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我們已知道,作為黃河中上游地區得天獨厚的一部分,在距今3至5萬年前後的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有“河套人”和“黃龍人”,在陝北黃土高原上展開了活動。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河套地區

而特別是到了距今10000至5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在群山起伏的陝北黃土高原,更處處都呈現出早期人類定居生活的繁榮之景象。那個時候的陝北居民們,操縱著顯然比其他地方的人們更加先進的工具,耕種著人類社會一些最初的穀物,飼養著人們所馴化出來的一些最早的家畜,在溫暖宜人的無定河流域、洛河流域,以及其它一些靠近水源的黃土緩坡上,從事著最初的農業生產和畜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閒來無事,人們便講述著一些最初的人類故事(神話),享受著一種恬淡而又較為穩定的生活。這種頗有點詩情畫意的新石器時代之文明,終於在距今4—5000年前後的那個劃時代的歲月裡,孕育出了一個極大的飛躍和突變性的進步——偉大的黃帝部落在陝北高原上誕生了!從此,中華民族光輝的文明史,才真正其拉開了美妙動人的帷幕。

那麼,這中間就有了一個令人無法迴避的問題,為什麼代表著先進文化的黃帝部落,偏偏會發源於當時的陝北黃土高原?造物主何以會如此厚愛黃帝時期的陝北高原呢?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黃河

要回答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自然得從黃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來說起,從這個高原傳奇般的出現和產生時說起。

據地質學家們考證,在地球歷史上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後的新生代時期,在如今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那一帶,常常會颳起一種狂暴的冬季之季風。這季風一路南下,常常會把途中一些沙漠中含有石英、長石和雲母的粉粒,裹上高高的雲天,在經過一番十分遙遠的長途搬運後,又以一種雨土的形式,一再地降落到地面。而不斷地降落到地面的這許多雨土,再經過水流和其他外力的作用,在大地上就形成一些不同類型的堆積物,這就是作為全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的奇特的來源——順便再捎帶一句,廣袤的黃土高原的形成時期,也正是我們人類歷史開始走向黎明的時期——即隨著天上的黃土在降落,地上的人類也直立行走了。這中間是不是也含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巧合呢?總而言之,作為整個黃土高原腹部之地帶,陝北這一塊黃土地,就是以這種奇特的手段,在前後長達二三百萬年的時間內,造被物主創造出來了。

歷史學家們一再說,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游地區;而黃河中游地區腹部地帶的陝北高原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就是舉世矚目的深厚黃土的堆積。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黃河

土壤學家們說,黃土堆積的優良性,首先就在於其土壤的肥活性。黃土中精細的顆粒,富含著多種礦物質等植物所需的養料,土壤的生產力強,這就為人類早期農業的萌發,預備了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

黃土堆積的第二個優點,是其土質的疏鬆,雨水很容易下滲,排水性能好。而其第三個好處,是土壤的壁立性,其結構富於一種毛細血管那樣的作用,使得天氣乾旱時,則地下水很容易上升到植物的根部,使農作物不至於因乾旱致死。這當然就是早期農業能夠出現的第三個有利條件了。

除此以外,作為肥沃疏鬆和富於壁立性的黃土高原,對於生產工具十分原始的早期農耕文化來說,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即黃土土壤的易於開墾與易於耕作的性能。

也許,正是由於肥沃疏鬆和富於壁立性的黃土高原,同時又具有易於開墾易於耕作的優良性能,才從根本上導致了中華文明的源頭,在於黃河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這一偉大的史實。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陝北 地貌

當然,除了黃土本身的種種優良性能以外,當時黃河中游地區那溫暖溼潤,植被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中華文明孕育和出現,提供了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條件。

然而,黃河中上游地區,西北黃土高原是,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據有關方面統計,整個黃土高原,大致上包括有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橫跨6個省市,268個之多的縣區,而為何在當時黃河中上游地區新石器文化普遍發達的前提下,偏偏發源於陝北黃土高原的黃帝部落該領先一步呢?

這自然又和陝北黃土高原更加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有關了。

據考古學家們考證,人類在其早期的狩獵採集經濟時,一般並不喜歡集中在開闊的大河流域或寬廣的平原地帶,而多喜歡生活在一些高原山區的緩坡之區域。其原因有二:一是在這樣地形較為複雜的區域內,人們便於採集到野果,也便於狩獵和棲身。同時也便於逃避野獸的攻擊,便於自我保護和生存。而作為整個黃土高原腹部地帶的陝北黃土高坡上,恰好就為早期的人類提供了這樣諸多方面的便利。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陝北 佳縣

那時候,陝北居民的祖先“河套人”與“黃龍人”,在黃土高原茂密的森林中,在高原上星羅棋佈的湖泊旁,陝北先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自己美好的生活。終於在經過了長期的生產實踐後,由狩獵而發明了畜牧,由採集而培育了五穀,開始了其早期的定居式生活。就連今天的人們,也完全可以從已經發現的人類新石器時代眾多文化遺址中,判斷出當時陝北高原上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而當年黃帝部落的脫穎而出,則無疑是這一新石器文明——特別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果。至今,在陝北高原上都隨時可見的人類龍山文化時期的“白灰面”遺址,似乎還一直在默默地敘說著這塊土地上早期的輝煌。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陝北 綏德

但是,當人類文明的步伐進一步加大加快的時候,陝北黃土高原的環境,就顯示出了其較大的侷限性,比如,作為高原山區地形地貌的陝北黃土地,對於農業生產更大規模的發展——即灌溉技術的實施就極為不利。且相對來說,即就是土地可以被灌溉,則水源也不是很充足,同時,若要把山下的河水提升到山坡上,當然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擁有了先進文化的黃帝和他的部落,自然就要突破環境的侷限,去開闢更為開闊的生存的空間。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黃帝部落大遷徙,也就有了所謂平炎帝,戰蚩尢,統一中原地區各部落等,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光照後人的千秋偉業的出現。順邊說一句,龍山文化以後,陝北高原人口銳減,這一點也已被多年來的考古發掘所證明;這當然也從一個有力的角度,證明了黃帝部落大遷徙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

為什麼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陝北 富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