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假設宋江當時沒有選擇朝廷招安,而是選擇自立王土之外,結果好嗎?

用戶2796431356376


也好也不好。

好的方面是宋江如果自立於王土之外,那麼梁山眾好漢的命運將會截然不同。

自立為王,意味著就要論功行賞,這對迫於朝廷壓力逼上梁山和受盡人間欺凌主動落草為寇的好漢們來講,算是開啟了一段新的生活。

而且還可以明目張膽的去報仇。比如林沖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找高俅,不必再礙於哥哥的臉面,忍氣吞聲。

宋江如果自立,南方的方臘必定會主動找上門來請求合作,或者最差是兩不相幫。

不好的方面,論功行賞難免會有失偏頗,你的功勞大還是我的功勞大,最終可能會引起內訌,從而不歡而散。

不如落草為寇時,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論秤分金銀,誰也不去比較有沒有功勞,只在乎及時行樂就好了。

而且,如果自立,方臘找上門來,自己如果妥協,難免會讓方臘瞧不上眼。後續如果方臘真的一統天下,他是肯定不會放過樑山這塊肥肉的。

再者說,梁山好漢打架講義氣那是沒話說,但是如果自立,那必然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管理等諸多事宜,讓這些草莽英雄來主持朝政,可想而知。

而且,你如果自立,那就給了朝廷出師的名頭,真的就變成了叛軍。

雖然你可以粉碎一波又一波的圍剿,但難免會有疏漏,因為梁山的勢力範圍畢竟只是偏居一隅,糧草金銀這些打仗的消耗,是耗不起的。

所以,綜上所述,宋江如果沒有選擇招安,而是自立為王,那結果是不可預料的。

但是如果只是當一輩子梁山好漢,那結局是相當完美的。


古今中外多少事


假設宋江當時沒有選擇朝廷招安,而是選擇自立於王土之外,結果好嗎?

這個問題成立的前提是宋江沒有招安之心,偏安一隅,獨自稱王。我認為最終下場肯定比這結果還要慘。

梁山泊英雄好漢分工明確,替天行道,幸福一時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本質上他們還是一幫土匪強盜,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如果據守梁山,宋朝沒有梁山頂在前面,被方臘推翻,天下民不聊生,梁山又去哪裡劫富濟貧呢?

宋江自立為王,如果宋朝不全力討伐,山賊們要是都效仿,天下一定會大亂啊。如果宋朝全力討伐,兩敗俱傷,國家元氣大損,就算梁山贏了,國家會被其他民族乘機而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啊?

梁山雖然兵強馬壯,可是宋江割據梁山十幾年,好像這幫人眼裡只有兄弟,從來沒有造人計劃。哪怕到最後,宋江也還是孤家寡人,沒有婚配。隨著時間的推移,梁山上的好漢就算不戰死沙場,也會陸續病逝,他們的事業誰去繼承。

梁山的口號是“替天行道”,偏安一隅怎麼去做大事。梁山好漢中原來的在職將軍,例如呼延灼、關勝、徐寧等人本就有一腔報國的熱血,他們一定會像公孫勝一樣離家出走的。

梁山的人事安排本就做不到讓所有人都滿意,招安未必不是一條出路,至少可以洗刷身為強盜的恥辱。

綜上所述,假設宋江沒有選擇招安,而是自立為王,下場也不會好。《蕩寇志》中的結局就是他的下場!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海賊說歷史


宋江起義歷史上真的存在,但是其規模、人數與小說《水滸傳》中相差甚遠。真正的宋江起義人數很少,規模也不大,相應的影響也有限。因此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得以《水滸傳》中的背景為依據,結合宋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來進行作答。



宋江被逼上梁山前,是衙門裡的小吏,他自幼接受的思想就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倫理思想,因此君主觀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上梁山是為什麼?那是沒辦法了,在被逼無奈的前提下上了梁山,後又當上了老大。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追求的自始自終就是為皇帝效力,實現自己的官宦生涯夢想,所以這也決定了他一開始就想著招安,只是當時時機不到。


不接受招安,自立為王不是更好嗎?但是這裡有個大問題,那就是實力。當時的水泊梁山兵多將廣,雄霸一方,但是這是相對於誰來說的呢?不是相對於宋朝來說的,而是相對於其他佔山為王的起義軍來說的。所以說,梁山起義軍照著宋軍來說實力還是差的很多,並且梁山只是佔據八百里水泊天險,宋軍為何未能將其消滅?主要是因為遼在北方虎視眈眈,根本就顧不上派大軍剿滅。

如果宋江稱帝,那麼就不會再侷限於梁山泊,而是直接與宋廷開戰,佔據更多的地盤。這時候情況就變了,宋廷將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將其剿滅,絕對不會允許這樣一個王朝的存在。

綜上,宋江率領的梁山起義軍被朝廷招安,這是必然的,拒絕招安獨立為王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是不現實的,根本就不會實現。假如真的稱帝為王,那也將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死於宋軍的剿滅中。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探討!


提點刑獄司



漁樵之人W


大家對於宋江這個人物形象,詬病還是比較多的,主要就在於他最後選擇了朝廷的招安。

後來雖然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梁山的兄弟也是死傷無數。雖然得到了朝廷的封官賜爵,但最終還是因為奸臣的陷害而無奈的死去。

那麼宋江最後如果不選擇招安的話,還有其他的出路嗎?答案是有的,可對比下來招安還是最好的出路。

我們都知道梁山處於梁山泊中,是沒有耕地的。無論是王倫還是晁蓋、宋江等時期,奉行的都是流寇主義,以搶劫為生,並沒有像田虎、方臘那樣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或者游擊區,從事糧食、漁牧等生產活動。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如果不接受招安的話,那麼梁山還有三條路可走:等、打、合。

所謂的“等”就是依靠梁山的有利地形,佔山為王,朝廷還真拿他們沒辦法,可這樣的話有個缺點,那就是自身也沒啥大的發展前途。

一百單八將夠數了,也不可能再發展其他人員了,這從打王慶和徵方臘時都可以看出來。山上掌權之人講究的是忠義二字,可無論是燒殺還是搶掠都已經違反了“替天行道”的宗旨。

一干好漢在山上自生自滅,坐吃空山,若干年後眾多的文武高手一旦死去,必定會樹倒猢猻散,到時候歷史上估計連記載都未必會有。


至於“打”就很好理解了,這也是除招安之外幾率最大的一條出路。梁山上數萬人要吃喝拉撒,如果不搶百姓的話那隻能去找朝廷要了,朝廷不給那就只好打了。

這樣打打殺殺幾年下來,雙方各有損傷,梁山的將領日漸減少,勢力也會逐漸萎縮,形成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到最後梁山依舊還是會走下坡路。

再者憑藉宋江的性格和朝廷的眾多降將,他們是不可能真正和朝廷大幹一場的,宋江估計從來都沒有要當皇帝的想法。

最後再來看“合”,其實就是和方臘合為一處。

當時方臘在江南已經形成了氣候,兵多將廣,宋江在山東的勢力也正盛,同時又佔據了有利地形,二人要是來個南北夾擊的話,還是完全有實力推翻大宋王朝的。

但是這種情況應該是不會出現的。

一來方臘是自己想當皇帝的,而宋江講究的是忠孝,理念完全就不一樣。

二來如果真合在了一起,那麼到底誰當一把手呢?誰負責人力、財力、物力呢?

三來如果真推翻了大宋王朝,誰又來當皇帝呢?就如同當年的劉邦和項羽一樣,即便能夠暫時的合作,但依舊不能共坐江山。

所以說,單從國家穩定、百姓平安、一百單八將的家庭幸福生活、大部分將領的個人前途來看,招安的確是梁山的一條好出路。

不招安的話,他們的結局估計會更慘。

不過可惜的是,宋江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誤差,沒有和一些重要領導搞好關係,結果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當真是官僚主義害死人吶


王炳森易理


題主您好!這裡跟您交流一下個人粗淺的見解,供您參考。

首先是《水滸傳》中的宋江。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這是宋江在潯陽樓白壁上題寫的“臨江仙”詞句,也反應了宋江的自我認知:說到底是一個精通權謀之術的人物。也就是說,他的選擇往往基於利害計算,無論是小說中一開始不上梁山,專好結交江湖好漢;還是後來攜眾上山,攻打周邊武裝;甚至是後來以打促談,促成詔安,都是基於現實利益的考慮,而非拍腦袋的奇思妙想,《水滸傳》作為一部刻畫世情鮮活的偉大著作,經得起考驗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就詔安和稱王的抉擇,宋江需要考慮的因素包含幾個方面:

1. 實力方面的考量。這是決定性的因素,戰力比對上,宋江帶領的梁山集團,打擊祝家莊、曾頭市等周圍地主武裝尚且吃力,迎戰朝廷遠征軍則多數依靠主場地理優勢,而裂土稱王則需要攻城略地、主動出擊,而這是梁山集團難以企及的;財力支撐上,梁山甚至不比江南方臘坐擁六州五十二縣,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和生產能力,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宋江帶領梁山好漢征討周圍武裝,除了抓取兵權的考慮,更多的是維持山上大小頭領、嘍囉的日常開支的迫切需要,可見作為當家人,梁山的日常運營尚且捉襟見肘,何論大規模發展?

人才構成上,梁山108條好漢,除了少數用計“賺”來的體制內人才,多數是江湖流民、亡命徒等人,這套班底平日大秤分金、大碗喝酒自然相當快活,到了碰到硬茬、或者由草寇走向正規運營團體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智力謀劃上,梁山上則只有吳用、朱武兩位軍師,其中首席軍師吳用則揣度人情世故有餘,正規軍事行動則顯不足,這一點在徵方臘時體現尤為明顯,除武將外,則為刻章、制旗、打鐵等技術性人才,遍尋大小頭領,幾乎沒有行政管理人才,這對於一個團體壯大發展是天花板一樣的限制。

2. 意志方面的考慮。宋江自始至終,是對自身的才幹有高度認可的,他攻讀經史的目的,自然是“貨與帝王家”。宋江真正坐在梁山頭把交椅後,改“聚義廳”為“忠義堂”,變打家劫舍為“替天行道”,其實是梁山發展方針的確立,宋江又在好漢排位上,極力安排關勝、呼延灼等人坐前排,也是為詔安提升話語權,可以說自始至終,宋江對待詔安的想法沒有變過。

3. 可行性方面的考慮。通過造反來求詔安是古代很多農民起義的常規選擇,對於當時內憂外患的北宋朝廷,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經濟方案,宋江這步棋看似兇險,實則是各方面都能希望的路徑;前面實力方面的分析得知,以梁山為根據地拓展成為獨立王國幾乎毫無可行性,那麼像李俊他們一樣遠走他國如何呢?同樣,“龍不可脫於淵”,宋江的談判、生存資本在108將,帶領這些人遠走他國也不可能,因為太容易被伏擊了,也就李俊這樣,不是名列前茅的頭目,帶領三五兄弟才有一絲絲可能性。

然後是現實歷史中宋江起義。

《宋史·徽宗紀》《宋史·張叔夜傳》《宋史·侯蒙傳》等官方史書有相關的記載,公元1119年,宋江揭竿而起,不過現實中只有36位部屬,比起小說中108將的陣容弱爆了,1121年初,宋江起義軍進入到淮陽軍(今江蘇邳縣南),海州知州張叔夜先用小股士兵引誘宋江主力上岸,後面燒燬宋江船隻,身陷重圍的宋江起義軍不得不選擇投降。

當時有詩為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是這樣被詔安的,比小說中更乾脆……


愛讀行動派


假設宋江當時沒有選擇召安而自立為王,開疆裂土。死的更慘。

先說說當時的社會環境。君主宋微宗趙佶雖然是個公孑哥,對朝政疏於管理,整日圍獵作畫,踢球玩樂。一應朝政撐握在蔡京高俅之手。官場有些混亂,然民間的衣食尚切寬裕。梁山好漢雖然落難,但所到之處皆有酒肉供應。說明民間尚有溫飽。社會上也沒有大的災難,社會治序相對平安。民以食為天,口中尚有餘食,誰還跟你造反。首先召兵買馬就限制了他的發展。在梁山當個小代王行,可一旦倒行逆施,引起戰火。不要說朝庭,恐怕民眾

都會得而誅之。要不是豎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民眾眼裡就是真正的梁山賊寇了。

其二在看梁山的地理環境。雖然號稱八百里水泊梁山,但要和大宋廣闊的疆土比起來,簡直就是個彈丸之地。起兵造反,幾十萬人的軍備軍糧何以應對。梁山僅有的人馬供應都要靠攻莊取城而得。水裡是長不出糧食的。何以立本。

其三,在看他們的人。宋江不過靠給別人的小恩小惠得了個小名聲"及時雨”論才幹論魄力都不是個開疆裂土的人。吳用也真應了他的名,一個鄉村的教書先生能有多大的才幹,他只所以能在梁山佔一席之地,就是他比這夥所謂的英雄們多讀了幾本書而己。其餘的人不是來自江湖的遊俠強士,就是朝庭最底層的武官能有多大作為。況他們聚在一起的目的原本就不是要造反,只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朝朝有聚會,鬥秤分金銀。誰有蕭何之能,韓信之略,張良之謀。所以說告反是死路一條。



竹影臨風


看看他們的名號就知道結局了 托塔天王 晁蓋(草蓋)及時雨 宋江(送江)智多星 吳用(無用)[呲牙]





新勝52770544


如果宋江當時沒有選擇招安,而是自立為王,結果會好一些,最起碼不會有徵方臘損兵折將,廖兒窪毒酒身亡。108將,大部分下場很慘,如果不被招安,憑藉梁山800裡水泊,108將,有文有武,天下無人與之抗衡。看看歷史上的劉邦,朱元璋等人,就是靠起義成就大業的。但這不是歷史,歷史上的宋江沒有當時那麼大的勢力,招安與否,都會以失敗而告終。如果象水滸傳書中所寫,宋江如果不選擇招安,一定會成就一番事業。


歲月靜好932


答題:

記得魯迅說過:宋江投降了,打別的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

在下以為宋江:1,有悔初衷,初爾反爾,是個小人;2,不信因果,怕死。沒有人逼他上梁山,路是自己走的,他可以選擇隱姓埋名苟且偷生;3,他有野心,篡了位,禍害了一幫梁山兄弟。晁蓋臨死之前遺囑:誰能抓住史文恭便為梁山之主。梁山有聚義廳,本講仗義,難怪李逵砍倒了大旗;4,在招安前後,有的人便已離開了梁山;5,魯智深於錢塘江坐化,留詩一首:平生不修善果,到處殺人放火。錢塘江上觀潮,方知我才是我。算是徹悟之人了。這個時候梁山兄弟的心已經散了。

再比如說,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幫人要創業,那麼對未來的道路、困難、前景,會有一個科判,甚至發誓一路前行…當你走到成功之前的拐點的地方,如果您選擇跳槽了,結果會是怎樣?成功不僅是需要勇氣等等,往往是和你的命運融在一起的。是人與事業的合一。比如延安作家:路遙【平凡的世界】。比如無數的革命先烈:生命承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先烈們雖然沒有看到最後的勝利,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先烈們成功的延續…後輩當感恩祖國,報效祖國。中國人民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當前的疫情。

個人觀點,請友友們指教。

放生長生,吉祥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