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正義銳評】方方可貴,但不要神化


【正義銳評】方方可貴,但不要神化


方方在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把見聞寫成“日記”,一篇篇公開給大家看。


在武漢疫情仍然嚴峻的時刻,這些直抒胸臆的“日記”引起大家的共鳴,許多人對她表達讚賞之情,讚美她能夠有勇氣說真話。


我對方方也是很敬仰的。注意到這位作家,是因為她的小說《軟埋》引起社會的關注。我很少讀當代作家的小說,這本書我也沒有讀過,只是覺得這是一個能夠直麵人生的作家——這就夠了,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家。


疫情在武漢引燃,方方又是武漢的作家,感受想必與其他地方的作家有所不同。她能夠以作家如椽之筆將自己所知所想描摹出來,當然十分可貴。我讀過她幾篇“日記”,回想起來,文字之外,印象深刻的是她轉發的一張地上堆滿手機的照片。我想,疫情過後,她的“疫情日記”會出版,成為暢銷書,為這次全國人民經歷的難忘時期留下一份記憶——這就夠了,我們需要這份記憶。


我們需要的,還不止這些。


譬如,應當以平常心看待方方,沒必要加以神化。


許多人讚頌方方,這可以理解,但是把她置於民族英雄一般的高度,就沒有必要了。有說“方方讓作家群體蒙羞”,還有人說“四萬萬人齊卸甲,更無一人是方方”,這種誇大,反映了社會一種情緒,他們對於“作家在武漢疫情中集體缺席失語”感到失望甚至憤懣,更對某些作家用低劣的文字表達濫俗的情感深為不滿。


不過,在我看來,對於方方的讚頌,不必非以貶低其他作家為陪襯不可,作家不是大將麾下的鬥士,要步履一致地一起吶喊陷陣。作家本來就是較為鬆散的文學創作者,駕馭題材和投注精力,各有各的擅長和興趣。每個作家獲得信息的渠道也不一樣,防疫期間武漢封城,作家們在各地也都自我隔離在家,差不多都沒有條件親赴現場獲得第一手資料,並將其化成打動人心的文字。有這種想法並勇於去做的,有一位方方也許就夠了,如果大量作家都紛紛書寫並公開發表他們的“疫情日記”,倒是一件有點滑稽的事了。


國人有一種慣性,習慣於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或者自己沒有勇氣做的事情,總期望由別人來完成。有人做了,也習慣於將讚揚放大成對其人的神化。殊不知,把他看做一個普通人,與你、與我一樣的普通人,不是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何況,經驗告訴我們,許多被神化了的人,未必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白居易不是說過“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識別人才都需要幾年的時間,何況對於一個人的全部評價。


要是真的讚頌方方,不如大家做好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把希望寄託在一些被神化的人身上,卻不思自己該盡什麼責任,是很多人需要走出的迷障。


來源:2020年3月5日 檢察日報正義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