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挑選指數基金要看哪些?

petetr100967281


  指數基金是跟蹤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上證50指數等)為標的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如這隻天弘上證50指數A,跟上證50指數走勢可以說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該基金是購買的上證50的50只股票的全部(或部分),該50只股票集體上漲或集體下跌,那麼該基金就跟著漲,或跟著跌,不具備有人為因素,也可以說基金經理形同虛設,沒有操作的權利。

  既然基金經理是形同虛設,那麼指數基金相應的費用相對於其他基金會較低,比如管理費。

  那全部指數基金都一樣,都不具有人為因素嗎?不是的。指數基金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像上面的天弘上證50指數A,力求按照基準指數的成分和權重進行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減小跟蹤誤差為目標。

  第二類是增強型指數,在將大部分資產按照基準指數權重配置的基礎上,也用一部分資產進行積極的投資。其目標為在緊密跟蹤基準指數的同時獲得高於基準指數的收益。

  第三類基本面指數,如嘉實基本面50指數(圖片審核不通過),以股票公司的淨資產、現金流等基本面財務數據進行樣本股的選樣和指數加權計算,打破了樣本股價格與其權重之間的聯繫,使得基本面經濟規模大的股票獲得較高的權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估股票在組合中權重過高的現象。

  那麼我們在投資指數型基金的時候,選擇哪一種類比較好呢?首先你要有明確的目標,例如你要跟蹤的指數是哪一個指數,是上證50指數,還是中證500,亦或是滬深300等等。

  每個指數的成分股是不一樣的,這就要看你看好哪一板塊市場了,像上證50可以說是我國市值最大盈利最好的50只股票,但其屬於傳統行業,如果你看好未來產業如創業板塊的話就不要選上證50作為投資標的了。

  指數型基金較適合定投,不適合一次買入,因為未來是根本無法估測的,像上證50它是50只股票,不是單隻股票。

  定投的話需要長期持有,例如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因為上市公司可以說是我國最好的公司,那麼其盈利就多,市值也就不斷的變大,指數總體就往上走了,但短期怎麼走無法預測。

  再選好指數類型,做好長期定投打算後,有以下建議,選擇有實力的基金公司,選擇費率較低的基金,選擇資金進出較便利的基金。

  在這裡有問題了,如該指數基金有如上三隻類型指數選哪一類呢?筆者個人建議,再次強調一下,僅是個人建議:首先選的是基本面指數,其次是複製型指數,最後才是增強型(排列出自安全與穩定考慮)。

  講了這麼多,可能還是一頭霧水,那就直接選一隻滬深300ETF吧,上面都可以忘掉了。跟蹤指數相差不會太遠的,只要堅持定投就可以了。如果投資平臺有如支付寶的慧定投的話,選擇慧定投,相對而言收益較高。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聚眾。你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筆者碼字的動力哦!!!


三人聚眾


基金小白投什麼?指數基金。那麼,指數基金怎麼選,要看哪幾個方面,我覺得這應該是每個投資者最關心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能稱得上太難去解釋,我希望大家也不要把選擇指數基金這件事想象的過於複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思考:

選擇行業指數還是寬基指數

一般來講,寬基指數是投資時較為常見的類型,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中證500指數基金等等,這類基金的整體收益是較為中庸的,不能算最好,但也不是最差,基本上屬於中位線。

而行業指數的話要求就投資門檻相對高一些,但是有些行業的收益率確實會相對好很多,至少在中位數以上,從歷史的收益率總結看來,醫藥、必需消費、可選消費這三個領域是收益率最高的,因此我們在選行業類基金的時候,可以更大程度地從這些行業的基金考慮下手。

選擇費用低的一定沒錯

對於指數基金來講,無論是管理費還是申購費都是非常低的,我們在選取指數基金時候,就要從中挑選費率低的品種進行投資。這樣一來長期定投將會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

瞭解收益較好的基金品種

紅利類基金,指的是高股息率的基金品種。股息率是說一隻股票從自己的盈利當中拿出一部分現金,然後以現金分紅形式分給投資者。

基金市場中高股息率的品種,如果能夠長期穩定輸出分紅,說明了企業自身的現金流和財務情況都是穩定的,這是紅利類品種的重要特點。

還有一類價值類基金,這個品種的基金主要是代表了被低估的股票所組成的基金,這一類基金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

以上就是我對挑選指數基金的一些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及更多的人。點贊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杜耶說理財,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杜耶說理財


概念

先說人話:

舉例,上證50指數,是選定的上海交易所裡前50家最大的公司股票,算出來的指數。那麼,上證50指數基金,就是拿大家的錢,投資這50只股票,這50家的漲跌影響基金漲跌。

優秀的指數基金是追求基金的漲跌與指數一致。

再看定義:

指數基金(Index Fund),顧名思義就是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上證50、中證500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分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通常而言,指數基金以減小跟蹤誤差為目的,使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標的指數相一致,以取得與標的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

下圖是上證50指數和他的50支成分股票。



對應的指數基金有多支,目前以易方達上證50指數基金為例。

投資方法

投資指數基金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如何獲取信息,因為,同類型的指數基金收益差別不大,並不是特別注意那支基金,考驗的是你對大行情的判斷,而非短期投資。

例如,2017年,藍籌股持續上漲,那麼上證50裡的都是藍籌股,上證50指數基金自然漲。

看下圖中上證50指數從2017年漲到2018年初。

同樣以易方達上證50指數基金為例,收益如下


渠six


在我和投資者們的溝通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朋友對於指數基金(ETF)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十分希望我可以分享一些在國內可以投資的ETF。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截止2016年12月30號,在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ETF共有140個(含貨幣基金ETF)。其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92個,交易代碼都以51開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ETF共有48個,交易代碼都以15開頭。以2016年年底的價格估算,所有的ETF所佔的市值大約為3400億人民幣左右。如果去除貨幣基金,剩下的ETF總共大約為120個,市值總和在2000億人民幣左右。

從ETF的數量分佈來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絕大部分ETF都是股票型ETF,佔到所有ETF的80%左右。在餘下的20%的ETF中,主要由貨幣基金,債券ETF和大宗商品ETF組成。

如果以市值作為衡量標準,在上證和深證上市的ETF主要以股票型ETF和貨幣基金ETF為主。大宗商品類和債券類ETF佔有的市值都非常小,低於5%。

貨幣基金型ETF屬於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因為有一些規模非常大的貨幣基金(比如天弘的餘額寶)並沒有被歸類為ETF,但它提供的投資功能和貨幣基金型ETF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主要針對股票,債券和大宗商品ETF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國內股票ETF

截止2016年年底,管理規模超過100億人民幣的股票ETF共有7個。

如上圖所示,目前規模最大的股票型ETF是華夏上證50ETF(510050),管理規模(截止2016年年底)接近300億人民幣。其他一些規模比較大的股票型ETF有滬深300ETF,上證180ETF和中證500ETF。所有這些ETF(除510810以外)的管理費為每年0.5%,外加0.1%的託管費,其總費率為0.6%。一般來說,ETF沒有認購費。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這些不同的指數之間有什麼區別?買哪個指數ETF更好?在這裡稍微向大家做一下知識普及。

上表顯示的是中國股市中最常見的幾個指數。指數的名稱中含有該指數包含的成員的數量。比如上證50指數,選取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50支股票。而上證180指數,則是上證50指數的擴大版:將50支股票的範圍擴大到了180支股票。

滬深300指數涵蓋的範圍更廣,同時包括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300支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股票。中證500指數選取的則是排名介於301-800之間的A股股票(排名的規則有些小複雜,包括市值,流動性等一系列考量)。如果將滬深300指數加上中證500指數,我們就可以得到中證800指數。

由於這些指數選取的成員不同,因此其代表的主要行業也有很大不同。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證50指數主要是金融指數,其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的市值佔到65%左右。相對來講,滬深300指數的行業分佈更廣。而由於中證500指數選取的是中小盤股,因此其行業分佈更加偏向於醫藥生物,房地產,計算機等,而不像前面提到的那幾個集中於金融行業的大指數。

既然這些指數涵蓋的投資範圍都不太相同,那麼我們應該選取哪個指數ETF作為我們投資的對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考慮。

首先,儘管這幾個指數都不太相同,但由於他們都是市值加權型股票指數,其回報的相關程度是很高的。

上表顯示的是這四大指數在過去十年中日回報之間的相關係數。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大指數中的前三大(上證50,上證180和滬深300)指數之間的相關係數都很高,非常接近1。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三大指數涵蓋的股票都是滬深兩市上市值最大的那些公司,指數間的涵蓋面高度重合,因此價格波動幅度十分接近。

和三大指數回報有顯著差別的是中證500指數。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該指數選取的是中型規模的股票,因此和前三大股票指數沒有重合面。如果投資者想要較全面地覆蓋中國股市,比較好的選擇是購買一個滬深300指數ETF+一箇中證500指數ETF。這種組合可以覆蓋幾乎所有的大公司和中型公司。當然,如果想要再進一步的延伸去包括小型股票,那麼也可以考慮加入中小板ETF和創業板ETF。

下圖顯示的是四大指數在過去十年的歷史回報(不包括紅利)表現。

以過去十年的歷史來看,代表中型股票的中證500指數波動率最大,回報最好。代表藍籌股的上證50指數回報最低。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上證50,上證180和滬深300這三大指數的回報情況非常接近,區別不大。但是中證500指數(上圖紫線)從2009年開始經歷了一撥非常明顯的觸底反彈,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中表現十分搶眼。

縱觀過去十年,中證500指數的年回報為12%左右,是四大指數中最好的。其他三個指數的年回報在2%-4%左右。

從理論上來說,股票的市值越小,其風險就越高。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風險和回報成正比,因此堅持投資小股票就能夠獲得超額回報。這也是為什麼小型因子(Small Minus Big)在法碼和弗蘭奇教授提出的三因子模型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小規模帶來的超額回報,指的只是長期投資維度下的平均回報。如果我們把長期的投資維度切割成不同的時段,就會發現在不同時期,風水輪流轉,小型股票和大型股票的表現各領風騷。在某一階段小型股票的表現更好,而在另一個階段則相反。過去十年中國的中型和小型股票表現更好,並不能代表未來十年投資這些股票能夠繼續獲得更好的回報。

這些指數的回報表現相差這麼大,也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即當我們在衡量一個股票基金的表現時,需要首先選對基準。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股票基金經理選取的股票都是中型,甚至是小型股票,那麼他/她管理的基金戰勝滬深300指數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對於這位基金經理來說,一個更合適的基準可能是中證500指數,或者中小板指數(如果他選取的股票來自中小板)。只有用合適的指數去衡量一個基金經理的歷史表現,才可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現在回到本章的中心,股票型ETF。在我看來,普通投資者只需要在上面的幾個ETF中選取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就足夠了。在大股票領域,159919和510330都可以考慮。如果想要覆蓋中型股票,那麼可以加上510500。有些投資者可能還想涵蓋更多的小股票,那麼也可以考慮159902和159915。值得一提的是,小股票由於市值小,流動性差,因此買進賣出的交易成本也會比較高。追蹤小股票的中小板ETF和創業板ETF的市值都要遠遠小於主板ETF,也就是說投資這些ETF帶有更高的投資風險。

海外股票ETF

在股票型ETF中,有一些ETF追蹤的指數是海外的股票指數,比如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香港恆生指數等等。對於海外市場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這些ETF。

在國內上市的海外股票指數ETF不多,主要集中於美國和香港股市指數。

上表列舉了一些在國內上市的比較主要的海外市場ETF。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只有510900的規模還可以(95億左右)。兩支追蹤港股恆生指數的ETF(159920和513660)的規模也還不錯(20億左右),剩下的幾個美股和德國股票ETF的規模就非常小了。

海外市場ETF不受國內投資者待見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所謂的“主場效應(home bias)”。國內投資者對於海外市場不太熟悉,因此在投資海外股票前肯定會縮手縮腳。其次,這些ETF和海外可以購買的ETF相比,費率相差太大。舉個例子來說,追蹤納斯達克指數的159941的年費率為0.8%(管理費)+0.25%(託管費),總共1.05%。而同樣追蹤納斯達克指數的QQQ,其每年的費率為0.2%,並且其流動性要高得多(市值大約為430億美元)。同樣一個指數產品,中國ETF的費率為美國ETF的5倍多。它不受投資者歡迎也算情理之中。

其他股票ETF

除了上面兩種“寬基”ETF之外,國內上市的ETF還有一些其他類型,包括:風格ETF(比如成長ETF,價值ETF等),行業ETF(比如消費類ETF,金融地產類ETF等),主題ETF(比如治理ETF,龍頭ETF等),策略ETF(比如基本面ETF,等權重ETF等)。由於這些ETF非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我就不再展開了。對於普通大眾投資者而言,上文提到的“寬基”ETF應該足夠了。

債券型ETF

說完了股票型ETF,下面再來說說債券型ETF。

在國內上市的債券ETF非常少,主要就是上面表中的四個ETF。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是511220(60億左右),其他三個債券ETF的規模都很小,不到10億。這四支ETF中,兩支追蹤國債指數(511010和159926),另外兩支追蹤企業債指數(511220和511210)。

規模最大的511220追蹤的指數是上證可質押城投債指數,簡稱滬質城投。該指數的樣本由滬市剩餘期限1年以上、債項評級為投資級以上、符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對可質押債券要求的城投類債券樣本組成,為債券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標的。城投債,又稱“準市政債”,是由地方投融資平臺作為主體發行的企業債,主業多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或公益性項目。

上證企債30指數是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場挑選30只質地好、規模大、流動性強的企業債券組成樣本。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房地產公司的企業債(比如恆大,萬達等)。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收益超過國債利息回報的企業債投資標的。

511010和159926追蹤的都是剩餘期限4到7年的國債,區別在於511010的樣本來自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國債。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債券ETF非常有限。相對於公募債券基金來說,債券ETF有一定的費率優勢(大約比公募債券基金每年的費率便宜0.2%-0.4%左右),但是選擇面要狹窄很多,流動性也不夠好(因為規模不夠大)。眺望未來,在債券ETF這個市場,產品供應商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大宗商品ETF

最後和大家講講國內的大宗商品ETF。

目前上市的大宗商品ETF主要有四支,都是黃金ETF(如上圖所示)。四支ETF的費率一樣,追蹤的指數都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現貨價格。從規模來看,518880的規模最大(65億左右),因此流動性也最好。如果投資者對於投資黃金感興趣,可以考慮購買這支ETF。

總結

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ETF是一個比較新的投資品種。ETF的好處是它能夠像股票那樣被隨時買賣,同時可以幫助投資者以比較低廉的價格達到多元分散的指數投資目的。隨著國內投資者的金融教育程度的提高,國內的ETF市場也會遵循國外市場的規律,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可。

要想把涉及到ETF的所有問題在一篇文章中講清楚是不現實的。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對金融小白做一些科普性質的資料介紹。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


指數基金是股神巴菲特唯一在公開場合多次推薦的基金,通過投資指數基金,就算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也可以獲得10%的年華收益。 那麼什麼是指數基金,投資指數基金有哪些注意事項?

什麼是指數基金

如果有基金公司開發一個產品,就按照這個指數的成分股比例去買入一籃子的股票,並且完全複製指數的走勢,那就是指數基金

比如滬深300指數,就是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挑選的300只具有代表性的中大型企業股票構成。

選者指數基金需要注意什麼 ?

一、對於基金小白來說最好選擇寬指基金

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寬指基金有: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等,每一個指數代表了不同市場的情況。 且在低估值的時候買入,比如滬深300的低估值就是0-13.37這個時候可以買入。

二、儘量不買主題基金

主題基金也就是行業基金,比如白酒行業、地產行業、消費行業。 因為這種行業基金需要很強的市場判斷能力,不適合小白。

三、堅持定投

指數基金獲利高的制勝法寶就是定投,定投不但起投門檻低,而且還能攤薄成本,不用耗盡腦細胞思考什麼時候買入最好,就算啥啥定投,也能得到市場平均10%的收益。


定投雖好,切勿貪杯,雖然它不需要止損,但一定要適當止盈。

比如說,某基民在股市3000點開始定投,定投了整整3年,等到股市6000點的時候還捨不得賣出,不巧股災來了,半年時間不到,股市一路下跌到2000點,這個時候在忍痛贖回已回天乏術。結果就是苦苦定投了3年,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了老本


有句話說的好:“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

所以不要小瞧了指數基金,用心投資,將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


怡心尋財


指數基金,也叫被動型股票基金,它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按照其跟蹤的指數買股票,而不是依據基金經理的個人判斷來買股票。

挑選指數基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成本。

雖然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用比其他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費用低,但是不同公司發行的基金管理費用還是有差別的;再加上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等等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能低就低。

第二,規模。

指數基金,建議挑選大規模的而不是小規模的。大規模的指數基金一般流動性比較好,買進來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也不用害怕被清盤。同時規模越大的基金,它的操作受基金購買者日常賣出買進的影響比較小,指數跟蹤的誤差也會比較小。

第三,新老基金。

指數基金建議購買老基金,不建議買新基金。指數基金跟股票不一樣,不存在打新的問題。買新基金,會有一個建倉的過程,在建倉未完成就購買了這隻基金,就會出現比較大的跟蹤誤差。

第四,跟蹤誤差。

指數基金的業績主要是由指數的漲跌或者說是股票市場的水平來決定的。所以,一隻指數基金好不好,跟蹤誤差的表現很重要。

在指數基金相關網站上可以看到跟蹤誤差的指標,一般日跟蹤誤差都在0.5%以內,優秀的甚至在0.1%左右;年度的跟蹤誤差,一般會在1.5%以內,當然誤差越小就越好。

所以,假如指數跌了15%,而你手裡的指數基金只跌了10%,不要慶幸自己跌的少虧的少,因為你買的基金,跟蹤誤差太大了。等將來指數漲了10%,你手裡的指數基金有可能只漲4%。

這就是挑選指數基金時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指數基金非常適合定投,所以在購買指數基金的時候,可以採用定投的策略,省事還容易賺到錢。

最後提醒大家,投資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滔滔很浪


買指數基金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指數基金分為場內和場外的,他們的區別是場內的是可以像股票一樣靈活交易,而且管理費用低,但是需要有股票交易賬號,場外的管理費用高,當天三點之前申購按照當天淨值買入,三點以後買入按照第二天,不需要特別的賬號。

選擇指數基金的幾個點

1 看公司,一定要選大的基金公司,比如易方達,華夏,華泰等知名公司的

2 看規模 規模小,風險高,流動差

3 最重要的看他跟蹤基準指數的準確度

4 看管理費用,一般超過年1%的管理費都算高的啦,因為折算下來,差不多你掙的30%多都屬於基金公司,但是他不承擔風險,划不來

5 其實指數基金對基金經理的要求沒啥,因為指數不需要基金經理選股,只需要跟著基準指數調倉就行

6 看估值 各大基金APP都有指數估值,在指數低估時買入 然後就是將PE倒數與無風險利率進行比較,大於2倍以上


差不多就是以上六點,其中第三點和劉點最重要 風險就是你每次在高估買入導致虧本 買指數基金的要點就是逢低估進行定投,越跌越買,平衡買入成本。等到牛市豐收


小強走天涯


指數基金作為深受廣大基金投資愛好者的一種投資標的,具有成本低廉、有效分散風險、被動投資的優點。定投指數基金也是巴菲特極力向普通投資者推薦的一種投資方式。那麼,如何去挑選指數基金?很簡單,兩步到位。

第一步:挑選合適的指數

指數基金是一種跟蹤指數來確定投資範圍的基金種類,所以挑選到好的指數是事半功倍的。那麼,如何挑選指數?

  • 挑選寬基指數

寬基指數指成分股覆蓋範圍廣,風險分散程度比窄基指數高。比如,市面上常見的上證50、滬深300、中證100等等都是寬基指數。(窄基指數專指某一行業的指數,指投資某一領域,風險分散程度小。消費指數、紅利指數都是窄基指數)

挑選寬基指數可以有效地分散風險,而窄基指數週期性強,易受影響。

  • 挑選被低估的指數

在指數被市場低估的時候買進,相當於買了一個打折的東西,是很划算的。判斷指數是否被低估,可以看指數歷史的PE值,在歷史PE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中位以下區域開始指數基金定投。

注意:選擇低估值的指數基金,也許要經受一段時間的低估期,投資者要做好心理準備。一旦選擇了,就要沉得住氣。

第二步:挑選合適的基金

  • 挑選費用低的

挑選一個申購費、託管費等等費用低的基金,長期在複利的作用下可以節省一大比錢。比較指數基金最好定投,而定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挑選跟蹤誤差小的

指數基金跟蹤指數來投資,其間多多少少會存在一個跟蹤誤差。誤差越少,說明基金越好,還有,跟蹤誤差最好不要超過4%。(具體數據可以在天天基金網上查詢)

挑選長期以來基金業績好的

看基金長期的投資回報率和走勢圖,長期的時間斷最少3年。一個基金好不好在其往年的業績上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來。

總結:挑選指數基金,先挑選指數,新手小白最好選擇寬基指數;再挑選基金,比較基金的跟蹤誤差,業績如何,選擇跟蹤誤差越小的,業績越好的。


一心理財


挑選指數基金要看哪些?


三思君覺得,買指數基金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基金費率

雖然指數基金的費率相對主動型基金而言,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不同的指數基金之前還是有差異的。秉承“省到就是賺到”的原則,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肯定是首選費率低的指數基金。


比如以滬深300指數為例。


在所有普通型的46只滬深300指數基金中,其綜合費率(管理費+託管費)最高的基金達到了1.22%,而其綜合費率最低的基金僅為0.3%。


大家可別小看,每年節省下來的0.9%。


假設這兩隻滬深300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都一樣,都達到了年均10%,那麼15年下來,綜合費率1.22%的基金投資回報率是253%,而綜合費率0.3%的基金投資回報是301%,前後相差了48個百分點。


2.跟蹤誤差

我們都知道,指數基金是完全按照指數的成分股和權重進行投資的。所以挑選指數基金的重要標準就是看跟蹤誤差。


雖然一般情況下,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都很小,但是不排除有些個別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會很大。比如華安德國30(DAX)ETF基金(513030)。


依據該基金的2018年中報顯示:

從2014年8月8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間,跟蹤誤差達到了20.51%。最近一年的跟蹤誤差也還有3.56%。



這樣的跟蹤誤差,對於指數基金而言,顯然是不合格的。所以大家在挑選指數基金的時候,還是要稍微看下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


3.基金規模

除了費率、跟蹤誤差以外,還需要注意基金的規模。因為不同類型的指數基金適度的規模,是不一樣的,所以下面就分開來講。


3.1 普通型的指數基金

一般來講,普通型的指數基金的規模是越大越好。因為規模越大,當遇到大額申購或贖回時,對跟蹤誤差的影響越小。同時,對於在場內交易的指數基金而言,規模越大,流動性也越好。


3.2 增強型的指數基金

對於增強型的指數基金而言,由於有基金管理人主動管理的成分,所以規模適中就好。因為如果增強型指數基金的規模太大,那麼會加大基金經理的管理難度,進而影響到基金的業績。


最後提醒一點,不管是普通型的指數基金還是增強型的指數基金,其規模都不能太小。因為規模太小,是有清盤風險的。一般而言,規模在2億以下的,都要謹慎投資。


好了,就說到這裡吧。


三思投顧


挑選指數基金,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基金規模,基金收益,基金持倉和基金經理。

01

基金規模

基金規模的大小決定了該基金的安全性的高低,如果一隻基金的規模都不超過5000萬,該基金就有很大的概率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規模繼續縮水,從而強制清盤退出。

試問有多少投資者願意承擔自己投入的基金具有較大退市風險?可能我覺得沒有任何人吧。只有基金在市場上可以交易,才能為你帶來收益,所以基金規模是我們首先要關注的地方。

02

基金收益

一般挑選指數基金,會先確定一個類型,然後會存在很多家基金公司具有該類型的指數基金,接下來我們就要對比其收益的大小。

決定收益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相同情況下該基金的收益率的大小,相對來說,人們都願意選擇收益率大的,因為從收益率反應了該基金的管理情況。另一方面就是基金的費用,基金費用的大小會影響我們獲得收益的真實值,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

03

基金持倉

主要是看該基金重點持倉的是那些行業的股票,我們要跟蹤這些行業的發展,以便我們更好地決定投資的策略。

當其中的行業有很大的上揚趨勢,我們要在為上揚之前,加購籌碼,獲得更好的收益。當市場下行時,要根據情況進行補倉,拉低成本,為市場上行做好準備。

04

基金經理

基金經理是管理你資產的人,所以我們應該關注該人的具體能力。

我們要關注該人管理該基金得理念,以及對於市場的把握情況,當市場下行時,他的投資是不是可以保證虧損較少,市場上行時,是不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等等。

05

總結建議

只有挑選好的基金,才可以使我們更加輕鬆地獲得收益,所以一定要在上述四個方面投入精力研究。

此外要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風險高低的基金,沒有最正確的方式,只有更適合你的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