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囧媽》從宣佈提檔,到跟其他六部春節檔電影因疫情影響一起宣佈撤檔,再到突然將版權賣給抖音、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背後的字節跳動公司,這一系列的操作讓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如今,從大年初一上線免費開播的《囧媽》,經歷了五天觀眾的檢驗後,它在豆瓣上的評分停在了6.0分。還好,比徐崢囧系列的上一部《港囧》的5.7分強那麼一丟丟。

然而,關於《囧媽》開了春節檔電影先河,沒在院線上映直接到線上免費播映的操作,在線下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被疫情逼得足不出戶的普通觀眾得了便宜,自然高呼感謝。而利益受損的院線方也把矛頭指向了徐崢和他作為股東的歡喜傳媒,聯名信都告到了電影協會。“著名”導演畢志飛則乾脆開罵,讓徐崢“滾出電影圈”更是為這件事增添了黑色幽默的味道。

商業電影說到底也是門生意,而且是投資風險極高的生意。徐崢除了本片導演和演員的身份,也是製作方和出品方的代表。他充分展現了作為一名上海商人的精明、機敏與果斷,從商業的角度他的做法似乎也無可厚非。

但爭議必定會伴隨徐崢很久。就像他在自己的囧系列電影裡一直描述的中年危機主題,徐崢也註定在這個極不太平的鼠年,陷入到自己人生和事業上的雙重危機中。

本文還是想從《囧媽》這部電影本身入手,試著找到徐崢在自己導演作品上退步的痕跡。或許,單從影片的成色和品質來看,就算當初春節如期上映,連徐崢自己都沒有足夠信心能在如此殘酷的春節檔獲得理想的票房。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公路喜劇片套路上的單調重複

眾所周知,徐崢囧系列的發軔,並非他首執導筒的《泰囧》,而是他和王寶強一起主演的《人在囧途》。這部香港導演葉偉民執導,講述春運期間種種奇遇的小成本電影,豆瓣有7.7分,已經是相當高的水準,但這部2010年上映的電影在商業票房上卻乏善可陳。

毫無疑問,《人在囧途》激發了徐崢的靈感,《泰囧》才在他自導自演下於2012年誕生,並創下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票房12.7億一度位列影史冠軍。口碑同樣不俗,豆瓣7.4分。

《泰囧》完整的名字《人再囧途之泰囧》本就很雞賊,再拉上王寶強繼續主演,讓人很自然地以為兩部電影是同一系列,但其實二者的製作和出品方完全沒有干係,徐崢也因此吃了《人在囧途》片方的官司。

不可否認的是,這兩部電影都是很規整的商業類型片,這個類型便是公路+喜劇。按照類型片的固定模式拍攝,掌控好影片的節奏,配上合適的包袱,是這兩部電影品質的保證。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公路片這種電影類型,很自然地誕生於“裝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美國。蜿蜒的公路、星羅棋佈的汽車旅館和奔走其間的形形色色的人,成了電影故事誕生和演繹的舞臺。公路片的敘事,通常以一段旅程為背景,電影的主人公在佔電影絕對篇幅的公路旅行情節中,完成生命體驗、思想變化、性格塑造、個人成長,產生一系列的戲劇衝突,或者與別人的、與自我的心靈交流。

公路片與喜劇的結合也是商業類型片中很常見的一類,其中不乏佳片。羅伯特德尼羅的《午夜狂奔》、金凱瑞的《阿呆與阿瓜》、以及經典高分《陽光小美女》都是其中代表。甚至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也有著公路喜劇的元素。

國內的公路片起步較晚,畢竟汽車的普及也不過是最近十幾年的事。趙本山的那部《落葉歸根》可歸為公路片範疇,再之後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人在囧途》了。《泰囧》之後,韓寒的三部導演作品《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都是公路喜劇。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徐崢很聰明,他在《人在囧途》的基礎上,把男人的中年危機所面臨的矛盾與衝突放進了公路喜劇的套路中。好的喜劇,骨子裡是悲劇。《泰囧》中的男主人公平衡家庭與事業時所面臨的困境與矛盾,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這讓這部公路喜劇,有了一定深層次的意義。其實,甯浩導演,黃渤、徐崢主演的那部後來取得更高票房的《心花路放》也是同樣的套路。

接下來2015年的《港囧》和今年的《囧媽》,還是重複著這樣的類型模式。這或許是徐崢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泰囧》的成功證明了公路喜劇的可行,囧字打出的金字招牌也很適合商業IP的繼續開發。就像甯浩的“瘋狂”系列,《港囧》和《囧媽》都是商業驅動下的必然產物。

只是在同樣的類型模式下,劇作和故事上的創新就要面臨更大的挑戰。再加上徐崢要在中年危機這個命題下連續作文三次,靈感和創意的枯竭似乎在所難免。這算是徐崢成功後的作繭自縛嗎?

《港囧》的公路片情景還算變成了一個城市內的穿梭,

《囧媽》則幾乎完全復刻了《泰囧》的劇情背景,只不過公路變成了火車。連導致旅程開始的商業矛盾都如出一轍,油霸變成了暖霸,這次甚至暖霸是什麼東西都懶得交待了。

你好像還能看到《心花路放》的影子,故事一開始都是兩口子鬧離婚,不管是黃渤還是徐崢都放不下不想離,連媳婦都由同一個演員袁泉飾演,最後的結局也都是離了沒複合。

耐人尋味的是囧系列這三部曲,編劇都有徐崢。但徐崢只在《泰囧》是第一編劇,《泰囧》和《港囧》編劇裡都有束煥,《囧媽》卻換成了名不見經傳的何可可和布魯魯夫。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雙人搭檔越來越缺少的戲劇張力

在類型電影中,雙人搭檔的角色配置十分常見。這源於戲劇發展和衝突的必要。從聯結兩個人的複雜方式中,可以產生無數戲劇性的發展可能。他們會產生感情,也會發生衝突,在誘惑、周旋、背叛、和解以及種種經歷之後,會迎來毀滅或者救贖。

公路喜劇片非常適合雙人搭檔共同踏上旅程的設定,而且兩個人身份、背景、性格、三觀等方面的反差,更容易製造衝突點和笑點。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可謂雙人戲公路片的範本,國內無論是《人在囧途》,韓寒的三部作品,還是甯浩的《心花路放》也都是這樣的設置。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雖不算公路片,但雙人戲的喜劇效果依然管用。

徐崢顯然深諳此道,囧系列的三部曲都概莫能外。而雙人戲產生戲劇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點:一個是角色本身的設定,一個是演員的表演。

《人在囧途》和《泰囧》的成功,徐崢和王寶強這對搭檔功不可沒。角色的反差越大,戲劇張力也就越大。徐崢一直是中產階級中年男士的形象,而王寶強則完全是另一個圈層的憨直土鱉。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表演方面,王寶強的形象和本色出演都為角色和影片增色。可以說,沒有王寶強,這兩部電影都會遜色不少。所以,《唐人街探案》也選擇了王寶強作為雙人戲之一去製造反差。

到了《港囧》,徐崢延續了一精一呆、一正一諧的雙人角色配置,但包貝爾的表現實在難堪大任,他也成了《港囧》最大的敗筆之一。

而《囧媽》雖然放棄了前兩部的雙人人物關係,可徐伊萬與母親盧小花仍是雙人戲。徐崢試圖以母子關係的隔閡作為推動劇情發展的矛盾點,但無論母親還是兒子的形象都有點單薄,他們之間的互動與衝突也因為過於日常而缺乏足夠的戲劇張力,從而顯得刻意生硬。

徐崢可能也意識到單純依靠母子關係無論製造笑點還是推進劇情都還不夠,所以特意增加了郭京飛飾演的郭貼、賈冰飾演的列車員賈建國增加厚度。

然而,這兩個角色並沒有處於人物關係的中心,更像是為了增加笑料的功能性設計。袁泉飾演的妻子張璐也成了邊緣的存在,徐崢與其的互動主要通過電話、獨白等蒙太奇方式處理,想要傳遞的情感力量淪為俗套的雞湯。

除了雙人搭檔的弱化,《囧媽》與《泰囧》相比,缺了一個黃渤似的反派製造更多戲劇衝突與《港囧》相比,又缺了一個杜鵑似的人物作為目標營造故事懸念。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男人視角下的中年危機

徐崢的囧系列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男人的中年危機。這樣的主題很能迎合當下社會的某種焦慮,並由此在電影中營造觀眾的共情。

中年危機無非是這個年齡段的男人,面對如何處理好工作與生活、事業與家庭關係時所處的兩難境遇以及心理變化。徐崢囧系列中都由他自己所飾演的主人公,都要在行路千里、識人經事、歷經磨難後,完成與自我和家庭的和解與救贖。

《泰囧》探討的是家庭與事業的關係,《港囧》是中年人對愛情的某種執念,《囧媽》則是與父母一輩的代際親情隔閡。殊途同歸的是,解決之道當然都是要主人公認知昇華、迴歸家庭。這既正確也很安全,符合喜劇片應有的圓滿結局。

然而不得不承認,囧系列都是站在男人的視角看待中年危機。女性角色多處於從屬地位,要麼是不理解男人的糟糠之妻(《泰囧》中陶虹、《港囧》中的趙薇),要麼是男人戀愛幻想甚至意淫的對象(《港囧》中的杜鵑、《囧媽》中的娜塔莎)。她們的命運都需要男主人公的自我成長和覺醒來決定。

《囧媽》看似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了媽媽盧小花身上,但這個角色也是為家庭而忍受一切的傳統中國婦女形象,她甚至在結婚後遭遇家暴,卻依然要維繫家庭表面上的和睦,換來的卻是兒子的不解。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母親一心想把兒子塑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這是母子關係隔閡的根源。把兒子永遠當成媽寶,期盼早點抱孫子,加入廣場舞隊伍,花錢追尋年輕時未盡的夢。她的確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母親形象,可這形象背後仍有著與現代女性精神不符的身影。電影最後母子之間實現了和解,是源於親情的力量和成人間的理解。

可以說,女性角色在徐崢的囧系列當中,總是逃不脫以男性為中心的附屬形象。《囧媽》裡徐崢一面說還愛著張璐不想跟張璐離婚,一面又輕而易舉地與俄羅斯美女娜塔莎有一段差點得逞的豔遇。《港囧》對初戀的意淫則更是赤裸裸的男性主義。

《囧媽》最大的進步是袁泉飾演的張璐,她雖感動于徐崢的醒悟,但還是選擇了離婚。這跟袁泉在《心花路放》中的角色一樣,體現出難得的獨立性。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超現實主義讓一切變得虛幻不接地氣

囧系列都是現代劇,作為喜劇片有些誇張和超脫現實的劇情無可厚非。《囧媽》則成了系列中超現實主義色彩最濃的一部。

然而,這種超現實雖然增加了電影的戲劇性和浪漫色彩,但過於天馬行空地劇情和情景設計,卻削弱了這部電影最需要也最可貴的真實性

徐崢在三部電影中全都是事業有成、不愁錢花的中年男人。《囧媽》一開場他那所北京的複式豪宅就能讓無數中年男人望塵莫及。儘管如此,角色設定怎麼都解釋得過去。

然而,臨時闖進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之前連簽證都沒辦過就有點侮辱觀眾智商了。更別說,冒著繩命危險鐵道游擊隊般扒火車也沒有受到絲毫處罰了。

冒繩命危險扒火車還不止這一處,徐伊萬也是命真大,被關在車尾後在火車頂上差點被甩下去看得人心驚肉跳,凍了一晚上還能活著回來只能說主角光環命是真大。

熊出沒那段更是匪夷所思,母子和解非要用如此任性不要命的激烈過程嗎?俄羅斯好心大爺送娘倆去火車站,就非得時間不夠讓娘倆走冰湖。緊趕慢趕趕不上,空中就飄來宋小寶和熱氣球。搭熱氣球比搭驢車還方便,飄到克林姆林宮上空就不怕戰鬥民族發射飛彈打下來嗎?簡直比007的詹姆斯邦德和《碟中諜》裡的阿湯哥還能。

最後媽媽清唱《紅莓花兒開》,觀眾返場駐足欣賞,既浪漫到了極致,也虛幻到了極點。

徐崢的囧系列是該結束的時候了。《囧媽》的波折不知能否提醒徐崢,接下來他自己的商業電影之路到了十字路口,需要重新進行抉擇。

4000字解讀《囧媽》:徐崢又一次救贖之旅,在下坡路上再難回頭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