、汽車喇叭聲、動物叫聲……這些都是很有節奏感的聲音,讓孩子去聆聽和模仿,同時如果能配合拍打的動作或者藉助樂器來再現聲音,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培養節奏感從娃娃抓起

2、在遊戲中捕捉

兒歌說唱:兒歌的節奏感很強,也適合小朋友們學習。在教孩子學習兒歌的同時,家長可以配合拍手或者依據兒歌內容作出相應的動作,可以很有效地強化孩子對節奏的認知,也能讓孩子在與家長互動的過程中對節奏感的感知產生更大的興趣。

角色扮演:做慣了“高高在上”的家長,不妨跟寶寶換個角色,讓寶寶當“老師”,跟隨音樂“編舞”,或者用樂器打出不同的節奏,要求家長模仿,家長還可以“故意”出錯,讓孩子糾正,以此來判斷孩子對節奏感的敏感度,同時也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成就感。

3、用肢體去體會

除了以上提到的拍手,跟隨節奏做動作,還可以通過跺腳、聳肩、搖晃、擺手、點頭等各種形式來實現。

平常在家中播放音樂時,可有意識地讓孩子隨著音樂節奏左右搖動身體,上下揮動手臂。還可以多與孩子做一些“音樂節奏遊戲”,如玩玩小木魚、小鈴檔、小撥浪鼓等,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增強音樂的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從小培養孩子的節奏感,能夠幫助他感受音樂藝術中的情緒,對今後的音樂學習也將大有裨益。

培養節奏感從娃娃抓起

《來練365》,利用網易雲課堂進行鋼琴教學及課後陪練,適合所有鋼琴愛好者入門學習或者基本功矯正者學習,課程共計365個課時,每日更新

減輕家長的鋼琴練習輔導壓力,讓孩子可以在有效時間內做有效的練習,並且增加孩子練琴主動性及給枯燥的練琴生活增添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