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五個故事,見證中大五院特殊時期的“愛情”

自1月17日打響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戰以來, 感人故事在時刻上演。

作為珠海唯一一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收治醫院,中大五院全院動員,全員參與這場戰役。他們當中有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員、有當年抗擊非典的護理人員、有推遲婚期的準新娘、有“拋下”孩子的抗疫夫妻檔……

他們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工作,只為防治病毒、守衛珠海,戰勝病魔、呵護生命。這5個故事既是全體醫護人員堅守崗位、迎難而上的縮影,又是疫情當前展現醫護擔當的真實寫照。

“病患託付以生命,我們要回饋這份信任”

“孩子剛剛9個月,老婆一開始還是比較擔心我的安危。但是我做了大量的解釋工作,後來她還是選擇相信我的專業。”中大五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鄭曉濱醫生在“非典”橫行時,就作為應急隊員參與到疫情防控中。在此次抗新冠戰役中,他主要危重病人的救治,直接接觸一線感染病人。

五个故事,见证中大五院特殊时期的“爱情”

“其實我內心很平靜,我相信自己的專業和同事,我們做好了嚴格的防護,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是我內心沒有太大的波動,就感覺這是很常規的工作。”他表示,自己的這份淡定與坦然是建立在對醫院和自身專業的充分信任之上的。

“接手第一例病人比較焦慮,尤其是他老婆也發病之後。我們除了做好治療之外,還十分耐心地安慰他,在反覆的溝通中,他充分信任我們,並配合治療。”鄭曉濱說,“他把生命交給我們,我們要對得起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醫患之間這份信任讓他倍感溫暖。

結婚9週年紀念日在病房中度過

“孩子一個8歲,一個3歲,都‘遣送’回老家了,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輪值,要進倉直接面對確診的病患,每班進倉4小時,24小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醫院心血管病中心的李松彪說,自己在感染病防治中心8樓病房參與救治,妻子譚萃妍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醫生,目前在5樓,兩人時不時會在樓道里見面,匆匆打個招呼,寒暄幾句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了。

五个故事,见证中大五院特殊时期的“爱情”

“沒來得及跟老婆商量,我就到感染病防治中心工作了,2天后,她也來了。1月22日,我們在這棟樓裡度過了9週年的結婚紀念日。”李松彪說,這是“新冠”疫情時期的愛情,“感覺老婆的工作比我的壓力要大一點,她面對的患者中有疑似病例,除了要做醫學觀察還需要安撫患者。”兩夫妻互相支持、鼓勵,共同抗擊疫情,讓這個結婚紀念日過得別樣浪漫。

像李松彪、譚萃妍這樣的抗疫夫妻檔,在中大五院還有很多。他們是戰友,是同事還是夫妻,正如李松彪所說雙方“互相支持、鼓勵”,在防控疫情戰役中,這份情感讓人倍感暖心。

準新娘推遲婚期上“戰場”

“日子都挑好了,年初五準備結婚,我們籌備了半年多。”就在中大五院感染呼吸ICU護士王怡然沉浸在即將做新娘喜悅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她所有的計劃。

“17號科室組織培訓,護長讓我們做好準備,18日一大早收到需要增援的通知,沒有想太多就過來了。”王怡然說,來不及跟未婚夫和家人多說,就換好衣服奪門而出,加入了這場抗擊“新冠”的戰役。

五个故事,见证中大五院特殊时期的“爱情”

“未婚夫十分理解我,說家裡他來協調。但是我未來的公公、婆婆堅決反對,一直到年三十,他們才接受了我暫時無法回去的事實。”王怡然今年24歲,因為生性溫柔,有耐心,2年前到中大五院工作後,她選擇留在感染呼吸ICU,日常的工作需要面對大量的危重病人。“希望這場疫情早日結束,希望我的同事、患者都平安。”

兩支專業“魔肺”團隊全程待命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患者的肺部受損,影響人體肺的正常工作。對於重症中的危重症患者,我們可採用在人體外安放一個人工膜肺的方式,替代人體內肺臟的呼吸換氣功能,相當於‘人工替代肺’,讓人體自身的肺能夠得到充分的治療和休息。”中大五院專家組成員、胸外科曹慶東教授表示,醫院有兩支ECMO隊伍,醫生護士各15人,共30人隨時待命。目前團隊已有成員被緊急抽調到隔離區,加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的戰鬥中。

五个故事,见证中大五院特殊时期的“爱情”

ECMO是體外膜肺氧合技術的簡稱,能夠為可逆性原因導致的急性循環、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提供其他治療措施難以勝任的支持,適用於如重症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等,被稱為“魔肺”。

“兒子生病一直喊媽媽,我心裡很難受”

“這段時間醫院不斷進行解除隔離、新收病人的高強度醫治,我要努力完成全院培訓,確保醫護人員零感染……”在工作日誌中,中大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李穎護士長這樣寫道。

五个故事,见证中大五院特殊时期的“爱情”

她19歲進入護理行業,至今已20年,17年前,她親身經歷過抗擊“非典”的戰役,隨後還充當主力迎戰過甲流,曾獲得抗擊“非典”優秀個人榮譽。李穎說,“感染病防治中心的護理團隊經歷過非典、甲流、中東呼吸綜合徵……歷次公共衛生事件讓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應對急突發事件的經驗。”

“自1月17日起,我已10天沒有回家了,家裡的各種工作都壓在家人身上。”李穎說,家中其中一個孩子年僅1歲,一個正讀初中,“孩子經常說想我,尤其在老公發來短信說兒子生病了一直在喊媽媽,我心裡很難受,我只能告訴他們:媽媽很快就回來。”

“經常是從早上7點到凌晨1點連軸轉,結束後嗓子都嘶啞了,已不記得培訓了多少場,心裡想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讓更多的同事快速深入瞭解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自疫情爆發以來,李穎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嚴格培訓準備投入戰鬥的同事和指導他們進行嚴格的感染防控工作,幫助更多醫護人員保護好自身的安全。

【記者】黃鶴林

【通訊員】張嘉斌

【作者】 黃鶴林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